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清尿酸水平与短期预后及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2013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卒中单元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2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记录其人口统计学特征、病情严重程度、入院时血清尿酸水平及溶栓后出血转化情况,患者在随访90d时改良Rankin评分>2分(mRS>2分)定义为预后不良,mRS≤2分为预后良好.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预后及出血转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预后良好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375±42) μmol/L比(250±36)μmol/L,P=0.0026],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高尿酸水平预后良好(OR=1.25,95% CI,1.04 ~ 1.47,P=0.013).非出血转化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出血转化组患者[(350±51)μmol/L比(282±38) μmol/L,P=0.015],校正了年龄、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后,尿酸水平与出血转化仍呈负相关.结论 较高血尿酸水平与rt-PA静脉溶栓良好预后和低脑出血转化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9年2月—2013年6月间发病4.5 h内给予rt-PA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并根据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6分)。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预后良好组(n=92)与预后不良组(n=83)在高血压病比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30%vs 67.47%,P=0.87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既不是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OR=0.453,95%CI:0.087~2.352,P=0.346),也不是影响溶栓预后的因素(OR=1.014;95%CI:0.933~1.101,P=0.746)。结论 高血压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2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研究变量进行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的平均年龄明显比预后不良组更小,发病至溶栓时间明显比预后不良组更短,入院24h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比预后不良组更高,入院NIHSS评分、入院24h NIHSS评分明显比预后不良组更低(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年龄、血糖、入院24h纤维蛋白原水平、入院NIHSS评分、入院24h NIHSS评分均是影响溶栓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卒中分型与溶栓治疗预后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血糖、入院24h纤维蛋白原水平、入院NIHSS评分、入院24h NIHSS评分均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9):39-42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90 d预后。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9月在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0例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是否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和非溶栓组,其中溶栓组42例,非溶栓组68例。比较两组溶栓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90 d改良Rankin评分及出血转化发生率。结果非溶栓组基线NIHSS评分为(1.86±0.55)分,溶栓组基线NIHSS评分为(1.94±0.5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溶栓组24 h NIHSS评分为(1.69±0.32)分,溶栓组24 h NIHSS评分为(0.95±0.23)分。与非溶栓组患者相比,溶栓组患者24 h NIHS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中,与溶栓前NIHSS评分比较,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发生出血转化为2例(4.8%),非溶栓组发生出血转化为3例(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脑实质出血。溶栓组预后良好(mRS≤1分)的患者为38例(90.5%),预后不良(2≤mRS≤6分)的患者为4例(9.5%);非溶栓组预后良好的患者为51例(75.0%),预后不良患者为17例(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4.5h内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有助于降低24 h NIHSS评分,改善90 d预后,并不增加出血转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0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治疗后第90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55例)与预后不良组(46例)相比,年龄较小(P=0.029),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者较少(P=0.012),溶栓前血糖较低(P=0.012),溶栓前收缩压较低(P=0.003),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低(P=0.002),起病到治疗时间较短(P=0.044),有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者较少(P=0.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溶栓前NIHSS评分低、既往无糖尿病病史、溶栓前收缩压较低、溶栓前血糖较低、无脑白质疏松者与溶栓预后好显著相关。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低、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溶栓前收缩压较低、溶栓前血糖较低、无脑白质疏松者的溶栓预后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因子(VEGF)水平的改变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组)行m RS评分,根据m RS评分,将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预后良好亚组(n=38)和预后不良亚组(n=29),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6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入选者的血清VEGF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卒中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175.25±26.62)ng/m L]明显高于对照组[(97.65±15.59)ng/m L](P0.01)。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SHH水平[(194.11±32.74)ng/m L]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154.93±20.43)ng/m L](P0.01)。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VEGF水平升高,且VEGF水平高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76例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因分型及影像学资料,按治疗后第90天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1分)及预后不良组(2~6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其溶栓预后的因素。结果 治疗后预后良好组50例(65.79%),预后不良患者26例(34.21%),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84,95%CI 1.12~3.01,P<0.05)、《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评分(OR=1.98,95%CI 1.10~3.54,P<0.05)、内囊区新发梗死(OR=5.69,95%CI 1.06~30.57,P<0.05)与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3个月功能良好预后独立相关。结论 基线NIHSS评分、ESRS评分、大动脉病变、内囊区梗死是影响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7,(6):773-77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57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后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分析影响临床结局的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空腹血糖(P=0.011)与糖化血红蛋白(P=0.005)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患者的心房纤颤史(P=0.014)在预后良好组中明显较低。