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宝石CT应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SIR),并结合自动管电流技术,降低下肢动脉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对行下肢CTA检查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使用固定管电流200mA扫描,滤过反投影(FBP)重建;B组使用自动管电流扫描,噪声指数(NI)设为12HU,ASIR重建,ASIR权重为40%。记录两组受检者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并由三位放射医师采用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对两组患者的CTDI、DLP和图像质量评分进行2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 A、B两组CTDI分别为(13.52±2.53)mSv和(4.18±1.10)mSv,DLP分别为(1954.39±128.41)mGy.cm和(613.25±39.93)mGy.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65±0.75)分和(3.52±0.6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均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在宝石CT下肢动脉CTA检查中,应用ASIR技术,同时结合自动管电流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对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采用不同管电压、管电流扫描方案联合KARL迭代重建行胸部CT筛查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20年2月10日至2020年2月15日期间,前瞻性收集我院发热门诊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需要行胸部CT平扫的120例受检者,随机分为A、B、C、D 4组(n=30),按照不同扫描方案进行胸部CT检查。A组采用管电压120 kV,有效管电流60 mAs,激活管电流自动调制;B组采用管电压120 kV,固定管电流30 mA;C组采用管电压100 kV,有效管电流60 mAs,激活管电流自动调制;D组采用管电压100 kV,固定管电流30 mA。扫描完成后,对各组CT数据均采用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算法和KARL迭代重建2种模式进行图像重建,测量、记录各组图像感兴趣区域的图像噪声值,并基于图像噪声、图像伪影及图像总体质量三方面进行主观评分,计算各组胸部CT扫描的辐射有效剂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配对t检验比较各组间同种重建图像及不同组中同种图像重建方法时的图像噪声值及辐射有效剂量;分别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及Wilcoxon检验比较各组图像及同组不同图像重建方法下的图像主观评分。结果:采用不同扫描方案的A、B、C、D组,受检者行胸部CT检查接受的辐射有效剂量分别为(2.5±0.4) m Sv、(1.2±0.1) mSv、(1.6±0.2) mSv及(0.8±0.1) mSv,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均能明显降低CT扫描的辐射有效剂量(F=256.316,P0.001)。相同扫描方案下,KARL迭代重建图像较传统FBP算法重建图像的噪声值更低,图像噪声、伪影及图像总体质量主观评分更优(P0.05)。采用管电压100 kV,固定管电流30 mA扫描,联合KARL迭代重建胸部CT平扫的模式,能够明显降低患者所接受的辐射有效剂量,同时图像总体质量主观评分为4.0(四分位间距为0)。结论:与传统FBP重建算法相比,KARL迭代重建技术能够降低胸部CT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当管电压为100 kV,固定管电流为30 mA时,KARL迭代重建图像质量能够满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筛查的影像学诊断要求,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受检者所接受的辐射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3.
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肺动脉成像诊断肺动脉栓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简称前门控)肺动脉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PE患者行双源CT肺动脉成像,按扫描方式随机分为3组:A组,前门控扫描(n=20);B组,回顾性心电门控(简称后门控)扫描(n=20);C组,非心电门控(简称非门控)胸部强化扫描(n=20)。比较3组间的有效辐射剂量(ED)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3组患者的ED分别为(4.95±1.81)mSv、(15.91±5.01)mSv、(4.61±1.16)mSv;A、B组间和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质量评分的总分分别为57、58、45,A、C组间和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是诊断PE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迭代重建技术(iDose4)在肺部低剂量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在胸部低剂量筛查的方案.方法 选取120例胸部体检者,根据不同的体质量指数(BMI)分为A组(BMI≤22)、B组(22<BMI<26)和C组(BMI≥26).应用Z轴动态管电流调节技术(Z-DOM),预设A组、B组、C组管电流分别为35 mAs、45 mAs和60 mAs,之后利用iDose4平台对各受检者图像分别进行FBP,iDose3、Dose5、iDose7重建.记录3组的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估算有效剂量(ED).结果 所获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A组、B组和C组的CTDIvol均值分别为(0.69±0.08)mGy、(1.09±0.17)mGy和(1.95±0.43)mGy,ED均值分别为(0.33±0.05)mSv、(0.50±0.11)mSv和(0.87±0.23)mSv.结论 应用iDose4迭代重建技术,根据受检者的BMI,可获得满意的胸部低剂量CT筛查扫描方案.  相似文献   

5.
