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观察间歇性清洁导尿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就诊的30例低张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奇偶排列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奇数对照组患者仅行间歇性清洁导尿,偶数观察组患者在行间歇性清洁导尿的同时加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比较2组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2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改善(P<0.01),观察组残余尿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间歇性清洁导尿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能够更好地减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残余尿量,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肾功能损害与膀胱残余尿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单纯BPH的病例441例,分成A组138例(残余尿量<12 mL),B组127例(残余尿量12~50 mL),C组51例(残余尿量50~200 mL),D组126例(残余尿>200 mL)。对四组患者的血肌酐、残余尿作对照研究。结果 A、B、C、D组的血肌酐分别为(98.23±42.00)μmol/L、(121.39±82.93)μmol/L、(67.15±24.78)μmol/L和(156.15±146.38)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膀胱残余尿量的增多,BPH患者肾功能损害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对脑卒中伴随神经源性膀觥患者的临床效果,其及对膀胱功能、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伴随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选择留置导尿,观察组选择间歇性导尿。观察两组尿潴留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治疗后尿路感染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和平衡膀胱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尿潴留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容量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情况、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平衡膀胱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间歇性导尿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伴随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潴留,促进膀胱功能恢复,降低尿路感染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惠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膀胱容量测定仪测定膀胱残余尿量指导间歇性导尿,治疗前后对比残余尿量.结果 经过间歇性导尿后,患者形成反射性膀胱,残余尿量少于100ml.结论 间歇性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愈后有积极的意义,是值得开展的一项护理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PFNA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参与研究的为本院收治的7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A、B两组,其中A组给予PFNA内固定治疗,B组给予DHS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的创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卧床时间[(1.68±0.34)cm、(178.47±15.28)mL、(243.16±21.48)mL、(13.76±2.15)d]均高于A组[(1.13±0.24)cm、(151.42±16.47)mL、(176.42±22.19)mL、(10.45±2.34)d)](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B组为22.86%(P<0.05).结论 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且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传统胃肠减压法、肠梗阻导管、肠梗阻导管结合生长抑素3种方法对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90例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排除其他梗阻因素,按入院时间、患者经济情况结合本人意愿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应用传统胃肠减压方法,B组为肠梗阻导管组,C组为肠梗阻导管结合生长抑素组,比较3组患者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自主排气时间、第1个24h胃肠减压量、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腹平片液气平面消失时间、开始进全流食时间、中转手术率和平均住院时间,评价3种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C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2.30±1.50)d]明显短于A组[(5.00±2.03)d]和B组[(3.90±1.87)d](P<0.05),腹平片液气平面消失平均时间[(2.20±1.42)d]明显短于A组[(7.00±2.25)d]和B组[(3.50±1.65)d](P<0.05),开始进食平均时间[(2.40±1.66)d]明显短于A组[(7.00±2.80)d]和B组[(3.90±1.85)d](P<0.05),其他各项指标C组均优于A和B组(P<0.05)。结论:应用肠梗阻导管结合生长抑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可明显加快恢复进程,降低中转手术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择期和急诊行寰枢椎节段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手术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5月至2015年4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寰枢椎节段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患者32例,将患者分为急诊手术组(A组)14例和择期手术组(B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ODI指数及VAS评分、术后影像学(MRI)改变情况和两组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结果 术后A组患者的JOA评分[(25.23±4.47)分]高于B组[(22.10±3.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ODI指数及VAS评分都有所下降,ODI指数A组(18.56±3.10)分,B组(21.56±4.37)分、VAS评分A组(1.89±0.53)分,B组(3.16±0.89)分,两组ODI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脊髓功能分级(Frankel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120.23±9.02)min]与B组[(126.25±12.12)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11.26±12.25) mL]与B组[(220.43±17.58)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A组患者的满意度(92.56%)高于B组患者(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行寰枢椎节段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手术,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并且治疗后患者的满意度比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肝素联合山莨菪碱对脓毒性休克乳酸酸中毒的治疗作用.