此外,TOAST分型中的小动脉闭塞型在预后良好组比例较高(60.7%与41.4%),心源性比例较低(14.3%与27.6%)。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糖化血红蛋白是影响rt-PA治疗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危险因素(OR 2.186,CI 0.050~4.552,P=0.037)。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是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EPVS)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1年3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150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发病4.5h内接受标准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溶栓后24h内头颅CT检查结果,分为出血转化组和非出血转化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征。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法分析EPVS与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结果 150例患者中共有17例(11.33%)发生溶栓后出血转化。两组患者在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即刻NIHSS评分、溶栓前mRS评分、入院时收缩压、血尿酸、基底节区EPVS评分、半卵圆中心EPVS评分、脑室旁白质Fazekas评分、深部脑白质Fazeka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在校正年龄、溶栓前及溶栓后即刻NIHSS评分等因素后,基底节区EPVS评分(OR=3.623,95%CI:1.029~12.755,P=0.045)、入院时收缩压(OR=1.062,95%CI:1.014~1.112,P=0.011)、血尿酸(OR=1.009,95%CI:1.001~1.016,P=0.022)和脑室旁白质Fazekas评分(OR=4.645,95%CI:1.099~19.633,P=0.037)是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基底节区EPVS评分与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密切相关,基底节区EPVS程度越重,发生出血转化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预后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90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 3~6分)。比较患者的基线资料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预后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96例患者被归为预后良好组,54例患者被归为预后不良组,两组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心房颤动比例、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预后不良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血浆D-二聚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8,95%CI 1.277-3.281, P<0.001)。结论 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预后结局的重要参考指标,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利于临床筛查预后不良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底节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basal ganglia 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BG-EPVS)和半卵圆中心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centrum semiovale 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CSO-EPVS)对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静脉溶栓患者90天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2月~2020年2月就诊于笔者医院发病4.5h以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前循环AIS患者408例。BG-EPVS与CSO-EPVS根据视觉量化评分分为无或轻度组(0~2级)和中重度组(3~4级)。根据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314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94例)。比较上述分组之间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探讨BG-EPVS和CSO-EPVS对前循环AIS静脉溶栓患者90天临床预后的影响。应用Graphpad Prims 8.0软件绘制森林图。结果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在年龄、心房颤动、糖尿病、基线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TOAST分型分布、BG-EPVS严重程度、出血转化、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90天脑卒中复发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O-EPVS与预后不良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中重度BG-EPVS相较于无或轻度BG-EPVS(OR=2.043, P=0.033)是前循环AIS静脉溶栓患者90天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重度BG-EPVS是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90天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合并心房颤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浙江省71家医院3272例静脉溶栓患者的资料。静脉溶栓后24 h影像学检查提示颅内出血表现定义为颅内出血转化。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533例)和未出血转化组(2739例),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心房颤动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相关。结果: 出血转化组患者的年龄、起病至溶栓时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血糖水平、心房颤动患者比例高于未出血转化组(P < 0.05或P < 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发生独立相关(OR=2.527,95%CI:2.030~3.146,P < 0.01)。结论: 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入院时血糖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关联.方法 本项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共纳入脑梗死溶栓患者97例,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二组:入院时高血糖组(血糖≥7.8mmol/L)及血糖正常组(血糖<7.8mmol/L).收集二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并应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入院时血糖与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入院时高血糖组患者的入院时NIHSS评分、高脂血症及糖尿病比率高于血糖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高血糖组90d良好预后的患者比例较血糖正常组低,分别为46.15%、53.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高血糖(OR=2.893,95%CI 1.121~6.921,P=0.022)及糖尿病(OR=2.615,95%CI 1.032~3.997,P=0.029)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的升高与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合并重度牙周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合并重度牙周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58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溶栓组),60例患者接受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照组)。分析各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24 h及7 d的NIHSS评分,治疗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评分,3个月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消化系出血、泌尿系出血)和卒中相关病死率的差异性并分析合并重度牙周炎的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溶栓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24 h及7 d NIHSS评分水平明显下降(P0.05)。3个月时远期预后溶栓组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之间的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内的不良事件中,溶栓组发生牙龈出血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皮下出血、消化系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泌尿系出血。