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及组织移植修复脊髓损伤(SCI)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治疗方法,目前研究的移植细胞有嗅鞘细胞(0ECs)、雪旺细胞、骨髓问充质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血干细胞等,移植方法从单一细胞发展到多种细胞联合;修复环境和神经营养因子也有可能对受损神经修复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自体OECs联合多细胞移植治疗SCI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的疾病,促进其康复的方法主要是靠药物治疗和外科干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SCI的病理改变,但仍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患者截瘫,随着细胞及分子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找到了治疗SCI的另一种思路,多数研究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能明显得到改善,同样也有研究证实孕激素对脊髓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虽然很早就被提出孕酮(PROG)对脊髓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但直到近年来,更深层次的研究才得以开展,该文对近十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PROG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初步探讨两者联合应用的前景,以期找到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通常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治疗SCI最有前途的干细胞类型之一。MSC移植后的低迁移效率、低存活率和低分化率严重限制了MSC移植在临床上的应用。此外,大量研究显示不论是静脉注射还是脊髓内注射,很少有细胞发生定向迁移和整合。近年研究显示,MSC的定向迁移受细胞因子、基因转录表达和组织工程影响。本文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调控及组织工程3个方面对MSC迁移的作用进行总结,同时归纳近年通过促进MSC迁移治疗SCI策略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提高治疗SCI的效果、实现精准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创伤,常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肢体不可逆的感觉及运动功能丧失,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随着神经生物学和干细胞技术的发展,通过细胞移植以增加脊髓神经细胞数量、减少胶质瘢痕和空洞形成已成为可能,因此,细胞移植将有望成为一种有效治疗SCI的新方法.现将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是近年来脊髓损伤修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采用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见解.本文着重综述了嗅鞘细胞、雪旺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应用于脊髓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评价了三种细胞移植各自的优缺点,期望为脊髓损伤及其修复的相关研究提供较全面的综合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的干细胞移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成仁  蔡文琴 《重庆医学》2006,35(15):1411-1414
以前一般认为,成年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在损伤后,死亡的神经元不能通过再生而被替换,损伤的轴突也不能再生,因此丧失的功能不能恢复。在成年哺乳动物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由于脊髓内的神经元大量死亡和萎缩,加上轴突不能再生,脊髓丧失了感觉和运动功能。近年来的研究发现CNS内受损的神经元在一些治疗因素的作用下能够存活,丧失的功能可得到部分恢复。另外,研究也发现在成年哺乳动物的CNS中存在有神经干细胞,能产生新的神经元代替死亡的神经元。目前脊髓损伤后的修复治疗研究取得了许多进步,其中比较有希望的治疗方法是细胞移植治疗。移植的细胞具有分泌促进轴突再生的因子、为轴突的再生提供桥梁或替换受损的神经元等的作用,这些研究的进展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特别是脊髓损伤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其中以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应用前景最为可观。干细胞是指具有自我复制能力、能够分化成为至少一种功能细胞以上的早期未分化细胞。根据干细胞分化潜能的大小,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以及只能向一种细胞类型分化的单能干细胞。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致残性伤害,因脊髓结构、功能损害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脊髓段支配的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但对于SCI,现在还没有效的治疗方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损伤后再生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对CNS损伤的再生和调控缺乏足够的认识。近20年来,随着基础医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SCI后继发性损伤的病理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采用组织工程方法,直接将有活性的种子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使损伤轴突修复、再生和恢复功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可用于移植的细胞主要有神经干细胞、雪旺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嗅鞘细胞等,均能促使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是将已分化完全的体细胞进行重编程,使之成为多能干细胞。现已有多项关键新技术的实施大大提升了iPSCs的转染效率和临床安全性。目前将iPSCs定向分化成的神经前体细胞、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移植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展现出非常良好的前景。