方法 方便收集2015年5月-2016年5月福建省立金山医院收治的符合条件的脓毒性休克致乳酸酸中毒患者42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与常规集束化治疗,B组在常规集束化治疗基础上加用肝素及山莨菪碱.比较两组患者的6、12 h乳酸清除率,每小时尿量,入院24 h APACHEⅡ评分.结果 A组患者6、12 h乳酸清除率[(0.25±0.10)、(0.57±0.16)]明显低于B组[(0.33±0.13)、(0.67±0.10)](t=2.174,2.536,P=0.036,0.015);24 h APACHEⅡ评分[(11.41±3.30)分]小于A组(13.57±3.59)分](t=2.058,P=0.046);尿量(1.04±0.54)较A组(0.59±0.28)明显增加(t=3.426,P=0.001).结论 肝素联合山莨菪碱可提高脓毒性休克乳酸酸中毒患者的6、12 h乳酸清除率,改善尿量,改善病情.这可能和山莨菪碱、肝素联合使用具有改善微循环、抗凝、抗炎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不同留置尿管时机全麻患者的麻醉复苏期反应.方法 将2014年4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行全身麻醉手术并术前需导尿患者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60例.A组患者术前在病房导尿并留置尿管,B组患者在全身麻醉插管后导尿并留置尿管,C组患者在麻醉诱导期进行导尿并留置尿管.比较三组患者导尿前及导尿时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患者复苏期的躁动情况,术后观察了解患者对尿管的耐受情况和对舒适度的评定.结果 A组患者导尿时血压[SBP=(127.88±14.55)mmHg,DBP=(76.08±9.63)mmHg,1 mmHg=0.133 kPa]与导尿前[SBP=(118.20±14.25)mmHg,DBP=(69.65±7.82)mmHg]比较明显升高,C组患者导尿时血压[SBP=(124.95±12.92)mmHg,DBP=(76.76±10.28)mmHg]与导尿前[SBP=(117.83±14.96)mmHg,DBP=(68.96±11.11)mmHg]比较也有所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患者血压导尿前和导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导尿前SBP=(121.05±18.10)mmHg,DBP=(71.45±10.91)mmHg;导尿时SBP=(122.93±18.21)mmHg,DBP=(72.30±11.72)mmHg].C组患者在麻醉复苏期发生躁动12例(20.00%),明显低于A组的29例(48.33%)和B组的36例(6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中舒适0级者49例(81.66%),明显高于A组的34例(56.67%)和B组的23例(38.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诱导期留置尿管既可减少患者复苏期躁动的发生,又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推荐为全麻患者留置尿管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与饮水计划配合用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对本医院治疗的53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予以项目研究,选择于2014年2月至2018年6月,依据患者入院日期单双号分组,试验组收入26例,对照组收入27例,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照组排除1例,试验组排除1例,对患者开展6个月以上随访,对照组随访后失联1例,最终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采取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与饮水计划配合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留置导尿技术,计算两组治疗后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患者出院后对其随访6个月以上,分析两组泌尿系统感染率。结果试验组治疗后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指标,自主排尿量多于对照组指标,证实数值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泌尿系统感染率少于对照组指标,证实数值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与饮水计划配合治疗的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7):19-23
目的探讨间歇清洁导尿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2018年9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脊髓损伤伴有神经源性膀胱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其中对照组34例患者在间歇开放导尿(保留导尿管)的基础上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盆底肌训练及行为疗法,观察组改用间歇清洁导尿,余同对照组。1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及并发尿路感染情况,并根据排尿功能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均优于治疗前;其中对照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残余尿量有所减少,自主排尿量、膀胱容量较前增加(P0.05),而膀胱顺应性较前稍有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根据排尿功能评定疗效,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22例;观察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14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观察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间歇清洁导尿、神经肌肉电刺激,辅以盆底肌训练及行为疗法等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综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怡  吴莹  李雨峰  朱世琼  刘昌桃  艾艳  余茜 《西部医学》2012,24(7):1311-1313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结合干扰电、膀胱功能训练及针灸等综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接受干扰电治疗、膀胱功能训练、针灸及间歇导尿等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加膀胱功能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测定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的变化以及进行尿动力学测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测定均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间歇导尿结合干扰电治疗、膀胱功能训练及针灸等综合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间隙性清洁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中的疗效。方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实验组应用针灸配合间隙清洁导尿法,对照组则应用间隙清洁导尿法,5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排尿功能重建(残余尿量)及实验室指标(菌尿发生率)。结果实验组17例排尿功能重建(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对照组7例;实验组菌尿发生3例,对照组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间隙性导尿更能维持膀胱的正常生理状态,减少残余尿量,减少泌尿系细菌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14.
