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4例羊水栓塞的临床处理,总结认识与体会.方法:1993年~2006年4例羊水栓塞的处理、母儿预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存活3例,死亡1例,应用肝素2例,总量50mg~100mg.1例发生肺栓塞并发急性呼吸困难应用地塞米松20m g静推,肝素100mg及辅助呼吸,存活,2例在剖宫产术中出现不凝固出血,1例行次全子宫切除存活,另1例未行子宫切除而死亡,均未用地塞米松,1例于出现不凝固出血后给予应用肝素.地塞米松及凝血因子,仍出血不止,而行次全子宫切除术,存活.结论:抢救成功的关键为识别早期症状.较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阻断发病环节.肝素的选择性应用,剂量宜小不宜大.快速补充血容量及凝血因子,充分供氧,如需切除子宫应果断行子宫切除以免失去抢救机会,要识别肺功能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辅助呼吸.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8例羊水栓塞的临床处理,总结认识与体会.方法 对我院1966年至2003年8例羊水栓塞的处理、母儿预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存活7例,死亡1例.结论 抢救成功的关键为识别早期症状.较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阻断发病环节.肝素的选择性应用,剂量宜小不宜大.快速补充血容量及凝血因子,充分供氧,如需切除子宫应行全子宫切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7例羊水栓塞(AFE)出现前驱症状或不典型症状时的临床处理,总结认识及体会。方法:对我院1998~2006年出现的7例不典型AFE或在AFE前驱症状时的临床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均抢救成功,均使用了地塞米松,6例使用了肝素25mg,2例输注冷沉淀,1例输注纤维蛋白原。结论:抢救AFE的关键在于医务人员及早识别症状,及早应用地塞米松及肝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7例羊水栓塞(AFE)出现前驱症状或不典型症状时的临床处理,总结认识及体会。方法:对我院1998~2006年出现的7例不典型AFE或在AFE前驱症状时的临床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均抢救成功,均使用了地塞米松,6例使用了肝素25mg,2例输注冷沉淀,1例输注纤维蛋白原。结论:抢救AFE的关键在于医务人员及早识别症状,及早应用地塞米松及肝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剂量肝素在羊水栓塞患者中的合理应用及临床治疗价值。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发生的7例羊水栓塞患者,在诊断为羊水栓塞后予抗过敏、解除肺动脉高压、抗休克、补充凝血因子等对症治疗,同时静脉滴注微剂量的肝素6.25~25 mg。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等指标的变化;观察阴道流血量。结果 7例羊水栓塞患者均抢救成功,仅1例切除子宫;微剂量肝素治疗后7例患者凝血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效率为100%;肝素使用后未出现严重出血倾向患者。结论微剂量肝素是治疗羊水栓塞的有效方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产褥期     
050925羊水栓塞9例临床分析/申屠敏…∥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2).—91~93分析9例羊水栓塞的临床处理,总结认识与体会。方法:对5例羊水栓塞的处理、母儿预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存活8例,死亡1例,1983年前产妇存活3例,死亡1例,应用肝素2例,总量125~150mg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10例羊水栓(AFE)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处理,评价急诊子宫切除的作用与意义。方法对2002年2月-2009年3月10例AFE并DIC患者,给予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适量的肝素、恰当时机切除子宫、技术条件具备时加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术。结果全子宫切除10例,存活者7例;死亡3例,其中2例于术后2d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术后45d并肺栓塞死亡。结论AFE并DIC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为识别早期症状,阻断羊水栓塞病理生理进展;恰当处理可增加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薛慧梅 《中原医刊》2009,36(1):72-73
目的分析6例羊水栓塞的临床诊治过程,总结认识与体会。方法对1983年3月至2005年3月间所遇6例羊水栓塞的诊断、处理、母儿预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存活3例,死亡3例。除第1例因胎膜早破、发热,当出现前驱症状、血压测不到误诊为感染性休克而抢救失败。其余5例诊断明确,均按羊水栓塞处理。3例子宫全切者,产妇均存活。结论抢救成败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足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阻断发病环节;纠正呼吸困难,迅速解除肺动脉高压;肝素掌握在DIC高凝期小量应用。快速补充血容量及凝血因子;充分供氧,及时切除子宫。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市1960~1983年羊水栓塞76例,其中中期引产16例、死亡4例;晚期流产及早产7例、死亡5例;足月妊娠53例、死亡35例。总死亡例57.89%。过去本病诊断多靠临床症状,漏诊误诊颇多。现认为从母外周血中找到鳞状上皮细胞或其他羊水成分是易行的及早确诊方法。早期使用肝素并行心肺复苏、补充血容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本组有9例行子宫切除术,抢救成功5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科DIC的临床诊治. 方法将13例DIC按年代、肝素剂量分成两组,第一组4例,1961~1983年,肝素总剂量125~150mg;第二组9例,1984~2001年,肝素总剂量12.5~75mg,比较两组母儿预后.结果第一组全子宫切除3例,以输库血为主,存活3例,死亡1例;第二组全子宫切除3例,补充凝血因子、恢复和维持血容量,全部存活. 结论抢救成功的关键为识别DIC早期症状,小剂量肝素的选择性应用,恢复和补充血容量,充分供氧,必要时行全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地塞米松对产妇羊水栓塞的临床防治效果.方法 选取阴道分娩或剖宫产分娩产妇90例随机分两组,各45例.碳酸氢钠组未应用地塞米松进行干预,给予5%碳酸氢钠处理,地塞米松组在阴道分娩破膜之前10 min或剖宫产术前10 min给予10 mg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对高危妊娠者另外给予10~20 mg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产妇寒颤时间、术中出血量;羊水栓塞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产妇寒颤发生率和寒颤程度.