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65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固定组,33例)和人工肱骨头置换(置换组,32例)治疗。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上举、外展、外旋功能;应用疼痛VAS评分、ASES评分以及Constant评分系统对两组肩关节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术后3个月,肩关节前屈上举、外展、外旋功能以及VAS、ASES、Constant评分置换组均明显优于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上举、外展、外旋功能以及VAS、ASES、Constant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及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人工肱骨头置换可更好地缓解疼痛,更早地获得较好的肩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非打结型与打结型缝合锚钉对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Bankart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9年1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44例复发性肩关节脱位Bankart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关节镜下修复方式的不同分为非打结组(可吸收非打结型缝合锚钉修复,20例)和打结组(打结型缝合锚钉修复,24例)。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及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对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记录肩关节活动范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4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非打结组术前和终末随访时肩关节前屈上举角度、外展90°时外旋角度分别为(163±9)°和(170±4)°、(58±14)°和(90±6)°,术后外展90°时患侧外旋角度较健侧受限(8±6)°;术前和终末随访时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77.4±3.7)分和(94.3±2.6)分、(78.1±4.6)分和(93.9±3.7)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打结组术前和终末随访时肩关节前屈上举角度、外展90°时外旋角度分别为(162±8)°和(170±6)°、(61±13)°和(91±6)°,术后外展90°时患侧外旋角度较健侧受限(5±3)°;术前和终末随访时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75.8±2.9)分和(95.1±3.7)分、(76.2±5.9)分和(92.8±5.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再脱位,均重返伤前工作岗位。结论肩关节镜下Bankart重建手术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的有效方法,非打结型和打结型缝合锚钉修复Bankart损伤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3.
病例1 患者,女,46岁,办公室职员,因“右肩部疼痛活动受限1年”入院。患者自述1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肩关节外展上举时疼痛、交锁,肩关节活动受限,1年来症状多次出现,无低热、盗汗、晨僵及多关节疼痛等症状。既往无肩关节外伤史。查体:右肩关节无明显肿胀,局部皮肤温度不高,无明显肌肉萎缩;右肩部大结节、  相似文献   

4.
1病例介绍患者男,55岁。因"长期搬运货物导致左肩部疼痛3年,加重半年"于2020年7月28日入院。查体:左肩上举、外旋后伸疼痛、无力,上举困难;左肩关节冈下窝外观轻度塌陷,压痛,肩关节0°位和90°位外旋肌力3级、外展肌力3级,前屈内旋试验(+),Jobe试验(+)。左肩关节MRI示冈盂切迹处囊肿形成,压迫肩胛上神经。  相似文献   