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膀胱出口梗阻与剩余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前列腺增生 (BPH)时膀胱出口梗阻 (BOO)与剩余尿的关系 ,采用压力 体积流量测定法 ,分析 1 4 5例有或无膀胱出口梗阻的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剩余尿情况。BOO组 87例 ,无BOO组 58例 ,剩余尿分别为 ( 35.2± 37.1 )mL和 ( 2 8.2± 2 0 .7)mL ,2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但最大尿体积流量、最大尿体积流量时的逼尿肌压均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1 )。提示膀胱出口梗阻与剩余尿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艾灸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7年5月在笔者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2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0例。其中A组接受降血糖、导尿、排尿训练等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C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灸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各组症状、膀胱残余尿及腓神经感觉转导速度变化情况。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组和C组的总有效率高于A组(72.5%,85.0% vs 35.0%),膀胱残余尿量少于A组(98.4±21.3ml, 87.2±17.6ml vs 137.1±19.6ml),腓神经感觉转导速度高于A组(47.83±6.37m/s, 51.36±4.28m/s vs 44.36±5.24m/s,P均<0.05)。治疗后,C组膀胱残余尿少于B组(87.2±17.6ml vs 98.4±21.3ml),腓神经转导速度高于B组(51.36±4.28m/s vs 47.83±6.37m/s,P均<0.05)。结论 艾灸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能有效改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情,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应用于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将2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10例,对照组行留置尿管常规护理;试验组行自我间歇导尿技术,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该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观察2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8例患者经过清洁间歇导尿技术治疗及配合膀胱功能锻炼能自行排尿,残余尿量均<150 m L,2例患者仍需留置尿管;对照组自行排尿的有5例,仍需留管导尿者5例,自行排尿患者中5例残余尿量均>100 m L。结论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应用于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具有可行性,可促进患者早日恢复膀胱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联合针刺在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择在温州市中两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或门诊治疗的脑卒中后合并排尿障碍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留置导尿法,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间歇导尿联合针刺治疗。针刺治疗:刺入神阙、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曲泉、肾腧、膀胱腧、八髂(上髂、次髂、中髎、下髂穴),行捻转提插手法,每次治疗30min.每周治疗5次,疗稗4周。疗程结束时比较两组残余尿量、出现尿路感染和达到平衡膀胱的例数。结果疗程结束时,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减少(96.3±45.5)mL,尿路感染人数较少(10例),达到平衡膀胱的人数较多(31例),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比留置导尿法,间歇导尿联合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具有明确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关元穴灸法结合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根据患者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进行无菌间歇导尿;观察组除无菌间歇导尿外还予关元穴灸法治疗,采用灸架悬灸关元穴,大约距皮肤2 cm,以皮肤轻微发红为度,每次1 h,每天1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行常规尿流动力学测定,包括平均膀胱容量(V H2O)、膀胱顺应性(BC)、膀胱压力(P ves)和逼尿肌压力(P det)等参数。结果2组治疗后V H2O和BC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2组治疗后P ves和P det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元穴灸法结合间歇导尿可以很好地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尿流动力学,使患者膀胱恢复有规律地储存和排出尿液的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临床疗效,为该方案的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央区组随机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4例患者分为试验组(89例)和对照组(95例)。2组患者均予以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试验组患者同时予以电针(20 min/次,每天1次,每周6 d)和推拿(20 min/次,每天1次,每周6 d)治疗,2周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安全容量和膀胱内压,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降低(P<0.01),膀胱安全容量明显升高(P<0.01),膀胱内压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降低(P<0.01),但膀胱安全容量和膀胱内压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和膀胱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减少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且疗效明显优于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的现代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性导尿(CIC)治疗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尿潴留的效果。方法:将83例宫颈癌术后并发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置入导尿管,观察组采用CIC。对2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及拔除导尿管1周后残余尿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膀胱功能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而2组在拔除导尿管1周后残余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C可以促进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