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应用血管铸型和扫描电镜方法,对新生大鼠肾脏血管系统的生后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新生大鼠肾脏血管系统未发育成熟。从生后第2天至第8天,仅有肾皮质血管系统的发育。虽然毛细血管球已经形成,但其结构简单,蟠曲分枝少。在肾小体周围,血管系统的发育未完成,没有形成毛细血管网络。有许多呈芽生状态的小血管向外伸展。在第5天,直小动脉开始发育。在第8天,直小动脉变长,并从肾皮质伸向髓质。而且此时肾髓质的血管系统仍未建立。  相似文献   

2.
小鼠肾脏肾小体发育中的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小鼠肾脏肾小体发育中的细胞凋亡,方法 不同胚龄和出生后小鼠肾脏做常规光镜标本,然后进行TUNE染色,结果 在胚龄14天肾小体发生时就出现细胞凋亡,以后细胞凋亡指数迅速增高,在胚断18天左右达到高峰,随后缓慢下降。结论 小鼠肾脏肾小体发育的整个发育过程均存在细胞凋亡现象。细胞凋亡高峰在胚龄18天左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肾发育中血管球毛细血管长度、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光镜连续切片技术并结合体视学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发育阶段大鼠和小鼠血管球毛细血管长度、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规律进行体视学测量.结果 P21d~P40d大鼠血管球毛细血管长度增长最快,而表面积和体积在P5d~P7d增长最快;小鼠血管球毛细血管的长度、表面积和体积在P5d~P7d增长最快.结论 肾发育的早期,肾小体以血管球毛细血管的增生为主,此后则以生长成熟为主.  相似文献   

4.
肾小体 (renalcorpuscle)似球形 ,故又称肾小球 ,由血管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体有两个极 ,微动脉出入的一端称血管极 (vascularpole) ,与近端小管相连接的一端称尿极 (urinarypole)。血管球是入球微动脉与出球微动脉之间蟠曲成球的毛细血管袢。血管极处有少量结缔组织细胞 ,随血管进入血管球 ,分布于毛细血管袢之间 ,构成血管系膜(mesangium) ,血管系膜又叫球内系膜 ,由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组成。肾小囊 (Bowmancapsule)有壁、脏两层 ,脏层上皮细胞又称足细胞 ,足细胞与毛细血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nNOS)在小鼠发育不同阶段肾小体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小鼠肾小体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胚龄(E)12、14、16、18 d及生后日龄(P)1、3、7 d小鼠,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肾小体发育各阶段nNOS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E12d时在输尿管芽周围的生后肾组织中即可见到nNOS的阳性表达;随后,在各期肾小体中都可见到nNOS的表达,但是表达强度逐渐减弱。图像分析结果显示nNOS随着肾小体的发育,表达逐渐减少。结论 nNOS在小鼠肾小体发育早期即发挥作用,但随着肾小体的发育成熟,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nNOS)在小鼠发育不同阶段肾小体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小鼠肾小体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胚龄(E)12、14、16、18 d及生后日龄(P)1、3、7 d小鼠,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肾小体发育各阶段nNOS的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E12d时在输尿管芽周围的生后肾组织中即可见到nNOS的阳性表达;随后,在各期肾小体中都可见到nNOS的表达,但是表达强度逐渐减弱.图像分析结果显示nNOS随着肾小体的发育,表达逐渐减少.结论 nNOS在小鼠肾小体发育早期即发挥作用,但随着肾小体的发育成熟,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并检测Slit2 及其受体Robo1 在小鼠肾发育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 术系统观察小鼠肾脏Slit2 和Robo1 的表达和定位;应用蛋白印迹技术检测小鼠肾脏Slit2 和Robo1 表达的变 化规律。结果 Slit2 和Robo1 在胚龄12 d 小鼠肾脏生肾区开始表达;Slit2 在小鼠输尿管芽及其周围的间充质 聚集的部位阳性表达,Robo1 在小鼠肾脏生肾区广泛表达,主要分布于生后肾组织和输尿管芽上皮细胞基底 面;在肾单位发育过程中,Slit2 定位表达于逗号小体阶段和S 小体阶段,且表达较强,在Ⅲ期肾小体阶段、Ⅳ 期肾小体阶段及成熟肾小体阶段有微弱表达;Robo1 定位表达于逗号小体阶段、S 小体阶段、Ⅲ和Ⅳ期肾小 体阶段,且表达较强,在成熟肾小体阶段有微弱表达;Slit2 及其受体Robo1 在肾脏泌尿小管如近端小管、远 端小管及集合管发育过程中均有表达。蛋白印迹检测从小鼠胚龄14 d 开始,Slit2 表达先递增,至胚龄16 d 达 峰值,而后逐渐递减。Robo1 表达从小鼠胚龄14 d 开始逐渐递减。结论 Slit2 及其受体Robo1 参与肾输尿管 芽的萌出、输尿管芽与生后肾组织的诱导、肾小体发育及泌尿小管发育和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小鼠肾小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变化关系,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在肾小体发育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法)对发育不同阶段肾小体的细胞增殖和凋亡进行观察。结果肾小体发育早期(Ⅰ、Ⅱ),细胞增殖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胞凋亡。