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摘 要 目的:分析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南京地区33家医院2014~2016年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及排序比(B/A)进行分析。结果:南京地区33家医院分子靶向抗肿瘤药销售金额由2014年的8 082.23万元增加至2016年的10 970.18万元,增长了35.73%。其中,单克隆抗体药的销售金额构成比逐年上升,酪氨酸激酶抑制药的销售金额构成比逐年下降。利妥昔单抗各年度销售金额均排名前列。吉非替尼连续3年DDDs排名第1,DDDs较高。大部分药物DDC相对稳定,B/A值大于1,销售金额与用药频度同步性总体较好。结论:2014~2016年南京地区分子靶向抗肿瘤药应用呈上升趋势,分子靶向药物越来越得到临床认可。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肺癌患者在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的症状群和生活质量,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为临床护士动态管理其症状群及改善其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便利选取2019年1月—9月就诊于合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17例肺癌患者为调查对象。在患者入院当天、术后2~4 d和术后1个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肺癌模块及肺癌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入院当天肺癌患者存在呼吸道症状群、疼痛-疲乏-睡眠障碍症状群、心理情感症状群及神经系统症状群,共4个症状群;术后2~4 d和术后1个月患者增加了消化道症状群,共5个症状群,各时间点群内症状组成不同。肺癌患者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除社会与家庭状况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入院当天,呼吸道症状群严重程度得分与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P<0.01);术后2~4 d,呼吸道及疼痛-疲乏-睡眠障碍症状群严重程度得分均与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呈负相关(P<0.05);术后1个月,5个症状群严重程度得分均与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 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存在多个稳定的症状群,且症状群严重程度得分与生活质量得分负性相关。医护人员应对围手术期肺癌患者症状群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以提升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植物乳杆菌对肠道细菌易位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对照组,乳杆菌L2灌胃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组,乳杆菌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观察各组动物肠黏膜形态病理学变化、肠道菌群变化、细菌易位、血浆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肠黏膜有明显病理损伤改变,肠黏膜出现坏死、脱落.肠道内厌氧菌数量显著下降,肠杆菌数量也有所下降.在肝、脾、肾及肠系膜淋巴结中有细菌存在,其易位率达87.5% (P<0.01).乳杆菌灌胃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乳杆菌预处理+I/R组其变化程度较之缺血再灌注组显著减弱.结论 植物乳杆菌L2能够抑制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细菌易位,减弱其对肠黏膜屏障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近年来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我科自1994年1月至1999年8月共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3例。由于加强了术前指导和术后护理,使23例患者都顺利地渡过手术危险期并康复出院。1 临床资料 23例患者中,男20例,女3例,年龄31~66岁,平均年龄53.3岁。所有患者术前心电图均有陈旧性心肌梗死或心肌缺血变化。并发高血压者7例,糖尿病者6例。冠状动脉有4支病变者2例,3支病变者7例,2支病变者6例,1支…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的低剂量CT表现,旨在提高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BAC病例31例,分析其低剂量CT上的表现。评价指标包括:病灶形态、边缘、内部密度等特征以及有无淋巴结肿大等;同时记录单次扫描的辐射剂量,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所有病灶均表现为磨玻璃密度(GGO)结节,96.7%边界清晰,分叶征、毛刺征及空泡征的发生率分别为93.5%、57%及54.8%,均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低剂量CT的平均辐射剂量为(1.29±0.16)m Sv,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结论 BAC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低剂量CT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对BAC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穴透刺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机理.方法:将66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另设健康正常组20例.两组均采用西药常规治疗,针刺组加用头穴透刺,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S100B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与判定,并与正常组对比分析.结果: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S100B蛋白及IGF-1均有较显著相关性,治疗后上述指标的调节,针刺组均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提示血清S100B蛋白,IGF-1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存在较高相关性;头穴透刺对其含量具有良性调节作用,并改善皮层功能区之间的协代偿机能及全身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256层i CT联合i Dose4迭代重建技术在胸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50名健康体检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100m As)、低剂量50m As组和低剂量25m As组,分别采用100、50、25m As进行胸部CT扫描,100m As采用FBP重建作为常规对照组,两组低剂量扫描组均采用FBP及i Dose4对图像进行重建。比较不同毫安秒和重建算法的辐射剂量、CT图像噪声(MSD)、对比信噪比(CNR)、信噪比(SNR)以及主观图像质量。结果低剂量采用i Dose4组与常规对照组主观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m As采用i Dose4重建图像的MSD、CNR及SNR与常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m As采用i Dose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m As组较常规对照组辐射剂量降低约53.3%,25m As相比对照组剂量降低76.4%。结论与常规剂量FBP重建相比,50和25 m As采用i Dose4重建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同时不影响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 17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循环下CABG组(On-pump组,n=85例)和非体外循环不停跳CABG组(Off-pump组,n=85例)。观察两组患者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氧差(AaDO2)、呼吸机辅助时间、正性肌力药物使用量及时间、术后24 h出血量、输血量及心肌酶值。结果 Off-pump组在出血量、输血量、辅助呼吸时间、呼吸指标均明显优于On-pump组,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及心肌酶值显著少于On-pump组(P<0.05,P<0.01)。结论 采用非体外循环进行CABG治疗冠心病优于体外循环。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确定可吸入乳糖颗粒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方法采用筛分法、研磨法、重结晶法、冷冻干燥法、喷雾干燥法制备乳糖颗粒,以所制得颗粒的粒径大小和形态以及含水量为主要评价指标,考察处方和工艺因素对颗粒特性的影响,筛选出可吸入颗粒的制备方法和工艺。结果采用优化的喷雾干燥法可获得平均粒径5.0μm以下的球形颗粒,适合于吸入给药;其他方法所获得颗粒平均粒径大、形状不规则,用于吸入给药需要进一步处理。结论喷雾干燥法的优化工艺可用于制备理想的可吸入颗粒。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了解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医患沟通能力培养途径的建议。方法 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自制调查表对沈阳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一至大五的学生各年级抽200人进行抽样调查。 结果 绝大多数医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然而在实际学习中,大部分学生没有参加过有关培养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活动,学生接受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方式主要是通过相关课程,大部分学生认为有效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的方式是临床带教及假期社会实践等方式。结论 医学生医患沟通意识较强,但自主参加实践的行动弱,学校对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医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模拟练习、假期社会实践及临床带教等方式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