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后人群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将2007年6月至2017年12月江苏省启东市辖区内8个城镇既往在门诊或其他普查中显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阳性的居民纳入研究队列,从研究队列中筛选出HBV携带发展至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691例,从CHB发展至肝硬化患者143例,以首次确诊CHB为时间点,同时辨识该时间点1年前、2年前和1年后、2年后的中医证候;以首次确诊肝硬化为时间点,同时辨识该时间点1年前、2年前和1年后、2年后的中医证候,观察在不同的时间点,HBV携带至CHB、CHB至肝硬化病变进展过程中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结果 在HBV携带至CHB的发展过程中,气滞证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出现频次均大于25%,随着疾病发展,血瘀证、实热证、气虚证病例数明显增加,而且中医证候构成越发复杂。从CHB到肝硬化的发展过程中,气滞证、血瘀证、实热证、气虚证在每个阶段出现的频次均大于25%,随着疾病发展,血瘀证、实热证、气虚证、阴虚证病例数明显增加,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组成含有3个和3个以上基本证候者最为常见。结论 随着病情由HBV携带向CHB、肝硬化演变,患者中医证候日趋复杂,由以实证(气滞、血瘀、实热)为主向虚实夹杂证候(夹气虚、阴虚、阳虚)转化,气滞血瘀、瘀而化热酿毒为HBV感染相关疾病的核心病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深圳市宝安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了解各基因型与HBV—DNA水平、HBeAg、肝损程度、抗病毒疗效、疾病进展和预后关系。方法采用s基因片段测序的基因分型法,通过上下游引物经PCR反应体系和操作程序扩增S基因片段,经1.5%琼脂糖凝胶电泳,用3730双向测序技术,将130例HBV—DNA阳性患者测序结果在NCBI上进行HBV基因分型,得出基因型。结果宝安区HBV基因型只有B型和C型,无其他型和混合型,B型占55.74%,C型占44.26%,无性别和年龄分布差异(P〉0.05)。B型与C型HBV—DN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B基因型HBeAg阳性率较c基因型高,C型肝损程度比B型重,进展为肝硬化、肝细胞性肝癌的几率高,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研究病例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C型次之。C基因型患者病情重,进展快,预后差,值得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云南西双版纳傣族HBV感染人群基因型及基因亚型分布找出其优势基因型及基因亚型。方法采用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结合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对HBV感染者基因型及亚型分型鉴定。结果B基因型58%(25,43),C基因型16%(7/43),B+C基因型21%(9/43),B+E型5%(2/43),无A、D和F型:Ba亚型100%(16/16),Cs亚型50%(2/4),Ce亚型50%(2/4)。结论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人群HBV基因型以B型为优势基因型Ba为优势基因亚型,国内首次发现B+E型,可能为研究其他民族HBV感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宁夏地区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探讨其与HBV感染者的性别、年龄、肝功能、HBV-DNA载量及血清标记物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基因型特异性多对引物巢式PCR法对175例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进行HBV基因型检测,并针对不同的基因型进行性别、年龄、肝功能、HBV-DNA载量及血清标记物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宁夏地区175例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中(汉族136例,回族39例)有12例(6.9%)未检测出基因型。在已检测出基因型的163例样本中,B基因型84例(48%),C基因型62例(35.4%),B+C混合基因型17例(9.7%)。B基因型在宁夏地区HBV感染者中占优势。HBV基因型与HBV感染者的ALT水平有关联(P〈0.05),与年龄、性别、血清标记物水平等指标无关联性(P〉0.05),C基因型在肝硬化和肝癌中所占的比例较B型和B+C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宁夏地区HBV感染者的基因型包括B型、C型及B+C混合基因型,其中以B基因型为主,其次为C基因型。HBV基因型与ALT水平有关联,与本研究中其他指标无相关性,C基因型较B型和B+C型在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中所占比例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新发感染的行为影响因素,为降低糖尿病患者HBV新发感染风险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4 586名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以随访观察期内新发生HBV感染的114名糖尿病患者为病例组,按年龄±2岁,从队列人群中以1∶2的比例匹配228名同期未发生HBV感染的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对队列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问卷内容包括乙肝家族史、外伤史、受/献血史、个体相关行为特征、糖尿病严重程度和糖尿病治疗管理相关行为等,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对队列人群的血标本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检测。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糖尿病患者HBV新发感染的相关行为因素。  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的中位数分别为64岁和66岁,两组的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和文化程度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乙肝家族史(OR=13.052,95%CI:3.799~44.847)的糖尿病患者HBV新发感染的风险增加;规范使用采血/注射装置(OR=0.189,95%CI:0.082~0.436),使用安全锁卡式血糖针(OR=0.142,95%CI:0.073~0.276)、静脉采血针(OR=0.019,95%CI:0.001~0.262)和在家自检血糖(OR=0.466,95%CI:0.222~0.980)的糖尿病患者HBV新发感染的风险降低。  结论  乙肝家族史是糖尿病患者HBV新发感染风险增加的独立影响因素,在糖尿病患者长期的血糖管理过程中,规范使用采血/注射装置,使用更安全的采血针类型和自检血糖能够降低其发生HBV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石建凤 《实用医技》2007,14(34):4688-4689
