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葡萄糖运转蛋白-1(Glut-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25例子宫内膜单纯增生、2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40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Glut-1和PCNA的表达。结果 Glut-1和PCNA在子宫内膜癌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二者的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且二者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544,P〈0.05)。Glut-1在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分化与低中分化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lut-1和PCNA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的恶性转变和细胞分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Glut-1可能有利于鉴别子宫内膜单纯增生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高分化与低中分化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恶性病变中PTEN、CyclinE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内膜增生、非典型性增生和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PTEN和CyclinE蛋白的表达.结果:非典型性增生和子宫内膜样癌组中PTEN和CyclinE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0%与65.0%,40.0%和66.0%,两组中PTEN阳性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增生组(P〈0.01),而CyclinE则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增生组(P〈0.001),且两者在非典型性增生和子宫内膜样癌组中的表达均呈中度负相关(r=-0.663 7,P〈0.02;r=-0.448 1,CC〈0.01).子宫内膜样癌组中PTEN阳性表达缺失与组织学分级(P〈0.02)、肌层浸润深度或伴有转移(P〈0.03)及临床分期有关(P〈0.03).CyclinE的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2),与肌层浸润(P〉0.05)和临床分期无关(P〉0.05).子宫内膜样癌组中肿瘤的复发分别与PTEN的低表达和CyclinE的高表达有关(P〈0.05,P〈0.02).结论:PTEN表达缺失和CyclinE的过度表达与子宫内膜样癌的发生、发展和肿瘤的复发密切相关,二者的联合检测可作为子宫内膜样癌的早期诊断、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指导临床治疗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正常与异位子宫内膜Bcl-2与PCNA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与正常及异位子宫内膜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6例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和1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子宫内膜中的Bcl-2蛋白和PCNA蛋白。 结果:Bcl-2蛋白和PCNA蛋白在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增生期升高(两组均为61.5%),分泌期低落(22.2%和5.5%),月经期消失(0和33.3%);在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均为100%)高于增生期(P<0.05)。 结论: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中Bcl-2蛋白和PCNA蛋白表达有周期性变化,且与异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不同,异位子宫内膜通过多种方式获得生存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D1(CyelinD1)、P16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作用.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观察组)在位内膜(25例)及异位子宫内膜(28例)和其它良性病变妇女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35例)中cyclinD1、P16及PCN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PCNA蛋白在异位内膜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在位内膜及对照组(P<0.05);CycfinD1蛋白在异位内膜中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在位内膜和对照组(P.<0.05);P16蛋白在对照组中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P<0.05).CyclinD1和P21蛋白在异位内膜中表达呈显著负相关性(kappa系数为-0.521,P<0.01).三者在异位内膜增生期与分泌期表达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cyclinD1、P21及PCNA蛋白异常表达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增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核受体共激活因子(AIB1)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51例子宫内膜癌、13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15例复合型增生子宫内膜、19例单纯型增生子宫内膜和18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AIB1 mRNA表达;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AIB1蛋白的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AIB1呈过表达状态。内膜癌组织中AIB1 mRNA阳性表达率和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χ=11.025,F=6.930,P〈0.01)。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中AIB1 mRNA阳性表达和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复合性增生内膜组织和单纯性增生内膜组织(χ^2=6.133,F=4.213,P〈0.05)。内膜癌组织中AIB1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增生内膜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χ^2=13.546,P〈0.01)。子宫内膜癌组织、异常增生内膜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间AIB1蛋白表达强度不同,三者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6.023,P〈0.01)。AIB1蛋白表达强度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呈现过表达,在不典型增生内膜组织中为高表达,在正常组织中为阴性表达或弱表达;AIB1 mRNA和蛋白的过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和病人的年龄无关(P〉0.05),但与肿瘤组织的肌层浸润深度及ERα蛋白表达有关(χ^2=4.832、4.674,t′=2.201、2.362,P〈0.05)。结论 AIB1过表达发生在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和癌前病变阶段,过表达的AIB1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癌变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和内膜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子宫内膜癌50例及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和单纯型内膜增生各15例,进行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检测。结果p53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52%,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表达20%,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及单纯型子宫内膜增生表达均为阴性,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1)。PCNA在子宫内膜癌表达100%,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表达为80%,两者显著高于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47%及单纯型子宫内膜增生40%(P<0.05)。本实验发现p53和PCNA与内膜癌分化程度、转移扩散有关(p<0.05),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p53蛋白和PCNA同时在内膜癌的高度表达,其患者预后较差,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p53和PCNA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扩散、转移有关;p53和PCNA联合检测可以作为子宫内膜癌预后判断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癌(EMC)组织中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survivin表达情况,探讨其与细胞增殖活性、临床病理特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5例正常子宫内膜、26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52例子宫内膜癌标本中PTTG、survivin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PTTG、Survivin和PCNA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子宫内膜腺癌中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中,不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肌层浸润间的PTTG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A表达在不同临床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和肌层浸润无关(P〉0.05),survivin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肌层浸润均无相关性(P〉0.05);在子宫内膜腺癌中PTTG与survivin、PCNA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PTTG表达增高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且与细胞增殖活性相关,可用来鉴别肿瘤恶性程度、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8.
