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联合缬沙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左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2例行MHD的尿毒症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160 mg,每天1次;左卡尼汀1.0 g于每次透析结束前静脉注射,疗程6个月。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反映左室结构和功能的指标的变化,包括左室形态学指标: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收缩末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功能指标: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晚期最大血流速度比(E/A)、二尖瓣E峰减速时间(DT)、左心房容积(LAV)、二尖瓣血流传播速度(VP);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二尖瓣环收缩期速度(Sa)。结果治疗6个月后,LVEDD、LVESD、IVST、LVPWT、LVMI、DT、LAV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E/A、VP、LVEF、SV、Sa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左卡尼汀与缬沙坦联合应用能有效抑制MHD患者的心肌重构,同时改善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与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合用于尿毒症贫血患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将50例合并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的尿毒症贫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血透后予以r-Huepo75~150u/(kg.周)皮下注射,同时口服铁剂、叶酸和vitB12,并使用一般强心药。治疗组和对照组使用相同的药物,同时每天静脉点滴左卡尼汀2.0,治疗8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压情况。定期采用彩超测定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心肌收缩力DI/DT,左室舒张末经(mm)LVEED,左室收缩末径(mm)LVESD,心缩力指数(HI),每搏输出量SV(ml),每分输出量CO(1/min)。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心肌收缩力增强,心功能指数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比对照组的血压升高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左卡尼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合用可显著改善尿毒症贫血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李显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5):3330-3331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6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柬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E/A等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观察组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1例。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各项心功能参数均得到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左卡尼汀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指标,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左卡尼汀治疗尿毒症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治疗尿毒症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2例合并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7例与25例,对照组给予血液透析清除体内过多的水负荷、纠正贫血及降压、强心、扩血管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每天静脉点滴左卡尼汀2.0g,治疗8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压情况,定期心脏彩超测定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收缩力(DI/DT)、左室舒张末径(LVEED)、左室收缩末径(LVDSD)、心缩力指数(HI)、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乐积、心肌收缩力增强,心功能指数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比对照组的血压升高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左卡尼汀可以显著改善尿毒症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替米沙坦与贝那普利降压及逆转左室肥厚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美华  孙召金 《河北医学》2011,17(5):589-592
目的:分析替米沙坦与贝那普利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对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轻中度高血压病人115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和贝那普利组,在服药前和服药后4周、12个月测血压,服药前和服药后12个月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D)、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口舒张早、晚期血流峰值速度E/A比值。结果:服药4周后两组血压均明显下降(P〈0.05),替米沙坦组稍优于贝那普利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药对心率均无影响。治疗12个月后两组LVEF、FS有所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LVD、IVST、LVPWT及左室重量指数(LVM I)均明显降低(P〈0.01),E/A比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替米沙坦、贝那普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明显减轻左室肥厚,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前后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变化,研究替米沙坦对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2例慢性心衰患者在应用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洋地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A组(n=42,给予替米沙坦+倍他乐克)和B组(n=40,给予倍他乐克)。结果:两组治疗后1年,NYHA分级较前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治疗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在治疗后1年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替米沙坦和倍他乐克均具有抗心室重构效应,替米沙坦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左卡尼汀组,常规治疗组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左卡尼汀组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加用左卡尼汀。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浆脑利钠肽(BNP),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内径(LVEDD)及6min步行试验。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左卡尼汀组治疗后CRP、BNP水平差异及LVEF、LVEDD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6min步行试验行走距离显著延长(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左卡尼汀治疗,提高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了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耗氧,提高了患者的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左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
月期间89例肝硬化患者,根据MELD评分将其分为MELD≤9分、MELD10-19分和MELD≥20分3组,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为
对照组。超声心动图测量静息状态下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
厚度(LVPWT)、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二尖瓣血流速度、E峰减速时间(DT)等指标,并评估其与
MELD评分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LVESD、LVEDD、IVST、LAD增大,CO增加、VE/VA比值降低、DT延长,差
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或0.01)。随MELD评分的增加,LVESD、LVEDD、IVST、LAD逐渐增大,DT延长,差异均具有
统计学意义(P值<0.05或0.01);VE/VA比值在MELD10-19分组高于MELD≤9分组,在MELD≥20分组明显下降。分别有55%
和44%患者出现左房增大和VE/VA≤1,MELD评分≥20分组中左房增大和VE/VA≤1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值均<
0.05)。LAD、LVEDD、DT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208、0.319和0.197,P值<0.05或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可
合并心脏受累,主要表现为左心舒张功能障碍,而且与肝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林海涛  宋燕青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7):111-112,141
