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攻击行为和自尊水平与自杀风险的关联,为制定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10—12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宿州、合肥和马鞍山三市抽取4 154名大学生,采用《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uicidal Behaviors Questionnaire-Revised,SBQ-R)《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Buss&Perry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Chinese Version,AQ-CV)和《Rosenberg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Questionnaire)获取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自杀风险、攻击水平和自尊水平,根据量表总得分百分位数将攻击和自尊分为高水平(>P75)、中等水平(P25~P75)和低水平(25) 3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攻击行为和自尊与自杀风险的关联及性别差异。结果自杀风险、攻击水平和自尊水平在男生和女生中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倾向现状及其与原生家庭、特质焦虑、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攻击行为问卷、原生家庭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及特质焦虑问卷,对某大学405名大学三、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27.7%的大学生表现为中度以上的攻击行为倾向;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水平显著低于暴力罪犯群体(P0.01)。攻击行为总分及4个因子与特质焦虑呈正相关(P值均0.01),攻击行为总分及除言语攻击外的3个因子与原生家庭呈正相关(P值均0.01),攻击行为总分与症状自评量表的其他方面因子,敌意因子与人际关系敏感和其他方面因子呈正相关(P值均0.05)。回归分析显示,特质焦虑、原生家庭和症状自评量表的其他因子能预测攻击行为倾向(P值均0.01)。结论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攻击行为倾向,特质焦虑、原生家庭及睡眠和饮食情况与攻击行为倾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学生攻击性行为潜在类别及其与家庭关怀度和生命意义感的相关性,为预防大学生攻击性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1年12月对新乡市3所大学的5 094名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攻击性行为量表(AQ)、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生命意义感量表(MLQ)进行调查。  结果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分为低攻击性行为组(26.4%)、中等攻击性行为组(48.5%)、高攻击性行为组(25.1%)3个潜在类别。不同性别、身体灵活性、运动频率、睡眠状况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潜类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95,169.86,125.76,325.24,P值均 < 0.01)。生命意义感和家庭关怀度在大学生攻击性行为3个潜在类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3.47,231.82,P < 0.01)。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命意义感(OR=0.96,95%CI=0.96~0.97)、家庭关怀度(OR=0.83,95%CI=0.81~0.84)对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3个潜在类别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  结论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与性别、运动频率、睡眠状况、身体柔韧性、生命意义感和家庭关怀度、身体灵活性相关。学校及家庭、社会均应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提供相应支持,从而减少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父母心理控制、行为控制与中学生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为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蚌埠市初高中在校学生1 046名,使用父母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量表及攻击行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女生愤怒得分高于男生,男生攻击总分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6.28,2.56,P值均<0.01);两两比较显示,初二学生攻击行为得分高于初三、高一和高二的学生(P值均<0.05)。男、女生在父母控制总分、父亲行为和心理控制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2,4.07,3.01,P值均<0.05);父母控制存在年级差异,两两比较显示,初中生父母控制水平高于高中生(P值均<0.05)。父母控制与男女中学生的攻击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6,0.29),其中父母的心理控制与男生的攻击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6,0.23),父母的行为控制和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女生的攻击性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9,0.13,0.29,0.35)(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OR=0.50,95%CI=0.21~0.79)和母亲(OR...  相似文献   

5.
