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近年来,随着奖、贷、助、补、减、免等一系列资助政策的实施和不断完善,我国已基本构建了涵盖各级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的贫困大学生"六位一体"资助体系:在政府层面,有政策保证,资金落实,并提出了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承诺;学校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认真落实政府的各项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改革和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作为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承受着经济压力的同时更容易出现"心理贫困"现象,越来越成为社会和高校普遍关注的焦点。以徐州医学院为例,作者探析了我国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原因,并指出引导高校贫困生走出"心理贫困"的对策是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为构建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体系的理论基础,简要论述了经济资助和育人并举的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内涵与功能,提出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学业帮助和就业指导,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等在完善高校教育援助体系、实现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贫困大学生内外控和应对方式特点,探讨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内外控和应对方式的差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控制圈量表的第一分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广州某医科大学9094名所有在校本木科生进行测评.结果 贫凼与非贫困大学生在内外控和积极应对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消极应对方面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贫困大学生的内外控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结论 相对丁非贫困大学生而言.强的内在控制与更多的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是贫困大学牛有优势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福建省某高等医学院校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福建省某高等医学院校450名贫困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女大学生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作为测量工具。结果:该校贫困女大学生SCL-90因子总分≥180分的有48人,阳性检出率为10.9%。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成年人常模。不同家庭经济困难等级间的各因子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该校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正常,但仍有小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高等医学院校除了要在日常工作中对贫困女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和干预外,还应考虑性别差异,并在资助制度上给予倾斜和干预,构建贫困女大学生的物质—心理—制度三重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6.
程坤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5):548-549,552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焦虑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4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其中有170名贫困大学生,230名非贫困生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两组特质焦虑水平不显著,而状态焦虑水平贫困生显著高于非贫困生(t=2.386,P<0.05)。贫困大学生焦虑和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问题解决和退避两种应对方式对焦虑有较高的预测力。结论:贫困大学生的焦虑和应对方式有密切相关,所以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积极的成熟的应对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焦虑心情。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国家对助学金的资助比例和资助金额逐步提高,普及面越来越广,使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受到资助,促进了教育公平。然而,由于助学金的无偿发放和评选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竞贫"行列,使国家助学金失去了资助贫困学生的本义,也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因此,本文就国家助学金评选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根据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探讨能指导临床实践的对策和措施。方法运用应付方式问卷、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及自尊量表对某医科大学2003级至2006级包括护理、救援、老年、临床、麻醉、心理专业的本科生1386人进行调查。其中,贫困生272人,非贫困生1114人。结果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应付方式、人格特征、自尊状况上无显著差异。结论贫困不是影响大学生的应付方式和人格特征及其自尊状况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关注高校贫困生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之一 ,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在多年以前就对资助贫困生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自 1994年起 ,中央财政先后 9次拨款共 8.44 7亿元 ,专项用于资助中央部属高校贫困生 [1 ]。各省财政也根据实际情况对省属高校贫困生进行资助 ,各高校也想方设法保证贫困生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 ,使一批又一批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高等教育学业 ,走向社会 ,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保持了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一、贫困生的概念和划分标准对于高校贫困大学生这一词语 …  相似文献   

10.
经济压力对大学生自尊、应对方式及人格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本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探讨可用于指导临床实践的对策和措施.方法 运用应付方式问卷、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及自尊量表对重庆医科大学2003~2006级包括护理、救援、老年、临床、麻醉、心理专业的本科生1 386人进行调查,其中,贫困生272人,非贫困生1 114人.结果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应付方式、人格特征、自尊状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贫困不是影响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和人格特征及其自尊状况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天津中医学院:为了推动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培养中医药事业接班人,邯郸制药有限公司决定创办"邯郸制药健康助学计划",资助品学兼优、有志于终身从事中医药卫生事业的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公司董事长陈致慜女士亲切关怀下,经公司助学委员会对贵校申请资助学生的资格进行审核,兹决定对贵校以下学生进行资助.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中贫困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高校贫困生在当前人们经济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复杂环境中,很容易出现另一重贫困——心理贫困,这种隐形的贫困,若不能及时妥善地帮助解决,会直接影响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发展,甚至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及时有效地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全方位、多层次的扶助体系,同时充分挖掘贫困大学生自身的潜力,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例逐渐增加,贫困生占在校生的比例的10%~25%,贫困生上大学已成为社会和高校关注的焦点。1999年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大资助高校贫困生的工作力度,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使得贫困大学生有了更多机会获得资助,现在学生信用助学贷款已成为高校资助贫困学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天津医科大学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构建和谐校园及大学生心身健康提供依据。方法:将全部贫困大学生作为研究组,按照贫困生的年级分布分层随机抽取同等数量的非贫困生组成对照组,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评价研究组和对照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特点,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SCL-90以及SCSQ的评分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纽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等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的应用上均有差异。结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应对方式在其心理问题的形成过程中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自尊、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的异同并探讨其原因。方法应用自尊量表、自我价值感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对随机抽取19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贫困大学生在自尊、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等方面与非贫困大学生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并没有弱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蚌埠医学院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和消费理念,为推进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和教育工作提供建议。方法:以问卷调查的方法,抽取某医学院校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634名(贫困大学生187名,非贫困大学生447名)进行调查和访谈。结果:大学生的月消费额多集中在300~600元分段中,不同开支分段的大学生每月总开支、伙食开支和恩格尔系数(贫困大学生恩格尔系数除外)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的恩格尔系数大多≥50%;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型消费较非贫困大学生高,达到82.2%;交往及娱乐型消费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分别为9.7%及6.3%。结论: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消费结构和形成科学的消费理念,为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和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查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为了解我院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研究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以便能够正确引导贫困大学生, 做好思想工作。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心理应付方式问卷和生活事件量表对 120 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 并与 120 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比较。结果: 贫困大学生具有内向和不稳定的个性倾向, 消极心理应付评分均值 (189±072) 高于对照组 (138±069)。生活事件总频数和负性生活事件频数, 慢性精神紧张评分总值和慢性负性精神紧张程度都高于对照组。结论: 社会心理因素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一定影响, 应引起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如何对当前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有效管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值得分析和探究。文章从贫困生现状着手,通过分析此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探求对贫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正确教育引导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家教育投入的增加,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也在增加。多数贫困生在获得资助后能够心怀感恩,但随着社会上人情的冷漠和道德的缺失,贫困生不知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高校虽然将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提到了一定高度,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从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内容、方法、理念等方面着手,对当代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成效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成绩,查找不足,为进一步做好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方法以16PF、SCL-90、自我效能感量表和演说者信心自评量表为测量工具,对123名贫困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团体心理辅导后,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升。结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的群体帮扶模式能有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