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几种管电流控制方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三种管电流曝光技术,探讨其最为合适的管电流控制方式.方法 从900例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中,回顾性地分析180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分A、B、C三组,每组60例,使每组病例在年龄、性别、体重、心率四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固定管电流700 mA扫描;B组按体重为50~65 kg、66~80kg、>80 kg分三小组,分别用330~430 mA、430~530 mA、530~630 mA扫描;C组用ECG调制管电流曝光技术扫描;A、B、C三组其余扫描和重建方式相同:120 kV、0.35 s/360°、层厚0.625 mm、螺距pitch 0.20~0.26,按标准算法重建图像.由两名副主任医帅以双盲法分别对A、B、C三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比较A、B、C三组各自平均CT剂量指数(CTDI)、累计受照射剂量(DLP)和有效剂量(ED)的差值.结果 ①A、B、C三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7分±0.22、3.74分±0.32、3.75分±0.36,对A、B组问,A、C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②A、B、C三组各自平均CTDI、DLP和ED分别为122.84±8.82 mGy/slice、2356.80 mGy-cm、40.07 mSy;92.37±5.92 mGy/slice、1772.20 mGy-cm、30.13 mSy;75.02±4.36 mGy/slice、1314.00 mGy-cm、22.34 mSy.C组指标值低于B组,且C组明显低于A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用ECG调制管电流曝光技术能获得优质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同时能有效地减少曝光量及辐射剂量,减少患者的辐射危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管电流自动调节扫描和传统方法扫描在儿童腹部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接受腹部扫描的患儿分为管电流自动调节扫描组(管电压120kV,管电流采用预设噪声指数为10的自动管电流,A组,n=30)和传统方法扫描组(管电压120kV,管电流150mAs,B组,n=30)。对两组的腹部图像进行定量评价,并对比两组的CT辐射剂量。结果 A、B两组腹部图像中腹主动脉、竖脊肌、肝实质、脾、肾实质的CT值,噪声及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为(4.59±0.81)mGy,剂量长度乘积(DLP)为(147.58±35.77)mGy·cm,有效剂量(ED)为(4.42±1.07)mSv;B组的CTDIvol、DLP及ED分别为(6.70±0.001)mGy、(214.24±21.65)mGy·cm及(6.41±0.64)mSv。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64排螺旋CT儿童腹部检查中采用管电流自动调节扫描方法,有利于在满足诊断需求的前提下有效减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角度调制管电流(Smart mA)技术对下颈部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的影响。减少X射线压倒性冗余引起的图像伪影,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选取我院2010年2—12月行下颈部CT扫描患者20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100例。A组:采用Z轴管电流调制技术(Auto mA)。B组:采用Z轴和X-Y轴(角度)管电流调制技术(Auto mA+Smart mA),其它扫描参数设置相同。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医师以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同时记录两组图像噪声值(SD)、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出有效剂量(ED),计算出均值及标准差。对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图像噪声值和有效剂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15±0.49)分和(3.42±0.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P<0.05)。B组图像好于A组图像。②图像噪声值分别为11.86±1.86和11.10±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P<0.05)。③ED值分别为(4.58±1.35) mSv和(4.06±1.12)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3,P<0.05),B组辐射剂量低于A组。结论:下颈部CT扫描中,启用角度调制射线管电流技术可以有效的避免颈肩部的带状伪影,提高图像质量的同时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两种不同心电后门控冠脉CT扫描方案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满足影像诊断质量的前提下,探索最优扫描方案,以有效降低儿童心脏CT扫描的辐射剂量。 方法: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9月共计32例患儿在我影像中心CT室进行心脏冠脉CT扫描。患儿年龄范围2个月~4岁,随机分成二组,16例/组。A组使用心电调节管电流方案进行扫描,电流设定范围70-350mA,350mA用于R-R间期40-80%期相扫描,余心动周期相使用70mA进行扫描;B组采用个体化电流方案进行扫描,即根据患儿定位相上特定区域的CT值确定该患儿自身的扫描管电流。余扫描参数组间一致。对比三种扫描方案所得图像质量参数(图像主观评分,图像客观噪声)、剂量长度乘积及有效剂量。 结果:(1)图像质量:两种扫描方案所得图像平均主观评分分别为A组3.4±0.3,B组3.5±0.4,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图像客观评分指标:胸部肌肉区客观噪声A组25.0±4.8HU,B组,C组25.85±1.2HU,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辐射剂量:两组扫描方案所得辐射剂量存在显著差异。