井激扬  朱艳 《医学综述》2007,13(7):F0002-F0002,F0003
目的为了探讨uPA在子宫内膜增殖症的子宫内膜和癌变的子宫内膜中的分布及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5例增殖症的子宫内膜、5例癌变的子宫内膜、5例正常增生期的子宫内膜中uPA的分布和表达情况。结果uPA抗原存在于各种类型的子宫内膜的腺体上皮细胞中,uPA主要分布在内膜腺体细胞的细胞膜、细胞浆和核膜中;uPA的表达在癌变的子宫内膜组织的腺体细胞中最强,有显著性差异(P<0.005),在不典型增生、复杂增生、简单增生过长的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依次减弱;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正常子宫内膜中uPA的表达最弱。结论uPA的抗原分布及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增生程度及子宫内膜癌变的发生、发展有关,提示uPA对增殖症内膜腺体的过度增生及癌变可能有促进作用,可考虑作为临床预测子宫内膜进一步病变的筛选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抑制基因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子宫内胰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28例子宫内膜腺癌和36使子宫内膜增殖症组织中的P”和PCNA的表达状况。结果①肿瘤抑制基因P53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0%(14/28)。每高倍视野(40×)内P53免疫阳性细胞数为224±35。而在子宫内股增殖症中未见P53蛋白表达,差异非常显著(P<0.01)。②PCNA在子宫内胰腺癌和子宫内膜增殖症中均有表达,但每高倍视野内PCNA免疫阳性细胞数前者(274±70)明显高于后者(121±44),有显著性差异。③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P53免疫阳性细胞数与PCNA呈明显正相关(r=0.798,P<0.01)结论肿瘤抑制基因P53蛋白表达可能与细胞增殖状况及于子宫内膜腺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0.
抑癌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28例子宫内膜增殖症、8例不典型增生和54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比较PTEN蛋白表达与内膜癌临床、病理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TEN蛋白在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阳性表达率呈下降趋势,分别为100%(10/10)、89.29%(25/28)、87.5%(7/8)和55.56%(30/54),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率显著低于增生子宫内膜(P=0.0087)和子宫内膜增殖症(P=0.0022),PTEN蛋白表达与内膜癌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组织分化有关。结论PTEN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组织分化密切相关,PTEN有望成为内膜癌治疗的靶蛋白及判定预后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上皮膜蛋白2(EMP2)与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在子宫内膜增生症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990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妇科就诊、起初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症(包括单纯型、复杂型、不典型增生),经过10年随访发展和没有发展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标本107例,其中正常子宫内膜标本28例,子宫内膜增生症癌变标本51例,子宫内膜癌标本28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标本中EMP2、TTF-1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EMP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7%、33.3%、82.1%,依次递增,TTF-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67.9%、45.1%、35.7%,依次递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MP2阳性者的比例随手术病理分期、组织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TF-1阳性者的比例随手术病理分期、组织病理分级的升高而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P2、TTF-1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增生发展至子宫内膜癌的过程,对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及预测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urvivin和PCNA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MC)组织中Survivin表达与细胞增殖活性和临床病理特性、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正常子宫内膜、20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33例EMC组织中Survivin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EMC及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织中Survivin的阳性率分别为78.8%和55.0%,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且与PCNA呈正相关(r=0.446,P=0.005)。结论:Survivin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及细胞增殖活性明显相关,可用来鉴别肿瘤恶性程度、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27kipl蛋白与癌基因P185蛋白联合标记在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2008.1-2010.3月间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66例(癌症组),子宫非典型增生病变患者29例(增生组),并设立子宫内膜正常组织31例为对照组织进行检测。结果:癌症组P27kipl表达阳性率最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增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症组P185的表达与增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癌症组及增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P27kipl蛋白与P185蛋白对肿瘤的发生和调控有重要作用,临床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p16蛋白和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16基因和PCNA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16蛋白和PCNA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p16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正常内膜组织(P《0.05),而PCNA表达高于正常内膜组织(P《0.01),p16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淋巴转移相关(P《0.05,P《0.05),PCNA指数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转移相关.p16蛋白表达阴性者预后差.