目的:探讨HBV基因型与HBV—DNA水平及HBeAg之间关系。方法:对85例表面抗原阳性患者进行基因分型、HBV—DNA水平的检测及ELISA法检测HBeAg后进行分析。结果:基因分型为B型9例,C型70例,BC混合型1例,未分型5例。烟台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占82.3%(70/85)。C型HBV—DNA水平及HBeAg阳性率分别为92.8%(65/70)、62.9%(44/70).C型HBV—DNA水平显著高于B型,C型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B型。结论:烟台地区HBV基因型主要以C型为主,B型次之,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性别不是基因型构成差别的因素。C基因型肝脏损害比B型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漶者在抗HBV治疗前后血小板数量、乙型肝炎病毒、白介素~8(IL一8)、肿瘤坏死因子仪(TNF-α)、γ干扰素(IFN一γ)量的变化,探讨HBV感染在ITP致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的ITP患者80例,其中合并HBV感染的5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5例,30例HBV阴性的ITP患者为C组。选取30名健康体检者为D组。B、C组患者给予常规ITP治疗,A组患者在常规ITP治疗的同时给予抗HBV治疗,D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血小板总数、IL一8、TNF—α、IFN一7的变化。结果与C、D组比较,A组同一时间(30d、60d)TNF—α、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较,A组同一时间(30d、60d)TNF—α、IFN一γ水平明显降低(P〈0.05),A组同一时间(30d、60d、90d)血小板计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HBV感染可能是部分慢性ITP发病的病因,抗HBV治疗对于辅助治疗合并感染HBV的ITP效果较好,故抗病毒治疗可能成为非免疫抑制疗法治疗ITP的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8.
刘玉书  屈占东  鲍莉 《吉林医学》2010,31(3):353-354
目前临床上开展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项目有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定性、定量检测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定量检测。HBV—DNA定量检测通常被当作HBV感染和复制的金指标。随着对HBV研究的深人,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HBV Pre S1-Ag)作为一项新的HBV血清学检测指标已逐渐应用于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和疗效观察。我们检测了110例HBV感染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及肝癌患者HBV-M模式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在肝硬化(IJC)和肝细胞癌(HCC)中表现模式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HBV—M五项中至少有一项阳性的LC患者68例,HCC患者64例,对2组间HBV—M的表现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LC和HCC间HBV—M表现模式有明显差异,HCC中HBeAg阳性模式明显高于LC患者,2组分别为46.0%和23.9%(P〈0.01),LC患者中则以HBeAg阴性的“小三阳”(B)和“二阳”(C)占多数,分别为34.3%和41.8%,而B、C模式在HCC患者中分别为20.6%和31.7%。结论HCC中HBeAg阳性的HBV—M模式明显高于LC患者;对于HBV感染者,尤其是HBeAg阳性的患者要警惕发生HCC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基因型聚合酶(polymerase,pol)复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的能力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不依赖酶切和连接的克隆(restriction digestion and ligation-independent cloning,RLIC)方法和HBV聚合酶反式互补技术表达并检测A、B、C、D 4种基因型聚合酶复制HBV DNA的情况。结果:(1)反式互补技术可使 A、B、C、D型 HBV 重新获得表达,HBV DNA量分别为A=(63.03±8.03)×105 copies/μl,B=(23.23±3.53)×105 copies/μl,C=(17.63±1.25)×105 copies/μl,D=(75.73±9.43)×105 copies/μl。(2)HBV不同基因型聚合酶之间复制HBV能力存在差异,F(4,10)=91.88,P=0.000。(3)A型和D型聚合酶复制HBV能力强于B型和C型聚合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B)=0.001,P(A,C)=0.001,P(B,D)=0.001,P(C,D)=0.001。结论:HBV不同基因型聚合酶之间复制HBV能力存在差异;为深入研究不同基因型在地理分布、所致疾病严重性等方面提供了有用信息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隆安县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HBV前S基因缺失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肝癌高发区隆安县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流行情况。方法HBV表面抗原(HBsAg)无症状携带者从我们隆安县研究队列中选择,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对研究对象血清HBV前S基因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在66例标本中9例出现前S基因缺失突变,占13.6%(9/66)。9例缺失突变均为框内突变,其中7例突变发生在或涉及前S2区的5'末端。