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滑脱腰椎椎体中椎弓根钉置入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7月-2015年6月间因腰椎滑脱施行手术的4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手术方案均采用传统腰椎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PLIF)手术,传统徒手穿刺组采用传统徒手穿刺完成椎弓根钉置入,3D打印组术前进行3D实体腰椎模型的打印,记录两组在滑脱椎体椎弓根钉置入过程中的工作时间、穿刺次数,均在术后复查CT以判断椎弓根钉置入的准确性。结果:应用3D打印组在滑脱椎体中置入单个椎弓根的平均时间为(5.60±1.85)min,明显短于传统徒手穿刺组的(8.10±1.63)min;穿刺次数平均为(1.20±0.20)次,少于传统徒手穿刺组的(1.80±0.50)次;术后CT平扫提示3D打印组的38枚(95.00%)椎弓根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准确率明显高于传统徒手组的8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有助于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前计划的制定,在滑脱腰椎椎体椎弓根钉的置入过程中可有效减少置钉时间并且明显提高置钉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腰椎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有限元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两节段L3、L5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别行L3、L5两节段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固定后螺钉的应力分布特点。方法  收集人正常 L3、L5 节段的 CT 扫描数据,利用Scan IP等软件建立人正常 L3、L5 三维有限元模型(INT),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L3、L5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模型(unilateral pedicle screws,UPS)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模型(bilateral pedicle screws,BPS)。 并于L3 上表面施加 500 N 预载荷,再施加 8 N·m 的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等生理活动,观察不同工况下两种模型中椎弓根螺钉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由应力分布图可知,两种模型椎弓根螺钉所受应力主要集中在椎弓根螺钉根部、钉棒连接处;相比于上下螺钉,中间椎弓根螺钉基本不受应力;下位椎弓根螺钉承受较高应力。在各个工况下,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最大应力值都高于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结论  模拟邻近两节段内固定后正常生理活动时,下位椎弓根螺钉钉棒连接处承受较大应力,易发生断裂,且单侧置椎弓根钉相比于双侧置椎弓根钉,在各个状态下内固定承受更大应力,发生内固定断裂失败等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体骨密度(BMD)、椎弓根螺钉的最大旋入力矩及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取青壮年、中年、老年和骨质疏松患者的新鲜椎体标本(L1~L3)各10个共40个,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dualenergyX-rayab-sorptiometry,DEXA)测试每个椎体BMD;每个椎体—侧椎弓根植入CCD螺钉,另一侧,植入TSRH螺钉;测量螺钉最大旋入力矩,然后轴向拔出螺钉,记录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结果四组椎体BMD均值分别为:青壮年组:(0.968±0.07)mg/cm2,中年组:(0.856±0.08)mg/cm2,老年组:(0.785±0.07)mg/cm2,骨质疏松组:(0.491±0.09)mg/cm2。最大旋入力矩(CCD/TSRH)分别为:青壮年组(1.29±0.13/1.26±0.15)Nm,中年组(1.14±0.15/1.17±0.14)Nm,老年组(0.72±0.09/0.70±0.11)Nm,骨质疏松组(0.56±0.12/0.57±0.10)Nm。最大轴向拔出力(CCD/TSRH)分别为:青壮年组(873.27±96.5/849.36±84.7)Nm,中年组(778.00±90.3/758.72±92.3)Nm,老年组(384.04±36.8/371.28±28.3)Nm,骨质疏松组(316.47±67.6/313.51±62.9)Nm。椎体BMD与最大旋入力矩、最大轴向拔出力呈显著相关(r=0.831和r=0.757,均P<0.000)。在骨质疏松组,螺钉最大旋入力矩与最大轴向拔出力显著相关(r=0.890,P<0.000)。结论BMD是术前预测椎弓根螺钉稳定性的良好指标;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螺钉最大旋入力矩能较好反映螺钉的稳定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椎弓根皮质劈裂对椎体骨折内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评价椎弓根皮质劈裂后不同骨折椎体置钉方式对椎体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取新鲜成年绵羊胸腰椎脊柱标本(T13~L3)36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分别为A、B、C、D组,每组9具。