结论p16基因和PCNA可能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p16蛋白检测可做为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检测p57KIP2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不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57KIP2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0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 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EA),以及子宫内膜增生期、分泌期、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组织各10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ndometri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EIN) 20例,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这些病变组织中p57KIP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57KIP2蛋白在EA、子宫内膜增生期、分泌期、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EIN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00%、0.00%、60.00%、0.00%、10.00%、40.00%.p57KIP2蛋白在EA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在分泌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比较,在分泌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在复杂性增生中的阳性表达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EA中,p57KIP2蛋白的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与年龄大小、盆腔淋巴结有无转移等无关(P>0.05).结论 p57KIP2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 2 ,P16,P53 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EAH)与内膜癌变 (EC)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对 33例子宫内膜癌 ,3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30例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 (ESH)组织进行PCNA和bcl 2 ,P16,P53 基因蛋白定位、表达程度、对比差异 ,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EC组和EAH组PCNA ,bcl 2均有阳性表达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其表达强度由中到强阳性 ,但这两种在EC和EAH组中表达与其在ESH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P16基因随细胞分化程度下降 ,ESH组阳性率 93.33% ,EAH和EC组分别为 74 .2 8% ,6 3.6 4% ,ESH组明显高于EAH组 (P <0 .0 5 )与EC组 (P <0 .0 1) ,而后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其定位ESH组基因表达均在细胞浆 ,而EAH和EC组基因表达见于细胞核或核浆共同表达。P53 基因在ESH组无阳性表达 ,EAH组阳性率 2 2 .86 % ,EC组阳性率 5 4.5 5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PCNA ,bcl 2 ,P53 表达在子宫内膜增殖性病变、细胞恶性转化的进程中呈递增趋势 ,而P16趋于递减 ,提示细胞的过度增殖和增殖 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失衡在子宫内膜恶性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其异常表达可作为子宫增生性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  相似文献   

17.
刘雪军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4):3016-3017,3020
目的:检测前列腺癌组织及前列腺增生组织中P504s和PCN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前列腺癌组织中P504s和PCNA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2例前列腺癌及2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穿刺活检标本中的P504s和PCNA表达水平。结果:(1)PCNA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强阳性率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织,差异显著(P<0.01),且PCNA蛋白的强阳性表达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2)P504s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P504s表达与前列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无关(P>0.05)。(3)在前列腺增生组织中PCNA与P504s蛋白的表达之间无相关性(P>0.05),在前列腺腺癌组织中,PCNA蛋白与P504s蛋白的表达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结论:P504s是前列腺癌敏感而特异性的标记物,P504s与PCNA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及错配修复基因hMLH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散发性子宫内膜癌、2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3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及hMLH1的表达。结果hMLH1基因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分别为83%(19/23)、64%(14/22)、11%(4/36),hMLH1基因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与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hMLH1基因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肌层侵润、手术分期、病理类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化程度有关(P〈0.01):PTEN基因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分别100%(23/23)、73%(16/22)、56%(20/36),PTEN基因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其在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PTEN基因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手术分期、病理类型、肌层是否侵润无统计学相关(P〉O.05);PTEN与hMLH1两种基因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0.28;P〈O.05)。结论hMLH1及PTEN均是子宫内膜的保护性基因,在子宫内膜的癌变过程中表达逐渐减少,可能与早期子宫内膜癌癌变的启动有关,且二者有显著的相关性;免疫组化法测定PTEN的表达有可能成为筛选子宫内膜癌变的早期指标;测定hMLH1的表达有可能成为预测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徐永中  邓瑛 《中国热带医学》2005,5(3):551-551,597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23例子宫内膜癌及26例正常绝经期子宫内膜中PC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每例切片3张,厚度4μm,分别进行HE染色及PCNA测定。结果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绝经期子宫内膜(P<0.01),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和手术分期相关。结论PCNA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PCNA指数可作为预测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