肾小体发育中期(Ⅲ、Ⅳ),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两种行态相伴行。肾小体发育晚期(Ⅴ),细胞增殖和凋亡活动均较弱。结论细胞增殖与凋亡行态在小鼠肾小体发育的整个过程中普遍存在,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这种动态平衡关系保证了小鼠肾小体的正常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小鼠不同发育阶段肾小体细胞增殖的规律并探讨其作用。方法选择不同胚龄和生后日龄小鼠肾脏做常规光、电镜标本,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不同发育阶段肾小体内PCNA阳性细胞表达率。结果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Ⅰ和Ⅱ期肾小体内几乎所有细胞呈PCNA强阳性反应,Ⅲ、Ⅳ期肾小体内PCNA阳性细胞数逐渐减少,在Ⅴ期肾小体内PCNA阳性细胞少见。电镜观察所见:早期肾小体(Ⅰ、Ⅱ)所有细胞核分裂相机率均高,Ⅲ期肾小体中的内皮细胞、足细胞核分裂相机率高,Ⅳ期肾小体中只见到内皮细胞核分裂相。结论研究结果说明细胞增殖在小鼠肾小体发育、形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小鼠后肾发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细胞凋亡及凋亡小体的行踪。方法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胚龄12,14,16,18 d 胎鼠后肾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及凋亡小体的超微结构。结果 后肾发育中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由经典的细胞凋亡和坏死样程序性死亡所组成,其中以经典的细胞凋亡为主要形式。细胞凋亡后形成凋亡小体。凋亡小体是由少量皱缩的细胞质和固缩的染色质碎块组成,一旦出现即被邻近细胞所吞噬。后肾内间质细胞、输尿管芽细胞以及发育中肾单位内各种细胞都具有很强的吞噬凋亡小体的能力。被吞噬的凋亡小体体积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细胞器首先被消化,染色质碎块随后被消化。结论 后肾发育时期凋亡细胞主要由后肾自体细胞吞噬处理,后肾内各种细胞都具有较强的吞噬凋亡小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张玲  廖晓辉  刘杞  宋晓英 《重庆医学》2003,32(6):647-649
目的 探讨在庆大霉素所致急性肾衰大鼠肾组织中肝再生增强因子(ALR)的表达部位、表达量变化及其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的关系。方法 建立由庆大霉素所致的中毒性急性肾衰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实验第4、6、8、12、16、21天肾组织中肝再生增强因子的表达和分布情况以及小管上皮细胞增生程度。结果 ALR在正常肾组织内主要表达于髓质区的髓襟、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在实验第4天除了在上述部位表达增强外,在皮质区损伤和再生的近端小管上皮细胞有弱表达,第8天在上述部位表达最强,第12天在皮、髓质区表达开始下降,至21d几乎恢复到正常水平;在正常及肾衰大鼠肾小球内未见ALR表达。对照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指数(PI)为0.6%,实验组第4、6、8、12、16、21天的PI分别为10.4%、17.4%、34.2%、19.2%、8.4%、3.8%。皮质、髓质区ALR表达阳性的面积与小管上皮细胞PI成正相关(r分别为0.913和0.954,P<0.01)。结论 ALR在庆大霉素所致中毒性急性肾衰大鼠肾脏组织表达明显增强,且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程度成正相关。提示肝再生增强因子参与了中毒性急性肾衰的病理改变过程,其作用可能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yclin E和周期素依赖性激酶2(CDK2)在缺血性急性肾衰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之间的关系。方法:急性肾衰大鼠分别在第0、2、7、10、14天处死,取血测定肌酐值,免疫组化法观察肾细胞增殖程度以及cyclin E和CDK2的分布,蛋白印迹法检测肾组织中cyclin E和CDK2蛋白表达。结果:大鼠血清肌酐值在缺血再灌注第2天时显著增高,第7天时最高,第10天时开始降低,第14天时基本降至正常。对照组肾组织的细胞增殖指数(PI)为0.7%,肾缺血后第2、7、10和14天分别为14.8%、30.9%、23.6%和12.4%。Cyclin E和CDK2蛋白在肾组织内主要分布于肾小管,且第2天表达弱阳性,第7和10天表达分别为强阳性和阳性,第14天表达减弱;两种蛋白的水平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两种蛋白表达水平和PI之间均呈正相关。结论:缺血性急性肾衰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与肾组织cyclin E和CDK2表达上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arginine (L-arg) on early compensatory renal growth (CRG), tubulointerstitial accumulation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long term survival rate and renal scarring in rats with 5/6 nephrectomy (SNx). Methods The experiment included four groups of rats (n=5 each group): (1) Sham group, (2) SNx group, (3) SNx+L-arg group, and (4) Sham+L-arg group (L-arg 1% in drinking water). Parameters related with CRG and early tubulointerstitial