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98-02/2004-04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采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同时应用深低温冷冻和γ射线照射处理的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22例。所有患者移植后12~24个月,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和移植后X射线摄片评价其修复效果。移植后随访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优12例,良6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8.9%。仅1例患者出现感染,移植骨与宿主骨没有融合,其余患者未出现免疫排斥反应和感染,无骨质再吸收,未出现明显骨质疏松及移植骨周围硬化现象。提示经过深低温冷冻和γ射线照射处理保存的同种异体骨移植降低了免疫源性,避免了自体骨移植的弊端,可以作为胫骨平台骨折植骨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背景:同种异体骨同其他异体组织一样具有抗原性,移植后可引起以细胞免疫为主的排斥反应,应用免疫抑制剂可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但对机体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目的:探讨胸腺内注射异基因抗原在建立特异性骨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方法:取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均制作骨缺损模型,供体异基因胸腺内注射组于同种异体骨移植前胸腺内注射受体大鼠脾细胞MHC抗原,同时另设自体骨移植组、同种异体骨移植加用免疫抑制剂组为对照,移植后观察切口情况。移植后1,2,4,6周进行X射线检查,苏木精-伊红染色,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免疫学检测。 结果与结论:大体表现、X射线及组织学检查见供体异基因胸腺内注射组、自体骨移植组表现相近,均有炎性细胞浸润及新骨形成。同种异体骨移植加用免疫抑制剂组再生血管较少,骨愈合延迟,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移植骨逐渐吸收,无新骨形成。证实了异基因MHC抗原注入小鼠胸腺内,能成功诱导受体对供体鼠骨移植物的耐受。免疫学检查各项数据表明供体异基因胸腺内注射的成骨效果接近于自体骨移植组,优于同种异体骨移植加用免疫抑制剂,证实了胸腺内注射异体MHC抗原可诱导对供体骨移植物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3.
背景:同种异体骨被广泛应用于脊柱侧凸后路手术,大量研究显示同种异体骨移植与自体髂骨移植可取得相近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不同种类骨移植材料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植骨融合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对比分析,病例来自2000-01/2005-1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 对象:选择行后路钉-棒系统矫形手术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7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自体骨移植组21例,同种异体骨移植组23例,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组27例。同种异体骨为冻干同种异体松质骨,由山西省医用组织库提供。 方法:3组骨移植融合手术方法保持一致,按脊柱侧凸类型及后路矫形植骨融合原则进行植骨床准备及植骨。自体骨移植组植入修剪成火柴状的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移植组植入经生理盐水浸泡30~40 min 的冻干同种异体松质骨条;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组植入髂骨碎块与经上述处理的冻干同种异体松质骨碎块。 主要观察指标:比较术后第3,9,15,36个月的植骨融合率、Cobb角丢失率及各组术后不良反应。 结果:71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自体骨移植组平均融合节段7个,同种异体骨移植组平均融合节段7.6个,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组平均融合节段8个。术后第9个月,自体骨移植组融合率高于其他2组(P < 0.05);Cobb角丢失率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第3,15,36个月,植骨融合率、Cobb角丢失率3组间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 > 0.05)。3组均未发生螺钉及棒的松动、断裂、感染等并发症,其中自体骨移植组发生取骨处疼痛3例,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组发生取骨处疼痛1例。 结论:同种异体骨移植、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与自体骨移植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中对维持矫形可取得相近的近远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背景:同种异体骨是临床常用的骨移植材料,但缺乏诱导成骨能力是最大的问题。 目的:评价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刮除或切除后应用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红骨髓修复骨缺损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对比分析,于2004-05/2006-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进行。 对象:选择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108例患者,男 58例,女 50例;年龄10~58岁,平均32岁。其中采用异体骨复合自体浓缩红骨髓植骨52例(复合红骨髓植骨组);单纯异体骨植骨56例(单纯植骨组)。 方法:复合红骨髓植骨组患者根据预计植骨量从每位患者两侧的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抽取红骨髓40~100 mL,在植骨前将同种异体骨与红骨髓充分混匀。肿瘤刮除或切除后,用电刀烧灼骨缺损腔,将同种异体骨剪成细小的短棒状或修成2 mm见方的块状,植入骨缺损区内。单纯植骨组将相同比例的生理盐水与同种异体骨充分混匀后植入骨缺损区内。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定期进行植骨区X射线检查及骨密度检测,比较两组间移植骨颗粒界限模糊、消失的时间及不同时间骨密度的情况。