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场磁共振 (MR)在椎动脉成像价值中的作用 ,及清晰显示椎动脉血管像的最佳方法。方法 :利用 0 .2 3T低场磁共振仪对 5 1例患者进行颈椎部位检查 ,利用该机配备的血管成像图像后处理功能 ,选择参数 :MRAFE 3D- 4 0 /10 TRA 2 .0 mm。层数 slices:6 5。 BX:12 .5 KHz。 FOV(hor× ver) :2 4 0 mm× 2 4 0 mm ,反复给病人讲明 ,嘱咐病人扫描时间稍长 ,扫描过程中体位一定不要动 ,划取的成像范围区范围要大 ,以免造成血管像中的椎动脉或颈动脉图像显示不全。定位像面积应包括或大于枕骨大孔至第 7颈椎图像的范围。结果 :平扫 5 1例中 ,显示椎动脉10 1条。其中 1例受检者只显示单侧椎动脉 ,5 0例显示双侧椎动脉。 13例双侧椎动脉都有不同程度的迂曲变细 ,37例单侧椎动脉有不同程度的迂曲变细 ,迂曲变形血管像的部位与颈椎部位的病变位置一致。结论 :利用低场磁共振仪检查椎动脉 ,显示血管情况 ,基本满足临床一般诊断要求。 1与 DSA,CT比较 ,病人无创伤 ,减少了穿刺之痛苦。 2安全环保 ,减少了 X线对人体的辐射损伤。 4不用造影剂 ,避免了碘剂的过敏反应发生 ,安全可靠。 3显像清楚 ,诊断准确 ,并且经济费用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颈性眩晕诊断中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5—2016年间颈性眩晕的患者66例,对其临床症状、磁共振MRA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寰椎至枕骨大孔处局限性变细、显影变淡,16例患者在C2~3椎体水平走形迂曲;35例患者一侧椎动脉全程显影变细、变淡,3例患者结合颈部磁共振成像(MRI)显示一侧椎动脉走行异常;8例患者双侧椎动脉MRA显影良好,但头颅MRA显示一侧或双侧颈内动脉虹吸部显影变细、不规则。2例患者在眩晕的同时伴有颈枕部疼痛,经颈部MRA检查怀疑动脉夹层,后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AS)确诊。结论颈部MRA能够很好地为临床提供直观的颈部血管的影像资料,有助于临床诊断颈性眩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2D PC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的扫描、定位方法.方法 对34例常规MRA诊断的椎动脉扭曲患者行2D PC扫描,分别形成2幅图像,1幅为颈椎T1-快速场回波冠状位剖面像,1幅为椎动脉T1-相位对比冠状位血管成像.分别沿椎间盘剖面中心画水平线横贯2幅图像,即可将椎动脉分割成多个节段,显示椎动脉与颈椎椎体、椎间的相对位置.结果34例中,2D PC MRA显示左侧椎动脉扭曲共22例,其中C2~C3椎间椎动脉扭曲有4例,C3~C4有9例,C4~C5有11例,C5~C6有15例;右侧椎动脉扭曲23例,其中C2~C3椎间椎动脉扭曲有4例,C3~C4有7例,C4~C5有8例,C5~C6有14例.结论 2DPC椎动脉血管成像扫描及定位方法解决了椎动脉扭曲的定位问题,为临床颈椎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依据,是颈椎MR A血管检查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16CT机对临床诊断VBAI的患者(试验组)30例与正常对照组30例行MSCTA检查,图像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进行重建,观察椎-基底动脉的形态学变化和周围骨性结构的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30例中,椎动脉表现正常3例;椎动脉走行迂曲3例;单侧椎动脉变细12例,双侧椎动脉变细2例;椎动脉局部狭窄9例;单侧椎动脉闭塞1例;2例基底动脉延长扩张,其中1例伴有动脉瘤形成;7例基底动脉局部狭窄。对照组30例中,仅有5例单侧椎动脉变细,其余均表现正常。两组中椎动脉表现正常和狭窄(血管变细和局部狭窄)的出现比率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有显著差异(χ2=28.72,P<0.01)。试验组30例中,单侧横突孔变小14例,对照组30例中,横突孔变小2例,两组中横突孔变小出现比率差异显著(χ2=12.27,P<0.01)。结论:MSCTA能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等结构的改变,对VBAI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椎动脉成像的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1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检查及图像后处理,测量椎动脉的内径,显示椎动脉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观察椎动脉有否压迫、迂曲、狭窄、变细等改变。结果椎动脉正常3例,迂曲、无压迫1例,椎动脉受压、管腔狭窄10例,一侧性椎动脉全程均匀性变细4例。结论多层螺旋CT在显示椎动脉与毗邻结构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唯一可以显示血管壁有无钙化的检查方法,为临床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有较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卢昕 《中国医疗前沿》2013,(6):75-75,82
目的观察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间入院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68例,应用椎动脉三维CT成像技术对患者重建椎动脉和颈椎骨及颅内椎基底动脉,并应用CT血管成像观察椎动脉的外形、行经及其与颈椎骨的关系。结果椎动脉正常者2例(2.94%)。椎动脉较健侧细1.0mm以上或直径小于2.8mm的椎动脉纤细26例(38.24%),均为单侧变细,其中左侧变细11例(42.31%)、右侧变细15例(57.69%)。血管硬化4例(5.88%)。管腔局限性狭窄13例(19.12%)。血管走行迂曲15例(22.06%)。两侧不对称的横突孔有2例(2.94%),一侧横突孔变小的有4例(5.88%),两侧对称且大小正常的有62例(91.18%)。43例(63.24%)患者呈不同程度的钩椎关节增生,其中C4-5、C5-6最为常见。