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9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横断面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开龙  卢健  焦扬 《中医杂志》2007,48(10):923-92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中医症状、证候特征。方法制定COPD中医证候调查表,对99例患者进行横断面临床调查。结果急性加重期实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血瘀证、痰热蕴肺证、表寒肺热证、痰湿阻肺证;虚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阳虚证。缓解期实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血瘀证、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证;虚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阳虚证。结论急性加重期是外邪诱发而病情急性加重的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实为主、病机复杂的时期。缓解期是以肺、脾、肾三脏气虚、阳虚为主,伴有血瘀、痰热等本虚标实,以虚为主的病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血瘀证患者舌下络脉特征及与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缺血性脑卒中血瘀证患者102例,观察舌下络脉的特征并进行评分和分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PAF、VEGF的表达水平,分析舌下络脉特征、PAF、VEG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血瘀证患者舌下络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且不同舌下络脉评分组间血清指标PAF、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舌下络脉总积分与血清指标PAF、VEGF、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均有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指标PAF与VEGF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血瘀证患者舌下络脉特征与PAF、VEGF存在正相关性,其舌下络脉积分与分级越高,PAF、VEGF表达越明显,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高,提示舌下络脉的评分与积分以及PAF、VEGF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血瘀证辨证的重要依据与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舌下络脉与传统舌象对血瘀证诊断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窦永起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44-45,68
目的评价舌下络脉表现对于血瘀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血瘀证较多见且较典型的三种疾病(冠心病、肺心病与原发性痛经),按目前诊断血瘀证统一标准区分为血瘀证和非血瘀证,分别计算舌下络脉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和正确指数,并与传统瘀象舌进行对照,从而探讨舌下络脉对血瘀证的诊断价值.结果在上述三种疾病中,舌下络脉的病变程度与血瘀证有一定关联性,但无论以舌下络脉的哪一种变化程度作为判定标准用于诊断血瘀证,均不能同时获得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其准确率亦不甚高,而其正确指数更低,与瘀象舌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结论舌下络脉对于血瘀证具有一定的诊断参考意义,但其诊断价值与传统舌象有较大差异,尚不足以作为诊断血瘀证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收集和分析14家临床协作单位经验辨证的结果,探索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为今后的证候规范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采集的经验辨证结果,对其命名进行规范后,借助EpiData3.1软件,运用SPSS16.0进行频率的统计分析.结果规范经验辨证后证候名称,共有39个证候类型,总频数924次.其中频率大于3%的证候有9个: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痰瘀互阻证、水饮内停证、痰浊证、心血瘀阻证、血瘀水停证、阳虚水泛证、心阳虚证,合计频率76.84%;其中气虚血瘀证(174例,18.83%)、气阴两虚证(154例,16.67%)远多于其他证候类型.肾精亏虚证、血虚证、脾胃亏虚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心虚胆怯证、湿毒浸淫证、痰湿阻络证、肾阳虚证出现频次为1,故而为不常见证候.在规范后的证候命名基础上,提取病性类证候要素16个,总频数为1 740次;病位类证候要素9个,出现总频数为1 397次.其中频次排在前6位的病性类证候要素是:气虚、血瘀、阴虚、水停、痰、阳虚,它们的合计频率95.46%;其中证候要素气虚(497例,28.56%)、血瘀(448例,25.75%)远多于其他病性类证候要素类型.频次排在前4位的病位类证候要素是:心、肾、脾、肺,合计频率占89.26%;其中证候要素心(578例,41.37%)远多于其他病位类证候要素类型.结论冠心病慢性心衰的多中心横断面经验辨证结果,初步反映出冠心病慢性心衰最常见的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确定冠心病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了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研究帕金森病(PD)僵直少动型的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候类型。方法采集100例PD僵直少动型患者的四诊信息并提取证候要素,以规范化术语同时征询专家意见设计《帕金森病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临床症状、诊断结论等相关条目。建立证候四诊指标信息数据库,分析帕金森病僵直少动型症状、证候要素及证候类型。结果 160个症状中归纳了9种PD僵直少动型常见主症:四肢拘急屈伸不利、表情淡漠、活动笨拙、行走不稳、易疼痛、项强、头胸前倾、肢体无震颤或震颤不明显。病性要素以痰(湿)、血瘀、气虚、阳虚为主,病位要素则以肝、肾为主,脾次之。对频率≥10%的75个症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初步得出3种证候类型:脾肾气虚、水湿瘀阻型;肝肾阴血亏虚、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痰湿瘀阻型。结论 PD僵直少动型为本虚标实之证,其中痰(湿)、血瘀、气虚、阳虚、阴虚、肝、肾、脾等证候要素在该病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贯穿着疾病全程,早期以邪实为著,随着病情的发展,本虚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病临床证候分布规律,初步制定证候分级诊断量化标准。方法:采用文献调研、自制临床证候信息采集表、运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频数归一化权重及参考值范围制定方法。结果:809例乳腺增生病患者临床主要证候及证候诊断阈值分别为:冲任失调(占39.9%),诊断阈值≥12分;肝郁气滞(占31.52%),诊断阈值≥34分;痰瘀互结(28.55%),诊断阈值≥24分。结论:初步制定乳腺增生病证候四诊指标权重、证候诊断阈值以及辨证分型分级标准,可供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之参考。  相似文献   

7.