男6例、女3例出现前S基因缺失突变,但男女间突变率(12.0%,6/50与18.8%,3/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9,P〉0.10);前S基因缺失突变率在基因型B、基因型C和重组基因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95)。结论肝癌高发区隆安县居民HBV无症状携带者前S基因缺失突变率较高,这种突变与肝癌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社区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携带者发生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1年在甘肃省武威市乙型肝炎防治示范区建立HBsAg携带者队列,并进行了基线调查,随后分别于2012年、2014年和2018年对该队列进行了3次随访,同时采集血液标本和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根据血清流行病学资料,将符合HBV再激活判定标准的119例纳入病例组,随机抽取282例HBsAg携带者作为对照组,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HBV再激活病例的平均年龄为(50.05±12.17)岁,男性占67例(56.3%),女性52例(4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吸烟(OR=2.145,95%CI:1.134~4.061)、一年内多次感冒(OR=2.020,95%CI:1.188~3.433)、经历负性生活事件(OR=2.069,95%CI:1.208~3.545)与HBV再激活呈正相关。结论 吸烟、一年内多次感冒、经历负性生活事件是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HBsAg携带者的随访管理和宣传教育,定期评估抗病毒治疗时机,防止HBV携带者不良转归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赵霞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4):99-10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HBV-largeprotein,HBV-LP)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irus—DNA,HBV—DN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V—LP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Veantigen,HBeAg),比较HBV—DNA、HBV—LP及HBeAg的检出率,比较HBeAg阴性患者HBV—LP、HBV—DNA血清学检出率,分析HBV—DNA、HBV—LP及HBeAg的相关关系。结果:HBV—LP检出率为87.50%,显著高于HBV—DNA(70.00%)(x2=10.9804,P〈0.01)和HBeAg检出率(38.33%)(x2=62.1653,P〈0.01);HBeAg阴性患者HBV—LP阳性检出率为82.43%,显著高于HBV—DNA检出率(44.59%)(x2=22.8589,P〈0.01);相关性检验显示HBV—LP与HBV—DNA及HBeAg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x=O.573,P〈0.05;rs=0.681,P〈0.05)。结论:HBV—LP是评价HBV患者体内病毒复制、疾病进展及抗病毒治疗效果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BsAg阳性者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发病情况和二级预防作用,为促进HBV感染者进行肝癌早诊早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分层抽样方法对广西隆安县12个乡镇30—55岁农村居民抽样,采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HBsAg及HBsAg阳性者甲胎蛋白(AFP),选取3007名HBsAg阳性、AFP阴性者进入研究队列,每半年对研究对象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谷丙转氨酶(ALT)、AFP检测和肝脏B超检查及肝癌随访,连续三年。结果共随访8826.0人年,肝癌平均发病率为691.14/10万人年,男性高于女性并且随年龄增大而升高。AFP平均阳性率为2.18%,ALT平均异常率为22.80%,其中ALT〉100U占20.95%。B超平均异常率为34.67%,以肝内光点增粗为主,占异常人次的35.78%。AFP阳性率及B超异常率随ALT水平升高而增加。AFP和,或B超体检初步诊断肝癌的符合率为88.46%。结论肝癌高危人群HBsAg阳性者,特别是ALT、B超异常且AFP阳性者,加强肝癌的预防及早诊早治,对防治肝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HBV DNA含量的临床意义。方法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采用荧光PCR法(FQ—PCR);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标记相应肝组织中aBcAg,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HBV DNA含量较低组(A、B组),肝组织中aacAg的表达呈阴性或少数阳性;而血清HBV DNA含量较高组(C、D组),肝组织HBcAg表达多数呈阳性或强阳性,随着血清HBV DNA含量的升高肝组织HBcAg表达强度和范围也随之增加。结论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能较好地反映乙肝病毒在体内的复制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乙肝病毒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HBV—DNA、乙肝前Sl蛋白(PreSlAg)以及乙肝两对半(HBVM),探讨HBV—LP与HBV—DNA、HBeAg、PreSlAg的关系及其在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检测174例乙肝病毒患者血清标本,HBV—LP、PreSlAg以及HBVM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RV—DNA。结果在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中,HBV—LP、HBV—DNA和PreSlAg的阳性率分别为83.3%、78.2%和65.5%,前两者与后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HBV—DNA拷贝数的增加,HBV—LP与PreSlAg的阳性率随着增加,同时HBV—LP吸光度OD值也随着增加。对HBeAg阴性的血清,HBV—LP的阳性率(79.1%)明显高于IreSlAg的阳性率(65.6%)(P〈0.05)。结论HBV—LP与HBV—DNA有良好的正相关性,HBV—LP与HBV—DNA的符合率高于PreSlAg,HBV—LP检测可以作为反映乙肝患者病毒复制的血清免疫学指标,也可作为判断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程度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7.
