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与自我接纳程度、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攻击性问卷、自我接纳问卷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对新乡3所院校随机抽取的98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和攻击总分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7.17,4.21,2.05,3.63,P值均<0.05);独生子女身体攻击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t=2.39,P<0.05);受过处分的大学生间接攻击得分高于未受过处分的大学生(t=2.60,P<0.01);不同留守经历大学生间接攻击、敌意和攻击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39,4.61,3.37,P值均<0.01);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大学生身体攻击、愤怒和攻击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70,3.94,3.37,P值均<0.01).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攻击行为总分与自我接纳呈正相关,与实际家庭亲密度及实际家庭适应性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7,-0.09,-0.07,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自我接纳、性别、是否受过处分、留守经历和期望家庭适应性对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总分有一定预测作用(P值均<0.05).结论 自我接纳和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相关.学校应针对性开展关于自我接纳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大学生保持合理的自我接纳水平,同时家庭成员应培养良好的亲密度与适应性,达到减少大学生攻击行为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李丹阳  王殿玺  李德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1):1682-1685
了解澳门中学生攻击行为的总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减少校园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8年9-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中国澳门地区的2 68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攻击行为调查量表对中学生的攻击行为进行评估.结果 澳门中学生攻击行为平均得分为[(36.18±17.62)分],其中被动性攻击行为平均得分[(20.00±9.19)分],高于主动性攻击行为[(16.18±9.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01,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初中生攻击行为得分高于高中生(t=5.95,P<0.01),学习成绩好的中学生得分低于学习成绩差的(F=9.12,P<0.01),母亲没有工作的中学生得分高于母亲有工作的(t=2.40,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最近1个月逃课频率对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t=6.27,P<0.01);物质滥用的经历特别是近1个月的饮酒(t=5.77)、吸食毒品频率(t=2.90)是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而被偷(t=4.98)、被打(t=2.87)以及被武力抢夺(t=-2.62)等被害经历也是中学生攻击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澳门中学生的被动性攻击行为水平高于主动性攻击行为,逃课、物质滥用以及被害经历是中学生攻击行为的风险因素,需要加强中学生攻击行为的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情绪管理能力对4~6年级小学生交往焦虑与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蚌埠市四、五、六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为小学生一般情况、攻击行为量表(AQ)、情绪管理能力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IAS)四个部分。采用偏相关和层次回归法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攻击行为方面,男生攻击行为得分(72.74±18.09)高于女生(66.31±17.53)(P<0.01),五年级学生攻击行为得分(71.76±18.06)高于四年级(69.24±18.95)和六年级学生(68.40±17.19)(P<0.05)。三者关系分析显示,控制性别、年级后,攻击行为与情绪管理能力呈负相关(r=-0.463,P<0.01),与交往焦虑呈正相关(r=0.229,P<0.01),情绪管理能力与交往焦虑呈负相关(r=-0.234,P<0.01);情绪管理能力在交往焦虑与攻击行为中起到部分中介和调节作用(P<0.01),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46.08%,而调节作用仅占总效应的3.5%。结论情绪管理能力在4~6年级小学生的交往焦虑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可以降低交往焦虑程度与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行为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宁夏部分地区2 89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症状自评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总分及身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性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P值均<0.05),独生子女身体攻击性因子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愤怒、指向自我攻击性因子得分高于独生子女(P值均<0.05),农村大学生在敌意上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P<0.01).高攻击组、中间攻击组及低攻击组中,任意2组之间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总分及各因子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与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SSS总分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客观支持与愤怒、敌意、指向自我攻击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敌对、偏执、支持利用度、主观支持、恐怖、人际关系敏感与攻击行为有关(F=11.762,P<0.01).