舌下络脉诊法古已有之,现代更从微观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认为其对诊断血瘀证有重要作用.把DME方法应用于血瘀证的舌下络脉诊断研究中,将进一步证实舌脉诊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文献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证候及其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通过检索文献,选取2000年至2014年有关COPD中医辨证文献,建立Epidata2.0数据库,应用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在COPD发作期,频次出现在前10为的证候类型分别为:痰热蕴肺、痰湿壅肺、痰瘀阻肺、表寒肺热、水凌心肺、肺肾气虚、血瘀证、脾肺气虚、气阴两虚以及风热犯肺;稳定期频次出现在前10为的证候类型依次为:肺肾气虚、痰湿阻肺、肺气虚、气阴两虚、脾肺气虚、肺阴虚、脾气虚、血瘀证、肾阴虚、肾阳虚。对证候要素在发作期,出现频率≥5%的病位类证候要素分别为:肺、脾;≥5%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为:痰、火(热)、湿(浊)、寒、水饮。在稳定期,出现频率≥5%的病位类证候要素分别为:肺、肾、脾;≥5%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为:气虚、阴虚、湿(浊)、痰、血瘀。结论 COPD临床辨证分型复杂多样,而证候要素相对简约,对临床辨证论治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病不同血瘀证舌色及舌下络脉的瘀血程度。方法:用RGB值定量分析及舌下络脉的观察方法。结果:血瘀证各组的舌质红色分量R值较淡红舌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绿色分量的G值接近(P0.05),蓝色分量B值显著增高(P0.05或P0.01);青紫舌与各血瘀证的舌质RGB值的观察表明:青紫舌比血瘀证各组的舌质红色分量R值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绿色分量的G值接近(P0.05),蓝色分量B值显著增高(P0.05或P0.01);肝病各血瘀证组与正常组的舌下络脉主干充盈度相比较,湿热瘀滞证多见饱满隆起弯曲,占91.4%;各组主干充盈度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肝病各血瘀证组舌下络脉多见双支干、多支干,湿热瘀滞证多见多支干,占60%,气虚血瘀证多见双支干,占64.7%;各组主干形态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血瘀程度越重,蓝色分量B值越高,青紫舌比血瘀证各组的舌质蓝色分量B值显著增高,说明青紫舌的瘀血程度大于其他瘀血舌;湿热瘀滞证多见多支干、饱满隆起弯曲,说明湿热瘀滞证的瘀滞程度大于其他血瘀证的瘀血舌,说明肝病瘀血舌象舌下络脉主干形态和主干充盈度的临床观察可作为肝病不同血瘀证微观证型分类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冠心病心绞痛无合并疾病四诊分布特征及证候要素,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本底资料。方法:以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10月—2018年3月多中心观察了1158例,其中无合并疾病患者117例(10.10%),有合并疾病患者1041例(89.90%),采用描述性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无合并疾病患者的四诊分布特征及证候要素。结果:①频数分析:频率分布超过20%的症状,其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胸闷,胸痛,舌质紫黯,舌下脉络青紫,面色晦黯,生瘀点瘀斑,身重,疲乏,脉滑,口唇青紫等34个症状;②因子分析:证候要素由高到低依次为:痰湿痰湿血瘀气虚气滞阴虚、火热气虚痰湿气虚血瘀。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无合并疾病时四诊分布特征常见10个表现为:胸闷,胸痛,舌质紫黯,舌下脉络青紫,面色晦黯,生瘀点瘀斑,身重,疲乏,脉滑,口唇青紫,证候要素归纳为痰湿,痰湿血瘀,气虚,气滞阴虚,火热,气虚痰湿,气虚血瘀,为临床辨证论治冠心病心绞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内经》是一部医学全书,它素被尊为"医书之祖",《内经》中的色诊学说,内容丰富,论述甚详,是望诊部分的中坚内容。