expression of ECM and α 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 were evalua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t day 30. The survival rate and the extent of renal scarring in the rats were observed at day 120. Results L-ar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early CRG of SNx rats as determined by the wet kidney weight ( P <0.05), total protein ( P <0.01), and DNA content ( P <0.001) of the remnant kidney. The cell proliferation in the tubulointerstitium as determined by immunostaining for proliferative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also markedly increased ( P <0.05). Furthermore, glomerular volume (Vg) in the SNx rats treated by L-arg increased 16%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Nx group ( P =0.06). More specifically, L-ar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interstitial immunostaining for collagen Ⅲ, Ⅳ, and fibronectin ( P <0.05, 0.01,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α-SMA ( P <0.001, respectively). In the long term experiment, L-arg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survival rate ( P <0.05) and increased the severity of renal scarring in the SNx rats ( P <0.05). Conclusion This preliminary study suggested that early supplementation with L-arg might exacerbate the progression of renal scarring in rat remnant kidney.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温莪术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大鼠肾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UUO大鼠模型,用温莪术治疗2周,借助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学变化,并计算肾间质相对容量。结果:UUO大鼠肾功能损伤,组织病理显示明显的肾间质纤维化,温莪术给药组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程度明显降低,肾间质相对容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温莪术可能具有一定的抗肾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劲松  王万琴 《吉林医学》2013,(31):6496-6498
目的:观察百令胶囊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残余肾功能的保护。方法:选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30例,给予百令胶囊2 g,3次/d,疗程为1个月。结果:观察比较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24 h尿量、Ccr的变化,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令胶囊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残余肾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蛋白尿慢性肾纤维化大鼠肾组织Nephrin蛋白表达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蛋白尿多柔比星肾损伤大鼠足细胞相对数目及Nephrin的表达变化,探讨Nephrin表达变化在蛋白尿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模型组(n=20),应用多柔比星(4 mg/kg)尾静脉注射、一周末后重复的方法建立大鼠蛋白尿慢性肾纤维化模型,于第1次注射多柔比星后4、7、10、13周末收集标本,观察大鼠24 h尿蛋白、血生化指标等,光镜、电镜观察肾组织的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肾皮质中Nephrin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观察Wilm肿瘤蛋白1(WT1)表达。结果①第4周末开始,模型组大鼠蛋白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肾脏病理在第7周末时出现局灶肾小球硬化,第13周末肾小球呈明显硬化表现,第10周末见足细胞脱离基底膜。③肾皮质WTl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减少,但肾脏Nephrin蛋白表达4周末时较对照组增加(P<0.01),7周末后逐渐降低。结论足细胞相对密度及相对数量的减少可能是蛋白尿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病程中Nephrin蛋白表达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疾病早期其表达增加可能是足细胞抵抗损伤的一种代偿反应。  相似文献   

17.