结论 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可以通过提高社会支持系统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了解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的关系,为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新乡市某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抽取399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青少年攻击性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独生子女女生的攻击行为总分及口头攻击行为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女生(P<0.05).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总分及身体攻击、口头攻击与母亲控制和父亲控制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总分、身体攻击和口头攻击与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呈显著负相关,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总分、身体攻击、口头攻击及自我发泄均与矛盾性呈正相关(P值均<0.05).组织性对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父亲控制对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30,0.216,P值均<0.01).结论 家庭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能降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父亲控制、母亲控制、矛盾性能增加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并探讨其与个体学业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攻击行为问卷、学业行为问卷、自尊量表对宝鸡市中等职业学校的414名中职生进行调查。结果 1在攻击行为得分上,男生的生理攻击显著高于女生(t=6.09,P0.01);二年级学生的语言攻击、愤怒、总攻击显著高于一年级学生(t=2.81,2.42,2.27,P0.05);2在学业行为得分上,女生的学习态度比男生积极(F=9.815,P0.01),学习策略/灵活性则较差(F=4.339,P0.05),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坚持性显著高于二年级学生(F=8.528,P0.01);3中职生攻击性行为与学业行为、自尊水平存在显著相关(r=0.459~0.117,P0.05),自尊与学业行为的注意力/坚持性、自我效能感维度均能显著预测个体攻击行为(Beta=-0.383,-0.119,t=-5.794,-2.083,P0.05);4与学业行为良好组的中职生相比,学业行为不良组的中职生攻击行为总体水平及其各维度得分均较高(P0.01)。结论中职男生的生理攻击与二年级学生的攻击行为发生率较高,学业行为状况与中职生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探讨父母心理控制、行为控制与中学生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为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蚌埠市初高中在校学生1 046名,使用父母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量表及攻击行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女生愤怒得分高于男生,男生攻击总分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6.28,2.56,P值均<0.01);两两比较显示,初二学生攻击行为得分高于初三、高一和高二的学生(P值均<0.05).男、女生在父母控制总分、父亲行为和心理控制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2,4.07,3.01,P值均<0.05);父母控制存在年级差异,两两比较显示,初中生父母控制水平高于高中生(P值均<0.05).父母控制与男女中学生的攻击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6,0.29),其中父母的心理控制与男生的攻击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6,0.23),父母的行为控制和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女生的攻击性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9,0.13,0.29,0.35)(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OR=0.50,95%CI=0.21~0.79)和母亲(OR=0.32,95%CI=0.02~ 0.62)的心理控制对男生的攻击行为具有预测性;对于女生而言,母亲的心理控制(OR=0.55,95%CI=0.23~0.87)和父母控制(OR=0.17,95%CI=0.01~0.33)可以预测女生的攻击行为(P值均<0.05).结论 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不容忽视,对父母控制进行有效干预可以预防和控制中学生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8.
儿童期躯体虐待与大学生攻击性及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黎岩  陈晨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4):529-531,534
探讨儿童期躯体虐待与大学生攻击性和自尊的关系,为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攻击性问卷修订版,对随机整群抽取的沈阳市3所大学的8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的检出率为29.17% (236/809).受虐组与非受虐组在攻击性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9±0.51)(2.21±0.55),t=-11.640,P<0.01];受虐组自尊得分高于非虐待组[(2.53±0.43)(2.34±0.89),t=-3.170,P<0.01];受虐组在攻击性各个维度上得分均高于非虐待组(P值均<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躯体虐待与躯体忽视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569,P<0.01);攻击性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各因子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481~0.695,P值均<0.01);躯体虐待和躯体忽视与攻击性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等呈正相关(r=0.219~0.348,P值均<0.01),与自尊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4,0.073,P值均<0.01);自尊与攻击性4个维度均呈正相关(r=0.111~0.195,P值均<0.01).结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自尊在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与攻击性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可以直接预测攻击性,也可以通过自尊间接预测攻击性.可以从自尊入手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9.