结论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能良好显示椎动脉的异常与横突孔及钩椎关节的病理情况,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在椎动脉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41例患者行椎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检查,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R)、最大强度投影(MIP)、容积成像(VRT)及血管仿真内窥镜(CTVE)。结果44例中,26例患者有异常血管,其中双侧血管异常3例,单侧血管异常23例,行走变异3支,狭窄17支,迂曲11支,2支局部动脉壁钙化。结论椎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楚显示椎动脉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对椎动脉病变引起的多种临床常见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迂曲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德增  梁毅  郑立球 《广西医学》2011,33(5):549-551
目的 探讨椎动脉迂曲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128例螺旋CT椎动脉成像资料,应用横断面、多平面、曲面重建及三维重建等成像模式,分析椎动脉迂曲的形态、分布以及与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狭窄、动脉硬化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128例256支椎动脉中,显示迂曲225支(87.0%);共发现迂曲347处,其中V1段196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下肢血管造影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6例疑有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行下肢血管造影动、静脉三维动态扫描成像.使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超导磁共振仪,采用Q-Body正交线圈,运用MobiTrak/3D/256扫描序列,自动移床三段采集双下肢动、静脉血管图像.结果:76例患者中,有71例获得清晰图像,可直观、完整地显示腹腔、盆腔和下肢动、静脉正常结构和疾病分布情况.另5例中,2例因造影剂打漏而检查失败;3例扫描时间掌握不佳,血管影像显示较差.结论:移床三维动态血管造影扫描成像,能全程显示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及小腿动脉影像;还可在静脉延时像上显示相应的静脉像,以及其侧支循环血管影像.由于该检查无辐射、简便,且能了解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具有很好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3DTOF-MRA颈椎动脉成像的临床价值与不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时间飞跃法(3D-TOF)磁共振颈部椎动脉成像(MRA)临床价值及不足。方法:20例临床诊断为椎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并行颈部MRA.13例无临床症状作对照组。应用Tof_fi3d_tra序列(TR/TE:27/7.2ms),激励次数为1,所有病例均行MIP和3D成像,辅以颈椎常规矢状成像。结果:23例椎动脉管径大于3mm;椎动脉狭窄9例,阳性率45%;椎动脉中重度扭曲9例。结论:3D-TOFMRA可多方位立体显示颈椎动脉的形态、走形及与斑块的关系,经MIP、3D等处理后,可获得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3D-TOFMRA可作为其他血管影像检查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部彩色多普勒与经颅彩色多普勒(TCCS)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VBAI的120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120例行颈部超声检查及TCCD检查。结果:发现椎动脉表现正常12例,走形迂曲12例,单侧变细48例,双侧变细8例,局限狭窄36例,单侧闭塞4例,8例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其中1例伴有动脉瘤形成,28例基底动脉局部狭窄。对照组只有20例单侧椎动脉变细,其余均表现正常。两组中椎动脉表现正常和狭窄(血管变细和局部狭窄)的出现比率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有显著差异(χ2=28.72,P<0.01)。结论:颈部彩色多普勒与经颅彩色多普勒(TCCS)对VBAI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三维CT血管成像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附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价值。方法用三维CTA技术对1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显示椎动脉的形态、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16例患者(占总数88%)的椎动脉不同程度改变。椎动脉平直,一侧变细2例,迂曲、无压迫3例,受压、管腔狭窄9例,畸形1例,管壁钙化1例。结论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对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MRA即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 TOF即Time Of Flight,时间飞跃法,它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MRA成像方法,主要用于脑部血管、颈部血管以及下肢血管等. 头部3DTOF MRA即头部动脉血管用磁共振时间飞跃法成像,并三维展示出来. 头部3DTOF MRA显示的血管: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血管主干及主要分支.颈内动脉系统主要显示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显示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以及双侧大脑后动脉.  相似文献   

14.