目的研究左卡尼汀对肺炎合并心衰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于我科住院的肺炎合并心衰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1例,两组均给予抗感染及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加用左卡尼汀4 g/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率(HR)、呼吸(RR)、血氧饱和度(SO2)、N末端B型利钠肽(BNP)及超声心动图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心率、呼吸、BNP、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收缩末径(LVESD)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血氧饱和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的80.5%(P〈0.05)。结论左卡尼汀辅助治疗可以改善肺炎合并心衰患者的心功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对老年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老年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病伴左心室肥厚患者,给予氨氯地平(2.5 mg)联合替米沙坦(40 mg)治疗24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24月分别进行血压测量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参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及E/A)进行对比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24个月末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病的降压总有效率为96.0%,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左室射血分数及E/A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结论: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病伴左心室肥厚患者,能改善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逆转左心室肥厚,有效控制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患者的心房颤动与左心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 12月于赣州市中医院进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的6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将发生心房颤动的3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未发生心房颤动的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心结构指标,分析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患者心房颤动与左心结构改变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房内径(left atrium diameter,LAD)、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IVST)、左室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T)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降低及LVEDD、LVESD、LAD、IVST、LVPWT升高与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患者发生心房颤动有关(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LVEDD、LVESD、LAD、LVEF、IVST、LVPWT诊断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4、0.708、0.760、0.761、0.762、0.758,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论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患者的心房颤动与左心结构改变有关,左心结构指标有助于辅助诊断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miR-192表达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治疗的18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得LVPWd、IVST、LVEDD、LVESD、LVEDV、LVESV、LAD、LVEF和LVMI等指标,并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肥厚组和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中miR-192表达,ELISA法测定TGF-β1、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肽(PⅠC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水平。  结果   经超声心动图检查,18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76例出现左心室肥厚(肥厚组),111例未发现左心室肥厚(对照组);肥厚组患者LVPWT、IVST、LVEDD、LVESD、LVEDV、LVESV、LAD、LVMI和hs-CRP均较对照组升高(P < 0.05);肥厚组患者血清中miR-192、TGF-β1、PⅢNP和PⅠCP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 < 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miR-192水平与LVPWT、IVST、LVEDD、LVESD、LVEDV、LVESV、LAD、LVMI、TGF-β1、PⅠCP和PⅢNP呈正相关(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PWT、IVST、LVEDD、LVESV、TGF-β1、PⅠCP和PⅢNP是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miR-192水平的相关因素(P < 0.05)。  结论   血清miR-192水平在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中升高,且与左心室肥厚程度及心肌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24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6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应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治疗6个月后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患者在1、3、6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情况,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每搏心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88.71%(55/62),高于对照组[62.90%(3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1、3、6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74.19%(46/62)、85.48%(53/62)和67.74%(42/62),均高于对照组[54.84%(34/62),64.52%(40/62),58.06%(36/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 SV 和 LVEF 分别为(4.69±0.31) L /min 和(50.31±1.20)%,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4.22±0.30)L /min 和(45.61±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 SV 、LVEF 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LVESD 和 LVEDD 分别为(51.13±3.16)mm 和(56.20±3.24)mm ,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55.08±3.03)mm 和(60.03±3.15) mm ,两组治疗后 LVESD 和 LVEDD 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改善患者心功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大鼠心力衰竭模型心肌能量代谢的干预作用。方法腹主动脉缩窄法制备SD大鼠心力衰竭模型,心脏超声测定室间隔(IVS)及左心室后壁(LVPW)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和收缩末期内径(LV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FS);电镜观察心肌线粒体结构变化;放射免疫法检测CA-ATP、游离脂肪酸(FFA)。结果曲美他嗪治疗组和模型组比较,IVST、LVPWT、LVESD、LVEDD明显缩小,LVEF、FS升高;线粒体结构明显改善;CA-ATP水平升高,FFA水平降低。结论曲美他嗪能改善大鼠心力衰竭模型心肌能量代谢,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联用法舒地尔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于延安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观察组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用法舒地尔,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脑钠肽(NT-proBNP)、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浆内皮微粒(EMPs)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VEDD、LVESD、LVEF、NT-proBNP、EMPs、sICAM-1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DD、LVESD、LVEF、NT-proBNP、EMPs、sICAM-1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联用法舒地尔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抑制心肌重塑,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心功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张颖  魏简汇  翟保同  郑芝欣 《重庆医学》2016,(36):5098-510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疗法对高血压并发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与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高血压并发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阿托伐他汀强化疗法)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血脂、Lp‐PLA2、心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脂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SBP、HDL‐C、LDL‐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p‐PLA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p‐PLA2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明显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一氧化碳(CO)、心脏指数(CI)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疗法能够明显降低高血压并发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压及Lp‐PLA2水平,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69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进行PCI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24 h、治疗后24 h及48 h血浆NT-proBNP水平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浆 NT-proBN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NT-proBNP水平均随治疗时间而呈下降趋势(P<0.05)。两组LVESD、LVEDD、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SD、LVEDD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下降(P<0.05),LVEF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上升(P<0.05)。结论急诊PCI可显著降低AMI患者血浆NT-proBNP含量,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对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116例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降糖及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室重构、心功能指标.结果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