考察大学师范生完美主义、主动拖延与焦虑的关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主动拖延量表、焦虑量表,对方便抽取的潮州市2所师范院校1 589名师范类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男生完美主义、主动拖延得分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4.35,8.58,P值均<0.01),理工类学生主动拖延得分高于文史类学生(t=-3.54,P<0.01).师范类大学生完美主义、主动拖延与焦虑间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21,0.20,P值均<0.01),完美主义与主动拖延间也呈正相关(r=0.37,P<0.01).完美主义(β=0.21,P<0.01)、主动拖延(β=0.20,P<0.01)在单独及共同进入回归方程时(β=0.15,P<0.01)均能预测焦虑.主动拖延在完美主义与焦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师范类大学生完美主义、主动拖延与焦虑关系密切.可通过改善完美主义和主动拖延水平,提高大学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汪杰 《中国校医》2011,25(4):253-254
目的探讨高职学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13名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男生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女生(t=3.64,P<0.05),消极情感显著高于女生(t=2.97,P<0.05),独生子女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78,P<0.05),消极情感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t=3.42,P<0.05);(2)灵活性与总体情感、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r=0.24,P<0.01,r=0.22,P<0.01),不和谐与总体情感、生活满意度存在负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r=-0.25,P<0.01,r=-0.31,P<0.01);(3)高自我和谐组与低自我和谐组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学生攻击性行为潜在类别及其与家庭关怀度和生命意义感的相关性,为预防大学生攻击性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1年12月对新乡市3所大学的5 094名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攻击性行为量表(AQ)、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生命意义感量表(MLQ)进行调查。  结果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分为低攻击性行为组(26.4%)、中等攻击性行为组(48.5%)、高攻击性行为组(25.1%)3个潜在类别。不同性别、身体灵活性、运动频率、睡眠状况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潜类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95,169.86,125.76,325.24,P值均 < 0.01)。生命意义感和家庭关怀度在大学生攻击性行为3个潜在类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3.47,231.82,P < 0.01)。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命意义感(OR=0.96,95%CI=0.96~0.97)、家庭关怀度(OR=0.83,95%CI=0.81~0.84)对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3个潜在类别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  结论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与性别、运动频率、睡眠状况、身体柔韧性、生命意义感和家庭关怀度、身体灵活性相关。学校及家庭、社会均应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提供相应支持,从而减少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了解大学生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特征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锻炼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锻炼动机问卷,对分层随机抽取的扬州某高校1 16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大学生锻炼行为3个维度男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3,4.68,4.37,P值均<0.01);大学男生摄人调节、无动机维度得分分别为(1.72±1.16) (0.45±0.21),低子女生的(1.96±1.09) (0.30±0.12)(P值均<0.01).大学生内部动机(r=0.21~0.33)、整合调节(r=0.21~0.43)、认同调节(r=0.22~0.42)以及摄入调节(r=0.13~0.26)分别与锻炼频率、锻炼持续时间、锻炼强度呈正相关(P值均<0.01);男大学生无动机维度与锻炼频率呈负相关(r=-0.21,P<0.05);女大学生锻炼动机外部调节和无动机维度与锻炼频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5,-0.15,P值均<0.05),无动机维度与每次锻炼时间呈负相关(r=-0.12,P<0.01).整合调节(β男=0.21,β女=0.39,P值均<0.01)和认同调节(β男=0.26,β女=0.19,P值均<0.01)是大学生锻炼频率的预测指标;整合调节是大学生锻炼持续时间预测指标(β男=0.16,β女=0.21,P值均<0.01);摄入调节是女大学生锻炼强度预测指标(β=0.12,P<0.05).结论 不同性别大学生锻炼行为、锻炼动机存在差异;自主性动机能预测大学生锻炼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13.