结果 地塞米松组患者手术时间、产妇寒颤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碳酸氢钠组(P<0.05);地塞米松组羊水栓塞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碳酸氢钠组(P<0.05).地塞米松组患者产妇寒颤发生率和寒颤程度低于碳酸氢钠组(P<0.05).结论 地塞米松对产妇羊水栓塞的临床防治效果确切,可有效预防羊水栓塞以及产妇寒颤的发生,减少产后出血,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对母婴预后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例产科DIC的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产科DIC的临床诊治。方法 将13例DIC按年代、肝素剂量分成两组,第一组4例,1961—1983年,肝素总剂量125—150mg;第二组9例,1984—2001年,肝素总剂量12.5—75mg,比较两组母儿预后。结果 第一组全子宫切除3例,以输库血为主,存活3例,死亡1例;第二组全子宫切除3例,补充凝血因子、恢复和维持血容量,全部存活。结论 抢救成功的关键为识别DIC早期症状,小剂量肝素的选择性应用,恢复和补充血容量,充分供氧,必要时行全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产前、产后发生羊水栓塞的临床表现、化验检查及影像检查的研究,掌握诊断手段及临床表现,以提高羊水栓塞救治水平.方法 对我院2002-2012年收治10例羊水栓塞诊断抢救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均抢救成功,均使用了地塞米松,3例使用甲基强的松龙,3例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结论 早识别、早诊断,及时恰当处理是挽救羊水栓塞病人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羊水栓塞早期诊断和处理原则。方法:对羊水栓塞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及时去除羊水栓塞病因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尽早使用肝素抗凝是阻止DIC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结论:早期诊断羊水栓塞是关键,抗过敏药物应用为抢救争取了时机,及时去除病因、尽早使用小剂量肝素、补充血容量、及时切除子宫是治疗羊水栓塞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黄香娥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141-142
目的分析羊水栓塞诱发因素,以利于早期诊断和处理。方法对16例羊水栓塞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的16例患者,均有诱因存在。4例死亡,12例救治成功,死亡率25%。本组抢救成功的病例,8例及时行子宫全切手术。结论早期诊断羊水栓塞是关键,抗过敏药物应用为抢救争取了宝贵时间;及时去除病因、尽早使用小剂量肝素、补充血容量、及时切除子宫是治疗羊水栓塞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7例羊水栓塞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熊军 《海南医学》2005,16(2):70-70,144
目的 提高对羊水栓塞的诊断、预防及抢救水平。方法 与材料分析总结我院1990年6月至2003年6月13年间发生羊水栓塞病例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990年6月至2003年6月13年间我院分娩人数6259人,发生羊水栓塞7例,发生率0.11%,多发生于剖宫产后,占59.14%(4/7),有胸闷、呼吸困难、呛咳等肺动脉高压症状者6例,确诊DIC者3例,1例无肺动脉动高压症状。经纠正缺氧、缓解肺动脉高压、抗过敏、抗休克、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等治疗后,4例症状缓解,3例切口及阴道出血不止,行次全子宫切除。全部病例均治愈。结论 早发现、早处理是成功抢救羊水栓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5例羊水栓塞的临床资料的分析,对其发病因素,诊断依据及防治措施进行总结.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2011年8月发生5例羊水栓塞病例的资料,分析羊水栓塞的诱因,并总结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 羊水栓塞的病因有宫缩过强,急产,胎膜早剥,胎盘早剥,子宫不完全破裂,剖宫产术等.5例病例中死亡1例,3例进入DIC引起的出血期,4例存活.结论 羊水栓塞起病急促,来势凶险,很难预防,常迅速导致孕产妇死亡.注意羊水栓塞的病因预防,有望减少羊水栓塞的发生率.早诊断,及时去除病因,多学科共同参与抢救,果断的产科处理,可降低羊水栓塞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地塞米松对羊水栓塞的防治效果探究.方法: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该院收治150例剖宫产产妇,选用单盲随机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手术前采用地塞米松处理,对照组在手术前采用5% 碳酸氢钠处理,将两组产妇发生羊水栓塞(寒颤)的发生率和术中出现的情况进行比对.结果:对照组产妇发生寒颤的概率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在剖宫产手术前采用地塞米松处理,可以有效的防治羊水栓塞,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AFE)的诊断和处理原则.方法对我院1999年建院以来诊治的1例AFE临床资料及1994年以来国内文献报道的AFE 77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78例AFE中,71.8%是经产妇,其发病诱因依次为使用催产素或米索等、胎膜早破、剖宫产术、宫缩过强或急产、人工破膜、羊膜腔穿刺引产及钳刮术.主要临床表现为休克(66.7%)、DIC(56.4%)、胸闷(51.3%)、发绀(48.7%)、呼吸困难(46.2%)、昏迷(39.7%).孕产妇死亡20例(20/78,25.6%);存活58例中,子宫切除13例(13/58,22.4%).死亡组中,7例及早诊断,1例使用肝素;存活组中,55例及早诊断,20例使用肝素.两者均有显著差异(P<0.01).发生羊水栓塞后,其围产儿死亡率为72.7%.结论AFE抢救成功的关键是根据临床表现及早诊断,尽早使用肝素,适时行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并发羊水栓塞的病因、诊断、预防及处理原则。方法:对2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病史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并发羊水栓塞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基本相同,都有产科并发症,最终导致二次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并发羊水栓塞,血压骤然下降,组织缺氧,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并发羊水栓塞的诊断、预防、处理及预后完全与分娩、手术中及时正确抢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