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慧艳  谢贤和  侯梅 《海南医学》2011,22(12):12-14
目的观察PPARγ在人类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结直肠腺癌患者的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PPARγ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差异与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PARγ蛋白在结直肠正常黏膜组织、癌旁组织、癌组织中的表达依次增高,其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01;LSD法,P〈0.01);结直肠癌组织中PPARγ蛋白在不同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转移、远处转移情况下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ARγ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表达上调;在高分化癌组织、浸透浆膜层、有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PPARγ蛋白的表达增高,提示PPARγ蛋白不仅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而且与其进展有关,有可能作为检测结直肠癌的新的分子标志物并可提示其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33(USP3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Wnt/β- 连环蛋 白(β-catenin)通路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 年1 月—2017 年12 月义乌市中心医院肛肠外科结直肠癌组 织标本及对应的癌旁组织标本90 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USP33 表达; Western blotting 测定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USP33、β-catenin 及C-myc 蛋白水平。结果 结直肠癌 组织中USP33 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P <0.05),而β-catenin、C-myc 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P <0.05)。 Dukes 分期C、D 期,有淋巴结转移及有肝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USP33 阳性率低于A、B 期,无淋巴结转移 及无肝转移者(P <0.05)。不同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结直肠癌组织中USP33 阳性 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直肠癌组织中USP33 蛋白水平低于癌旁组织,而β-catenin、 C-myc 蛋白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 <0.05)。结直肠癌组织中USP33 蛋白与β-catenin、C-myc 蛋白呈负相 关(P <0.05)。结论 结直肠癌组织中USP33 低表达,USP33 可能通过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参与结直肠 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善云  张岳枫  李鹏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20):2518-2519,2523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蛋白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4例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Survivin表达的情况。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率为56.8%(25/44),而所有癌旁组织均未见Survivin表达。Survivin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结论 Survivin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部位、浸润深度、组织分级、Dukes分期、复发及淋巴结转移都无明显关系,伴远处器官转移的肿瘤中Survivin阳性高于无远处器官转移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 of kappa,NF-κ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7例结直肠癌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近端正常组织中NF-κB和MMP-9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比较各组组织中两种因子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NF-κB蛋白在癌组织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近端正常组织(P〈0.01),且NF-κB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值分别为0.032、0.01和0.026),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及浸润深度无相关性;MMP-9蛋白在癌组织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近端正常组织(P〈0.01),且MMP-9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直肠癌中NF-κB与MMP-9表达呈正相关(r=0.489,P〈0.01)。结论:NF-κB和MMP-9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二者可作为评估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Wnt信号通路抑制因子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SFRP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β联蛋白(β-catenin)和上皮钙黏着蛋白(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逆转录PCR检测60份结直肠癌及其癌旁正常黏膜中SFRP1、β-catenin和E-cadherin基因mRNA表达水平;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Elivision法)检测相同组织中SFRP1、β-catenin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其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60份组织中,52份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黏膜中RNA提取成功;SFRP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837±0.1532和0.7170±0.1830;β-catenin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293±0.3705和0.6469±0.3166;E-cadherin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556±0.2535和0.9422±0.237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SFRP1 mRNA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SFRP1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1.67%(19/60),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75.00%(45/60)的阳性表达率;SFRP1 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各因素无关。β-catenin、E-cadherin在结直肠癌中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75.00%(45/60)、58.33%(35/60),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1.67%(1/60)、6.67%(4/60)的异常表达率;β-catenin和E-cadherin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类有关。结直肠癌中SFRP1蛋白的表达与β-catenin和E-cadherin的异常表达呈负相关(r=-0.517,r=-0.442, 均P<0.01)。 结论:结直肠癌中SFRP1的表达下调导致Wnt信号通路出现异常活化,并引起β-catenin和E-cadherin异常表达增加。提示SFRP1失活及水平下调是结直肠癌启动及促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索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PD-L1表达水平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0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中获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PD-L1 mRNA及蛋白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结直肠癌组织中PD-L1基因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癌组织中PD-L1蛋白阳性率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转移相关(P<0.05)。