张伟玲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9):1354-1357
探讨自尊在大学生自我接纳与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为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我接纳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修订版和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对吉林省3所大学947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学生社交焦虑得分在性别、民族、生源地、学校类型、年级等人口学变量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社交焦虑与自尊、自我接纳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18,-0.445,P值均<0.01),自尊与自我接纳呈正相关(r=0.592,P<0.01).自尊与自我接纳均对社交焦虑有负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4,-0.30,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自尊在自我接纳与社交焦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大孩与独生子女小学生的攻击行为现状,分析其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议,为预防和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蚌埠市3所小学,以二至六年级共计922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学生基本情况、家庭状况、学生攻击行为评估三部分。  结果  男生中,7岁独生子女的总体攻击得分[26.0(22.0,34.5)]高于大孩20.0[(17.5,26.5)],9岁大孩的总体攻击得分[27.5(23.0,34.3)]高于独生子女[23.0(18.5,28.5)],8岁大孩的躯体攻击维度得分[7.0(4.0,11.0)]高于独生子女[5.0(3.0,8.0)](Z值分别为1.97,2.39,2.11,P值均<0.05)。女生中,8岁独生子女的躯体攻击维度得分[5.0(3.0,7.0)]高于大孩[3.0(3.0,4.0)],12岁大孩的敌意维度得分[7.0(6.0,8.0)]高于独生子女[4.5(3.3,9.0)](Z值分别为2.48,1.98,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大孩中男生除敌意外的其他攻击行为得分均高于女生,父亲文化程度越高者躯体攻击和敌意得分越低(P值均<0.05);独生子女中,年龄越大者言语攻击得分越高,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及较好者躯体攻击得分低于较差者,其他陪伴情况者的愤怒和敌意得分高于父母双方陪伴者,父亲文化程度越高者敌意得分越低(P值均<0.05)。  结论  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较高的父母陪伴质量和合理的教养方式,可减少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现况及其家庭和个人心理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减少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家庭教养方式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人格量表及攻击量表为工具,在江苏、安徽省随机分层抽取10所高校的84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大学生身体攻击及攻击总分高于父母关系和谐的大学生.父母为高中以上学历的大学生,除身体攻击外,攻击的其他维度及总分均低于父母为小学及或初中学历的大学生.高攻击组大学生家庭关爱维度得分低于低攻击组,而控制维度得分高于低攻击组.除目标关注维度外,高攻击组大学生心理弹性各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低攻击组.高攻击组大学生神经质得分高于低攻击组,人格特征其余维度的得分均低于低攻击组.结论 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受到父母关系、父母学历水平、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弹性和人格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丽卿  李巧  顾晨  朱慧全 《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1):1650-1652
了解海口市青少年抑郁症状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为制定青少年抑郁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海口市城乡地区4 995名学生,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进行调查.结果 有抑郁症状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得分(60.64±10.30,39.69±8.70)均低于元抑郁症状的学生(69.40±10.84,45.70±8.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449,22.276,P值均<0.05).有抑郁症状的学生家庭类型为极端型的比例(35.7%)高于无抑郁症状的学生(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475,P<0.05).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分别与学生负面情绪(r=-0.49,-0.42)、自我效能低下(r=-0.53,-0.49)、人际问题(r=-0.42,-0.38)、缺乏快感与兴趣(r=-0.60,-0.59)及抑郁总分(r=-0.46,-0.41)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青少年抑郁问题密切相关,特别是极端型家庭的青少年更易产生抑郁.保持家庭环境良好和谐可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了解中学生在性情境中的拒绝自我效能水平及各种家庭因素与其的关联性,为发挥家庭在促进青少年性健康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阶段抽样方法,对全国8个省城市和农村地区的8 746名中学生进行计算机辅助的自填问卷调查,分析各种家庭因素与中学生拒绝自我效能的关联性.结果 88.98%的中学生报告来自双亲家庭,74.81%的中学生与父母同住.分别有86.32%和91.56%的中学生报告与父亲和母亲的关系融洽,59.04%和64.18%的中学生报告父亲和母亲的管教较严格,分别有65.41%和83.87%的男生和女生报告父母主动与其交流过性相关问题.59%~ 70%的中学生报告肯定能拒绝朋友怂恿看色情物品、异性朋友坚持的接吻和来自熟人的性骚扰,男生的拒绝自我效能(4.09分)低于女生(4.56分)(t=-26.64,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生的拒绝自我效能与父亲的严格管教及与父亲融洽的亲子关系均呈正向关联,女生的拒绝自我效能与父亲或母亲融洽的亲子关系正向关联(P值均<0.05).结论 亲子关系和父母管教对中学生在性情境中的拒绝自我效能影响较家庭结构性变量更突显,其中父亲的角色更突出,应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促进干预中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运动对情绪、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制定缓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心境状态量表(POM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随机整群抽取扬州大学468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运动群体的情绪、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分与非运动群体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情绪、自我效能感与其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P0.05),且对心理健康回归非常显著(P0.01)。结论运动能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又能通过改善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间接促进心理健康,即情绪、自我效能感在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均起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1.