[结论]尽管rt-PA静脉溶栓治疗合并重度牙周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会增加牙龈出血,但并未使症状性颅内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患者病死率增加,而且,静脉溶栓还能够明显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李大军  金平   《四川医学》2023,44(1):51-57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轻型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轻型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轻型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203例,其中静脉溶栓组(治疗组)109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94例。其中治疗组分为轻型非致残性卒中溶栓组、轻型致残性卒中溶栓组,各71、38例。对比不同时点各组患者BI评分及NIHSS评分、mRS评分情况。统计继发出血转化和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凝血功能差异。结果 组间比较,各组基线BI指数、NIHSS评分、入院前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24 h及治疗后7 d治疗组、轻型非致残性卒中溶栓组和轻型致残性卒中溶栓组B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与基线比较,治疗组、轻型非致残性卒中溶栓组和轻型致残性卒中溶栓组患者治疗后24 h及治疗后7 d的BI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而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轻型非致残性卒中溶栓组和轻型致残性卒中溶栓组在治疗后90 d mRS评分预后良好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模式CT指导的静脉溶栓对醒后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收治的在多模式CT的指导下适合静脉溶栓治疗的91例醒后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因患者家属拒绝溶栓而未行溶栓治疗的39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将成功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52例患者列为溶栓组,其中,对照组给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溶栓组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脑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溶栓治疗前及溶栓24 h后,2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溶栓治疗后7 d、14 d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院后30 d、90 d和6个月的mRS评分明显降低(P<0.05);溶栓组和对照组脑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式CT指导下对醒后卒中行rt-PA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扩大溶栓时间窗,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降低致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出现大脑中动脉阻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分别行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并将两者进行比较.方法 分别在两个卒中单元对大脑中动脉阻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治疗.一个卒中单元对发病后6 h内的患者采用尿激酶(urokinase)动脉溶栓的治疗方案,另一个卒中单元对发病后3 h内的患者采用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plasminogen activator,PA)静脉溶栓的治疗方案.利用病死率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来评估预后情况:3个月后mRS评分为0~2分者为预后良好,3个月后mRS评分为3~6分者为预后不良.最后,将两个卒中单元的数据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共计11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CT显示大脑中动脉阻塞:58例行动脉溶栓治疗(动脉溶栓组),57例行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两个卒中单元收治患者的卒中严重程度及年龄均相似.动脉溶栓组自发病至治疗的平均时间为(244±63)min,静脉溶栓组自发病至治疗的平均时间为(156±2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动脉溶栓组的预后良好率为56.9%(29/51),高于静脉溶栓组的30.2%(1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65,P=0.012);动脉溶栓组的病死率为12.1%(7/58),低于静脉溶栓组的24.6%(1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06,P=0.081).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相比,预后更好(P=0.003)、病死率相似(P=0.133).结论 尽管动脉溶栓自发病至开始治疗的时间更长,但动脉溶栓的疗效较静脉溶栓的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脑血管意外急性期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急性期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预后相关性。方法收集120例脑血管意外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入院后测定血尿酸水平分为高血尿酸组和非高血尿酸组,住院期间死于本病者为死亡组,好转出院者为存活组。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分型及预后。结果高血尿酸组患者死亡率(40.74%)显著高于非高血尿酸组(13.64%)(P<0.01),死亡组血尿酸均值[(550±82)μmol/L]显著高于存活组[(405±47)μmol/L](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是脑血管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可作为判断脑血管意外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右江医学》2017,(6):693-695
目的观察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使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10月在神经内科治疗的80例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传统组(n=40)和观察组(n=40)。传统组静脉溶栓后给予阿司匹林长期治疗;观察组静脉溶栓后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3周,然后继续单用阿司匹林长期治疗。3个月后评估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BI评分、mRS评分,评估3个月内患者的脑出血率、病死率和脑梗死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传统组患者预后情况较观察组差(P<0.05);观察组脑梗死复发率低于传统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短期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提高疗效,脑梗死复发率略有降低,且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及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5年3月南充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按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为轻度组(NIHSS≤3分)27例、中度组(NIHSS4~15分)39例和重度组(NIHSS>15分)32例,患者进行1年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远期预后;检测各组患者Hcy、Hb A1c水平。结果中度组、重度组Hcy、Hb A1c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度组[(19.2±2.1)μmol/L、(35.4±4.8)μmol/L比(15.3±1.6)μmol/L,(6.4±0.7)%、(8.1±0.9)%比(5.8±0.5)%],其中重度组Hcy、Hb A1c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mRS量表分级将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53例和预后不佳组(mRS 3~5分)45例;其中预后不佳组Hcy、Hb A1c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26.9±4.7)μmol/L比(20.5±3.5)μmol/L,(7.4±1.1)%比(6.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cy、Hb A1c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475,0.573,P<0.05);Hcy、Hb A1c亦与mRS评分呈正相关(r=0.836,0.496,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cy、Hb A1c与神经功能和远期预后呈正相关,Hcy、Hb A1c均亦可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