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52例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9~1993年5年中,我院新生儿死亡152名,新生儿死亡率为6.06‰。资料分析新生儿死亡的产母82.89%有产科并发症.手术产的新生儿比自然分娩的死亡率高,前者是10.33‰,后者是3.42‰,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意义.早产、低体重儿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死亡率为足月正常体重儿的数十倍.早产儿的主要死因为肺出血、肺透明膜变和缺氧性颅内出血;足月正常体重儿的主要死因为产程缺氧,吸入性肺炎和损伤性颅内出血.72.37%的新生儿死亡有窒息史,重度窒息儿的病死率为666.67‰.新生儿死亡还与产程管理、接产技巧有密切关系.做好高危妊娠的围产保健、预防早产、产程各环节的合理处理和提高新生儿窒息抢救的效果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报道,每年400多万死亡新生儿中约有1/4死于新生儿窒息,100万以上婴儿在分娩窒息后出现脑瘫、学习障碍等后遗症。2005年我国妇幼卫生监测结果报道,5岁以下儿童因出生窒息死亡的比例为14.2%,为第2位死因。而大多数新生儿的窒息死亡和致残,可以通过出生后第一时间内的积极复苏抢救而得以控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为降低我国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和伤残率而努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每年400万的死亡新生儿中约有100万死于新生儿窒息,亦即新生儿窒息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了婴儿死亡的1/4。在中国,根据我国妇幼卫生监测显示:2005年新生儿死亡率为19.0‰。前三位的死因为:早产和低体重、窒息、肺炎,窒息占第2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其培训存在问题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2000年全球<5岁儿童死亡1080万,其中<28d新生儿390万。42个发展中国家占全球<5岁死亡数的90%,33%(29%~369/5)为新生儿,在经济欠发达国家中新生儿窒息为新生儿死亡第一位原因,占29%。目前新生儿窒息仍是我国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由于产儿科进一步合作,产科  相似文献   

5.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10):713-713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全世界每年500万的新生儿死亡中,约有100万死于新生儿窒息。2002年全国妇幼卫生监测结果显示,婴儿死亡率为29.2‰。新生儿窒息已成为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第二大致死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报告,大多数新生儿窒息死亡和致残,可以通过出生后第一时间内的适当复苏抢救而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发生的相关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0月179例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新生儿窒息为综合因素所致,有71.15%的产妇合并两种以上的高危因素;胎儿高危因素中39.66%的胎儿有胎心率的变化;母亲高危因素占59.22%;分娩的高危因素占78.21%。结论 提高产前检查质量,加强高危妊娠产前和产时的监护,综合分析可能发生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适时正确选择分娩方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和病死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窒息226例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发生的相关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 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广东省江门市妇幼保健院226例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窒息为综合因素所致,分娩时高危因素高达93.81%;胎儿高危因素为91.59%,母体高危因素为65.49%。结论 提高产前检查质量,加强高危妊娠产前和产时的监护,综合分析可能发生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适时正确选择分娩方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和病死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
545例新生儿窒息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为防治新生儿窒息提供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45337例活产新生儿中545例窒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从2001年至2006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从2.13%(113/5298)降至0.35%(37/10466)(χ^2=97.560,P〈0.01)。男婴窒息发生率为1.43%(503/33723),明显高于女婴的0.95%(208/21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70,P〈0.01)。产钳助产组的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官产组及自然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835,P〈0.01)。早产儿窒息发生率为3.46%(70/2023),明显高于足月儿窒息发生率(1.09%,475/43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911,P〈0.01)。自然分娩活婴中应用无痛分娩者窒息发生率为1.61%(111/6895),明显高于非无痛分娩儿的窒息发生率(1.09%,216/197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31,P〈0.01)。在545例窒息新生儿中,引起窒息的前七位影响因素依次为胎儿窘迫、脐带异常、胎膜早破、母妊娠及内科合并症、早产、巨大儿及胎盘异常。新生儿并发症依次为肝功能受损、代谢及电解质紊乱、呼吸系统并发症、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心肌损害、肾功能异常。结论重视新生儿窒息相关高危因素,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积极防治窒息后的器官功能损伤,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及产儿合作,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窒息与复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新生儿窒息与复苏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110021)樊世荣胎儿娩出后1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则呼吸的缺氧状态,称为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10%,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新生儿窒息的原因新生儿窒息常是胎儿窘迫的延续,...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全球每年500万的新生儿死亡中约有100万死于新生儿窒息,即新生儿窒息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了婴儿死亡的20%~30%。在中国,2002年全国妇幼卫生监测结果显示,婴儿死亡率为29.2‰,新生儿窒息已成为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第二大致死原因。正确并及时地对有窒息的新生儿进行复苏抢救,是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并寻找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分析我院56例窒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中度窒息50例,占89.3%,重度窒息6例,占10.7%。新生儿死亡3例(5.36%)。胎儿窘迫,脐带因素是导致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羊水过少、巨大儿等。