结论:PD-L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并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5例胃癌和20例癌旁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水平。结果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1.1%(32/45),明显高于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4.4%),差异有显著性(P〈0.01)。Survivin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浆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高分化癌明显高于中、低分化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癌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癌(P〈0.05);Survivin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等因素无关(P〉0.05)。结论Survivin通过抑制胃癌细胞凋亡,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Survivin表达阳性的胃癌有较强的侵袭性和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PP2 A及Noxa蛋白在大肠癌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P2 A、Noxa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大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大肠癌组)及癌旁组织(癌旁组) PP2A、Noxa蛋白表达情况,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大肠癌组PP2A与Noxa蛋白阳性表达率(90%、82.5%)明显低于癌旁组(95%、88.1%),P<0.05;大肠癌组PP2A、Noxa蛋白阳性表达在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0例大肠癌组织中PP2A蛋白与Noxa蛋白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229,P<0.05)。大肠癌癌细胞凋亡指数在癌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大肠癌组PP2A、Noxa表达阴性者癌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低于表达阳性者( P<0.05)。结论 PP2 A、Noxa蛋白可能相互协同,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诱骗受体-3(DCR3)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因素的关系以及DCR3与EGF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二步法)检测101例结直肠癌组织及21例癌旁正常组织中DCR3及EGFR蛋白的表达,观察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如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①101例结直肠癌组织中DCR3和EGF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3%(66/101)和54.5%(55/101),21例结直肠癌旁正常肠组织均未发现DCR3和EGFR的阳性表达。②DCR3表达与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有关(r=0.566,P〈0.01;r=0.712,P〈0.01;r=0.606,P〈0.01),EGFR表达与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有关(r=0.332,P〈0.01;r=0.442,P〈0.01),DCR3和EGF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共表达现象。结论:DCR3、EGF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DCR3、EGFR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DCR3与EGF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共表达现象。  相似文献   

10.
李佽  陈志英  刘莉  刘都礼 《四川医学》2009,30(8):1195-1197
目的探讨人类错配修复基因hMSH2和p27在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4例结直肠癌组织中hMSH2和p27蛋白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hMSH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0.4%,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38.9%(P〈0.05);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40.7%,显著低于癌旁组织的75.9%(P〈0.01)。结直肠癌癌组织中hMSH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p27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hMSH2和p27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申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hMSH2表达异常和抑癌基因p27表达下调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黎相照  薛小磊  许锦文 《广东医学》2016,(16):2452-2454
目的:探讨凝溶胶(GSN)蛋白在结直肠癌、癌旁正常组织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Envision 法)检测69例结直肠癌组织(原发癌组)、癌旁正常组织(癌旁正常组)和35例淋巴结转移癌组织(淋巴结转移癌组)中的 GSN 蛋白表达情况。结果GSN 蛋白在癌旁正常组织、原发癌组织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癌旁正常组中的 GSN 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原发癌组和淋巴结转移癌组,而原发癌组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06)。 GSN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TNM 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低分化结直肠癌 GSN 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结直肠癌(P =0.009),晚期结直肠癌(Ⅲ+Ⅳ)中 GSN 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早期结直肠癌(Ⅰ+Ⅱ)(P =0.001),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 GSN 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患者(P =0.001)。结论结直肠癌早期,GSN 蛋白表达水平的降低可能与肿瘤的形成有关,而随着肿瘤进展到晚期,GSN 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与肿瘤的恶性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transforming gene,PTTG)蛋白及P53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与结直肠癌发生、侵袭及转移的相关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42例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PTTG、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PTTG、P53蛋白在结直肠癌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程度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结直肠癌组织中PTTG蛋白及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8.1%和97.6%,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TG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肿瘤分型、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的部位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在结直肠癌组织中伴转移组中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5)。P53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肿瘤分型、肿瘤分化程度、有无伴转移、肿瘤的部位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PTTG蛋白的表达与P53蛋白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PTTG蛋白可以反映结直肠癌发展程度及转移状态,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TTG蛋白与P53蛋白无显著相关性。PTTG蛋白可作为判断大肠癌潜在淋巴结转移和预测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Survivin蛋白与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比较癌旁乳正常腺组织、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的差异性。结果癌旁正常乳腺组织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3.50%,与乳腺纤维腺瘤中表达率为10.