DLP(mGy×cm): A组124.41,B组78.64,组间差异显著(P值<0.05)。有效剂量(mSv):A组3.23mSv,B组2.34mSv。B组所得DLP及有效剂量低于A组。 结论:个体化设定管电流法更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是一个更值得推荐的儿童心脏CT低剂量扫描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部宝石CT自动管电流调节(ATCM)结合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肺结节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对80例常规胸部CT检查发现肺结节的患者采用宝石能谱CT行两次扫描。第1次扫描采用单纯ATCM技术,第2次扫描采用ATCM技术结合50%ASIR重建。噪声指数根据体重指数(BMI)确定,第1次扫描(纯ATCM组):BMI≤22 kg/m2、噪声指数为14,BMI>22kg/m2、噪声指数为20;第2次扫描(ATCM结合ASIR组):BMI≤22?kg/m2、噪声指数为20,BMI>22?kg/m2、噪声指数为26。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图像质量和图像噪声进行主观评分(5分制),并采用Kappa检验观察不同医师间评定结果的一致性。记录两组的CT剂量容积指数(CTDIvol),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比较两次扫描肺结节的检出率,分析两次扫描影像显示结节的数目和大小。结果 ATCM结合ASIR组CTDIvol为(1.60±0.45)mGy,单纯ATCM组CTDIvol为(4.26±0.41)mGy,结合ASIR技术可以降低约62%的剂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1,P<0.05)。单纯ATCM组,2名医师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50±0.48)分和(4.35±0.27)分,Kappa=0.862,P<0.01;ATCM结合ASIR组,2名医师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96±0.36)分和(4.82±0.45)分,Kappa=0.795,P<0.01。单纯ATCM组,2名医师的图像噪声评分分别为(4.18±0.52)分和(3.90±0.42)分,Kappa=0.648,P<0.01;ATCM结合ASIR组,2名医师的图像噪声评分分别为(4.42±0.43)分和(4.41±0.26)分,Kappa=0.788,P<0.01。所有图像质量评分均达到满足影像诊断的要求。两种扫描方案扫描检出肺结节的数目相等,且肺结节的直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CT扫描可提升噪声指数,并且应用ASIR技术获得的图像能够保证图像质量符合临床诊断要求,并进一步减少辐射剂量,更适合对肺结节进行筛查、初步诊断和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源CT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降低辐射剂量在冠状动脉成像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进行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体重指数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仅根据体重指数的不同手动调节管电流,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使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进行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检测当中的辐射剂量以及图像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不同体重指数的三组患者之间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以及有效剂量(ED)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降低辐射剂量可以保证图像质量,减少对患者的辐射危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于体质量调节管电压联合自动管电流技术在降低儿童胸部CT辐射剂量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行胸部CT扫描的54例患儿胸部CT图像作为对照组,扫描参数:管电压100 kV或120kV,管电流采用固定值,范围120~200 mA;另选择2020年1~5月行低剂量扫描的56例患儿胸部图像作为低剂量组,扫描参数:根据患儿体质量选择不同管电压,≤15kg选择80 kV,≤40 kg选择100 kV,>40 kg选择120 kV,管电流为自动管电流调节,比较两组患儿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结果 对照组患儿胸部CT有效剂量为0.95±0.55 mSv,低剂量组患儿胸部CT有效剂量为0.18±0.17 mSv,辐射剂量仅为对照组的18.9%。对照组和低剂量组图像满足诊断标准的占比分别为98.15%和96.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9)。结论 在可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患儿体质量选择不同管电压联合运用自动调节管电流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胸部CT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Flash CT低管电压结合迭代重建(IRIS)技术对改善超重患者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及降低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对100例体质量指数(BMI)为25~30kg/m2的患者行Flash CT检查,按扫描管电压随机化分成A(120kV)、B(100kV)两组,对B组图像经IRIS重建获得数据作为C组。测量主动脉根部、左冠状动脉及右冠状动脉起始部血管腔内CT值、噪声(SD),并计算SNR、CNR,记录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3组图像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4,P<0.05);3组血管腔强化CT值、噪声、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血管腔内CT值B、C两组高于A组;B组噪声最大,CNR最低;C组SNR最高。A、C组ED分别为(8.6±1.3)mSv和(3.5±0.7)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1,P<0.05)。