采用Chiba法在4组标本的L1椎体建立压缩性骨折模型。4组均采用在骨折椎体上下临近椎体置入4个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此基础上,C组经骨折椎体置入1个椎弓根螺钉,D组经骨折椎体置入2个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切除B、C、D组T14椎体左侧椎弓根外侧1/4,建立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椎弓根皮质劈裂模型。以(300±105)N的载荷对4组模型进行10 000次循环加压,比较4组模型的轴向压缩刚度、T14椎体椎弓根劈裂侧螺钉拔出力及4个方向的活动范围。结果 A、C、D组的轴向压缩刚度和最大螺钉拔出力均显著大于B组(P均=0.000),B组模型在屈伸、侧弯4个方向的运动范围均显著高于A、C、D组(P均=0.000),C、D组的轴向压缩刚度、最大螺钉拔出力均显著大于A组(P均=0.000),C、D组在屈伸、侧弯4个方向的运动范围均显著低于A组(P=0.002,P=0.005),C组各个检测指标与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椎弓根皮质劈裂影响椎体骨折内固定的稳定性,经骨折椎体置入螺钉内固定能提高劈裂椎弓根内固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L4,L5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别行椎弓根常规置钉及壁侧置钉两种内固定方式,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固定后椎体及螺钉的应力分布特点。方法选取正常成年人L3~L5节段的多层螺旋CT扫描的薄层原始数据(DICOM格式),利用Mimic等软件建立人正常L4,L5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建立L4,L5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模型。并于L4上表面施加500N预载荷,再施加8N· m的力矩模拟腰椎垂直压应力、前屈、旋转等生理活动,观察不同情况下两种模型中椎体螺钉应力分布情况。结果由应力分布图可知,在各种载荷下,两种模型的螺钉应力从钉尖至钉棒连接处逐渐减少,螺钉根部附近应力最小。3种载荷之间比较,垂直压缩时螺钉应力最大。椎弓根壁侧置钉内固定方式较常规置钉内固定方式的螺钉应力明显减小。结论模拟两种内固定方式正常生理活动时,椎弓根常规置螺钉内固定模型中椎弓根螺钉的应力主要集中在与椎体交界界面处,而椎弓根壁侧置螺钉内固定模型中螺钉的应力基本分散在钉体上,一部分应力分布在椎弓根皮质上,增加了椎弓根螺钉的抗拔出力,从而增加固定的可靠性,减少发生内固定螺钉断裂等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与C臂透视引导下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宜春新建医院自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66例胸腰椎骨折并行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患者66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于C臂透视引导下进行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观察组于多层螺旋CT引导下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评估2组置钉准确率,比较椎弓根定位时间、椎弓根置钉时间、手术时间,及患者椎体高度压缩度、椎管面积比、脊柱后凸程度,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置钉准确率为97%高于对照组82%(P<0.05);观察组椎弓根定位时间、椎弓根置钉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1±0.5)min,(2.9±0.6)min,t=6.163,P<0.01;(4.1±1.2)min,(5.7±1.3)min,t=5.236,P<0.01;(79±9)min,(90±11)min,t=5.878,P<0.01];手术后,2组椎体高度压缩度、脊柱后凸度较手术前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22±5)%,(28±5)%,t=5.179,P<...  相似文献   

7.
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创伤性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hen Z  Zhao JQ  Fu JW  Yang XM  Chen Q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1):1491-1493
目的 对比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技术与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骨科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作棘突旁微创皮肤切口骶脊肌剥离,置入GSSⅡ型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并与同期收治20例行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患者就嗣手术期参数与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微创组与传统组在手术时间[(68.0±6.4 min)比(76.0±9.5)]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切口长度[(8.1±2.0)cm比(14.2±2.5)cm]、手术出血量[(70.0±8.6)ml比(350.0±30.2)ml]、术中骶脊肌剥离长度[(5.4±0.8)cm比(16.5±2.1)cm]、术后引流量[0 ml比(110.0±20.5)ml]、术后住院时间[(5.6±1.2)d比(10.4±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影像学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慢性腰痛发生率微创组明显低于传统组.