结论:做好孕检,重点监护高危孕妇,适时终止妊娠,胎儿娩出后做好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原因。方法 对90例新生儿窒息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脐带因素为主要原因,占45.56%;臀位分娩窒息率最高,占21.43%:发现胎儿窘迫后有46.88%行剖宫产,40.62%行阴道助产,只有12.50%顺产。结论 正确把握分娩时机,恰当选择分娩方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执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新指南6885例回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运用我国最近公布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指导一组大样本实践,评价新指南的有效性和实践特点。方法 连续对6885例活产儿(其中早产儿582例),按新指南的复苏策略、方法和要点,严格规范每一复苏人员的操作并作好记录,再由上级医生复核点评,完善细节,总结体会,并归纳出复苏要领十字诀:序、快、通、插、忌、位、吸、按、配、脐。结果 新生儿科医师进产房或手术室复苏占活产分娩59.1%,按新流程A、B、C、D步骤,完成A为100%(含气管吸引胎粪197例),B为8.3%,C为0.41%,D为0.23%。其中B为主要复苏步骤,包括面罩通气480例,平均持续66.3s,无效改气管插管通气26例(倒评分5例),直接插管通气91例,平均持续3.2min;28例插管通气平均8s后切换至胸外按压,持续32s;16例用药后继续气管通气直至拔管或带管转科。据Apgar评分发生窒息100例,其中重度16例(0~1分9例),窒息率1.45%,复苏全程平均3.8min,均全部成功复苏转新生儿科。活产儿6885例中7d内非窒息死亡6例,放弃4例,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率为1.45‰(10/6885);1例0分窒息儿2d后放弃治疗死亡,窒息病死率1.0%(1/100),窒息死亡率0.15%(1/6885),短期随访8例0~3分患儿发育均佳。结论 新生儿窒息复苏新指南便于学习、培训和掌握,执行后能明显降低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对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实施强化培训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强化培训模式对落实新法窒息复苏规范操作、提高复苏质量、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骨干“一对一”、“手把手”操作指导的培训模式进行窒息复苏方法培训,比较强化培训前后市、镇(区)医院ABCD复苏的规范操作、复苏用药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1)培训前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2.67%,培训后第1年窒息发生率为2.21%,比培训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81,P〈0.01);培训后第2、3年窒息发生率分别为2.44%和2.45%,虽比培训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训前规范复苏为51.3%,培训后第1年提高至75.7%,第2、3年分别降至62.7%和5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培训前复苏中用药的患儿占63.8%,培训后第1、2和3年分别降至45.0%、50.0%和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市、镇(区)医院经初步复苏后需要继续复苏者分别为89.9%和85.7%,规范复苏分别为83.7%和48.6%,使用一种或多种药物复苏分别为42.2%和79.2%,其中不合理用药分别为15.3%和3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4)培训前新生儿窒息病死率为9.05%,培训后降至5.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市、镇(区)医院培训后治疗转归情况好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行政干预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培训模式可明显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效果。但复苏技术仍存在误区和不规范操作,镇(区)医院仍是复训的重点,复训间隔时间不能超过两年。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复苏培训项目十年回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每年约2000万新生儿出生的中国,鼓励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每一个新生儿的健康都受到家庭及社会的高度关注。1991年中国要儿死亡率为50.2‰,1998年降至33.3‰,地区性差别很大,贫困地区最高可达56‰,一些条件较好的城市低至7.5‰。围产医学界公认围产窒息为要儿患病及死亡的首要原因,如合并早产、严重肺、脑疾病等后果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脐带血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 、CD61及CD41 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以三种荧光单克隆抗体CD62p 、CD61 及CD41标记脐带血血小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结果 正常新生儿脐带血血小板CD62p、CD61及CD41的检测值分别为(3.16±2.10)% ,(2.47±1.48)% 及(2.31±1.7)% ;窒息新生儿随窒息程度的加重上述三种分子呈线性增高趋势,且中、重度窒息儿三种分子的检测值均显著性高于正常组(P< 0.05和P< 0.01)。 结论 窒息新生儿脐带血血小板CD62p 、CD61 及CD41 含量显著增加,且与窒息程度呈正相关。通过检测上述三种分子客观提示窒息程度,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如何正确判断胎儿宫内窘迫,正确掌握手术指征。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同时降低剖官产率。方法对我院胎儿宫内窘迫155例剖宫产手术指征进行分析。结果155例病例中能找到胎儿窘迫相关因素的为135例,占87.09%,其中比例最高的为脐带因素52例,占38.51%,与文献报道相一致。其次为胎盘因素、产程异常、羊水过少,妊娠合并症等因素。围产儿死亡率6.45‰。新生儿窒息率24.5l%(38/155),单纯羊水Ⅱ~Ⅲ度污染,新生儿窒息率为25.00%。电子监测异常发生窒息率最低,仅为13.23%。当胎心监护与羊水粪染、胎动异常,胎动胎心均异常相结合时,新生儿窒息率、胎窘相关因素的百分率明显升高。结论在诊断胎儿宫内窘迫时,须综合判断来评价,对于那些存在高危因索的病例,应密切监护,积极预防,纠正缺氧。对于那些处理后症状仍未纠正,短时间不能经阴道分娩者,应果断行削宫产术以降低围产儿的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缺氧性脑损伤与产科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从母亲孕期、产时合并症及分娩方式等方面探讨引起新生儿缺氧性脑损伤的高危因素,对211例新生儿于出生后48小时内进行颅脑B超检查。结果:新生儿颅内出血39例(18.5%),脑缺氧缺血改变、脑水肿22例(10.4%),总阳性率28.9%。其中轻型脑损伤67.2%,无临床症状,不需处理即可自行恢复。母亲妊高征患儿、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及早产儿的颅脑B超阳性率依次为46.1%、48.9%、66.7%  相似文献   

19.
围产期窒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围产期窒息李莪,翁梨驹窒息是造成围产儿死亡及新生儿病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引起新生儿脑瘫及其后智力发育迟缓。窒息及其对器官的损伤可发生在产前及产时,新生儿窒息及并发症为宫内窒息的生后临床表现,因此,提出围产期窒,急(perinatalasphyxia)...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死亡和伤残的主要病因之一。Perlman等报道,窒息新生儿70%合并不同程度的脏器损伤,其中肾损伤的发生率最高,可见肾损伤在新生儿窒息的防治中应加重视。本研究通过胎鼠急性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模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动态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肾组织的表达变化,旨在探索ICAM—1在窒息后肾损伤炎症反应发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