金秋  韩慧  程耀慧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9):1340-1343
  目的  了解蚌埠市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与情绪管理的现状及其关系,为减少和预防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4—5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式,随机抽取蚌埠市1 046名中学生,使用悲伤情绪管理量表、愤怒情绪管理量表和攻击行为量表以及相关人口学因素共同编制的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男生悲伤情绪管理与愤怒情绪管理得分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4.06,4.29,P值均 < 0.01),初二学生愤怒情绪管理得分低于初三、高一和高二学生(F=3.53,P < 0.01);男生攻击行为总分高于女生(t=2.55,P < 0.01),而女生愤怒维度得分高于男生(t=6.27,P < 0.01);初二学生攻击行为总分高于初三、高一和高二学生(H=25.16,P < 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悲伤情绪管理与躯体攻击、愤怒、敌意以及攻击行为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0,-0.18,-0.08,-0.12,P值均 < 0.01),愤怒情绪管理与躯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以及攻击行为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5,-0.09,-0.36,-0.15,-0.29,P值均 < 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愤怒情绪管理对男生(B=-2.48,95%CI=-3.17~-1.79)和女生(B=-2.93,95%CI=-3.67~-2.20)的攻击行为均有预测作用,悲伤情绪管理对女生的敌意有负向预测作用(B=-0.26,95%CI=-0.54~0.01)(P值均 < 0.01)。  结论  中学生对自身情绪的管理能力越强,攻击性行为相对越少。提高中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了解初中女生反社会行为特质、自我控制与校园欺凌的关系,为减少初中女生的校园欺凌行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欺凌行为问卷、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反社会过程筛查量表,对方便抽取的长春市、沈阳市和加格达奇区的9所初中初一至初三年级918名女生进行测试.结果 不同年级初中女生的自恋、实施身体欺凌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02,3.42,P值均<0.05),初二女生的得分均高于初一、初三年级.初中女生自我控制与实施校园欺凌、受校园欺凌、反社会行为特质及其3个维度间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反社会行为特质及其3个维度与实施校园欺凌、受校园欺凌均呈正相关(r=0.08~ 0.47,P值均<0.01).反社会行为特质在自我控制负向预测实施校园欺凌间起多重中介作用.自我控制对冷酷无情、自恋和冲动的预测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23,-0.32,-0.47,P值均<0.01),自恋、冲动对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28,0.13,P值均<0.01),而冷酷无情特质对实施校园欺凌的预测作用无统计学意义(β=0.06,P>0.05).结论 初中女生自我控制可直接影响实施校园欺凌,也可通过反社会行为特质间接影响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拒绝敏感性在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性关系中的作用,为高校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4所高校3 418名大学生,采用自编社会人口学及留守因素问卷、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及拒绝敏感性量表(RSQ)进行调查,并利用AMOS 21.0构建拒绝敏感性、心理弹性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  结果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1 324名,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相比[(64.47±13.79)(197.90±25.57)(10.86±2.98)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社会适应性水平及拒绝敏感度更低[(63.26±13.69)(195.14±24.60)(10.45±2.91)分](t值分别为-2.50,-3.12,-3.87,P值均 < 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拒绝敏感性与社会适应性、心理弹性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4,-0.22,P值均 < 0.01),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r=0.64,P < 0.01);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心理弹性通过拒绝敏感性影响社会适应性的中介路径有统计学意义(中介效应值=0.02,95%CI=0.01~0.05,P < 0.05)。  结论  心理弹性和社会适应性水平在童年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群体较无留守经历大学生群体低,且拒绝敏感性在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跑步风险认知与跑步风险行为及跑步风险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为降低大学生课外跑步锻炼风险提供可行路径。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北京某大学470名参加课外跑步锻炼的大学生进行追踪调查,运用运动世界校园APP进行跑步锻炼记录和监测,追踪期间,每月统计1次跑步相关信息,共统计6次,同时,分3个阶段发放3份问卷收集相关信息。运用SPSS 26.0进行统计描述。运用AMOS 22.0进行数据相关关系分析。  结果  大学生一学年课外跑步锻炼风险发生率为71.06%,大学生对于跑步风险认知的平均得分为(3.68±0.59)分,对于跑步运动损伤认知的平均得分为(3.25±0.91)分,对于跑步运动疾病认知的平均得分为(3.23±0.96)分;大学生跑步风险认知与跑步风险行为之间呈负相关(r=-0.34),跑步风险认知与跑步伤病发生率呈负相关(r=-0.27),跑步风险行为与跑步伤病发生率呈正相关(r=0.28)(P值均 < 0.01)。体育课是大学生获得跑步风险知识的主要途径(43.40%)。  结论  大学生课外跑步锻炼风险发生率较高,对于跑步风险和跑步运动伤病的认知水平较低。需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大学生跑步风险认知水平,进而降低跑步风险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探讨体质健康信念在体质量指数(BMI)和锻炼行为关系中的中介调节作用,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分别抽取北京、济南、贵阳3城市部分初高中学生1 678名为研究对象,进行身高、体重检测以及体质健康信念量表和体育锻炼量表评分.