结论 微创椎弓根钉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及慢性腰痛发生率低等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胸椎旁路法植入椎弓根螺钉的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在胸椎节段应用椎弓根旁路法植入椎弓根螺钉的力学可行性。方法:5副成人新鲜尸体胸椎(T1-8), 分解为40个单一椎体标本,每一标本左右两侧分别使用经椎弓根入路法(n=40)和旁路法(n=40)植入螺钉,并进行螺钉沿椎体矢状轴拔出强度的力学测量,比较两种方法的拔出强度。结果:旁路法植入螺钉后出现两种情况A和B,A:19个椎体(47.5%),为螺钉经横突后沿椎弓根外壁固定至椎体;B:21个椎体(52.5%),为螺钉经椎弓根外侧皮质至椎体。旁路法中A植入螺钉的拔出强度为(827.01±260.00)N,旁路法中B植入螺钉的拔出强度为(954.25±254.00)N。结合A、B两种情况,旁路法中植入螺钉的平均拔出强度为(890.63±342.00)N,胸椎经椎弓根入路螺钉的拔出强度为(1 001.23±220.00)N,二者比较,旁路法螺钉的平均拔出强度较经椎弓根入路法螺钉的拔出强度降低11.04%,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胸椎椎弓根旁路法植入椎弓根螺钉在力学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取18具成人尸体正常颈椎标本,剔除其周围软组织至清楚显露椎体前壁.CT扫描后,用Mimics软件重建三维模型,并测量C3~C7个体化置钉参数,包括进钉点(即椎弓根中轴线在椎体前壁投影点)、置钉方向(螺钉在横断面和矢状面上的倾斜角度)以及螺钉长度.严格按照测量结果,直视下置入椎弓根螺钉.术后作CT扫描,评价置钉效果.结果 进针点:C3、C4位于置钉椎弓根对侧,正中矢状面旁2~3 mm,距上终板6~7 mm;C5~ C7与置钉椎弓根同侧,其中C5位于正中矢状面旁1~2 mm,距上终板7.0~7.5 mm,C6、C7则为4~5 mm和7.5 ~8.5 mm.置钉方向:理想角度在C3、C4为外倾角46°~47°,头倾角-11°~-7°;在C5外倾角约48°,头倾角接近0°;C6、C7为36°~40°和8~13°.螺钉长度:可选择28、30、32 mm,其直径为3.5 mm.本组共置钉144枚.术后CT示,全部螺钉均经椎体前方置入椎弓根内抵达侧块.其中,有16枚胀破椎弓根外侧皮质,3枚穿破外侧皮质(均发生在C3、C4节段).结论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刘树平  徐巍  刘跃洪  方志 《四川医学》2008,29(12):1644-1645
目的探讨一种术中判断矢状面椎弓根螺钉置入角度的方法。方法7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拍摄标准的以伤椎为中心正侧位X片,侧位片测量准备置椎弓根螺钉的椎体进钉点和棘突后上缘最高点连线与上终板水平线的夹角(A角),作为术中椎弓根钉头(尾)向偏的角度,做到每一椎体个体化。术中根据透视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结果本组71例患者,共置椎弓根螺钉292枚。按照这种方法首次置定位钉后与上终板水平线相差(2.2.&#177;1.7)&#176;,经透视后适当调整置入的椎弓根螺钉,全部与同位椎体上终板保持平行。结论利用同位棘突后上缘最高点的解剖定位,决定术中螺钉头(尾)偏方向及角度技术上可行,方法简单,操作安全,准确可靠,具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种自制椎弓根螺钉定位仪对椎弓根螺钉进钉方向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需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研究组借助自制椎弓根螺钉定位仪辅助置钉,对照组借助解剖标志定位结合术中透视置钉。术中记录各螺钉的钉道准备时间,术后复查CT观察螺钉位置并分级评估,统计两组中突破椎弓根内、外侧及椎体前缘皮质的螺钉数。术前及术后1周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评分。比较两组间螺钉的钉道准备时间、螺钉位置的准确率、穿破各侧皮质的螺钉数以及疼痛评分有无差异。结果研究组共置入256枚螺钉,钉道准备时间为(53.09±5.50)s,螺钉位置优228枚,良26枚,差2枚,且各有1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内、外侧皮质,无螺钉穿破椎体前缘皮质。对照组共置入242枚椎弓根螺钉,钉道准备时间为(92.97±9.37)s,螺钉位置优181枚,良33枚,差28枚,有13枚螺钉突破椎弓根内侧皮质,16枚突破椎弓根外侧皮质,32枚突破椎体前缘皮质。两组螺钉的钉道准备时间、螺钉位置的准确率、穿破椎弓根内、外侧皮质及椎体前缘皮质的螺钉数以及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借助自制椎弓根螺钉角度定位仪置钉的准确率较传统术式置钉的准确率有明显提高,并能有效减少术中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王欢喜  邓展生  燕好军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1):909-912
目的研究经肋横突结合区置钉固定脊柱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取4具成人防腐胸椎标本及相连的一段肋骨(长5~6cm),在椎体的一侧按常规方法置入椎弓根螺钉,对侧经肋横突结合区置入螺钉。对螺钉的位置和螺钉钉道的组成进行解剖学和影像学测量。结果经肋横突结合区置入的螺钉位于肋横突结合区和椎体内。螺钉经过横突,进入椎弓根占居椎弓根外侧的大部分和肋骨内侧部分,再进入椎体。正确放置的螺钉未进入椎间孔,不会损伤血管神经和胸膜。椎弓根螺钉误置率(21.4%)比肋横突结合区螺钉的(5.0%)要显著高。结论影像学和解剖学均证实,以横突中外1/3头侧处为进钉点,沿肋横突沟的方向进钉,可以在肋横突结合区安全地置入螺钉。  相似文献   

13.
