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青少年眼部屈光结构及屈光状态,为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西城区845名9~14岁中小学生进行视力、屈光状态检查,测量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并按年龄、性别、屈光度分组,对各组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屈光度组眼轴长度和角膜垂直曲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角膜水平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组眼轴长度和角膜水平、垂直曲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不同年龄组间男生正视眼眼轴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9-14岁青少年近视以低度为主.眼轴增长是青少年单纯性近视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戴寅妍  沈斌  蔡蔚  朱剑锋  夏庆华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2):1482-1483,1487
目的 了解长宁区视力不良小学生屈光状态及眼球生物测量相关指标,为学龄儿童近视防治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长宁区8所小学5937名学生进行远视力检查,以任意一眼裸眼视力<5.0者为调查对象,再作屈光度数、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的测量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视力不良小学生屈光类型以近视为主,且呈进行性发展.不同屈光组别、不同性别之间眼轴及角膜曲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屈光度(y)与眼轴长度(x1)、角膜曲率(x2)间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 =55.622-1.334x1-0.585 x2(R=0.777).结论 眼轴长度是近视发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学龄儿童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屈光筛查对早期发现、及时防治屈光不正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上海市华漕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学生屈光状态及影响因素,为防治屈光不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851名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学生进行散瞳复查屈光要素和问卷调查,分析其屈光状态及影响因素。【结果】男生视力好于女生,男生角膜曲率小于女生,男生眼轴长度大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视力、等效球镜度、角膜曲率逐渐下降,眼轴长度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屈光度组间比较,视力和眼轴长度有明显差异,且屈光度与视力呈正相关性(r=0.31,P<0.001),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性(r=-0.204,P<0.001)。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不同屈光度组间学生平均作业时间有增加趋势,而每天户外活动时间有减少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户外活动时间长是预防近视的一个保护因素,而作业时间长是近视的一个高危因素。【结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学生进行屈光检查,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屈光状态,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个性化建议,对降低学生的屈光不正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6~18岁儿童眼部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为儿童近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9年选择上海市宝山区中小学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收集学生的性别、年龄、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等资料,分析学生眼睛等效球镜、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检查3 132人6 264眼,正常视力1 049人,占33.49%;近视1 748例,占55.81%;远视335例,占10.70%。等效球镜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641,P0.001),等效球镜与角膜曲率呈较弱的负相关(r=-0.132,P0.001),角膜曲率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410,P0.001)。结论宝山区6~18岁儿童近视比例较高,屈光度与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5~14岁儿童屈光不正与年龄、眼轴长度及角膜表面形态改变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12月在大连市某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21例(242眼)儿童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5~7岁组[48例(96眼)]、8~10岁组[43例(86眼)]、11~14岁组[30例(60眼)].比较不同年龄及不同屈光度儿童的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分析各年龄组屈光度与AL、角膜曲率的相关性.结果 3组儿童眼睛角膜曲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儿童眼睛屈光度比较,5~7岁组>8~10岁组>11~14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儿童眼睛AL比较,5~7岁组<8~10岁组<11~14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年龄与屈光度呈负相关(r=-0.687,P<0.05),年龄与AL呈正相关(r=0.426,P<0.05).不同年龄组不同屈光度儿童眼睛角膜曲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不同屈光度儿童眼睛AL比较,均为近视>正视>远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各年龄组儿童眼睛屈光度与AL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随着年龄增加、眼轴增长,儿童屈光度逐渐降低,近视深度增加.临床应采取措施延缓儿童眼轴增长,以改善儿童屈光不正状态.  相似文献   

6.
