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姜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组织TNF-α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姜黄素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制备大鼠NASH模型。大鼠分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姜黄素防治组、东宝肝泰防治组,观察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活动程度;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姜黄素防治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活动程度皆有明显改善(P〈20.05),TNF-α蛋白含量显著减少(P〈0.01),部分作用明显优于东宝肝泰防治组(P〈0.01或P〈0.05)。结论姜黄素有防治NASH作用,作用机制考虑与纠正致炎因子TNF-α蛋白高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单纯饮食改变治疗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n=10):正常组喂普通饲料;模型组喂高脂饲料;饮食治疗组在高脂饮食12周后恢复正常饲料喂养。16周后处死动物。结果:正常饮食能显著降低造模大鼠的体重、肝指数、转氨酶,还能改善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坏死的程度。结论:单纯恢复正常饮食即可治疗大鼠NASH。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并探讨姜黄素和水飞蓟素对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不同作用机制.方法:通过高脂饮食诱导大鼠制备NASH模型.将48只健康♂SD大鼠平均分成4组,其中正常组12只,给予普通正常饲料;模型组12只,姜黄素组12只,水飞蓟素组12只,均给予高脂饲料,即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为37∶45∶18.NASH模型制备成功后,姜黄素组每天还需按时给予治疗量的姜黄素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 methyl cellulose,CMC)混悬液50 mg/k g,水飞蓟素组每天按时给予水飞蓟素CMC混悬液100 mg/kg,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CMC溶液灌胃.治疗时间为6 wk.对比大鼠肝脏、血清生物化学指标、胰岛素抵抗水平、组织病理学、组织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放射免疫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α,PPARα)m 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肝指数、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 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血清三酰甘油、MDA、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显著高于正常组和两个治疗组;水飞蓟素组PPARαm RNA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和姜黄素组,FINS和FPG的含量显著低于姜黄素组.结论:姜黄素、水飞蓟素对高脂饮食诱导制备大鼠NASH模型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但二者的作用机制不同,姜黄素是通过抗炎和抗氧化作用作用于NASH,水飞蓟素则是通过促进肝脏PPARαm RNA的表达抑制NASH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甜菜碱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甜菜碱低剂量和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所有大鼠均饲以高脂肪饲料(加入脂肪肝诱导剂丙基硫氧嘧啶),构建NASH模型,甜菜碱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大鼠分别以200mg/kg和400mg/kg剂量甜菜碱溶液灌胃。第12周末处死全部大鼠。测定血清糖(Glucose),应用ELISA检测血清胰岛素(In-sulin),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结果:甜菜碱显著降低血清Insulin(P0.01)、Glucose和IRI(P0.05),且低、高剂量组间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甜菜碱可防治大鼠NASH,机制之一可能为改善NASH大鼠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脂质代谢和糖代谢的干预作用。方法高脂饲料建立大鼠NASH模型,设正常组,模型组,复方甘草甜素对照组,低剂量丹参组和高剂量丹参组,检测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糖(GLU)水平,参照2006年2月NAFLD诊疗指南中脂肪肝分度和炎症分级的组织病理学标准进行量化计分。结果高、低剂量丹参组比模型组及对照组血清GGT、AST水平显著下降;与对照组及低剂量丹参组比较,高剂量丹参组血清TC、GLU及肝组织炎症计分水平均显著下降。结论高剂量丹参注射液对高脂饮食诱发的大鼠脂肪性肝炎和脂肪代谢紊乱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肝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及二者在脂肪性纤维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21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组(NASH组)肝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组标本肝组织的病理改变;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以上两组标本中TGFβ1和CTGF的表达情况.结果:光镜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组出现明显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组肝脏TGFβ1和CTGF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肝脏组(109.52±4.50 VS 1 14.47±2.00,117.07±3.60 VS 125.05±3.37,均P<0.01).NASH组TGFβ1和CTGF 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6±0.07 VS 0.46±0.04,0.59±0.08VS 0.41±0.05,均P<0.05).结论:TGFβ1和CTGF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表达升高可能参与了脂肪性肝炎向肝纤维化转变,CTGF可能在诊断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扮演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节制饮食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s ,NAFLD)可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且经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 ,NASH )这一病理阶段[1 3 ] ,因而早期干预是必要的。然而至今尚无治疗NAFLD的特效药物 ,因此作为基本治疗的饮食疗法在NAFLD治疗中的作用越发受到重视。