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纤维腺瘤中Survivin蛋白表达与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77.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中有无淋巴结转移的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rvivin蛋白在乳腺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C及EphA2蛋白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远癌组织中VEGF-C及EphA2蛋白的表达,结合淋巴转移情况,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VEGF-C及EphA2蛋白与结直肠癌淋巴转移的关系。结果VEGF-C蛋白在结直肠癌中呈高表达(10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75.95%)及远癌组织(63.29%)(均P<0.01),与Dukes分期及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1),而与年龄及肉眼类型无关(均P>0.05)。EphA2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98.7%),显著高于癌旁组织(25.3%)及远癌组织(18.99%)(均P<0.01),且与Dukes分期、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及肉眼类型有关(P<0.05),而与年龄无关(P>0.05)。VEGF-C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EphA2蛋白呈正相关(r=0.565,P=0.000)。结论VEGF-C及EphA2蛋白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现象与结直肠癌的淋巴转移密切相关,VEGF-C及EphA2有成为结直肠癌治疗中新靶位点的潜在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MEKK3在人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MEKK3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分期、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淋巴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9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MEKK3的表达情况。结果 (1)MEKK3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1%和13.6%,结直肠癌组织中MEKK3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2)MEKK3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淋巴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不相关(P〉0.05)。结论 MEKK3高表达是结直肠癌组织重要的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iASP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ASPP在55例结直肠癌组织及47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iASPP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的相互关系?结果:①结直肠癌组织中iASPP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P < 0.01);②在高?中和低分化结直肠癌组织中iASPP阳性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P < 0.01);③在T1~T4期结肠直癌中,iASPP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 < 0.01);④结直肠癌组织中iASPP的表达与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 < 0.01)?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iASPP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结肠组织,且其表达与肿瘤的分化?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可能为结直肠恶性肿瘤的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去泛素酶基因(USP22)和叉头框M1基因(FoxM1)表达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行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组织标本120例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标本3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和Westernblot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USP22、FoxM1及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β-catenin、LEF/TCF、c-myc)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USP22、FoxM1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均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USP22、FoxM1、β-catenin、LEF/TCF、c-myc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均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USP22、FoxM1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及Duke''s分期均有关(均P<0.05);且USP22/FoxM1共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及Duke''s分期亦均有关(均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USP22、FoxM1的异常高表达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UC1、MUC2及MUC3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及癌旁相对正常黏膜组织中MUC1、MUC2、MUC3的表达。结果:MUC1、MUC2、MUC3在癌旁相对正常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7%、100%、100%,MUC1、MUC2、MUC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7%、60.0%、53.3%。黏蛋白MUC1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Dukes分期呈正相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黏蛋白MUC2和MUC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Dukes分期呈负相关(P〈0.05),而与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黏蛋白MUC1的表达上调和MUC2、MUC3的表达下调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黏蛋白MUC1、MUC2、MUC3可成为大肠癌的肿瘤标志物之一,对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Livin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中¨vin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患者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另取30例癌旁正常的大肠组织(距肿瘤边缘〉5cm)作对照。结果Livin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大肠癌组织中Livin表达水平与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的关系(P〉0,05),随原发病灶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呈逐渐增加趋势(P〈0.01或P〈0.05)。结论Livin蛋白表达不仅与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有关,而且参与了大肠癌的局部侵袭、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5-脂氧合酶(5-LOX)的表达与微淋巴管密度及与结直肠癌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2例结直肠癌5-LOX表达,以VEGFR-3单克隆抗体行微淋巴管内皮细胞染色标记淋巴管,计数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LMVD)。结果 52例结直肠癌标本中5-LOX阳性表达率73.08%(38/52)。5-LOX在Ⅲ、Ⅳ期的阳性表达率高于Ⅰ、Ⅱ期(P〈0.01);浸润较深(T1+T2)组阳性表达率高于浸润较浅(T3+T4)组(P〈0.05);未分化、低分化组阳性表达率高于中、高分化组(P〈0.01);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转移组(P〈0.01)。并且5-LOX阳性组的LMVD(26.61±6.93)高于阴性组(13.86±4.83,P〈0.05)。结论 5-LOX在结直肠癌组织中有阳性表达,其表达与肿瘤淋巴转移、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TNM分期及癌组织LMVD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