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CR入射体表剂量与肺部病变检出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不同入射体表剂量与肺部模拟病变检出的相关性,探讨CR最适宜曝光量.方法 在仿真胸部体模中放置模拟网状、线状和结节病变结构,用不同曝光剂量组采集CR图像.收集140例志愿者的不同剂量标准胸部后前位CR图像.4位放射医师分别对所有图像进行阅片评分,同时测量入射体表剂量.结果 高剂量组(EI值1 900~2 100)图像为优质图像,对小病变的检出高.中剂量组(EI值1 500~1 800)图像直径小于6mm的微小结节结构显示模糊,模拟网状结构和线状结构的检出低于高剂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EI值1 000~1 400)的图像质量差,对各种病变的检出低.结论 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曝光剂量可以有效地减少辐射损伤,CR成像曝光量的优化必须考虑到所有相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数字乳腺X线摄影曝光模式对乳腺体模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为乳腺癌的影像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将乳腺体模一次成像。自动曝光模式,分别应用低剂量(Dose)、标准(STD)和高对比度(CNT)3种曝光模式;手动曝光模式,固定管电流量32 mAs,分别改变管电压为25、26、27、28、29、30、32、34、36、38和40 kV曝光11次;固定管电压29 kV,分别改变管电流量为20、32、40、45、56、63、80、100、125、160和200 mAs曝光11次。记录各曝光参数下平均腺体剂量(AGD)值,并根据美国放射学会(ACR)评分标准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3种自动曝光模式下,模拟纤维组织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模拟钙化和模拟团块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手动曝光模式下,固定管电流量32 mAs,改变管电压或固定管电压29 kV,改变管电流量曝光,3种模拟病变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但3种模拟病变的图像质量评分受管电压或管电流量增加而且引起的变化趋势不同。管电流量或管电压变化对模拟纤维组织的图像评分影响最大,对模拟钙化的图像评分影响最小。自动曝光模式以低剂量模式AGD值最低,高对比度模式AGD最高;手动曝光模式时,AGD随管电压和管电流量增加而增加,均呈正相关关系(R2=0.998,P=0.000;R2=0.979,P=0.000)。结论:数字乳腺X线摄影时,可采用自动曝光的低剂量模式行乳腺癌筛查。使用手动曝光模式行常规临床检查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双能量减影胸部成像在检出模拟肺部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在仿真胸部体模中放置模拟网状、线状和结节病变结构,对其实施数字X线摄影(DR)的双能量减影成像.采集DR胸片、能量减影的软组织和骨骼胸部图像,4位放射医师分别对这3幅图像进行阅片评分,所有数据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模拟网状、线状及大结节(直径≥1cm)结构在DR胸片和双能量减影胸片体模图像中,可见度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结节(直径<1cm)模拟结构的两种成像方法比较,可见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能量减影胸部成像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肺部低对比小结构病变的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附加滤过板厚度对图像质量和患者吸收剂量的影响. 方法:在X线准直器上分别添加0,1,2,3和4 mm厚的铝质附加滤过板,影像增强器表面的输入剂量约为1 μGy/帧. 采用不同的管电压(kVp)分别对8,10,13,15,20和25 cm厚的体模成像,分析上述附加滤过板对体模表面剂量、图像质量以及X线管负荷的影响. 结果:随着附加滤过板厚度的增加,体膜表面剂量呈平方关系下降;若获得同样的图像信噪比,则管电流(mAs)呈线性增加;图像ROC分析显示,X线管焦点胀增对图像清晰度影响不大,射束硬化效应对图像对比度的影响不明显. 结论:一定范围内的附加滤过板厚度增加可以减少患者表面剂量,同时不会造成X线图像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用体模研究和评价CT的一种自动曝光(CARE,Dose 4D)性能.材料用有机玻璃制作四个体模,分别为类椭圆26×17cm用于腹部检测;类椭圆36×16cm用于髋部检查;椭圆35×12cm用于肩部检测;直径从13cm-18cm的圆锥体模用于头部和腹部检测,四个体模长度均为10cm.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Cardiac 64螺旋CT.