了解女大学生经前期综合征与学校适应性及两者的相关性,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提供建议.方法 便利整群抽取北京大学医学部2011年新入学女大学生445名,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经前期综合征调查表、经前期综合征症状打分表、学校适应水平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新入学女大学生中46.3%有不同程度的经前期综合征,突出表现的症状为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嗜睡及焦虑;新人学女大学生总体适应性水平得分为(244.97 ±30.89)分,城镇生源在角色适应性和环境的总体认同上优于农村生源(P值均<0.01);除职业选择适应性维度之外,新人学女大学生经前期综合征严重程度与总体学校适应性及其余各维度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结论 经前期综合征与学校适应性之间呈负相关,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通过各种途径改善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12.
Do normative young people, who tend to eat compulsively or to diet restrictively, perceive their families as relatively enmeshed and rigid, i.e., resembling the “psychosomatic family” profile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populations of bulimics and anorexics?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300 college students were surveyed with self-report inventories assessing eating behaviors and perceived 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Perceptions of family behavior were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dieting. Among females, compulsive eating was associated with families perceived to be relatively uncohesive. Among males, family variables accounted for a surprisingly large proportion (18%) of the variance in compulsive eating behaviors. Males who tended to eat compulsively perceived their families as relatively uncohesive and rigid, were relatively dissatisfied with their families, and had relatively cold relationships with each parent. In sum, data suggested that subjects who binged or dieted restrictively did NOT appear to share the family pattern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eating disorders. Compulsive eating among females may have represented simply a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stress, while among males it may have reflected pervasive inadequacies perceived in intrafamily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13.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改善家庭环境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485名贫困生和496名非贫困生进行调查。结果贫困生在SCL-90量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高于非贫困生;贫困生在FES-CV的亲密度、娱乐性因子方面得分显著低于非贫困生,在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因子方面,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矛盾性与SCL-90各因子呈正相关。结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贫困生,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探讨大学生自杀相关心理行为和自伤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关系,为大学生自杀、自伤行为的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安徽省合肥市某高校825名大学生进行一般人口特征、心理复原力、自悯、宽恕等方面调查.结果 大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自杀行动报告率分别为9.9%,3.5%,2.5%和1.8%,自伤行为报告率为11.8%.与宽恕他人维度得分中分组相比,宽恕他人得分偏高是自杀心理行为(OR=0.26)和自伤行为(OR=0.31)的负相关因素(P值均<0.05);心理调适能力各量表总分中,与心理复原力量表(CD-RISC)得分中分组相比,低分组是自伤行为的正相关因素(OR=2.11),高分组是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负相关因素(OR=0.51)(P值均<0.05);与自我怜悯量表及Hearland宽恕量表得分中分组相比,低分组均是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正相关因素(OR值分别为1.66,2.28),高分组均是自杀相关心理行为(OR值分别为0.33,0.44)、自伤行为(OR值分别为0.35,0.39)的负相关因素(P值均<0.05).结论 心理复原力、自我怜悯、宽恕水平与自杀相关心理行为和自伤行为关系密切.高校可通过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来降低自杀、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家庭亲密度与病耻感的关系及自我接纳在二者之间的的中介作用。方法 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运用方便抽样法以昆明市三甲医院内分泌科443名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象,采用家庭亲密度量表、2型糖尿病病耻感评估量表、自我接纳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家庭亲密度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患者的病耻感(β=-0.35,P<0.001);家庭亲密度可以正向预测患者自我接纳(β=0.44,P<0.001);自我接纳负向预测患者病耻感(β=-0.37,P<0.001);自我接纳在家庭亲密度与病耻感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45.71%。结论 自我接纳是家庭亲密度与病耻感之间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6.