378例单纯性肾囊肿患者肾功能变化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文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单纯性肾囊肿患者肾功能的变化及其可能机理.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在院确诊为单纯性肾囊肿病人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尿常规、血肌酐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纯性肾囊肿组血肌酐值显著增高,eGFR显著降低,SBP、DBP显著升高;尿白细胞及红细胞的发生率显著增高.肾囊肿容量与eGFR呈负相关(r=-0.17,P<0.05),但与血肌酐、SBP及DBP间无相关性.单纯性肾囊肿患者肾结石发生率为18.3%(69/378),显著高于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SBP、肾囊肿容量、白细胞尿及肾结石是单纯性肾囊肿患者eGFR下降的危险因素.结论单纯性肾囊肿患者肾功能呈下降趋势,常伴高水平的血压值,易合并泌尿系感染、肾结石等疾病,这可能与其肾功能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8.
应用波依定治疗肾性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波依定对肾性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 :10 6例慢性肾脏疾病患者 ,每日口服波依定 2 5 -2 0mg ,每日一次 ,疗程 4周 ,观测治疗前后血压、2 4小时 (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 (BUN)、血肌酐 (Scr)、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血压下降明显 (P <0 0 1) ,2 4h尿蛋白定量、BUN、Scr、明显下降 (P <0 0 5 ,P <0 0 1) ,而Ccr明显升高 (P <0 0 1) ,不良反应较轻。结论 :波依定治疗肾性高血压降压作用明显 ,并可减少尿蛋白 ,保护和改善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肺联合移植后肾移植的麻醉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心肺联合移植后肾移植术的麻醉经过。结果患者为21岁男性,心肺移植后35天行肾移植术。手术历时160分钟,术中失血量约300ml,输6%羟乙基淀粉500ml,林格氏液400ml。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麻醉诱导为咪达唑仑1mg,芬太尼5μg/kg,乙咪酯0.2mg/kg,维库溴铵0.1mg/kg静脉注射,维持以芬太尼0.1~0.2μg●kg-1●min-1,咪达唑仑0.5~1μg●kg-1●min-1,维库溴铵0.4~0.8μg●kg-1●min-1微泵持续输注,并根据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程度选用血管活性药物。术后2.5小时患者清醒,手术后第一天尿量3085ml,第二天2664ml。结论术前要熟悉患者病史、移植心肺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其功能,制定周密的麻醉方案,了解各种麻醉和治疗用药对去神经心肺的作用。完善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并在维持移植肾有效灌注压的同时保护心肺功能是麻醉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3种不同的造模方法,以建立高尿酸血症肾损害大鼠模型,确定建立高尿酸血症肾损害大鼠模型的有效实验方法。方法选用清洁级雄性SD大鼠24只,体质量(200±20)g,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Ⅰ组、模型Ⅱ组、模型Ⅲ组,每组6只。正常组实验过程中正常饲养,模型Ⅰ组根据大鼠体质量以腺嘌呤(0.1 g/kg·d-1)与氧嗪酸钾(1.5g/kg·d-1)混悬液灌胃给药;模型Ⅱ组根据大鼠体质量以腺嘌呤(0.15 g/kg·d-1)与氧嗪酸钾(0.6g/kg·d-1)的混悬液,每日腹腔注射两次;模型Ⅲ组大鼠以腺嘌呤(20mg/d)和乙胺丁醇(50mg/d)的混悬液灌胃给药。连续给药28 d,检测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各组大鼠的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肌酐(creatinine,CRE)、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28 d后留取大鼠肾脏标本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变化情况。结果模型Ⅰ组大鼠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的血尿酸较正常组升高(P<0.05),血肌酐、尿素氮在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较正常组均升高(P<0.05);模型Ⅱ组大鼠仅第14天及第28天的血尿酸值较正常组有所升高(P<0.05),其血肌酐、尿素氮在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较正常组升高(P<0.05);模型Ⅲ组大鼠仅第7 d的血尿酸值较正常组升高(P<0.05),其余时间点无明显差异,其血肌酐在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较正常组升高(P<0.01),血尿素氮在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较正常组升高(P<0.01);肾组织病理结果提示各模型组可见明显肾小管和间质损伤,其中模型Ⅲ组肾脏组织结构存在广泛性损害。结论腺嘌呤和氧嗪酸钾联合灌胃的造模方法可以成功地制备出尿酸稳定升高、类似于人类尿酸性肾病的高尿酸血症肾损害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