方法 在自动曝光和手动固定曝光方式下,对圆锥体模用头部和腹部方案分别进行螺旋扫描,比较两种曝光方式噪声和有效mAs随体模直径的变化.在两种曝光方式下,对肩部、腹部和髋部体模采用相应的扫描方案进行螺旋扫描,分别检测两种曝光方式在图像噪声相同情况下,自动曝光有效mAs降低的幅度.结果 对圆锥体模用头部和腹部方案扫描的结果 是,自动曝光方式,剂量降低幅度依赖体模直径.自动曝光与手动固定曝光相比,腹部体模有效mAs降低在8.9%~5.9%之间.肩部体模有效mAs降低在38.1%-33.5%之间,髋部体模有效mAs降低在34.8%-27.1%之间.讨论在自动曝光(CARE Dose 4D)方式下,剂量降低幅度与体模的结构和大小有关,这种方法 可作为CT自动曝光性能检测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超低剂量CT扫描方案对仿真胸部体模内不同类型的模拟肺结节体积测量准确性影响。方法 从管电压120kV、100kV、80kV选择一个条件,再从管电流50mAs、40mAs、30mAs、20mAs、10mAs选择一个条件,进行组合产生15组不同的超低剂量扫描方案,使用MSCT扫描仪(PHILIPS Brilliance,i CT 256)对中国成人男性CDP-IC型高端仿真胸部体模进行扫描,同时将人工制作的11枚模拟肺结节(实性结节6枚,磨玻璃结节5枚),放置于仿真胸部体模内。应用计算机辅助诊断肺结节分析软件对仿真体模内每个结节进行识别和标记,自动算出每次扫描方案对应的各个结节体积测量值,比较不同扫描方案、及不同结节类型之间每个结节体积测量的绝对百分比错误(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APE)和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间差异。结果 超低剂量CT扫描条件,仿真胸部体模内磨玻璃结节体积测量APE明显大于实性结节体积测量APE(t=6. 682,P=0. 000)。管电压为120 k V扫描条件,结节体积测量APE要明显小于管电压为100 k V和80 k V两组扫描条件结节体积测量APE值(P值分别为0. 03和0. 001);而管电压100 k V扫描条件结节测量APE和管电压80 k V条件结节测量APE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778)。但管电压80 k V扫描条件,较管电压100 k V扫描条件,其有效剂量ED下降(0. 303±0. 062) m Sv(P值=0. 000);较管电压120kV扫描条件,其有效剂量ED下降(0. 694±0. 062) m Sv(P值=0. 000)。结论 超低剂量CT扫描对磨玻璃结节体积测量误差更大,管电压由100 k V下降到80 k V时,对本组结节体积测量误差影响不大,但其接受有效剂量ED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7.
郁仁强  曾勇明  赵峰  彭刚  彭盛坤  谭欢  王杰  刘潇  蔡文晶 《重庆医学》2012,41(31):3300-3301,3304
目的研究数字断层融合技术(DTS)曝光参数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探讨DTS胸部扫描参数的优化。方法利用仿真胸部体模模拟胸部DTS检查,采用固定mAs变化kV和固定kV变化mAs两组曝光参数扫描,由两名放射诊断医生采用盲法评价图像质量,采用Kappa值评价两名医生对图像的判断结果一致性,然后比较各组图像得分。结果两名医生对图像的判断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84)。变化kV组中90、100、110kV 3组得分最高,均为4.00±1.27;变化mAs组中0.5mAs组得分最高,为3.83±1.17。结论对于标准体型成人男性DTS胸部成像,综合图像质量、剂量等因素,推荐曝光参数为90kV、0.5mAs。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X线摄影剂量的变化对采用放射吸收法测量的骨密度(BMD)值的影响。方法:使用DR3500摄取患者左手后前位片(手模型),数字X线摄影参数:固定1.6 mAs,焦片距100 cm,球管焦点0.8,千伏由40升高到120,每增加5 kV曝光1次,DR系统将产生的原始图像传送到BMD测量的工作站进行自动处理,得到相应的BMD值。固定50 kV,将毫安秒值由1逐渐加到32,BMD工作站自动计算BMD值,观察相应BMD值的变化。结果:随着千伏值的升高,BMD值也相应增加,但在大于100 kV时,BMD工作站不能计算出结果;毫安秒增加,BMD的变化范围不大,无显著差异。结论:摄影仟伏的变化,对所检测BMD值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朱明霞  欧阳羽  张静  罗启明 《重庆医学》2012,41(13):1274-1275,1278