了解澳门内地大学生自恋人格和攻击性的特点及其关系,为学生管理和高危事件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澳门广州两地大学生共2 195名(澳门科技大学内地籍学生927名,澳门籍学生442名;广州大学学生826名),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其自恋人格和攻击性.结果 澳门内地大学生优越感、自我钦羡和显性自恋总分均高于澳门本地学生和广州大学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2.129,14.687,10.241,P值均<0.05);攻击性各维度,澳门内地大学生与广州大学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澳门内地大学生敌意与隐性自恋总分,指向自我攻击性与易感质、隐性自恋总分相关系数均>0.4,敌意与易感质相关系数>0.5(P值均<0.05).澳门内地大学生中易感质和特权感均能预测攻击性各维度(P值均<0.05).结论 在澳门内地大学生中,易感质和特权感能预测攻击性各维度.学校应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人格,正确认识失败和挫折,减少攻击性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太原市大学生网络欺凌的流行状况及其与自杀行为的关系,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5—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山西省6所大学的大二、大三年级各随机选取2个院(系)共4 01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人口统计学特征、网络使用情况、网络欺凌情况、自杀行为等。结果大学生网络欺凌的总报告率为19.42%,其中网络欺凌、受网络欺凌、欺凌-受欺凌报告率分别为1.60%,11.49%和6.16%,自杀行为总报告率为10.87%。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受网络欺凌、欺凌-受欺凌与自杀行为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82,2.97,P值均<0.05)。结论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尤其是遭受网络欺凌或同时实施和遭受网络欺凌可能会增加学生自杀行为的风险。在降低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的同时,更应该关注遭受网络欺凌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自杀等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程冉  王玉锋 《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0):1271-1273
目的探讨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1 100名大学生进行分层整群抽样调查,并分析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结果新乡市大学生总的抑郁情绪检出率为81.04%;家庭内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及领悟社会支持和抑郁呈负相关(r=-0.163、-0.202、-0.214、-0.219,P=0.000);EPQ中的神经质、精神质对抑郁具有正预测作用(r=0.398、0.247),内外向、掩饰性对抑郁具有负预测作用(r=-0.172、-0.120);PSSS各个维度与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向(E)、掩饰性(L)呈正相关,与神经质(N)、精神质(P)呈负相关。结论大学生抑郁情绪与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密切相关,社会支持状况与人格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肾病综合征(NS)患儿家长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社会支持和抑郁水平,探索其相关性,并分析NS患儿家长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影响因素,进而探索提高NS患儿家长亲密度及适应性的方法,为提高NS患儿的生活质量,减少因疾病和治疗带来的心理不良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于2016年8至12月对西安市儿童医院87名NS患儿家长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Beck抑郁量表四部分.结果 家庭月总收入、照顾者文化程度、医疗费主要来源均不同程度影响NS患儿所在家庭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社会支持及抑郁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143~0.498,均P<0.05).87名NS患儿家长家庭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得分均低于常模(t值分别为-12.831、-9.365,均P<0.05),家长抑郁发生率为67.8%.NS患儿家长实际亲密度、理想亲密度、实际适应性、理想适应性均与社会支持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558、0.391、0.470、0.378,均P<0.05),与抑郁总分呈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406、-0.270、-0.369、-0.308,均P<0.05),社会支持与抑郁总分呈负相关关系(r=-0.480,P<0.05).结论 NS患儿家长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和抑郁值与社会支持关系密切,医护人员应当鼓励NS患儿所在家庭寻求良好的社会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