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免疫排斥反应、感染等发生情况。 结果:100例患者达骨性融合(复合红骨髓植骨组49例,单纯植骨组51例),并获得24个月随访,数据进入结果分析。复合红骨髓植骨组移植骨界限模糊时间和消失时间均短于单纯植骨组(P < 0.05~0.01)。术后3,6,12个月时复合红骨髓植骨组骨密度高于单纯植骨组(P < 0.05~0.01)。复合红骨髓植骨组2例,单纯植骨组3例出现排异反应,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两三周后痊愈。 结论: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红骨髓来源相对丰富,抗原性减弱,能明显促进骨融合和骨缺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切刮后骨缺损取自体骨填充,由于取材量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且供骨区常遗有不同程度并发症,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明显限制。异体骨以其结构及生物特性与自体骨相似、来源丰富、可以长期保存及使用方便等特点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用于填充修复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切、刮除术后骨缺损后的生物相容性表现及临床应用效果。 设计:回顾性分析。 单位: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肿瘤科、骨盆外科。 对象:选择1999-12/2005-12在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肿瘤科因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行病灶刮除、高温灭活,冻干同种异体小块骨填充修复骨缺损的患者230例,男156例,女74例;年龄5~56岁。患者同意使用异体骨,并签订植入异体骨协议书;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方法:①使用由由山西奥瑞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山西省医用组织库提供的同种异体骨填充修复骨缺损。对良性骨肿瘤及骨囊肿和骨纤维结构不良等行囊内刮除术,用同种异体骨填塞空腔。②根据Mankin等对同种骨移植结果的评分标准评估疗效,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个层次。于术后3,6和12个月对手术部位拍摄X射线平片,并平均随访38个月以观察疗效。 主要观察指标:异体骨填充修复骨肿瘤骨缺损的组织相容性。 结果:患者230例全部进入主要结果分析。①同种骨生物相容性:少数患者术后有轻度排异反应。该植入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可与植入部位患者骨组织直接进行融合,不阻止骨细胞在其表面的正常活性或干扰自体骨细胞的自然替代过程,即无免疫排斥反应或很小。所有病例在术后6~18个月达到骨性愈合,平均6.5个月。并发症:34例切口渗出淡黄色液体,其中30例于2周后切口愈合(14.8%);切口延期愈合4例(1.7%)。②疗效:满意196例(85.2%),不满意34例(14.8%)。 结论:同种异体小块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成骨作用,是骨移植术中良好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6.
背景: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容易出现植骨块滑移、骨折、吸收或突入椎管引起神经症状,从而导致脊柱不稳。钛网为强度非常高的圆桶状,其边缘以锯齿状与椎体接触,具有显著防滑移作用。 目的:探讨钛网植入内固定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胸腰椎结核患者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13~55岁。采用一期病灶清除,前和/或后路椎弓根系统置入内固定,钛网及同种异体骨联合应用植入治疗,术后观察伤口愈合、结核中毒症状及神经功能恢复,固定融合及复发情况。 结果与结论:23例患者获得1~3年随访,伤口均一期愈合,结核中毒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神经功能完全恢复,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植骨无移动、折断、吸收,无后突畸形发生,固定融合情况良好,无结核复发迹象,6~12周带支具下床活动,6个月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证实脊柱结核病灶一期清除后,应用钛网及同种异体骨植骨结合内固定置入治疗能使脊柱获得即刻及远期的稳定,纠正后凸畸形,促进椎体间植骨融合,是目前治疗脊柱结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国内外不少学者运用异体骨移植椎间融合进行椎体切除与重建,骨融合时间优于单纯自体骨移植,其在融合早期能提供支撑稳定作用,但制备异体骨移植材料时,易破坏基质中的骨诱导因子,不利于骨质生长。 目的:课题创新性设计并验证自体红骨髓复合自体松质骨填充同种异体皮质骨环重建兔颈椎的能力。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10/2006-03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6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0~2.5 kg。其中12只兔用于同种异体皮质骨环的制备;剩余48只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自体红骨髓于髂前上棘穿刺抽取红骨髓;自体松质骨从兔髂嵴处取得三面皮质骨。将自体红骨髓与自体松质骨复合,填充在自制的同种异体皮质骨环中。 方法:3组兔采用第4颈椎切除模拟肿瘤切除模型。联合移植组植入同种异体皮质骨环-自体红骨髓-自体松质骨复合物;自体骨移植组植入自体骨;同种异体皮质骨环移植组植入同种异体皮质骨环 。 主要观察指标:以X射线检查、组织形态学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及扫描电镜观察各组重建颈椎的效果。 结果:术后8周,联合移植组、自体骨移植组植骨材料与上下颈椎融合,有大量骨痂,同种异体皮质骨环移植组可见少量骨痂生长,融合不牢。各组血清碱性磷酸酶开始均升高,4周时联合移植组、自体骨移植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浓度都高于同种异体皮质骨环移植组(P < 0.01),联合移植组、自体骨移植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8周时,3组碱性磷酸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组织学观察联合移植组、自体骨移植组形成大量成熟骨基质,骨小梁及骨髓腔。扫描电镜观察示联合移植组、自体骨移植组有大量新骨形成。 结论:联合自体红骨髓+自体松质骨+同种异体皮质骨环移植和自体骨移植均有效地重建颈椎,自体红骨髓与自体松质骨复合填充的同种异体皮质骨环可明显促进同种异体皮质骨环重建椎体的作用,可以作为有效椎体重建材料。  相似文献   

8.