目的探讨乳腺数字化放射成像(DR)中参数自动优化(AOP)模式与影像质量的关系,从而选取最优化的AOP模式。方法运用3种AOP模式即剂量优先模式(DOSE)、标准曝光模式(STD)和对比度优先模式(CNT)分别对乳腺模体进行4次DR摄影,对12幅乳腺影像进行质量分析。运用3种AOP模式对180例受检者进行乳腺DR摄影,并对720幅乳腺影像进行质量分析,再对所有曝光数据和质量评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OSE曝光模式的平均腺体剂量(AGD)最低,STD、CNT曝光模式下的AGD值较之均有增加(P<0.05)。3种AOP模式12幅模体图像评分均达合格标准,3种AOP模式720幅图像中,质量达甲、乙级的数量均大于98%。结论乳腺DR的3种AOP模式中,CNT模式的AGD值较高,应谨慎使用,DOSE和STD模式的AGD值相对较低,可减少受检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且其图像质量达到诊断标准,应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直接数字X线摄影术(DR)在婴幼儿胸片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HOLOGICEPEX型多功能DR和TOSHIBA多功能拍片机各1台,随机抽取我院0岁~3岁婴幼儿DR胸片和传统胸片各200例,由我科3位放射学专家对影像进行分析,分别统计2种胸片的甲级、乙级、丙级及废片率,并且对婴幼儿接受2种摄影胸片的受照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DR胸片甲级片率77%;传统的婴幼儿胸片甲级片率56.5%。婴幼儿胸部的曝光剂量DR胸片为1mAs,传统胸片为5mAs。经统计分析结果,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婴幼儿的DR胸片质量明显好于传统胸片。DR系统的曝光剂量显著降低;DR系统操作方便,成像快捷,有利于放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256层i CT联合i Dose4迭代重建技术在胸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50名健康体检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100m As)、低剂量50m As组和低剂量25m As组,分别采用100、50、25m As进行胸部CT扫描,100m As采用FBP重建作为常规对照组,两组低剂量扫描组均采用FBP及i Dose4对图像进行重建。比较不同毫安秒和重建算法的辐射剂量、CT图像噪声(MSD)、对比信噪比(CNR)、信噪比(SNR)以及主观图像质量。结果低剂量采用i Dose4组与常规对照组主观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m As采用i Dose4重建图像的MSD、CNR及SNR与常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m As采用i Dose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m As组较常规对照组辐射剂量降低约53.3%,25m As相比对照组剂量降低76.4%。结论与常规剂量FBP重建相比,50和25 m As采用i Dose4重建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同时不影响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范晓东 《中外医疗》2012,31(6):12-13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自动曝光控制技术在常规胸部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行常规胸部CT检查体检者,分为:对照组,手动曝光控制技术,共20例;研究组,应用自动曝光控制技术,共60例,其中有3种扫描参数,分别为120Kv110mAs(Ⅰ组)、120Kv130mAs(Ⅱ组)、120Kv150mAs(Ⅲ组)。对比分析2组的胸部CT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差异。结果随研究组的管电流增加,图像噪声减小,而辐射剂量增加(P<0.05)。对照组的图像噪声介于2组与3组间,而辐射剂量介于1组与2组间,且对照组与2组的图像噪声无差异(P>0.05),而辐射剂量有差异(P<0.05)。结论扫描参数120Kv130mAs的多排螺旋CT自动曝光控制技术能在保证图像质量同时,有效减少辐射剂量,适宜在常规胸部体检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DR)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将0~14岁的儿童分为0~1岁、1~3岁、3~7岁、7~11岁、11~14岁5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180例,共900例,随机分成A、B、C 3组,A组为Kodak DR 3000固定毫安秒组,B组为Kodak DR 3000自动毫安秒组,C组为Philips DR自动毫安秒组。对3组之间的毫安秒(mAs)均数(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1)3组mAs均值比较,C组比A组和B组分别降低4.89mAs、2.01mAs,降低幅度为81.5%、64.5%,3组毫安秒均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 814.679,P<0.01),即C组mAs均值最小,辐射剂量最低。(2)3组共900幅图像质量均能够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095,P>0.05)。