结论对于超重患者运用低管电压结合IRIS技术进行Flash CT冠状动脉检查能够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臭氧消融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术中,采用适当噪声指数行自动调节毫安CT扫描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案。方法通过参考文献和预实验改变噪声指数(NI)调节管电流,获得初步NI值为26 HU。临床行经皮穿刺臭氧消融治疗椎间盘突出症45例,45例连续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常规组,采用固定管电流270 m A;B组、C组为自动调节毫安低剂量组,B组NI为26 HU,C组NI为30 HU,自动毫安范围设置在20~250 m A。两位放射介入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三级评分:按照伪影、骨质、软组织和穿刺显示情况1~3分,图像评分2分以上满足手术图像要求;记录各组扫描范围和BMI;辐射剂量评价以m A、CT剂量指数、有效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三组资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扫描范围和BMI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图像质量A~C组评分均值分别为2.8±0.4、2.3±0.5、1.4±0.6,C组部分图像未能满足临床要求。A~C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9.8±0.8)、(2.6±0.4)、(1.8±0.1)m Sv,组间两两对比有效辐射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在臭氧消融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术中,应用自动毫安低剂量CT扫描NI为26 HU,能够较好地既兼顾图像质量又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副鼻窦16排CT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探索最佳的优化扫描方案。方法:将63例临床疑诊副鼻窦炎行CT检查的儿童随机分为A-C3组,A组(常规剂量组)管电压120k V、管电流100m A,B组(低剂量组)管电压100k V、管电流100m A,C组(超低剂量组)管电压100k V、管电流50m A。比较3组主观和客观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结果:A-C组的图像质量主观噪声评分为逐渐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的S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SD值低于A组与B组(P0.05)。A-C组的CTDlw、DLP和ED逐渐减低P0.05),C组的各项指标显著低于A组与B组(P0.05)。结论:儿童副鼻窦低剂量CT扫描技术可行,管电压100k V、管电流50m A的扫描方案能显著降低受检儿童的辐射剂量,可推荐作为儿童副鼻窦CT检查首选扫描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低剂量扫描联合迭代模型重建技术在胸部CT双期增强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 130例拟诊为肺部占位的患者接受胸部双期增强扫描,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65例。A组扫描采用管电压100 kV,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图像质量指数10;B组管电压80 kV,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图像质量指数8。A组图像采用混合迭代重建技术(iDose4)重建,B组图像采用迭代模型重建技术(IMR)重建。比较两组图像肺动脉(PA)期及支气管动脉(BA)期的客观图像质量、主观图像质量和血管显示优良率并计算辐射剂量。结果 A组有效辐射剂量为(3.30±0.89)mSv,B组为(1.27±0.19)mSv,B组较A组下降61.52%(P<0.001)。PA期和BA期,B组图像噪声显著低于A组,CNR显著高于A组(P均<0.001);两组肺窗和纵隔窗主观图像质量均达到较高评分,双期血管显示优良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迭代模型重建技术,低剂量胸部双期增强扫描可在较常规剂量降低61.52%的条件下,保证图像质量并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同一图像噪声水平,比较不同扫描参数在肝脏CT增强检查中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差异,以优化扫描参数,降低患者辐射剂量。方法:收集我院行肝脏CT增强患者90例,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30例。A组:120kV,螺距(pitch)0.984:1,B组:120kV,pitch:1.375:1,C组:100kv,pitch:0.984:1。所有患者均采用自动电流调剂技术,毫安100~500,噪声指数23。测量并计算腹主动脉对比噪声(CNR),平扫图像信噪比(N-SNR)、动脉期图像信噪比(A-SNR)。采用SPSS22.0软件,对各组患者BMI、Length、N-SNR、A-SNR和C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ED采用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P<0.05时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A.B两组ED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低于A组,B组比A组降低约20%;A组和C组、B组和C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CNR有显著差异(P<0.05),C组高于A.B组,A组和B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CT增强检查中,在同一图像噪声水平下,单独降低管电压,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降低不明显;在保证图像质量情况下,采用螺距1.375:1使扫描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提倡常规使用;采用100kv可提高腹主动脉CT值,以增加组织与病变的对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部常规剂量与低剂量CT扫描对拟诊为肺部感染患者图像质量的影响,以优化胸部低剂量CT扫描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于该院拟诊为肺部感染行胸部CT平扫的患者108例;以2020年2月3日为方案转换时间点,在此前为常规剂量(130kV,参考管电流为80mAs)组共48例,在此后为低剂量(110kV,参考管电流为20mAs)组共60例;两组均采用高级迭代重建算法(ADMIRE),重建层厚1mm。