回顾性分析1999-08/2007-01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收治的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患者78例,男47例,女31例,年龄7~56岁,平均21.5岁。其中骨巨细胞瘤34例,骨肉瘤1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1例,平滑肌肉瘤2例,腺泡状软组织细胞瘤1例,骨纤维结构不良18例。以Enneking外科分期标准为原则,对肿瘤进行切除。主要发病部为股骨上端,股骨干,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骨盆。重建方式以行大块骨移植63例,骨干移植10例,髂骨移植2例,人工关节-异体骨复合物移植3例。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37.9个月。移植后结果以Mankin等所提出的评定标准为原则优36例,良29例,中4例,差9例。出现局部排斥反应18例,予反复抽吸积液及抗排斥反应治疗7~54 d后症状消失,肿瘤复发7例,感染4例,骨不连5例,异体骨骨折1例,关节不稳定2例。大块异体骨与宿主骨在移植后1周就可在接合部出现明显的骨痂生成,在接合部和异体骨表面尽量布满细小的异体骨或自体骨可明显加强骨诱导。提示采用大块异体骨重建骨肿瘤术后大的缺损,临床效果良好,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骨肿瘤;同种异体骨;移植  相似文献   

9.
回顾性分析2006-02/2007-10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Cage植骨及后外侧植骨360°融合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48例,其中单节段融合30例,二节段融合10例,三节段融合8例。置入前、置入后3 d及最终随访时常规摄腰椎正、侧、双斜位片及过伸过屈侧位X射线平片;并分别测量滑移率、滑移复位率和植骨融合率;根据下腰痛JOA评分标准计算其恢复率。全部患者均获随访,结果显示恢复率为71.2%,滑移复位率为91%,植骨融合率为100%。X射线平片示滑移椎均全部复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及局部炎症反应、排异反应等宿主反应,腰椎融合后,腰部伸屈功能部分受限。提示后路椎间360°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可有效提高滑脱椎体复位及融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背景:核因子κB在转录水平调控着许多细胞因子、黏附因子的表达,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可能起着中心调控作用。 目的:观察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角膜植片中的动态表达规律以及环孢霉素A的干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1/07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眼科完成。 材料:选用健康清洁级SD大鼠40只及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3组:同基因移植组Wistar大鼠10只为供者,Wistar大鼠20只为受者;同种异体移植组Wistar大鼠10只为供者,SD大鼠20只为受者;同种异体移植+环孢霉素A治疗组Wistar大鼠10只为供者,SD大鼠20只为受者。 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移植模型,移植后所有受者术眼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隔日1次,每次2 000 U,共用3次;2.5 g/L氯霉素眼液滴眼,2次/d,每次2滴,连续用18 d。5 g/L托品酰胺眼液滴眼,1次/d,每次2滴,连用1周。环孢霉素A治疗组移植后第1天开始用10 g/L环孢霉素A眼液滴眼,3次/d,每次2滴,连续用18 d。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移植后3,7,12,18 d测定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指数评分,并于各时间点观察角膜植片病理学变化,检测核因子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结果:在观察期18 d 内,同基因组未出现排斥反应,同种异体移植组在各时间点的排斥反应指数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 < 0.05),而同种异体移植+环孢霉素A治疗组排斥反应指数低于同种异体移植组(P < 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核因子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布角膜上皮层、基质层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各时间点,同种异体移植组角膜中核因子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 < 0.05),而低于同种异体移植+ 环孢霉素A治疗组(P < 0.05)。 结论:环孢霉素A通过减弱核因子κB核转位和发挥活性,抑制受其调控的多种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等移植排斥相关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背景:国内活体肾移植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大宗样本的临床资料,为此国内移植专家达成了中国活体供肾移植博鳌会议共识,使活体肾脏移植规范化。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 方法:2006-01/2008-03解放军第三○九医院全军器官移植中心收治的69例亲属肾移植受者,其中父母捐赠给孩子39例,孩子捐赠给父母1例,兄弟姐妹间捐赠19例,三代旁系血清7例,夫妻间捐赠3例;ABO血型相同66例,相容3例;HLA无错配5例,2位点错配者31例,1位点错配者32例,4位点错配者1例;取供者左肾66例,取供者右肾3例,均经开放手术取肾。