分析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眼球生物学参数与屈光状态间的相关性,为大规模群体近视防控筛查敏感指标的确定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房山区小学校区450名6~12岁学龄儿童.采用1%盐酸环喷托酯散瞳,RM-8000计算机验光仪验光;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测量眼轴及平均角膜曲率,计算平均角膜曲率半径、轴径比.结果 在低年龄组(6~8岁)中,眼轴与屈光度呈负相关(r=-0.244,P<0.01),与角膜曲率半径呈正相关(r=0.500,P<0.01),屈光度与轴径比呈负相关(r=-0.284,P<0.01);高年龄组(9~12岁)中,眼轴与屈光度呈负相关(r=-0.613,P<0.01),与角膜曲率半径正相关(r=0.644,P<0.01),屈光度与轴径比呈负相关(r=-0.809,P<0.01).高年龄组、低年龄组儿童屈光度与角膜曲率半径均无统计学相关性(r值分别为-0.029,-0.026,P值均>0.05).不同屈光类型中,低、中度近视组儿童屈光度与眼轴(r=-0.687,-0.797)、轴径比(r=-0.589,-0.836)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眼轴与平均角膜曲率半径在远视、正视组相关程度高(r值分别为0.809,0.812,P值均<0.01).结论 学龄儿童屈光发育中,眼轴延长与近视发生密切相关;角膜曲率半径随眼轴增长而代偿性增大.轴径比与屈光状态显著相关,可有效评估群体近视发生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同龄青少年近视的发生与角膜曲率、眼轴长度、晶体厚度、前房深度及玻璃体长度的关系。方法:对13岁同龄学生240人,480只眼根据散瞳后屈光度进行分组,对各组角膜曲率、眼轴长度、晶体厚度、前房深度及玻璃体长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岁同龄青少年近视以轻中度为主,占72%。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组之间眼轴长度、玻璃体腔长度、角膜垂直曲率总体差别有显著性(P<0.05)。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13岁同龄青少年近视屈光度与眼轴长度、角膜垂直曲率、玻璃体腔长度有相关性(P<0.05),近视屈光度与晶体厚度、前房深度、角膜水平曲率无相关性(P>0.05)。结论:13岁同龄青少年中、高度近视主要是眼轴过长引起的,而轻度近视的产生与眼轴无明显关系。眼角膜垂直径屈光力增高可能是形成青少年轻度近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近视眼周边视网膜变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大学生近视眼周边视网膜变性患病情况及其与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的关系,为进行相关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178位屈光状态为近视的大学生,进行角膜曲率、睫状肌麻痹验光、眼压、眼轴、Goldmann 三面镜检查.结果 45.21%的大学生近视患者检出不同类型的周边视网膜变性,其中格子样变性检出率为8.98%.有格子样变性、视网膜裂孔的近视大学生眼轴长度长于无此类视网膜变性者(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近视患者的周边视网膜变性检出率较高,且随着近视屈光度及眼轴长度的增加而增高.  相似文献   

9.
<正>为了解中小学生视力低常发生、发展的原因,为儿童近视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上海市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合作,于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对长宁区2所小学和2所初中学生进行眼球生物测量,旨在了解7~14岁儿童屈光度和眼轴、角膜曲率、眼压等特征,并探讨其屈光状态与屈光要素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了解沈阳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状态,为防治儿童屈光不正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沈阳市10所幼儿园全体3~6岁儿童,应用儿童图形视力表检查视力,美国伟伦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进行屈光检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率为11.3%.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不良率有增高的趋势.3~6岁儿童群体屈光筛查异常率为21.1%.儿童视力正常眼的屈光异常以远视和散光为主,且均以轻度为多.视力不良眼中近视所占的比例上升.>1.50 D的散光眼占所有视力不良散光眼的75.2%.无论视力正常还是视力不良眼,各年龄组间远视、近视、混合散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应成为监测和干预的重点,尤其是视力检查正常但屈光不正的儿童,应作为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工作的重点监测对象.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一条有效的成本较低的,操作便捷且易于推广的早期近视检出方法。选择北京市羊坊店学区1427名6~12岁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采用轴率比联合远视力和远视力筛查作为检出及转诊标准。依据成本核算公式,核算两种方法的筛查成本、转诊费用,计算确诊1例近视所需平均成本。结果提示采用轴率比联合远视力筛查较远视力筛查可以分别降低成本15.12%和12.34%。可见轴率比联合远视力进行筛查,在各年龄组中成本均低于远视力筛查,是一种经济合理的学龄儿童群体近视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成都高新区4~18岁儿童青少年的屈光状态,分析屈光参数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于2021年8—9月对成都市高新区4~18岁共82 024名儿童青少年进行调查,分析筛查性近视检出、视力不良、高度近视、屈光状态及眼轴发育情况。  结果   筛查性近视检出率为40.42%,其中低度近视率为24.51%,中度近视率为13.05%,高度近视率为2.86%。幼儿园筛查性近视检出率为1.81%(233/12 848),小学为34.44%(17 095/49 644),初中为79.73%(9 738/12 214),高中为83.25%(6 092/7 318)。