经肋横突结合区入路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量肋横突结合区螺钉的生物力学特性并与椎弓根螺钉的进行比较.方法 取3具冷冻成人胸椎标本,在椎体的一侧按常规方法置入椎弓根螺钉,对侧经肋横突结合区置入螺钉,然后测量每颗螺钉的最大拔出力.结果 测量了57枚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其中肋横突结合区螺钉30枚,椎弓根螺钉27枚.肋横突结合区螺钉平均最大轴向拔出力为(805.99±169.3)N,椎弓根螺钉平均最大轴向拔出力为(808.40±183.5)N,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肋横突结合区螺钉足以为脊柱提供坚强的固定.  相似文献   

14.
杨光乾  叶银静  丁学铭  汪亮 《重庆医学》2012,41(14):1387-1388,1391
目的对比分析评价单枚Cage后路斜向植入结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两种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该院采用后路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方法治疗的腰椎单节段退性行不稳病变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侧固定组患者手术时间[(131±12)min]、术中出血量[(497±32)mL]、住院时间[(12.3±1.6)d]与双侧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168±17)min、(745±46)mL、(14.1±2.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枚Cage后路斜向植入结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失血量少、对脊柱结构破坏少、治疗费用较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在老年退行性不稳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对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23例老年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都采取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结合椎体间植骨治疗,手术前详细测量将要进行螺钉置入的椎体的骨密度,手术中将螺钉的最大旋入力偶矩进行详细的测量,将螺钉取出后,在钉道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3 mL,再将螺钉拧入椎体,拧紧,然后再对患者进行椎体间植骨和固定.结果手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时间为半年至两年,经过治疗,患者治愈率为87.0%,无并发症.经过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之后,最大旋入力偶矩有所增加,由本来的(0.590±0.212)N·m增加到(1.331±0.378)N·m,手术前后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能够有效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不稳,有效增强螺钉的稳定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横连对椎弓根钉松动和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在30具新鲜羊腰椎脊柱标本L1椎体上制作单椎体压缩骨折模型,采用抽签法分为3组(n均=10)。跨伤椎用4根椎弓根钉固定,采用不同数目的横连(A组不放置横连、B组置入1个横连、C组置入2个横连)固定标本后,在HY-3080微机控制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和HY-1000NM微机控制扭转试验机上以频率为1.5 Hz的载荷对标本进行10 000次疲劳试验。测量并比较疲劳试验后各组标本轴向压缩刚度,螺钉拔出力,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轴向旋转及右轴向旋转6个方向的活动范围(ROM)。结果 3组在轴向压缩刚度以及前屈、后伸、左侧弯和右侧弯ROM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疲劳试验后,A组和B组轴向拔出力均显著小于C组[(129.56±29.63)N比(294.67±23.25)N,P=0.000;(254.02±36.29)比(294.67±23.25)N,P=0.006]。A组左轴向旋转的活动度最大(13.35°±1.06°),其次为B组(12.23°±1.06°),C组活动度最小(11.04°±0.74°)(F=13.44,P=0.000;B组与A组比较,P=0.000,与C组比较,P=0.001;C组与A组比较,P=0.000);A组右轴向旋转的活动度最大(13.56°±1.15°),其次为B组(12.39°±1.01°),C组活动度最小(10.81°±0.51°)(F=21.91,P=0.000;B组与A组比较,P=0.002,与C组比较,P=0.001;C组与A组比较,P=0.000)。结论 横连可增强椎弓根螺钉的最大拔出力和脊柱的轴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Zhang WJ  Huang AB  Sun X  Zhang W  Zhao CM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9):2785-2788