术后采用环孢素/他克莫司+霉酚酸酯/硫唑嘌呤+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 结果与结论:69例受者中,均未发生移植肾失功,1年肾存活率达100%;平均热缺血时间为(3.56±1.42) min,平均冷缺血时间为(45.12±25.34) min,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5.6±7.0) d。肾移植后3个月内出现排斥反应9例,肺部感染2例,肾功能延迟恢复3例,肾动脉狭窄1例,骨髓抑制2例,脑梗死1例,尿瘘1例。提示随着活体肾移植供体严格、全面的评估,活体供肾移植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排斥发生率低等优势,是目前尿毒症患者家庭自救的主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总结40例亲属活体肾移植的临床观察要点,以及供者选择、配型结果与移植疗效的关系。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2007-01/2008-07亲属活体肾移植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夫妻间供肾2例,血缘亲属供肾38例;ABO血型相同38例,相容2例;人类白细胞抗原无错配1例,4位点错配者4例,2位点错配者20例,1 位点错配者16例;37例取供者左肾,3例取供者右肾。移植后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醋酸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39例受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6.17±1.91)d,1例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2例移植后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更昔洛韦治疗后痊愈,2例发生肺部感染,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及抗感染治疗后痊愈,2例术后3个月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激素冲击治疗后逆转。全部供者术后恢复顺利,于7~10 d内出院,复查肝、肾功能均正常。提示移植前对供、受者双方进行全面评估,对供、受者手术前后特殊情况及时观察、及时处理是亲属活体肾移植预后的关键,对提高生存率,降低感染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肝移植患者应用无激素和快速撤激素两种免疫抑制方案的观察,评价两种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访我科从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的肝癌肝移植患者,其中35名患者应用IL-2受体阻滞剂(舒莱)的无激素免疫抑制方案,(FK506+MMF+舒莱);另50名患者应用快速撤激素方案(FK506+MMF+Pred)。无激素组患者分别在术中(门脉开放、血流控制稳定后)、术后第4天(96小时)和术后第28天静滴舒莱。撤激素组用药为三联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酶酚酸酯+激素,FK506+MMF+Pred),普乐可复于术后第一天用,初始剂量为2 mg/次,1/12h,监测血药浓度,根据药物浓度调整用量,1周内调整维持至6~10 μg/L,并保持药物浓度稳定;骁悉于术后3~5天始用,剂量为0.5 g,1/12h,3个月后停药;甲强龙于术后第一天用,25 mg/6H静滴,20 mg/6H静滴,15 mg/6H静滴, 10 mg/6H时,10mg/12H,次日改为强的松口服20 mg/日,之后激素逐渐减量至术后1个月内停用。随访观察患者排斥率、感染率、1年内肿瘤复发率及1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4%(4/35)、14.0%(7/50),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7.1%(6/35)、34.0%(21/65),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无激素组复发与转移6例(16.7%),1年存活率91.4%(32/35);撤激素组复发与转移19例(38.0%), 1年存活率84.0%(42/50);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P<0.05)有显著差异,1年生存率比较(P>0.05)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肝移植术中及术后应用IL-2受体阻滞剂完全替代激素的免疫抑制方案,能够明显一定程度上减少肝癌肝移植患者肿瘤复发、感染的发生率,同时不影响患者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及1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而且取材方便,扩增迅速,免疫原性低,在移植过程避免了免疫排斥等反应,是治疗脑梗死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理想种子细胞。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后经腰穿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6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骨穿采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 d后经腰椎穿刺移植蛛网膜下腔,移植后观察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培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患者手术前后肌力和NIHSS评分通过统计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 < 0.05),总体症状改善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移植后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果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后移植治疗可使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5.