结论在获得满意图像质量前提下,Philips DR自动毫安秒组更能体现儿童摄影正当化及最优化原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野战综合手术救治方舱与导管室内介入治疗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差异。方法用标准体模分别测量影像清晰时(dose-area product,DAP)、入射皮肤剂量(enter skin dose,ESD)透视和摄影的辐射剂量值,对6只实验动物分别在野战救治方舱和导管室内行冠状动脉造影,由3位观察者采用双盲法对影像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方舱内DAP透视和摄影时的剂量值分别为(12.96±0.19)μGym2/s,(39.55±0.26)μGym2(10帧);ESD依次为(21 403.33±170.10)μGy/s,(67 647.25±173.12)μGy(10帧);导管室内DAP透视和摄影时的剂量值分别为(5.20±0.01)μGym2/s,(55.27±4.32)μGym2(10帧);ESD依次为(11 690.00±26.46)μGy/s,(106 430.82±49.57)μGy(10帧)。方舱组和导管室组剂量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影像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野战综合手术救治方舱相比导管室,可以降低辐射剂量且影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5.
兔颅脑螺旋CT扫描吸收剂量与图像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螺旋CT在兔颅脑进行低剂量扫描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为新生儿颅脑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水体模的同一层面,用120 kV,分别作1.0和1.5两种螺距,3 mm层厚的200、110、70 mAs扫描.在每幅图像的相同位置测5个兴趣区,作CT值的均匀性和噪声水平比较;选用15只健康成年兔,用扫描参数120 kV、3 mm层厚、FOV115,1.0和1.5两种螺距在同一范围作200、110、70 mAs三种不同剂量的螺旋扫描.由4名CT医生盲法评价兔脑CT图像,按优、良、差三个等级评判每一幅图像.结果:CT图像的均匀性随CT扫描剂量减少而变差,图像噪声水平随CT扫描剂量减少而增高.对螺距1.0,200、110、70 mAs及螺距1.5,200、110 mAs五组扫描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兔颅脑进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既能保证图像质量,又能降低兔在接受颅脑CT检查时的放射辐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儿童上颌埋伏牙诊断中的低剂量扫描技术。方法收集我院75例上颌埋伏牙患儿,随机分为A,B,C 3组,分别采用90,60,40的有效毫秒数值(mAs)进行扫描,由2名副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分析图像质量并打分,同时记录不同有效mAs时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3组图像均能清晰区分牙齿结构,重建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B组和C组的图像牙齿锐利度、牙槽突骨小梁的分辨力较A组依次下降,但仍能满足诊断要求;C组与A组比较,DLP值显著下降(P〈0.05)。结论有效mAs为40的低剂量扫描技术可以满足儿童上颌埋伏牙的诊断需要,并能显著降低患儿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迭代重建(IR)滤波反投影重建(FBP)在脑实质血肿低辐射剂量CT 复查中的应用 优劣。方法 选取病程1 周内的脑实质血肿头部CT 复查的成人90 例,随机分为3 组,每组各30 例。分别进行 100、150、200 mAs 3 种不同辐射剂量水平的CT 扫描。图像分别进行IR 和FBP,比较不同剂量组的两种重建 方式下脑实质血肿所在层面图像的噪声水平,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 ①相同辐射剂量的图像噪 声IR 组低于FBP 组(P <0.05);② IR 图像100 mAs 组与200 mAs 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00 mAs 组噪声高于200 mAs 组(P <0.05);③ FBP 100 mAs 组图像质量低于200 mAs 组,主观评分和噪声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④ FBP 图像150 mAs 组与200 mAs 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50 mAs 组噪声高于200 mAs 组(P <0.05)。结论 相同辐射剂量IR 较FBP 图像噪声更小,图像主观评分相同 时IR 较FBP 所需的辐射剂量更低。对成人脑实质血肿病变的CT 复查患者,IR 较FBP 具有更低辐射剂量的优 势,IR 可采用100 mAs,而FBP 需采用150 m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