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洛地平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n=35(非洛地平治疗组)和B组n=35(福辛普利治疗组),另设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人为C组n=30(对照组)。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各组对象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Croouse积分。对A、B组分别在治疗3个月、1年及2年后复查血压和血管超声的上述指标。结果与C组比较,A组与B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退,颈动脉内中膜增厚(P<0.01)。非洛地平组与福辛普利组在降低血压及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方面作用相同(P>0.05),但非洛地平组在逆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降低新的粥样斑块发生率方面优于福辛普利组(P<0.01)。结论非洛地平除能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外,还有逆转大动脉功能和结构异常,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洛地平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n=35(非洛地平治疗组)和B组n=35(福辛普利治疗组),另设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人为C组n=30(对照组)。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各组对象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Cmouse积分。对A、B组分别在治疗3个月、1年及2年后复查血压和血管超声的上述指标。结果 与C组比较,A组与B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退。颈动脉内中膜增厚(P〈0.01)。非洛地平组与福辛普利组在降低血压及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方面作用相同(P〉0.05),但非洛地平组在逆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降低新的粥样斑块发生率方面优于福辛普利组(P〈0.01)。结论 非洛地平除能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外,还有逆转大动脉功能和结构异常。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和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以及外周血管超声预测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132例受试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积分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0.87±0.16)mmvs(0.72±0.13)mm,P<0.01]。冠心病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冠心病多支病变组mIMTc较单支病变组明显增厚[(0.99±0.17)mmvs(0.85±0.15)mm,P<0.01],其斑块积分也较单支病变组高。在93例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中,有47例阳性的冠心病患者以mIMTc≥0.85mm预测冠心病的有无,其敏感性为72.3%,特异性为76.1%,总符合率74.2%(69/93)。冠心病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6.21±1.92)%vs(9.04±3.03)%,P<0.01],132例受试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呈负相关,而在冠心病患者中两者无相关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冠心病患者存在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受损和颈动脉內中膜厚度的增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血管内皮功能之间的关系,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我院门诊或住院新发现的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生化仪检测血尿酸浓度,通过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采用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管内皮功能与尿酸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尿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明显正相关;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呈明显负相关性。结论尿酸可能损伤动脉内膜及内皮功能,提示降低尿酸水平可以保护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减少内皮损伤,使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率减小,为高血压患者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预防疗提供了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非洛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内皮功能和左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非洛地平对高血压病患者大动脉内皮功能、粥样硬化斑块及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将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非洛地平治疗组和吲达帕胺治疗组 (各 40例 ) ,另设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 (n =40 )。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各组对象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Crouse积分及心脏超声。对非洛地平组、吲达帕胺组分别在治疗 3个月、1a后复查血压和心脏血管超声的上述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非洛地平组和吲达帕胺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退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P <0 0 5 ) ,并出现左室肥厚。非洛地平组与吲达帕胺组在降低血压及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逆转左室肥厚方面作用相同 (P >0 0 5 ) ,但非洛地平组在逆转颈动脉中膜厚度、降低新的粥样斑块发生率方面作用优于吲达帕胺组 (P <0 0 5 )。结论 :非洛地平除能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外 ,还能逆转心脏和大动脉功能和结构异常 ,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6.