回顾性分析4 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单肺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尸体供肺移植,双肺弥漫性肺气肿1例接受右肺移植;弥漫性肺气肿并部分相互融合成肺大疱3例接受左肺移植,此3例分别于移植术中(1例)和移植后(2例)接受右肺减容术。移植后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同时给予达利珠单抗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进行诱导治疗。4 例移植手术经过顺利,1 例移植后第5天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逆转。2 例受者顺利出院,1例存活已超过2年;2 例分别于肺移植后第74,77天死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治疗难度较大,如何有效的保护或者替代移植肾功能,又不能使患者的机体免疫状态极度低下,免疫抑制剂的调整使用至关重要。文章旨在探讨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方案。 方法:选择解放军空军总医院2002-01/2006-12收治的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20例,其中重症肺部感染13例。症状较轻的患者,给予免疫抑制剂调整及减量、抗感染等综合治疗;重症肺部感染立即停用所有免疫抑制剂,给予抗感染治疗,并根据肺部感染治疗效果,逐渐加用常规免疫抑制剂。观察20例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病例的治疗转归。 结果:7例症状较轻的患者全部治愈。13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中治愈9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2例,治愈的9例中仅有1例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1次,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逆转。治愈病例移植肾功能正常。 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并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有利于提高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This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aimed to identify and report on a series of early complications that resulted from instrumentation of the lumbar spine using the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CBT) technique. CBT technique is a novel method for fixation of the lumbar spine. Since it was first described in 2009 this technique has gained significant popularity. Here we report a series of early complications that have developed in patients who had lumbar spine fusion using the CBT technique. 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was performed in which all cases utilizing the CBT technique for instrumentation of the lumbar spine by two fellowship trained spine surgeons at our institution between July 2012 and May 2014 were reviewed. Medical records were reviewed to determine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ho went on to develop an early complication after instrumentation with this technique. An early complication was defined as any of the following occurring within 3 months of surgery: (1) early screw loosening confirmed by post-operative CT scan, (2) evidence of fracture development confirmed by post-operative CT scan, (3) intra-operatively identified durotomy, (4) superficial or deep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and (5) neurological injury. A total of 22 cases using the CBT technique were performed in our department. Of these cases two patients went onto develop early screw loosening, one developed an intra-operative pars fracture, one developed a dural tear and lastly, one patient developed both a pedicle fracture and early screw loosening. At our institution a total of five patients thus far have developed early complications after undergoing instrumentation of the lumbar spine using the CBT technique between 2012–2014.  相似文献   

18.
总结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1992-09/2008-09肾内科8例肾移植后并发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对其诊断方法、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中2例血Tb-Ab(+),1例腹水结核抗体阳性,1例痰抗酸杆菌阳性,其余结核抗体阴性,3例患者表现为2个脏器感染,6例通过病理组织活检诊断, 6例发热者在抗结核治疗3~7 d体温降至正常,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7例出现高尿酸血症,1例出现移植肾排斥反应。8例患者7例痊愈,1例肺结核患者死于肺部真菌感染。6例发热者在抗结核治疗3~7 d体温降至正常。可见微创活检病理为疾病的及早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自体颅骨深低温保存再植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深低温保存的颅骨瓣自体回植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颅脑创伤术后病人71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7例,腩肿瘤术后病人5例,脑动脉瘤术后病人3例,γ-刀术后去骨瓣减压病人3例.将手术取出的不带骨膜的游离骨瓣,经过处理后在深低温下保存,桦期行骨瓣回植.结果 所有病人均无排异反应和感染发生.79例顺利治愈,10例病人出现皮下积液,3例病人出现修补的颅骨凹陷.5例儿童病人术后骨愈合好,骨瓣与头颅同步增大,末出现颅骨发育异常.结论 深低温保存的自体颅骨瓣原位回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接近正常颅骨,保持颅骨的各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