5.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5岁.因"长期搬运货物导致左肩部疼痛3年,加重半年"于2020年7月28日入院.查体:左肩上举、外旋后伸疼痛、无力,上举困难;左肩关节冈×下窝外观轻度塌陷,压痛,肩关节0°位和90°位外旋肌力3级、外展肌力3级,前屈内旋试验(+),Jobe试验(+).左肩关节MRI示冈盂切迹处囊肿形成,压迫肩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Pushlock免结锚钉软式固定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伴严重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采用关节镜下Pushlock免结锚钉软式固定自体髂骨移植治疗的80例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伴严重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手术时年龄18~45岁,平均25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年。肩关节脱位3~50次,平均8次。术前行肩关节X线片、MRI、CT扫描及三维重建,前方关节盂骨性缺损面积为25%~45%,平均27.3%。采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和外展90°外旋)、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和肩关节Rowe评分进行肩关节功能评估。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2年。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肩关节再次脱位。术后移植物均发生部分吸收,1周及3个月CT示移植物吸收比例<30%。术后1年CT三维重建示所有移植物已愈合至关节盂,前方关节盂骨性缺损面积均≤5%(0~5%,平均3.2%)。末次随访时,患者肩关节前屈上举活动度、外展90°外旋活动度、ConstantMurley评分及Rowe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外展90°外旋活动度较健侧受限(6.7±5.1)°。结论关节镜下Pushlock免结锚钉软式固定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伴严重骨缺损效果良好,该方法相对简单,学习曲线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2枚带线锚钉单排缝合修复治疗中型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5-12采用关节镜下2枚带线锚钉单排缝合治疗的23例中型肩袖撕裂。结果23例均获得(17.9±5.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肩关节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Constant-Murley及UCLA评分明显增加,肩关节主动前屈上举、外展上举、90°外展位外旋及90°外展位内旋活动度、患侧肩关节外展肌力均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2枚带线锚钉单排缝合修复中型肩袖撕裂术后患肩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提高显著,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影像学及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两方面,探讨关节镜下部分修复术治疗巨大不可修复肩袖撕裂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5月—2014年9月,24例(25侧)符合选择标准的巨大不可修复肩袖撕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18侧),女7例(7侧);年龄43~67岁,平均55.0岁。单侧损伤23例,双侧损伤1例。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下部分修复术。术前、术后第1次随访及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肩关节主动前屈上举、体侧外旋及内旋活动度,前屈上举肌力及体侧外旋肌力,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及Constant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肩关节疼痛程度;行肩关节MRI检查,在斜冠状位T2脂肪抑制序列中测量内排锚钉上方、靠近足印区(m区)及关节盂上方(g区)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quotient,SNQ);采用切线征评估冈上肌萎缩情况;测量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及肩胛下肌上、下部的总体脂肪变性指数(global fatty degeneration index,GFDI),并取均值(GFDI-5)评价脂肪...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肩关节镜单排和双排缝合技术修复Lafosse Ⅲ~Ⅴ型肩胛下肌撕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5—2021-03采用单排和双排缝合技术修复的26例Lafosse Ⅲ~Ⅴ型肩胛下肌撕裂。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肩关节主动活动度(前屈上举、体侧外旋和体侧内旋)、疼痛VAS评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ASES评分、Belly-press试验和Bear-hug试验阳性率,以及改良Belly-press试验和Bear-hug姿势位测定的肩胛下肌肌力。术后6个月复查MRI评估肌腱修复完整性。结果 2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38个月,平均26.8个月。随访期间均无感染、锚钉松动、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MRI发现4例(15.4%)肩胛下肌再撕裂,2例是Patte 3级回缩、FuchsⅡ级脂肪浸润、Lafosse Ⅳ型撕裂者,另外2例是Patte 3级回缩、Fuchs Ⅲ级脂肪浸润、Lafosse Ⅴ型患者。Lafosse Ⅲ型撕裂、FuchsⅠ级脂肪浸润患者未发生再撕裂。末次随访肩关节主动前屈上举、体侧外旋、体侧内旋、疼痛VAS评分、肩关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改良McLaughlin技术治疗肩关节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4-06采用新改良McLaughlin技术治疗的7例肩关节后脱位。取肩关节前侧入路,将头静脉牵向内侧并保护,将胸大肌向内侧牵开,三角肌向外侧牵开显露肱骨近端;切开肩胛下肌,标记其两端。将肩胛下肌近侧牵向内侧,显露骨折,骨膜剥离子橇拨复位肱骨头;若合并肱骨近端骨折,复位骨折,选用接骨板系统或者空心钉固定骨折。结果 7例均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8.28个月。骨折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7~14周,平均10.14周。1例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患侧肱骨骨折对位良好,肱骨头向后半脱位;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约70°,体侧外旋约20°,体侧内旋L_4水平;VAS评分4分,肩关节UCLA评分23分。其他6例术后复查X线片及CT均显示关节位置恢复正常,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100°~165°,体侧外旋50°~70°,体侧内旋T_(10)~L_1水平;VAS评分0~2分,平均0.67分;肩关节UCLA评分25~33分,平均29.67分。结论新改良McLaughlin技术治疗肱骨头缺损40%且不伴有肱骨近端Neer 4部分骨折的肩关节后脱位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结果,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1.
移位的肩胛盂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研究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肩胛盂骨折的效果。方法 将 13例肩胛盂骨折患者按改良的Ideberg分型分类 ,Ⅰ型 2例 ,Ⅱ型 1例 ,Ⅲ型 1例 ,Ⅳ型 9例。Ⅰ、Ⅱ型用标准的三角肌胸大肌入路 ,骨折复位后用 2 7mm拉力螺钉固定。Ⅲ、Ⅳ型用后侧Judet入路 ,骨折复位后用AO重建钢板和螺钉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 6~ 2 4个月 ,平均 14个月。以最后 1次检查结果为准 ,对肩关节的功能进行临床效果评定 :优 7例 ,前屈、外展、上举及内外旋转均较健侧差 10°~ 15°。良 4例 ,外展上举及内外旋转均较健侧差16°~ 3 0° ,前屈后伸正常。可 2例 ,肩关节各方活动、旋转均较健侧差 3 1°~ 60°。结论 开放复位内固定是治疗有移位的肩胛盂骨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潘丽英  潘军  孙晨  黄静 《护理学杂志》2013,28(10):84-86
目的探讨系统早期活动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对肩袖损伤关节镜下修复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70例肩袖损伤关节镜下实施修复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实施系统早期活动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指导。分别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评价两组肩关节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主动前屈上举和体侧外旋活动度。结果观察组肩关节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主动前屈上举和体侧外旋活动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系统早期活动方案可促进肩袖损伤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锚钉修复失败的因素与翻修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6月—2020年6月,对18例肩袖损伤锚钉修复失败的患者行翻修手术。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45~73岁,平均(58.2±4.5)岁。[结果]术中所见,18例患者存在肩峰下滑膜增生,肩袖部分再撕裂。其中,5例锚钉拔出,占27.8%;9例锚钉松动,占50.0%;4例缝合线松脱,占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患者均进行翻修手术,手术时间45~110 min,平均(63.7±11.3) min,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侧VAS、Neer、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前屈上举、外展上举和体侧外旋ROM均显著改善(P<0.05)。术前患侧的上述指标均显著不及健侧(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VAS、Neer、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前屈上举、外展上举和体侧外旋ROM与健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术后重置的锚钉均位置良好,随访过程未再发生松动移位。与术前相比...  相似文献   