陈雯  郭进 《临床荟萃》2004,19(15):851-85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对30例老年冠心病组,24例无冠心病老年对照组采用高分辨超声检测肱动脉基础动脉内径(D0)、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功能(NID),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c)及斑块,螺旋CT检测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S)及冠脉总钙化积分(TCS).结果冠心病组的FMD、NID低于对照组(P<0.001), D0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c、CS及TC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多发性硬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IMTc与CS、TCS呈正相关(P<0.01),IMTc、CS、TCS与FMD、NID呈负相关(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存在较严重的血管内皮功能失调、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钙化.肱动脉舒张功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测定对冠心病的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4):2678-2679
选取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计80例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另选取80例非冠心病者为对照组;研究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各40例,应用高频超声技术对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股动脉中膜厚度以及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检查,对所有患者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肱动脉内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反应(FMD)、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反应(NMD)进行评定。结果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明显大于对照组,FMD、NM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与冠心病病发存在紧密关联,利用超声检查可及时发现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肱动脉血管舒张反应,为冠心病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温胆片对痰浊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低危、中危组痰浊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3例,对照组20例.在氨氯地平有效控制血压基础上治疗组口服温胆片,对照组口服安慰剂.应用彩超检测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肱动脉充血性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但硝酸甘油诱发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2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痰浊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r=-0.596,P<0.05).结论 痰浊型高血压病颈动脉IMT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呈负相关,温胆片对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异常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廖土才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8):1333-133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在扩张型心肌病治疗中对肱动脉充血后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0例扩心病患者予不同剂量培哚普利治疗和20例健康成人应用高分辨超声分别测定治疗前后反应性充血后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肱动脉的内径,计算反应性充血和硝酸甘油诱发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率。【结果】扩心病组的反应性充血诱发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2.32±2.10%)显著低于对照组(7.87±4.15)%(P<0.01);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诱发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经不同剂量培哚普利治疗后,扩心病组的反应性充血诱发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率和硝酸甘油诱发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增加(P<0.01,P<0.05)。【结论】扩心病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减低。培哚普利能改善扩心病患者的内皮功能,且较大剂量组改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四项常用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超声测量200例正常成人不同年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内中膜背向散射积分(IBS)、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颈动脉物理参数(僵硬度、扩张性、顺应性),分析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内中膜IBS与内-中膜厚度、颈动脉僵硬度呈正相关性,颈动脉内中膜IBS与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颈动脉扩张性及顺应性呈负相关。结论临床联合应用该四项指标能够为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客观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特征及变化。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检测50例高血压脑梗死患者、60例单纯高血压(EH)患者的颈动脉。结果:脑梗死组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内径增大、斑块指数增多,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增快、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度减慢,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增高(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存在明显的颈动脉硬化,血管外周阻力增高,血流量下降。彩色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脑梗死病因诊断的一项无创性手段,对脑梗死预测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炎症标记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测定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按颈总动脉IMT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hsCRp水平,对颈总动脉IMT异常患者统计分析,分析颈总动脉IMT和血hsCRP的关系。结果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7.6±1.6)mg/L]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3.6±1.3)]mg/L],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9.3±1.8)mg/L]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3.6±1.3)mg/L]与增厚患者[(6.8±1.2)mg/L],P均〈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血hsCRP水平可作为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张翠婕  崔盛 《临床荟萃》2016,31(11):1202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1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颈动脉超声技术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IMT值分为斑块组82例和非斑块组128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等一般情况,检测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Hcy、血脂等实验室指标。结果斑块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非斑块组,血Hcy水平高于非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呈负相关(r=-0.447、-0.482,P<0.05),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r=0.376,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降低和Hcy水平升高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及Hcy的生成,可以早期预防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与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结构的改变及其相互关系。方法3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20例健康者对照组,超声检测并计算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功能(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功能(NMD),颈总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厚度(IMT)、弹性指数(Ep)、僵硬指数(p)及最大剪切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稳定型心绞痛组FMD降低,颈总动脉IMT增厚,Ep指数、β指数增高,最大剪切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稳定型心绞痛FMD与颈总动脉IMT(r=-0.69,P〈0.01)、Ep指数(r=-0.48,P〈0.01)、β指数(r=-0.54,P〈0.01)呈负相关,与最大剪切率(r=0.57,P〈0.01)呈正相关。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结构改变与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5.