本研究将观察节制饮食对NASH的治疗作用。材料与方法一、材料雄性SD大鼠 2 0只 ,购自西普尔 必凯公司 ,体重 14 0~160 g ,正常喂养 1周后 ,通过高脂饮食 12周建立NASH大鼠模型 ,随机分为 2组 :模型组 10只继予高脂饮食喂养 ;…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糖脂代谢、肝脏脂质沉积及血清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随机将32只大鼠分成3组,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和治疗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制备NASH模型。治疗组在喂养8周后加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干预,12周后处死大鼠。比较各组大鼠体重、肝重,空腹血糖、转氨酶、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脂肪细胞因子,以及肝组织学改变。结果 12周后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明显脂肪变,动物体重、肝重和各项生化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与模型组比,治疗组动物体重和生化指标均有改善,其中AST和TC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动物血清瘦素、抵抗素呈下降趋势,而脂联素呈升高倾向。结论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改善NASH大鼠糖脂代谢及脂肪细胞因子表达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形成中的作用及杞蓟制剂对其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复制大鼠NASH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模型组、杞蓟制剂防治组、复方蛋氨酸胆碱片对照组。原位杂交和Western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L-FABP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空白模型组大鼠肝组织L-FABP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1);与空白模型组相比,杞蓟制剂防治组和复方蛋氨酸胆碱片对照组大鼠肝组织L-FABP mRNA和蛋白表达减弱(P0.01),杞蓟制剂作用优于复方蛋氨酸胆碱片(P0.05或P0.01)。[结论]L-FABP 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引起脂质代谢失衡,参与NASH的发病。杞蓟制剂能调节L-FABP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来防治NASH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脂炎消煎剂防治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脂炎消煎剂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防治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和脂炎消煎剂大、小剂量组(剂量按体重计20g/kg和10g/kg),第24周检测大鼠肝功能、血脂并观察肝脏形态学改变,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和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脂炎消煎剂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下降,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减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肝组织SOD活力和GSH含量升高,MDA和Hyp下降;肝脏形态学明显改善。结论脂炎消煎剂具有降低血脂、抗脂质过氧化和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炎症和氧化应激是该疾病进展的关键.葛根素有抗炎和抗氧化的活性,葛根素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及其机制尚无定论.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改善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构造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模型组,葛根素组.三种饮食分别予以正常饮食、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加葛根素喂养4wk;收集血清和肝脏标本以检测组织学变化、炎症指标、肝功能、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脏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有升高, H&E染色结果显示肝脏出现明显脂肪变性和炎症反应以及纤维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抗氧化因子谷胱甘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脂质过氧化标志物丙二醛是显著升高的.与模型组比较,葛根素组小鼠肝脏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明显降低(P<0.05),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介素1β明显降低(P<0.05),小鼠肝脏中纤维化基因αSMA、PAI-1、COL1A1、TG...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姜黄素和吡格列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姜黄素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各12只).正常组全程饲以普通饲料,另外三组均给予高脂饮食.6周末,每组各处死2只大鼠.验证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造模成功后,姜黄素组和吡格列酮组每日分别给予姜黄素50 mg/kg和吡格列酮10 mg/kg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相应体积的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6周治疗结束后,留取血样和肝组织.统计体/肝质量,计算肝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进行肝功能检测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并检测血清FFA、TNF-α和IL-6水平及肝组织FFA、TNF-α、IL-6、MDA、GSH含量和SOD的活性.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姜黄素组和吡格列酮组大鼠NAS评分及血清ALT、AST水平均降低(P均〈0.05).模型组较正常组大鼠血清HOMA-IR、FFA、TNF-α、IL-6水平及肝组织TNF-α、IL-6、MDA含量均明显升高(P均〈0.01),而姜黄素组、吡格列酮组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上述指标均降低(P均〈0.05),且以姜黄素组大鼠体质量、血清AST、NAS积分及肝组织FFA、MDA下降最为显著(P均〈0.01).