同时,利用iPSCs技术能在体外构建相关疾病模型,并进行药物筛选。本文就目前iPSCs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且损伤后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因而脊髓损伤防治与再生修复是当今神经科学的重大难题.在临床上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长期以来人们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态度是悲观的.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对损伤脊髓组织的修复倍受关注,尤其是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成为近年研究热点.骨髓基质细胞是骨髓内造血干细胞以外的非造血干细胞,这类细胞具有高分化潜能,有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为脊髓神经损伤的修复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SCI)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对患者及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传统的药物及手术减压等治疗疗效甚微。随着干细胞治疗研究的深入及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SCI研究的焦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因其良好的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取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和自体移植无免疫源性等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干细胞移植修复SCI的重点研究对象。近年来,随着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BMSCs治疗SCI有了广泛的认识,这为SCI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BMSCs恢复脊髓功能的作用是确切的,但仍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1.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难题,随着人们对SCI病理生理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入,各种治疗方法不断取得进展。近年来,细胞移植以其针对继发性损伤的有效性,在SCI治疗的研究中日益深入,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陈良  刘阳 《四川医学》2011,32(3):320-323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生长因子(NGF)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SCI后10minBMSCs移植入损伤区,应用west-ern blot观察BMSCs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NGF和BDNF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各时间点上NGF、BDNF蛋白在BMSCs移植组较对照组表达明显增强。NGF表达水平在3d达高峰后开始下降,BDNF3d达高峰后到14d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脊髓损伤后BMSCs移植可上调脊髓损伤区NGF、BDNF的表达,是修复脊髓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胚胎脊髓移植对脊髓损伤(SCI)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动物分为损伤对照组(A组),损伤后胚胎脊髓移植组(B组),移植后10周,对SCI区的脊髓切片组织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9TUNEL)以及BCL-2蛋白阳性表达的测定(免疫组化法)。结果 两组中均发现凋亡细胞及BCL-2蛋白阳性表达,细胞凋亡率为A>B,BCL-2蛋白阳性表达A<B。结论 胚胎脊髓移植能抑制脊髓损伤后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人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电针刺激治疗脊髓损伤过程中对于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所有大鼠均为脊髓横断损伤。脊髓损伤(SCI)组,干细胞移植(UCBSC)组,干细胞移植+电针刺激(UCBSC+EA)组,每组均为12只。UCBSC、UCBSC+EA组在损伤处注射脐血干细胞,SCI组以等量PBS缓冲液代替,UCBSC+EA组每天固定时间取损伤处上、下部位的"大椎""命门"进行电针刺激。各组均在损伤后的7天、14天和28天于损伤处取材,观察神经元细胞的形态、数量及IGF-1表达。结果常规HE组织学检查发现横断处灰质内神经元细胞变性、减少,并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细胞体肥大。免疫组化显示,损伤后IGF-1表达均上调,UCBSC、UCBSC+EA两组表达进一步上调,IGF-1的表达在前14天显著上调,14天后表达放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单纯的人脐带血移植(UCBSC)相比较,UCBSC+EA更能促进IGF-1的表达,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电泳结果显示UCBSC+EA组,IGF-1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UCBSC+EA在大鼠脊髓损伤处可更有效分泌神经营养因子IGF-1,弥补脊髓损伤后维持神经元细胞生存所匮乏的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元细胞存活。  相似文献   

15.
花保安  李朝顶  李朝品 《中华全科医学》2011,(7):1117-1118,1130
目的帮助广大神经外科医生系统地了解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和OE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实验性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以提高对SCI治疗策略和技术的全新认识。方法结合近年来OECs的研究、OECs移植治疗SCI的相关文献资料,分别介绍了嗅鞘细胞的生物学特性、OECs移植治疗SCI的可能机制、嗅黏膜嗅鞘细胞的研究、OECs联合移植的研究、脊髓损伤OECs移植时机的选择和OECs移植治疗SCI的临床研究。结果 OECs能促进轴突再生、营养受损神经和血管并且使轴突再髓鞘化,OECs移植到损伤的脊髓会改善其功能。结论 OECs移植治疗SCI的实验研究和早期临床应用均已证实OECs移植治疗SCI的有效性,但临床应用长期随访机制尚不够健全,缺乏系统的、客观的远期疗效评价体系,其作用的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明了。  相似文献   

16.