将数据传入MMWP4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辐射剂量参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测量,同时数据传入PACS进行背景噪声评分和整体图像质量评分。结果(1)客观评价显示常规剂量组的SNR和CNR(7.33±2.12,181.07±48.13)显著大于低剂量组(3.81±1.06,93.95±25.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常规剂量组的CTDIvol、DLP、ED[(6.37±1.28)mGy,(241.83±63.31)mGy·cm,(3.39±0.89)mSv]显著大于低剂量组[(1.62±0.25)mGy,(63.79±10.92)mGy·cm,(0.89±0.15)m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主观评价显示常规剂量组对背景噪声和整体图像质量的评分[(1.94±0.24)分,(4.08±0.35)分]与低剂量组[(1.97±0.18)分,(3.98±0.2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低剂量CT扫描技术的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无明显差异,而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图像质量满足肺部感染的影像诊断要求,该方案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ASIR)技术降低胸部低剂量CT图像噪声的效果。方法 选取180例接受胸部CT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采用自动毫安调节技术行胸部CT扫描。3组预设噪声指数(NI)分别为20、30及40,对每组图像均行ASIR为0、30%、50%及80%重建成4种图像。记录3组的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估算有效剂量(ED)。由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采用5分制进行评估,并用Kappa检验评价观察者间的一致性。结果 3组图像的质量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观察者间的评估具有一致性(Kappa值为0.485)。第一组的CTDIvol为(3.41±1.28)mGy,第二组为(1.40±0.58)mGy,第三组为(0.76±0.46)mGy。第三组的ED降至(0.35±0.20)mSv。第二组ASIR50的图像噪声和第三组的ASIR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SIR技术有助于降低胸部低剂量图像的噪声,在保证诊断图像质量的前提下,ED可降至0.35 mSv。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iDose4迭代重组(IR)技术在动物模拟新生儿胸部超低剂量CT扫描图像质量优化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3只与新生儿体重相仿的白兔进行胸部CT低剂量扫描(Philips 256 i CT),每只白兔均以常规低剂量(50 mAs)及4组超低剂量扫描(40、30、20及10 mAs),依次记为A~E组,其中采用滤波反投影重组者记为A1~E1,采用iDose4-6迭代重组者记为A2~E2。选取气管分叉水平的降主动脉为兴趣区,测量并记录每组图像的CT值、噪声、信噪比及辐射剂量,并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对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2~E2的噪声均较对应的A1~E1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2、D2与A1图像主观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0.72);C2、D2、A1组噪声和信噪比分别为(9.56±0.24、4.52±0.19)、(10.09±0.28、4.23±0.18)、(9.81±0.26、4.39±0.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D2的辐射剂量(有效剂量:0.68±0.10 mSv)较A1(有效剂量:1.78±0.23 mSv)降低61.8%。结论与新生儿体重相仿的白兔采用iDose4-6迭代重组行胸部CT扫描,在管电流为20 mAs的条件下即可达到与常规扫描方案相仿的图像质量,20 mAs条件下iDose4-6迭代重组可作为新生儿胸部CT检查的优化扫描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宝石CT能谱成像(GSI)、传统前门控和后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探讨冠脉成像GSI扫描模式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筛选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我院成功完成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162例,按照扫描模式分为3组:A组为GSI扫描模式,B组为后门控模式,C组为前门控模式。对比各组图像噪声、对比度、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图像优良指数(FOM),并计算比较各组间的有效放射剂量(ED)。结果图像质量比较:A组图像噪声明显低于后门控组及前门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A组SNR、CNR及FOM均明显高于后门控组(P < 0.01)及前门控组(P < 0.05);C组SNR、CNR及FOM均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剂量比较:A组和C组ED均值分别为2.87±0.83、3.34± 2.36 mSv,明显低于B组(9.04±3.06 mSv)(P < 0.01);A组和C组ED较B组分别降低68.25%和63.05%,而A组较C组降低约14.07%。结论宝石CT冠脉GSI扫描技术与后门控、前门控技术相比,不但能有效大幅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且能显著提高图像的质量,应在临床中积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