李军 《吉林医学》2009,30(18):2054-2056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和HBV DNA的检测,探讨二者在判断乙肝病情和HBV复制情况时的相关性及其在临床上的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238份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对上述标本进行HBV—LP和HBV血清免疫学标志物(HBV—M)模式的检测。结果:HBV—LP检出度与HBV DNA的检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BV—M模式的HBV DNA与HBV—LP的检出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BV DNA拷贝数与HBV—LP的表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77,P〈0.05)。结论:血清中HBV—LP的含量与HBV DNA的拷贝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HBV—LP尚不能完全代替HBV DNA的检测来反映HBV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20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与HBV—DNA检测分析的相关性。方法:我院接收120例乙型肝炎患者,将其分为A、B、C3组,A组49例为大三阳患者,B组42例为小三阳患者,C组29例为HBsAg、抗一HBc阳性患者,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进行HBV—DNA的含量测定,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两种方法进行同步检测。结果:经过HBV—DNA测定后,A组的阳性率为97.96%,B组的阳性率为61.90,C组的阳性率为34.48%。A组与B组和C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均有一定的联系,采用HBV—DNA含量测定有利于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在临床诊断方面提供可靠的依据,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海南省汉族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海南省83例HBV阳性而且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汉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和HBV基因分型。结果在83例患者中,B型38例(占45.78%),C型34例(占40.96%),D型7例(占8.44%),基因型B+C混合感染4例(占4.82%),未发现其它基因型。受检者中,基因型C型的患者血清ALT(219.32±58.24U/L)、TBIL(57.74±24.87μmol/L)水平较B型增高(P〈0.01)。结论海南地区汉族人群中HBV基因型主要为B型和C型;存在D型及B、C混合感染。C型HBV的感染可能引起更严重的肝脏损害。  相似文献   

20.
肺结核合并HBV感染的优化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肺结核合并HBV感染的抗痨治疗中,依据HBV—DNA检测结果,选择性抗病毒治疗的优越性和不足。方法肺结核合并HBV感染患者117例,其中HBV—DNA阳性组51例(抗痨起始时联用拉米夫定。为A组)、HBV—DNA阴性组66例(抗痨后监测HBV—DNA,若HBV—DNA阳转,则加用拉米夫定,为B组):对照组为121例HBsAg阴性的肺结核患者,为C组;上述三组均给予“2HRZE/4HR”方案抗痨,同时密切监测肝功能和HBV—DNA。结果A、B、C三组的肝损害率分别为:21.6%、15.2%和5.8%;三组抗痨中断率分别为:5.9%、3.0%和0.8%;三组病例均无肝损害相关性死亡发生。A、B组的肝损害率及A组的抗痨中断率与C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在抗痨全过程中始终保持HBV-DNA阴性者有54例,与C组对比在肝损害率及抗痨中断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据HBV-DNA检测结果,选择性抗病毒治疗,能有效降低抗痨时的肝损害,并能避免大部分HBV—DNA阴性时不必要的抗病毒治疗。但HBV感染时行抗痨,抗病毒治疗并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