4岁开始视力不良率逐年增加,6~15岁为近视检出率增长最快的时间段;高度近视检出率相邻年龄组间两两比较,9~15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35 7);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间比较,5岁、7~17岁男女生筛查性近视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4岁时总体屈光度中位数为0.40 D,到18岁时发展为-2.90 D,8~15岁女生的屈光度比男生更高(Z值分别为-2.53,-4.09,-5.67,-8.64,-5.56,-4.97,-2.52,-2.14,P值均 < 0.05)。随年龄增长眼轴逐渐变长,4岁时均值为(22.31±0.59)mm,18岁达到(24.91±1.00)mm。角膜曲率均值随年龄变化不大,均值为(43.19±1.47)D。  结论   6~15岁为近视发展关键时期,预防近视应该在6岁前,预防高度近视发生应在10岁前,女生的近视检出率高于男生,近视防控应重点关注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和屈光状态儿童屈光进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近视防控方案制定和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已有队列分层整群抽取上海嘉定区和松江区共20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收集1 510名4~14岁儿童2015年基线及2016年1年随访数据,包括睫状肌麻痹等效球镜(SER)、眼轴长度(AL)和角膜曲率等,分析SER和AL在不同年龄、屈光状态儿童中的分布和进展,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探索SER进展量的影响因素。  结果  4~5岁儿童ΔSER保持相对稳定(平均-0.08~-0.07 D/年),6岁以上各年龄段SER均向近视方向明显漂移(平均-0.50~-0.31 D/年),11岁后回落至-0.44~-0.33 D/年;ΔAL在4~10岁组为0.27~0.35 mm/年,11~14岁组降低为0.15~0.22 mm/年。新发近视者的ΔSER和ΔAL最大[(-0.90±0.05)D,(0.51±0.02)mm],其次是低度近视组[(-0.68±0.04)D,(0.36±0.02)mm],中高度近视组[(-0.49±0.06)D,(0.23±0.03)mm]再次之,远视组[(-0.21±0.02)D,(0.26±0.01)mm]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年龄(β=-0.07)、基线SER(β=0.05)和ΔAL(β=-0.78)是4~10岁组屈光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ΔAL(β=-1.55)是11~14岁组屈光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 < 0.05)。  结论  学龄前阶段儿童眼轴多为生理性增长,应通过增加户外活动等防止其超越生理性范围增长引起屈光近视化进展。小学阶段、近视前期和低度近视对象是近视防控重点动态监控和干预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青春期对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的影响及其与户外活动、近距离用眼和电子产品使用的交互作用,为近视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从上海市某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选取776名7~13岁的儿童青少年参与研究,随访周期为2年(2015—2017年)。所有参与者每年进行1次睫状肌麻痹下屈光检查和眼轴测量,通过问卷调查和问询获取青春发育表征、日均户外时长、近距离用眼时长、电子产品使用时长等信息。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不同青春期阶段屈光参数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效应。  结果  基线时有634名儿童青少年参与散瞳验光,其中350名近视(55.2%)。不同青春发育阶段眼轴长度进展、日均户外时长、近距离用眼时长和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10,4.25,5.54,9.20,P值均 < 0.05)。青春期阶段与日均户外时长对眼轴长度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β=0.133,P<0.05),与近距离用眼时长、电子产品使用时长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青春期可能在中国儿童青少年户外时间与屈光发育之间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6~14岁低视力儿童行屈光矫正和助视器配戴的视力康复情况。 方法 对6~14岁低视力儿童86例(172眼)检影验光后行屈光矫正和助视器验配。结果 6~14岁低视力学龄儿童屈光不正以高度近视为主。经单纯屈光矫正后27.4%视力得到提高;在助视器配戴下81.4%视力有提高,其中脱残率58.3%。在助视器配戴下Ⅱ级低视力儿童比Ⅰ级低视力儿童脱残率高(P<0.01)。 结论屈光矫正和助视器配戴对低视力儿童均有积极的康复作用,助视器的视力康复效果更好。残余视力越好,视力康复越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杭州市小学生视力及屈光状态,了解学龄儿童屈光矫正的现况及需求。方法整群抽取杭州市20所小学在校学生进行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检查,双眼中任一眼裸眼远视力低于5.0者,测量双眼屈光度数。结果在17791名小学生中,视力低下检出率为52.64%,其中女生检出率(55.85%)高于男生(4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至六年级视力低下检出率逐渐增高。疑似近视检出率为85.62%(95%CI:84.91~86.33),其轻度近视占80.03%。各年级组疑似近视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眼平均等效球镜度(-1.81±1.85)D,各年级组间屈光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lal-Wallis检验,P0.01)。6个年级组间近视的进展为-2.00 D,平均-0.40 D/y。疑似远视检出率为1.90%(95%CI:1.62~2.18)。结论杭州市学龄儿童视力低下检出率高,近视是其主要原因,屈光不正矫正现状堪忧,加强近视防治工作以减少视力损害,提高儿童屈光不正矫正率和矫正质量。  相似文献   

17.