王海峰 《医学综述》2011,17(10):1470-1472
脊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近年来对脊髓损伤(SCI)修复研究的热点。移植的MSCs能向损伤部位自主移行,并分泌神经营养物质和细胞因子,促进损伤脊髓修复和神经功能恢复,显著改善SCI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MSCs生物学特性、移植治疗SC I的实验研究、治疗机制进行讨论和分析,为SCI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是通过体外基因转染、小分子化合物处理等方法诱导体细胞重编程而获得的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多能性干细胞,在体外将其诱导为有分泌胰岛素功能的具有3D结构的胰岛β样细胞进行移植治疗糖尿病,可以较好地解决既往成体胰岛移植所面临的伦理、来源受限等诸多难题。人类iPSCs诱导分化成胰岛β样细胞需内外因子体外联合调控,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诱导方法大量并稳定的获得胰岛β样细胞,且存在致瘤风险及免疫排斥两大关键问题。因此,iPSCs来源的胰岛β样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电生理的研究方法,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随机将大鼠分成 3组:空白组10只( 只切除椎板,暴露脊髓硬脊膜) ;SCI 组10只;SCI术后细胞移植组10只;从以上三组老鼠随机抽取8只于细胞移植后1d、7d、14d、21d、30d、60d进行SEP(皮层体感诱发电位)、MEP(运动诱发电位)等电生理检测技术,并观察大鼠的运动评分恢复程度。结果 脊髓损伤鼠在细胞移植术后3-4天,饮食、活动稍增加,整个肌张力恢复过程:1-4天迟缓性瘫,损伤侧后肢拖行,5-8天痉挛性瘫;8-12天损伤侧下肢恢复少量活动;12-21天损伤侧后肢活动逐渐恢复,30天损伤侧后肢活动能力及肌张力恢复程度最明显,30天以后恢复程度不会有太大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和行为学观察,表明MSCs细胞移植后能够在脊髓内存活,而且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有所改善。结论 BDN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能够有效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神经的再生及部分传导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大网膜移植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和伤后立即行大网膜脊髓移植是否对神经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方法 制作程控电磁吸铁棒下落打击脊髓损伤模型,运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生物素标记(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分别观察SCI后1d、2d、7d组与伤后即刻施行大网膜移植组(存活7d)的细胞凋亡。结果 脊髓灰质区在伤后1d、、2d时TUNEL阳性细胞数最多;脊髓白质区在伤后1d时TUNEL阳性细胞数最多,伤后7d出现第2次高峰;伤后大网膜脊髓移植的TUNEL阳性细胞数较7d明显降低。结论 SCI后白质区和灰质区存在不同演变过程的神经细胞凋亡,SCI后即刻大网膜脊髓移植对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地中海贫血(地贫)患者特异诱导式多能干细胞系( iPSCs)细胞模型的建立及造血分化能力。方法采集HbH病引产胎儿(α地贫)的脐带血、双重杂合子β地贫输血患者(基因型为IVS-Ⅱ-654/CD17)外周血各1例,分离单核细胞后进行短期培养,核转染再程序化为iPSCs,检测iPSCs未分化状态和多能性标志物。 iPSCs与OP9细胞共培养向造血干细胞诱导分化,进行吉姆萨染色检查和流式细胞术检测造血干细胞的分化结果。结果地贫患者iPSCs表达干细胞多能性标志物Oct4、SSEA4、Tra-1-60、Tra-1-81,碱式磷酸酶染色阳性,悬浮培养可以形成类球形拟胚体,畸胎瘤形成实验显示地贫患者iPSCs可分化为内、中、外胚层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CD34+细胞分别为8.71%(α-iPSCs分化结果)和4.46%(β-iPSCs分化结果)。结论α、β地贫患者外周血与脐带血可再程序化为 iPSCs,该细胞系具有多能分化特性,与OP9共培养能分化为造血干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