14.
肱骨大结节骨折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其中包括大结节骨折。但至今为止,大结节骨折的分类尚不完善。在治疗方面,以往对大结节骨折复位的精确度重视不够,骨折块往往不能达解剖复位。愈合后留下一些后遗症,如冈上肌、冈下肌及小圆肌的长度缩短,肌张力下降,收缩力不强,造成肩关节外旋、外展活动受限,同时肩关节外侧间隙变窄,上举时出现肩峰撞击症,影响肩上举运动,造成肩关节功能受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大肌延长解除挛缩胸大肌对肱骨上端的内收牵拉,恢复肩外展功能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6例因外伤后引起重度肩关节僵直的患者,应用胸大肌肌腱自身延长或加肩关节囊松解和肩胛下肌延长修复肩外展、上举功能。术后用外固定支架将肩关节固定于外展60°位,3~4周后拆除支架开始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6年,平均2.5年。肩外展功能恢复:180°9例,≥150°3例,≥90°3例,≥60°1例。术后肩关节内收功能无影响。结论胸大肌延长术对治疗肩周创伤后所致的重度肩关节挛缩,方法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16.
<正>患儿,女,4岁。在出生时被发现右肩胛骨突起,随年龄增长右肩突出较左肩更明显,伴有右肩外展上举受限,不伴有疼痛,未经系统治疗。无产伤及外伤史,无家族史。查体:患儿耸肩短颈,右肩胛骨突起,肩关节高于对侧5 cm,肩胛骨上角靠近枕骨,局部无压痛,脊柱向右侧弯,胸廓未见畸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肩锁关节脱位采用钩钢板治疗术后并发症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1年1月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1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期临床结果和并发症。[结果] 10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随访过程中,105例患者中,97例患肩活动明显受限,活动时疼痛,于术后10~20个月,平均(12.3±5.3)个月取出钩钢板。取钩钢板术中,12例同时行关节镜下检查,发现肩峰下滑膜炎2例,肩峰下撞击2例,肩峰下表面磨损8例。与术后3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患侧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前屈上举ROM和外展上举ROM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患侧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前屈上举ROM和外展上举ROM均显著不及健侧(P<0.05)。术后影像检查发现,105例患者中,98例出现不良影像表现,占84.8%。发生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肩峰骨质磨损86/105 (81.9%),肩峰撞击15/105 (14.3%),肩锁关节炎6/105 (5.7%),肩锁关节向下半脱位6/105 ...  相似文献   

18.
人工肩关节按类型分为制约式(含半制约式)和非制约式两种。当肱骨头假体不能依靠肩袖的作用而支撑在肩胛盂或其假体上,即使三角肌功能正常,患侧上肢仍不能完成肩外展和上举动作。因此,出现了各种所谓定支点人工全肩关节,亦称制约式或半制约式,以提供机械支点的方式来弥补肩袖功能丧失,通过机械性结合来防止半脱位或脱位,使患肢获得稳定的外旋、外展、前屈等功能。其缺点在于假体与骨界面可引起很高的异常应力,易导致松动、脱落或断裂,增加了失败率。  相似文献   

19.
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严重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严重粉碎性骨折中的作用.方法 对12例老年肱骨近端严重粉碎性骨折行半肩关节置换术,术后按美国肩肘关节医师学会(ASES)肩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10例获得随访,时间为6~28个月,平均14个月,患肩ASES评分平均84.6分(64~92分),肩关节活动度平均为:前屈上举118°,外旋380°术后1年7例肩关节周围各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为满意,3例肩袖肌力不足,外展、上举稍差,无一例出现假体松动、下沉及脱位.结论 老年肱骨近端严重粉碎性骨折采取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术短期效果优良,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冈上肌入路全关节镜下松解治疗重度原发性冻结肩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6月—2015年1月收治并符合标准的28例重度原发性冻结肩患者纳入研究。男8例,女20例;年龄42~81岁,平均57岁。均为单肩发作,其中左侧16例,右侧12例。病程7~21个月,平均11个月。合并糖尿病6例。手术均经冈上肌入路后,进行关节镜下松解。术前及术后6周、24个月检查肩关节被动外展、前屈、内收位外旋活动度以及被动内旋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评价肩关节疼痛及功能情况。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肩关节不稳、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24个月。术后患者肩关节疼痛显著缓解,6周及24个月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24个月VAS评分较术后6周进一步降低(P0.05)。术后6周及24个月,患者肩关节被动外展、前屈、内收位外旋活动度以及ASE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后6周及24个月间比较,ASES评分及被动前屈、内收位外旋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动外展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被动内旋达股骨大粗隆9例、臀区6例、骶骨7例、L4水平6例,术后6周及24周恢复至T12~T6水平,与健侧相当。结论对于重度原发性冻结肩患者,采用经冈上肌入路能顺利进入盂肱关节,精准定位后方入路,有效保障了全关节镜下松解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