对21例冠心病、29例原发性高血压、22例高血压并发冠心病及22例正常人,作双侧颈总动脉、股动脉超声检查,探头的频率7.0MHz,以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作为动脉壁的厚度,并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出现情况。结果显示各病例组所检测的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组,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组高于高血压组和冠心病组。结论: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值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早期动脉病变,并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晚期斑块大小的定量指标,高分辨率超声图像能为我们提供动脉壁病变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室间隔厚度与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中老年高血压患者85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心脏室间隔厚度、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室间隔厚度分为室间隔肥厚组和室间隔正常组,并测定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生化指标,同时选择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人群3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室间隔肥厚组FMD、NO含量较室间隔正常组及对照组显著降低,颈动脉IMT明显增厚,ET-1浓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室间隔厚度与IMT(r=0.533)、ET-1(r=0.673)呈正相关,与FMD(-0.628)、NO(r=-0.629)呈负相关,颈动脉IMT与肱动脉FMD呈负相关(r=-0.706)。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功能障碍,且室间隔肥厚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损害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17.
刘飞  李莉  崔天祥  赵狄 《临床荟萃》2012,27(8):689-690,69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骨桥蛋白(OPN)、血清醛固酮(ALD)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选择EH患者91例,按IMT值分为EH无颈动脉硬化组50例和EH合并颈动脉硬化组41例.对照组为同期常规健康体检正常者39例.测定血浆OPN、血清ALD水平.同时做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值.结果EH无颈动脉硬化组较对照组血浆OPN(31.56±4.06)μg/L vs (29.54±5.64) μg/L、血清ALD( 134.61±19.23)ng/L vs(125.04±21.77)ng/L水平升高(均P<0.05);EH合并颈动脉硬化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血浆OPN(34.20±4.35)μg/L vs(29.54±5.64)μg/L、血清ALD(143.95±24.07) ng/L vs(125.04±21.77)ng/L(均P<0.01).EH患者血浆OPN与血清ALD水平(r=0.594,P<0.05)及颈动脉IMT(r=0.424,P<0.01)存在正相关.结论EH患者血浆OPN水平升高,且与血清ALD水平及颈动脉IMT存在正相关;提示EH患者血浆OPN升高可能在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Brachial artery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was shown previously in a small group of Behçet's disease (BD) patients. This study aimed to compare the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BD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vascular involvement. The study group consisted of 25 BD patients with vascular involvement, 25 BD patients without any vascular disease and 46 healthy controls. Brachial artery flow‐mediated (endothelium‐dependent) dilation (FMD), nitroglycerine‐induced dilation and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were measured. FMD was impaired in patients with BD (10.41 ± 3.85%) compared to healthy controls (14.41 ± 3.39%, p < 0.001). FM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BD patients with vascular involvement (8.80 ± 3.63%) than those without any vascular disease (12.02 ± 3.43%, p = 0.003).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documented by brachial artery FMD is a feature of BD, and it is more prominent in patients with vascular involvement.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伴糖尿病(DM)动态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相关性.[方法] 检测高血压伴DM(120例)、高血压不伴DM(120例)两组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变异性参数及高血压伴DM组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尿微量白蛋白、颈动脉中膜厚度等.并对高血压伴DM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与baPWV、尿微量白蛋白、颈动脉中膜厚度作相关性分析,以评价高血压伴DM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结果] 高血压伴DM患者无论白天或晚上收缩压水平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P〈0.01),动态血压收缩压,尤其是夜间收缩压与baPWV、尿微量白蛋白、颈动脉中膜厚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收缩压的变异性,尤其是夜间收缩压的变异性,是高血压伴DM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时发现血压节律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及踝臂指数(ABI)、血脂Lp(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01—2011—06在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进行住院治疗的49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住院的非高血压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裸臂指数、血脂Lp(a)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高血压组的血脂、CRP和颈动脉厚度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且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I明显低于非高血压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I≤1.0与ABI〉1.0的颈动脉内膜厚度分别为(0.93±0.16)mm和(0.76±0.19)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I~〈1.0组的CRP显著低于ABI〉1.0组。结论ABI值和血脂Lp(a)水平与高血压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并且具有检测简便,不需要特殊设备,值得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