结论 姜黄素与吡格列酮均可通过调脂、改善IR、抗炎及抗氧化作用防治NASH,但前者的作用更强,且不增加大鼠的体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荷丹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脂代谢的干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治疗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开始药物灌胃干预,治疗4周后处死全部动物,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油红0染色光镜下观察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荷丹片治疗后可明显减低NASH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三酰甘油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光镜观察荷丹片能明显缓解NASH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结论]荷丹片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NASH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替米沙坦对高脂饮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纤维化的预防和保护作用。方法 3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n=10)、模型组(FC,n=15)和替米沙坦干预组(FT,n=10)。FC和FT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6周诱发脂肪性肝炎,其中FT组于高脂喂养12周后,给予替米沙坦(5mg·kg-1.d-1)灌胃治疗4周。16周末处死所有动物。检测血清ALT、AST、TC、TG和HDL-C,RT-PCR法检测肝组织TIMP-1、MMP-2和TGF-β1mRNA的表达,病理切片检查和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与FC组比较,FT组大鼠ALT降低,TIMP-1、MMP-2和TGF-β1mRNA的表达降低,肝星状细胞活化减少,肝脏病理学改善。结论替米沙坦对NASH大鼠有保护和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丁雯瑾  段晓燕  范建高 《肝脏》2011,16(5):388-392
目的 观察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组织中瘦素、抵抗素和脂联素的影响.方法 将44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0只)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10只)、低剂量组(12只)和高剂量组(12只)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制备NASH模型.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在喂养8周后加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干预(0.5 ...  相似文献   

16.
脂肪肝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6,(9):140-14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的建立——王建青等(安徽合肥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230032):《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6,41(1):61搦旧的: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模型。方法:将6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5)和模型组(n--15)。两组动物均给以普通饲料,模型组每天ig高脂、高糖、高蛋白乳剂,剂量递增。实验持续6周后,检测血清ALT、AST、TC、TG、HDL-C、LDL-C及用:脏TC、TG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HDL.C、LDL-C及肝脏TC、TG均显增高;病理组织学检查提示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呈现弥漫性脂肪变性伴肝小叶炎症坏死。结论:利用改良乳剂灌胃的方法,成功复制出大鼠NASH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抗肝细胞凋亡作用及其对JN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HL-7702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治疗组及高剂量治疗组,对照组予普通培养液培养,模型组培养液中加入浓度为1.0 mmol/L的游离脂肪酸(FFA)诱导NASH模型,高、低剂量治疗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分别加入浓度为10μmol/L、20μmol/L的姜黄素干预,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p-JNK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肝细胞的早期及总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高、低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肝细胞早期及总凋亡率均明显降低(均P<0.05)。模型组肝细胞的p-JNK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p-JNK表达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且呈剂量相关。结论:姜黄素可抑制JNK的活化,这可能是其抗细胞凋亡、延缓NASH进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硬化.目前有关NAFLD发病率的文献报道结果不太一致,欧美国家的发病率在20%-30%之间[1],我国上海的发病率在15%左右[2],而且NAFLD有逐年增多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肠道菌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5种进行培养和计数。选择健康正常成人、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各30例,计数各组肠道菌群中5种细菌的数量,比较各组细菌数量的变化。结果 NASH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厌氧菌减少(P<0.05),而需氧菌显著增多(P<0.05),而兼性厌氧菌酵母样真菌没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 NASH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革兰阴性杆菌过度生长的现象,提示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参与了NASH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电针刺激SD大鼠肝俞、足三里、丰隆、太冲穴,观察其对高脂饮食所致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药物组,每组10只,16周断头处死,用HE染色观察肝组织光镜下的病理改变;EMSA法测定肝组织NF-κB活性。结果:模型组和药物组大鼠肝组织的NF-κB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组(均P〈0.01)和电针组(均P〈0.05)。结论:肝组织NF-κB的活性增强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生密切相关;电针可以起到降低NF-κB活性而达到治疗NASH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