唐贵超  陈莉  吕发金 《重庆医学》2013,42(20):2332-2334,2336
目的运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研究基底动脉走行和变异,探讨基底动脉迂曲与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之间的关系。方法观测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VCTDSA检查、非脑卒中患者且头部或头颈VCTDSA检查未见病变者110例,在容积再现(VR)图像上观察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发育情况、基底动脉有无迂曲、是否存在窗型变异,并分别测量基底动脉的长度与管径,同时对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发育情况与基底动脉迂曲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110例检查者中,椎动脉发育不良占17.27%(19/110);基底动脉有迂曲占22.73%(25/110);基底动脉窗型变异占2.73%(3/110)。(2)基底动脉平均长度为(28.25±3.88)mm,平均管径为(3.86±0.54)mm。(3)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与基底动脉迂曲呈正相关(P<0.01,r=0.52)。结论 VCTDSA能清楚显示基底动脉的解剖和变异,管腔及血管长度值可以为提供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参考。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与基底动脉迂曲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5.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磁共振表现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新英  杨小庆 《浙江医学》2004,26(12):888-890,892
目的研究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表现,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63例(病例组),非椎动脉型颈椎病88例(对照组),正常人67例(正常组),均行颈部磁共振成像(MRI)和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结果(1)MRA显示3组椎动脉异常分别为53例、27例和8例,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2)正常组椎动脉内径左侧为(3.54±0.58)mm,右侧为(3.16±0.61)mm对照组左侧为(3.51±0.64)mm,右侧为(3.08±0.60)mm;病例组左侧为(2.79±0.89)mm,右侧为(2.35±0.90)mm,较对照组和正常组减小(P<0.05).(3)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0例、14例出现钩椎关节增生硬化,两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MRA可以直接显示椎动脉形态及狭窄部位,MRA分型对分析病因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门静脉成像在门脉高压症外科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磁共振门静脉成像在门脉高压症外科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门脉高压症病人的磁共振门静脉造影图像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32例病人中的30例显示了清晰的门静脉图像,2例显示不清者手术证实为门静脉血栓形成或海绵样病变.全部病例的胃左静脉都呈不同程度的扩张、迂曲.1例肠系膜上静脉显示有狭窄者也经手术证实.造影过程中也可见到萎缩的肝和增大的脾.结论:磁共振门静脉成像术是评价门静脉的一项快速无创的技术,可提供完整清晰门静脉图像,有助于选择较好的手术方法和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椎动脉的显示情况。方法97例患者行椎动脉SCTA常规扫描并采用表面遮盖重建技术(SSD)、最大密度成像(MIP)、多角度标准多平面连续二维成像(RFMT STND)后处理技术;128例患者行椎动脉MRA,采用三维时间飞跃Slinky技术扫描序列和MIP后处理技术,获得感兴趣区横断面的叠加图像及后处理的三维图像。结果两种方法椎动脉显示良好,多能达到诊断要求,SCTA迂曲和狭窄的显示比例为42.3%,MPA为43.8%,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方法对椎动脉及血管形态的变化均显示良好,MRA则显示范围更全面,并能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8.
基层医院采用低场强磁共振,过去不能进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近几年MR影像软件更新迅速,低场强磁共振也能进行MRCP检查,并能取得很好质量的图像。我们对40例可疑胆道梗阻疾病病人采用低场磁共振仪进行MRI、MRCP检查,探讨低场磁共振MRCP的技术应用及临床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场强2D-TOF法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椎动脉供血不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4例眩晕患者的低场强2D-TOF法MRA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4例中,椎动脉异常60例,表现为管腔狭小18例,管腔闭塞7例,局限性狭窄17例,椎动脉迂曲、折角18例;60例患者临床旋颈试验均为阳性。椎动脉正常94例,其中旋颈试验阳性5例。结论低场强MRA作为一种无创检查,能显示大部分椎动脉病变,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椎动脉供血不足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李华菊  张自力  莫本成  李晓霞  杨凡 《医学综述》2014,20(21):4017-4018
目的探讨磁共振时间分辨对比剂动态成像(TRICKS)技术在颈部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就诊及住院治疗的31例怀疑颈部动脉供血不足及颈部血管异常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受检者行TRICKS技术血管成像,获得多相血管图像后,选择动脉期对比剂充盈最好且无静脉污染的一相,利用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重现。结果 31例病例均获得12相完全无静脉污染的动脉图像,成功率为100%,图像质量均符合诊断要求。其中血管显示正常者7例,颈动脉狭窄及动脉粥样硬化者17例,单侧动脉闭塞者5例,椎动脉缺如变异者2例。结论 TRICKS技术能够清晰显示颈部动脉各个分支及走行,对血管病变部位显示清晰,能够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该技术不需精确估算扫描时刻,极大地提高了扫描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