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9 毫秒
1.
大黄总蒽醌乙醇提取工艺优化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中药大黄总蒽醌的最佳醇提工艺.方法 以总蒽醌含量为考察指标,单因素考察筛选适合提取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温度、粒度、醇浓度,并采用L9(34)正交实验进一步筛选得出最佳乙醇提取工艺,测定方法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为主.结果 以总蒽醌量计,蒽醌提取温度以100℃、粒度以10目及60目、醇浓度以60%为好;正交实验各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大小为乙醇浓度> 回流时间>加醇量>浸泡时间.结论 大黄蒽醌最佳提取工艺为过10目筛大黄粉末,以70%乙醇12倍药量,无浸泡100℃回流提取0.5 h,提取次数为3次.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6,(8):1704-1705
目的:优选双子肠溶胶囊中决明子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出膏率和大黄酚、橙黄决明素的提取率为指标,以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筛选双子肠溶胶囊中蒽醌最佳乙醇提取工艺条件。结果:双子肠溶胶囊中蒽醌最佳提取工艺为以70%乙醇,加醇量6倍,提取1次,1.5 h。结论:经过验证试验该双子肠溶胶囊中决明子的提取工艺稳定、简便、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正交试验法优选益肾涤浊丸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分别对药材水提和药渣醇提,考察料液比、浸泡时间、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乙醇浓度等因素对盐酸小檗碱和干膏得率的影响。结果:水提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0,浸泡时间6 0 min,提取时间1.5 h,提取3次;醇提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0,乙醇浓度50%,提取时间2 h,提取3次。结论:本法提取工艺合理可行,可用于益肾涤浊丸的提取。  相似文献   

4.
多指标正交试验法优选决明子蒽醌类成分的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莹  王青  张伟东  王鹏远  顾宜  王晓娟 《中成药》2012,34(9):1684-1688
目的筛选决明子中蒽醌类化学成分的最佳提取方法。方法采用HPLC/UV法,以游离蒽醌、蒽醌苷类及12种蒽醌总质量分数为评判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乙醇质量分数、提取时间、固液比和提取次数等因素对决明子蒽醌类化学成分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方法为50倍70%乙醇回流提取1次,提取时间2 h。结论综合比较后,该提取方法对决明子药材中蒽醌类成分提取效率最高,操作经济省时,合理可靠,为决明子的进一步分析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玄律  倪健 《中成药》2010,32(7):1238-1240
目的:优选醒目颗粒水提醇沉工艺.方法:以甜菜碱、丹酚酸B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选水提工艺条件;以甜菜碱、丹酚酸B转移率为考察指标,优选最佳醇沉工艺.确定醒目颗粒最佳水提醇沉制备工艺.结果:水提工艺影响因素依次为加水倍量(A)>提取次数(C)>提取时间(B),直观分析水提最佳工艺为A2B2C2,即药材10倍量水,提取2次,每次1.5 h.最佳醇沉工艺为:药材水提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5~1.10(60℃),乙醇浓度50%.结论:该工艺合理,有效成分提取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正交试验法优选平哮颗粒的提取纯化工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优选平哮颗粒的水提醇沉工艺条件.方法:以出固率、盐酸麻黄碱和芍药苷的总提取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浸泡时间、加水量、煎煮次数、煎煮时间4个因素对提取工艺的影响;以盐酸麻黄碱和芍药苷的总转移率为考察指标,正交试验考察药液与药材比例、醇沉时间、醇沉体积分数对醇沉工艺的影响.结果:平哮颗粒的最佳水提工艺为加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1h;最佳醇沉工艺为水煎液浓缩至生药质量浓度2 g·mL-1,加乙醇使含醇体积分数达60%,搅匀,静置8h.结论:该优选工艺可确保有效成分最大限度保留,可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七龙天中三七及红景天的醇回流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料液比4个因素对提取三七总皂苷、红景天苷的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红景天苷含量为参考指标选择最佳提取工艺。结果: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料液比对提取都有影响。结论:在乙醇浓度75%、提取时间2h、提取次数3次、料液比1∶10的条件下提取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玉屏风总多糖水提醇沉工艺条件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优化玉屏风总多糖(YTP)的水提醇沉工艺条件。方法:以玉屏风总多糖得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YPT水提醇沉工艺的影响因素料液比、提取时间、醇沉浓度进行优化。结果:水提醇沉提取玉屏风总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2,在90℃下浸提1.5 h,90%乙醇沉淀可使YTP得率达到4.31%。结论:该提取工艺可行,实验结果为确定玉屏风总多糖的水提醇沉工艺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决明子有效部位提取工艺的正交优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延军  赵余庆  高海娟 《中药材》2002,25(4):286-287
以决明子中总蒽醌含量为指标,用正交试验法对决明子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选,实验选择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三个因素,每个因素取三个水平。结果表明,乙醇浓度为70%、乙醇为药材量的8倍、提取次数两次、每次提取时间1 h,是决明子有效部位的最佳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10.
正交试验法研究水提与醇提对大黄蒽醌提取率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黄园  徐雄良  张志荣  邹静  陈力 《中成药》2003,25(4):273-276
考察以水和乙醇为溶剂对大黄蒽醌提取率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正交试验考察浸泡时间/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及溶剂量等因素对大黄总蒽醌、结合蒽醌和还原型蒽醌提取率的影响。结果:2种溶剂对大黄原配提取率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以水为溶剂,煎煮次数对总蒽醌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浸泡时间及煎煮次数对结合原配有一定影响;以乙醇为溶剂,煎煮次数对总蒽醌有一定影响(0.05<P<0.1),而乙醇浓度及煎煮时间对还原型蒽醌有显著性影响(P<0.05),加醇量有一定影响(0.05<P<0.1)。结论:水提组与醇提组比较,醇提组对3种蒽醌的提取效果明显优于水提组,醇提组中,以80%乙醇为优,且煎煮时间均不宜过长,控制在1h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1.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14.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8.
喘证的一般护理注意调整病室环境、体位与休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饮食护理、情志护理;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实施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保障治疗措施的实施,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9.
变应性鼻炎研究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理、流行情况、实验及试验研究、中医药治疗、针灸治疗、治疗前景的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并提出从辨证指标入手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七情学说实验研究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近年来有关中医七情学说的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实验研究对七情学说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着重对今后开展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动物模型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