通过对《内经》中色诊内容的整理,概述色诊内容,主要包括望色之神、望色之常、望色之异、五色主病、望色之位、望色之变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保健按摩的繁荣给推拿学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认为保健按摩的繁荣普及提高了全社会对推拿的认知度,扩大了推拿的社会影响力,"倒逼"医院设置推拿科室或推拿治疗项目,增加了就业平台,壮大了推拿队伍,但部分民众、医务工作者和政府管理部门人员对推拿不全面、不正确的认知观,导致愿意学习推拿和从事推拿专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减少,对部分推拿医务工作者自尊心、自信心、成就感、成功感和荣誉感等带来负面影响,并大大降低了推拿学科的严肃性,提出如何正确对待、界定保健按摩在推拿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推拿学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认真加以正视和思考,否则将不利于推拿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研究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方法:从发生学角度,结合《内经》、道家学说探讨中医五脏神识系统建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果:五脏神识系统是在胚胎时期的脑髓中,元神与脑髓共同作用、发生分化而形成的。元神分化出心神,再由心神分化出五神等各种神识元素;脑髓分化出心肾等五脏,五神、五脏分化完成后,五神入藏于五脏,从而形成了五脏神识系统。结论:脑为元神化生神识元素、脏腑之处所,心神为五脏神识系统的主宰。  相似文献   

15.
16.
邵丽 《内蒙古中医药》2014,(19):147-147
目的:预防与治疗因分娩女性婴儿导致情绪受到刺激,因而引起平衡、调节系统的崩溃,同时促发心理疾病、精神病及躯体病.方法:通过护士的语言、行为、表情、姿势等改变产妇的不良心理状态.结果:预防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机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宋代太平惠民局的成立对宋代医药学发展的影响做了相关论述。认为太平惠民局的成立促进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成书。制定了药物炮制规范,对当时医生诊疗疾病处方用药带来很大便利。但生产的成药也存在弊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的医学流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失眠症为临床常见病症,且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在治疗上也常采取健脾、和胃、疏肝等法。本文就脾胃失调引起失眠的病因病机,调和脾胃的治法方药运用等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9.
海南青牛胆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南青牛胆 (TinosporahainanensisH .S .LoetZ .X .Li)系防己科青牛胆属植物 ,为一新种。民间用以治疗关节疼痛和筋骨损伤。主要含有甾酮类、生物碱等化合物。为探讨海南青牛胆中挥发油成分 ,对其藤茎进行了挥发油的研究 ,通过GC MS Computer进行测定分析 ,从中共鉴定出 2 0个化合物。1 材料及样品的制备原材料采集于海南省文昌市龙楼乡 ,经海南师范学院钟义教授鉴定为海南青牛胆 (TinosporahainanensisH .S .LoetZ .X .Li)。取该植物藤茎经切片、干燥 ,粉碎成…  相似文献   

20.
方证相对论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以间接致思的思维方式探求人体生理、病理及防病治病规律,开展方证研究也应遵循中医学的本原思维模式。方随证出,因证变化而药物组成变化是方证对应的一般规律,称之为“方证相对论”。方证对应理论体系是非线性的、多维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其研究内容应体现当代医学最新成就。从中药分子水平开展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阐明方剂作用机理以求得方证的最佳对应和变化规律,应是方证研究深化的客观要求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