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 了解采供血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现状,为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数据.方法 向全国357家省、市两级采供血机构发放无偿献血调查表的方式,调查内容包括:供血医院数、供血医院床位数、最远供血距离、下设中心贮血室数及人数,是否建输血管理委员会、指导临床用血、开设临床用血培训班并对临床用血情况评估,以及医院是否建立输血科、输血管理委员会、是否有输血反应反馈等14个方面进行调查,按规定的时间回收调查表后,进行数据的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 采供血机构供血医院总数21 551家,床位总数达到781.01万张.供血距离最远的是新疆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中心血站,达到1 100 km.各采供血机构共设置中心贮血室1 086个,工作人员3 869名.采供血机构与临床用血单位合作比例来看,建立输血管理委员会比例为63.3%(226/357),对临床用血情况进行评估比例为87.7%(313/357),对临床输血情况进行指导94.7%(338/357),定期举办临床用血培训班比例为91.3%(326/357).全国各用血医院总计建有输血科4 780个,建立输血管理委员会7377个,对血液质量和输血反应进行反馈比例为92.4%(330/357).结论 采供血机构通过加强与临床用血单位的合作来进行临床用血的管理,且合作双方这种合作关系,来不断提高血液质量.随着临床用血量的不断增加,安全、合理的临床输血应是临床医院和采供血机构共同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卫生部自1978年颁布《关于加强输血工作的请示报告》后,我国开始推行公民义务献血制度,并逐步向无偿献血制度转变。到1998—10—01《献血法》实施至今,由于血液来自于低危人群的无偿献血者,使临床用血安全有了基本保障。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我国采供血机构于2001年引进了WHO血站质量管理项目(WHO/QMP)后,血液质量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本文就我国和日本的采供血现状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泉州地区16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进行检查,提出整改措施,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的管理,促进医院输血科的建设。方法本次临床用血督导检查,主要从医院输血组织管理、输血科建设及临床合理用血管理等方面进行设计,具体包括机构设置和管理制度、输血规范和科学合理用血、血液贮存发放和输血质量管理等方面。结果机构设置和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用血、血液贮存发放和输血质量管理,三者的平均合格率分别为86.6%、68.1%、89.2%。结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进一步重视医院输血科,加强科室建设;其次医疗机构应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积极开展自身输血,强化临床医护人员的输血安全意识,合理控制用血,节约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4.
海南省基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97年创建“海南省血液中心辐射型采供血网络”以来,海南省血液中心率先实现了全省血液事业“三统一”,同时还肩负着规范全省医院临床输血秩序,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及时、有效”,杜绝医疗用血机构自采自供血液的重任。为了贯彻上级指示精神,本中心依据《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成立了5个临床输血现状调查小组,于2006年3月2日-16日分赴本省各市、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农场医院及乡镇卫生院,进行临床用血情况实地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采供血工作直接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与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与稳定息息相关。如何保证全市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安全及时,是采供血机构和用血单位应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2002年通辽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市用血存在的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在通辽地区批准设置了10个储血库,储血库的建点使全市各旗县(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储血库运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安全输血的全程质量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全输血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血液质量,确保输血安全、有效,是广大输血工作者研究的课题。几年来,在各级人民政府正确领导下,在采供血机构共同努力下,临床用血基本得到保障,血液管理工作稳步发展,血液质量明显提高。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下简称《献血法》)颁布实施,进一步从法律上明确了采供血工作的重要性,标志着我国血液管理工作进入全面依法管理的新阶段。加强血液质量管理,实行全程血液质量控制,是保证安全输血关键所在,也是广大输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7.
本期导读     
世界卫生组织《血液安全和临床输血策略》指出:提高临床输血水平,避免不必要的血液输注是保证输血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国采供血机构和临床医疗机构通过认真贯彻实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共同不懈努力,已使得我国的输血安全和临床合理用血水平取得长足进步。但就总体  相似文献   

8.
现代输血安全与有效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讨论如何提高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建立国家协调的采供血机构体系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病毒灭活,大力推行无偿献血,严格实施血液检测,推动合理用血。结果建立国家协调的采供血机构体系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实施无偿献血,严格血液检测,合理用血,将会大大提高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结论要提高输血安全性与有效性,就必须大力推行无偿献血,严格实施血液检测、合理用血、实施输血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9.
对建立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斌 《中国输血杂志》2008,21(7):554-555
血液质量是血站生命,是血站质量管理的永恒主题。随着法律法规对采供血机构约束力度地不断加大,以及广大输血患者对血液质量要求地日益提高,保障血液质量成为采供血机构永恒的重大课题。《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作为血站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国家规章,不仅为采供血机构实现有序和有效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提供了统一的标准,而且也为其优质服务提供了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督查黔南地区医疗机构输血科的设置及建设情况,规范临床用血管理,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方法根据《贵州省输血科(血库)、储血室基本标准》对黔南地区12个县市33家医院输血科设置、制度建设、硬件配置、人员配置、质量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现场督查。结果 33家医疗机构输血科室设置、基本配置、制度建设、制度执行管理方面,三级医院较为规范3家,二级医院及民营医院输血科的建设及临床用血管理不容乐观33家[1]。结论本地区医院管理层的思想观念陈旧、对"输血医学"专业的认识不够。须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输血安全的认识,加强对输血科人才培养及加大对输血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1.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范。第二条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第三条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第四条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第二章输血申请第五条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  相似文献   