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知觉锻炼益处(14.07±0.25,14.24±0.54)、体质评价态度(14.26±0.63,13.72±0.41)、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15.12±0.72,14.12±0.61)、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14.30±0.55,12.88士0.27)、评价结果关注(14.12±0.56,13.76±0.23)、锻炼行为(61.13±0.53,57.74±0.37)均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MI与体质健康信念知觉锻炼益处、体质评价态度、患病易感性、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评价结果关注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95,-0.174,-0.163,-0.122,-0.129,P值均<0.01);BMI与锻炼行为呈负相关(r=-0.203,P<0.01),体质健康信念知觉锻炼益处、体质评价态度、患病易感性、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评价结果关注维度均与锻炼行为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7,0.619,0.407,0.589,0.308,P值均<0.01).体质健康信念对锻炼行为的影响更大,在BMI与锻炼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调节作用.结论 随着BMI的增加,体质健康信念和锻炼行为评分减少;体质健康信念比BMI对锻炼行为的影响更大,体质健康信念在BMI与锻炼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信念,对促进体育锻炼,增进体质健康有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中学生殖健康教育对大学新生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及意向的影响,为生育力保护相关干预活动和政策制定提供证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3 001名大学新生进行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及意向问卷调查。使用χ2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比较,采用多元线性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和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  结果  北京市大学新生在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报告率为65.11%(1 954名);生源地为城市的大学新生在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报告率为71.11%(1 216名),高于生源地为非城市的新生(59.36%)(P < 0.05)。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大学新生,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指标总分[(4.22±0.90,4.05±0.98)分]、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总分[(24.64±5.34,23.09±4.93)分]和安全套使用意向(82.44%,70.88%)均高于中学未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新生(P值均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大学新生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总分比未接受过生殖健康教育新生高(β=1.21,95%CI=0.79~1.63,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大学新生安全套使用意向高于未接受过生殖健康教育新生(OR=1.63,95%CI=1.33~2.01,P < 0.01)。  结论  在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大学新生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和意向,有助于大学生安全性行为的实施,对生育力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探讨负性自动思维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冲动特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的冲动特质分量表、自动思维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量表的消极应对分量表和一般健康问卷,对方便抽取的山西3所高校931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大学生冲动特质与负性自动思维、消极应对方式之间均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1,0.259,P值均<0.01),负性自动思维与消极应对方式之间呈正相关(r=0.441,P<0.01);心理健康与冲动特质、负性自动思维、消极应对方式之间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09,-0.588,-0.353,P值均<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冲动特质主要通过3条路径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负性自动思维可独立地中介冲动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β=-0.18),消极应对方式可独立地中介冲动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β=-0.06),负性自动思维—消极应对方式在冲动特质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链式中介效应(β=-0.02).结论 改变负性自动思维和培养积极应对方式可能有助于消除冲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王聪帅  闫建华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1):1664-1667
  目的  了解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为有效缓解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纵向设计,使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量表分别于2021年12月(T1)和2022年3月(T2)方便抽取郑州、北京、沈阳、天津4个地区16所高校的973名大学生进行2次追踪调查。  结果  2次调查,男、女生在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变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81,-1.82,P值均>0.05),在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2个变量上存在跨群组的性别差异(T1:Z值分别为-0.98,-4.84;T2:Z值分别为-0.86,-4.64,P值均<0.01),男生的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女生;大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上存在稳定、同步相关性(r=-0.31~0.54,P值均<0.01);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T1能够预测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T2(β值分别为0.30,0.43,P值均<0.01),体育锻炼T1能够预测心理健康T2(β=0.37,P<0.01),且在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与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上,体育锻炼具备中介作用。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存在纵向因果关系,依据性别提高大学体育锻炼意识对改善心理健康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