12—14岁视力不良学生眼屈光状态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12~14岁学生远视力低于正常、近视力正常的346名青少年学生进行眼底检查除外屈光不正以外的其它眼疾,在睫状肌麻痹下检影验光,结果发现:正视眼43只(6.2%),近视眼627只(90.6%),远视眼22只(3.2%);近视眼按年龄和近视程度分类进行统计分析,随年龄增长近视屈光度升高:12岁组与13岁组间、12岁与14岁组间近视屈光度均有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低度近视的比例减少,而中度、高度近视的比例增加。在防治近视工作中,不应仅以远视力作为唯一指标,必需在睫状肌麻痹下检影验光方可了解屈光状态,再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了解目前新疆和田农村地区维吾尔族学生的屈光状态与眼部生物学参数及其之间的相关关系现况,分析少数民族学生屈光状态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横断面调查。于2019年1—9月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最终选取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和田农村地区15所学校的2 217名3~14岁的学生进行相关眼部检查,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数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及性别的眼部生物学参数、屈光状态和散光患病率,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田农村地区维吾尔族学生等效球镜度(SE)与其他眼部生物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新疆和田农村地区维吾尔族3~14岁学生的近视患病率为14.3%(316/2 217),其中低度近视患病率为12.9%(286/2 217)、中度近视患病率为1.0%(22/2 217)、高度近视患病率为0.4%(8/2 217);散光患病率为35.7%(791/2 217)。2 217名学生平均等效球镜度、柱镜度、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玻璃体长度分别为(-0.03±0.93) D、(-0.32±0.46) D、(22.73±0.76)mm、(3.40±0.33) mm、...  相似文献   

19.
了解北京市3~6岁异常视力儿童屈光状态.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3~6岁儿童(5 586名)的视功能进行了调查,本文仅就单眼裸眼视力<0.9者(370例、740只眼)的屈光状态及伴斜视、弱视患儿的屈光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 屈光不正总患病率为6.53%,远视、混合散光、近视患病率依次为:4.76%、1.56%、0.30%(P<0.01);轻、中、重度屈光不正患病率依次为:3.68%、2.05%、0.90%(P<0.01);屈光不正分布有地区差异(城镇高于农村,P<0.01)和年龄特点(4岁组患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斜视患病率为0.80%,弱视患病率为2.22%,弱视首次检出率84.85%.远视性屈光不正是导致斜、弱视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睫状肌麻痹自动验光法筛查7~9岁儿童屈光不正的真实性、有效性及适应的阳性界值,为7~9岁儿童屈光不正寻找简便可行的筛查方法。方法采用整群抽样获得7~9岁儿童样本209人,分别采用TOPON-10电脑自动验光仪非睫状肌麻痹自动验光法和托品卡胺睫状肌麻痹后检影法进行检查。结果209例调查对象(418只眼)非睫状肌麻痹自动验光法较睫状肌麻痹后检影法结果近视屈光度数增大,远视屈光度数减小。筛查评价中:将SE≤-0.75D作为近视屈光的阳性界值时,约登指数为0.81,阳性预测值为71.6%,有较高的真实性;SE在各取值状态下,作为远视屈光筛查的真实性均不高;?DC?≥1.0D作为散光的阳性界值时,约登指数为0.84,阳性预测值为85.2%,有较高的真实性。结论非睫状肌麻痹自动验光法对7~9岁学龄儿童的近视屈光和散光筛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