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眩晕是指视物昏花,旋转不定,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内耳性眩晕,脑动脑硬化,高血压、颈椎病、贫血等病。历代医家多从风、火、痰、虚论治。  相似文献   

2.
通过阅读整理古代眩晕文献,发现历代医家大多从风、火、痰、郁、虚这5个方面进行论治,概述了古代文献关于眩晕的中医病因病机,并对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现代文献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眩晕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眩晕为内科常见病,古人认为与肝肾不足为发病之本,现在医家亦与血虚、气虚、风、火、痰瘀及年老体虚等密不可分,多从风、火、痰、瘀论、虚论治,针刺,或联合西药,强调辨明主次、轻重、兼夹证候等,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4.
金元四大家论治眩晕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喆盈  刘菊妍  雷英菊 《新中医》2008,40(1):99-100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曰:"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的学术思想各成一家,史称金元四大家.在论治眩晕时,此四家在《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基础之上,分别提出了眩晕病机以风、火、痰、虚为主的证治思路,为后世医家辨治眩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眩晕一症,始见于《黄帝内经》,古代医家对眩晕病的认识有不同的侧重点。陈崇羔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以及"无虚不作眩"的基础上,提出"无瘀不作眩"的理论,组方用药注重从肝论治、从痰论治、从虚论治、从瘀论治四举并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特点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大多是由于椎节不稳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颈痛、颈部活动受限。伴有头痛、头晕、耳鸣、视力异常、听力减退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眩晕的发作往往与颈部体位改变有关,部分患者出现猝倒。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祖国医学将其归为“眩晕”、“痹证”范畴。后世医家论治眩晕,多从风、火、痰、虚论治。然椎动脉型颈椎病所致的眩晕,依风火痰虚论治,治疗效果往往不能得心应手,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瘀血阻络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病机,治疗时也应不离活血化瘀,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历代医家大多认为风、火、痰、瘀、虚为眩晕的致病因素。石冠卿教授认为眩晕的发病与肝、脾、肾相关,其中与肝关系最为密切,强调风、痰、虚在眩晕发病中的作用,并从肝论治。笔者研读石冠卿教授医案,从中精选两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浅谈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向辉  刘轲 《光明中医》2009,24(10):1870-1872
古代医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为本虚表实,以虚为主,与风、痰、瘀有关,故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风不作眩"、"无火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髓海不足"、"上气不足"等而致眩晕的学说.近年来各医家对于眩晕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多宗前人之说,结合本人临床经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阐发《金匮》论治眩晕对后世医家的影响。方法:基于文献学研究方法,对《金匮》中有关眩晕之论述、后世医家在眩晕诊治中对《金匮》之继承与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金匮》多从"痰""虚"两方面对眩晕的诊治进行认识。后世医家对《金匮》论治眩晕在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方药运用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继承与发展。结论:《金匮》对后世医家论治眩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诸风掉弦,皆属于肝"出自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被列在病机十九条之首,主要阐释了风邪致病的特点、症状以及如何论治,后世医家对此条文多有发挥,为从肝论治"脑病"奠定了理论基础。笔者认为眩晕为内动之肝风与外感风邪合而为病,即"诸风掉弦"中的"风"有两层含义。本文将从眩晕入手,试图探究从肝论治眩晕的中医机理。  相似文献   

11.
眩晕的病机归纳为风、火、痰、虚。而痰、虚与脾胃密切相关。指出:眩晕的治疗,应根据个体的标本虚实、先后缓急而决定治法,"升阳降逆调脾胃",脾得健运则升清降浊,枢机得利,风痰自平。  相似文献   

12.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森林  全亚萍 《吉林中医药》2013,(12):1298-1301
西医认为后循环缺血是一种既非正常又非完全缺血的“相对缺血状态”,然而无论是临床表现或现有的影像学检查都无法可靠的界定此状态,这给后循环缺血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中医认为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属于“眩晕”范畴,其病机不外乎“风火痰瘀虚”,其运用中医传统理论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可取得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3.
眩晕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古今医家对眩晕论述颇多,主要从瘀血、肝风论治,通过分析痰饮在眩晕发作的病因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张仲景、朱丹溪对痰饮致眩的治疗经验,同时浅析导师根据仲景、丹溪理论治疗眩晕1则医案,为今后治疗眩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眩晕病病因多样,病机有异,涉及多个脏腑,疗法亦有不同,历代医家各有心得,见仁见智。从病名、病因病机、证治入手,对历代重要医籍中眩晕病的相关论述进行整理研究,寻找其学术脉络和规律,以期方便查阅及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体会。方法:总结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结果:眩晕常见的病理因素为风、火、痰、虚、瘀,病位在脑,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但亦有实中带虚者,临床治疗应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施治,注重辨脏腑虚实,随证治之。结论: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从先秦两汉到明清,认为此病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多为风、火、痰、瘀、虚所引起,脾虚化生乏源,或气血不足,或肾精亏虚而导致清窍失养而致;或内外各种致病因素引起风、火、痰、瘀等邪气产生,单独或相兼上犯清空而致。故当根据其病因、病机之不同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7.
马军燕  周际  冯利民 《光明中医》2022,37(2):314-317
古今临床医家多认为眩晕是以风、火、痰、虚、瘀致其病,而笔者认为气机升降失调,运行逆乱与眩晕的发生密切相关,气机升降不及与太过均可使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致脑窍失养或被蒙蔽发为眩晕.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又主要表现为脏腑气机的升降失调,故可从肝与肺、脾与胃、心与肾等脏腑之气机升降失调来认识眩晕,并在治疗上以调理脏腑之气机升降出...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中医<黄帝内经>挖掘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的有效因素.方法:系统分析<黄帝内经>中与心理健康管理相关的条文.结果:<黄帝内经>有关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的有效因素相当丰富,如:"不治已病治未病"、"形神共养,身心健康"、"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养神调神"等.结论:<黄帝内经>对现代心理健康管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收集整理明清时期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方药,采用SPSS 20.0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明清时期医家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最常用的药物是发散风寒药、祛风寒湿药、温里药、祛风湿热药、补血药、活血化瘀药、补气药等,常用治法有祛风散寒,养血祛风,温阳养血,养血活血,化痰活血等。对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病机认识并没有像中风病那样形成由“外风”向“内风”学说的演变,而是由“外风”学说逐渐演变为“外风兼血虚”的认识,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20.
根据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表现,可归属"眩晕"范畴,病位在头,头为"清阳之府"、"中精之府"、"诸阳之会"。人体清阳之气、精华之血皆上注于头,头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脾胃居于中焦,连通上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可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所以脾胃在本病的发病和诊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是产生清阳之气的源泉,倘若脾胃损伤,则纳运失职,升降失司,不仅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元神之府失养,且痰湿阻于中州,浊气上蒙清窍,而出现头晕耳鸣等症。因此,脾胃在眩晕的发病和诊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治疗从脾胃入手,以补益、健运脾胃及调畅气机升降为主,并针对"风、火、痰、瘀、虚"不同的病理因素,佐以平肝、泻火、祛痰、化瘀、补肾之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