12.
<正>卫生部对于医院临床用血的管理规定"三级甲等以上医院设置独立输血科"医院设置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输血科对临床用血有培训指导的作用"。卫生部对于采供血单位的规范大大提高了临床用血的安全性,而目前困扰我国输血的问题就是临床医生如何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源,合理的使  相似文献   

13.
<正>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血液安全战略和发达国家21世纪初在血液事业的发展经验表明,采供血机构对临床用血实行集中化检测已成为趋势[1,2];2006年卫生部颁布实施的《血站管理办法》对采供血机构实行血液集中化检测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自2010年2月起,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开始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研全国采供血机构与临床医疗机构合作、开展临床用血监管现状。方法以发放问卷调查表的方式,对全国省市两级采供血机构所在城市2012~2014年的相关临床用血管理工作进行调研,内容包括:采供血机构开展临床用血管理现状、采供血机构与临床合作情况等,所得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和整理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采供血机构供血医院总数超过21 343个,170家血站所在城市设立中心储血室863个,对中心储血室进行体系化管理、定期检查、血液调剂的血站分别达89%(151/170)、96%(164/170)、87%(148/170),全国40%(140/350)的血站成为各地输血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开展临床用血监督管理的血站达41%(142/350)。2012-2014年临床向采供血机构反馈输血不良反应例数、采供血机构为临床解决疑难配血数目均不断增长。结论采供血机构与临床医疗机构应有良好的沟通,建立互助合作关系,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加强输血监管,确保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5.
广州地区临床用血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招募低危献血者、严格检测血液和减少不必要的临床输血是世界卫生组织为实现安全输血而制定的三大战略目标。目前.国内外采供血机构在献血者的招募、筛选和血液安全检测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如建立规范的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体系,使用符合国家法规的血液检测试剂和方法,以及采用核酸检测技术等。而临床能否合理正确地使用血液及其成分,以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确保输血安全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我们对广州地区50家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情况及与输血相关的临床工作人员的输血知识做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长沙市各级医疗机构对采供血服务的需求情况,为进一步加强采供血机构服务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走访,填写调查问卷表,50家各级医疗机构对血站血液领取方式、血液供应满意度、输血指导等情况进行调研。其中三级医院20家,二级医院20家,一级医院10家。结果在供血服务方面:约血接听电话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及时性、血液运输抵达时储血箱温度、送血服务及时性的平均满意度分别为90%、76%、68%。在血液质量、对出现的血液问题的反馈和处理满意度分别为88%、72%,血液供应满足临床需求的平均满意度为86%。临床医院对本中心的服务需求体现在输血技术的指导和培训上。结论临床用血医疗机构满意度及服务需求调查结果应作为衡量采供血机构血液质量及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确保血液中心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及《山东省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以下简称《规范》)规定,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并在本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下,负责本单位临床用血的计划申报,储存血液,对本单位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1,2]。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规范、办法随着微柱凝胶技术[3]等输血相关革命性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输血科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仓库”概念,而逐步成为集血液供应、实验诊断和治疗为一体的综合科室。输血科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办法》、《规范》三个文件的规定。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出现医疗纠纷时,法律重视的是证据。因此,完善输血相关文书和输血相关检测避免法律纠纷尤为重要。输血科除了要制定各种协议书,如《输血协议书》等以外,应当建立完善的文件管理体系,如实做好各种记录,并按要求进行保存备查是十分关键的。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表明,只要科室管理做到了...  相似文献   

18.
浅谈采供血机构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耿秀凤 《中国输血杂志》2008,21(10):805-806
随着现代输血医学的发展,输血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检验质量是血液安全的关键,一旦出现与输血有关的医疗纠纷,血液的检测数据将成为举证的重要证据,因此采供血机构实验室的质量管理非常重要。我针对卫生部颁布的《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规范》、《采供血机构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对实验室管理的几个关键环节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第一条 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第三条 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层医疗机构在临床用血中存在的问题,为规范基层临床用血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现场查看19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的建设和职能履行情况;现场抽查临床输血病历i90份,检查其病程记录的规范性及内科和手术创伤输血指征与《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的一致性;现场抽取190名临床医师对《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掌握情况进行闭卷考试,了解临床医师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临床输血知识的认识程度;根据《山东省医院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检查输血科(血库)建设情况。结果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建设率100%,职能履行率34%;病历规范程度0%,问卷成绩:三等甲级医院平均分为60分,二级医疗机构平均分为30分;输血科(fin库)建设合格率84%,血库建设平均成绩为879(1000分为满分)。结论(1)基层医疗机构血库建设相对规范,基本能满足临床需求;(2)医院临床用血委员会为虚设机构,履行职能欠佳;(3)临床医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较高,但临床输血知识水平有待培训和提高;(4)病历书写不规范,无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评价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