目的 评价应用漏斗技术置入上胸椎(T1~T5)椎弓根螺钉的安全性并探讨其置钉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10月间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涉及上胸椎(T1~T5)且获得随访的病例共105例,男57例,女48例,年龄14~ 65岁,平均40.3岁,其中采用漏斗技术置钉的共54例患者(设为A组),采用徒手法置钉的共51例患者(设为B组).记录术中和术后出现的血管、神经、内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行CT扫描,评价螺钉的位置,记录所有穿透骨皮质螺钉的数目和距离;比较分析A、B两组间及不同节段间椎弓根螺钉的不良置钉率.结果 105例患者在上胸椎(T1 ~T5)共置入椎弓根螺钉402枚,术中13枚椎弓根发生骨折,4例患者术中出现硬膜撕裂,所有患者末出现大血管、脊髓及肺部损伤相关并发症.术后CT扫描证实45枚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不良置钉率11.2%),其中A组不良置钉率为10.14%,组内不同节段间不良置钉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8,P=0.98);B组不良置钉率为12.31%,组内不同节段间不良置钉率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5,P=0.64).两组间比较不良置钉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7,P=0.49).25枚穿破椎体外侧壁,17枚穿破椎体内侧壁,3枚穿破椎体前壁.59例术前合并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术后37例神经功能得到1~3级改善.结论 在上胸椎采用漏斗技术行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椎弓根皮质劈裂对椎体骨折内固定稳定性生物力学的影响,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对椎弓根皮质劈裂后不同伤椎置钉方式的螺钉内固定稳定性进行评价.方法 取新鲜小牛胸腰段(T11~L3)标本36具,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A、B、C、D组.A组为椎弓根皮质完整组,B、C、D组均为椎弓根皮质破裂组.4组标本于L1椎体上制作单椎体压缩骨折模型,然后对B、C、D3组T12胸椎任意一侧椎弓根行外侧1/4切除,作为椎体压缩骨折合并椎弓根皮质劈裂模型.A、B组均为四钉组,C组为经与劈裂椎弓根同侧的伤椎椎弓根置入一钉组(5钉组);D组为经伤椎置入两钉组(6钉组).各组标本行相应螺钉固定,然后在HY-3080微机控制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上以500N的载荷对4组标本均进行10000次疲劳试验,分别测量疲劳试验后4组标本的轴向压缩刚度、T12椎体椎弓根劈裂侧螺钉拔出力的大小及4个方向的活动范围,比较4组的差异.结果 与B组比较,A、C、D3组的模型刚度和最大拔出力均高于B组(P<0.05);B组模型在屈伸、侧弯4个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均明显高于A、C、D3组(P<0.05).C、D两组模型刚度大于A组(P<0.05);C、D两组模型在屈伸、侧弯4个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及螺钉最大拔出力均低于A组(P<0.05).C组各个检测指标与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弓根劈裂将严重影响椎体骨折内固定的稳定性,经伤椎置钉可以明显提高劈裂椎弓根内固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内乡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开放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经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其他手术相关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4.01±0.35)°比(5.48±0.59)°],伤椎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96.54±2.74)%比(90.47±3.39)%],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8.47±1.36)d比(12.58±2.64)d],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98.73±24.25)ml比(212.35±34.0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用于胸腰椎骨折患者,有利于患者椎体高度的恢复,缩短治疗时间,加快患者术后身心康复进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法,评估采用不同螺钉内固定方式在人体骨质疏松性腰椎中生物力学特点,为后期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名65岁老年骨质疏松志愿者,进行CT薄层扫描(层厚0.75 mm),利用Mimics 17.0及Hypermesh 13.0软件建立腰4椎体三维四面体网格有限元模型,并对四种不同螺钉(新型钉道强化椎弓根螺钉、可注射空心椎弓根螺钉、普通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单纯普通椎弓根螺钉)进行建模、网格划分,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 2016模拟在骨质疏松腰椎椎体中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计算并分析结果。结果:在模拟轴向拔出力试验中,新型钉道强化椎弓根螺钉拔出力最大,为1 508.05 N,可注射空心椎弓根螺钉为1 304.05 N,普通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为1 128.42 N,单纯普通椎弓根螺钉为833.06 N。单纯普通椎弓根螺钉在拔出1.6 mm处出现骨质破坏,螺钉松动,可注射空心椎弓根螺钉、普通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分别在2 mm和1.8 mm处出现骨质破坏,而新型钉道强化椎弓根螺钉螺位移在2.5 mm处才出现骨质破坏。结论:在模拟骨质疏松椎体中,新型骨水泥钉道强化螺钉抗拔出力最强,能有效提高螺钉在钉道内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