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2 毫秒
1.
目的评估左西孟旦在左心功能不全心脏手术患者[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40.0%]中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防治作用。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1月。临床研究终点包括AKI、肾脏替代治疗(RRT)、死亡率、机械通气(MV)时间和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由于存在潜在的临床异质性所有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13篇RCTs共计2 046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左西孟旦明显降低术后AKI发生率[比值比(OR)=0.44,P=0.000 1,I~2=0%],RRT使用率(OR=0.63, P=0.02,I~2=0%)和死亡率(OR=0.49,P0.000 1,I~2=0%)。另外,左西孟旦也能改善MV时间[加权均数差(WMD)=–5.62,P=0.07,I~2=93%]和ICU停留时间(WMD=–1.50,P=0.005,I~2=98%)。结论在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LVEF≤40.0%)患者的心脏手术中,左西孟旦能降低术后AKI发生率、RRT使用率和死亡率,也能缩短术后MV时间和ICU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 14岁以下儿童心脏瓣膜成形术病例 ,探讨儿童期心脏瓣膜成形的手术特点、评估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 自 1993年 1月至 2 0 0 3年 6月 ,共为 376例 14岁以下患者施行心脏瓣膜成形术 ,成形病种包括先天性心脏病 349例 (92 .8% )和后天性心脏病 2 7例 (7.2 % ) ,成形瓣膜为二尖瓣 79例 (19.4 % )、三尖瓣 15 9例 (39.1% )、主动脉瓣 4 0例 (9.8% )和肺动脉瓣 12 9例 (31.7% )。 结果 手术早期死亡 12例 ,手术死亡率为 3.2 %。随访 2 97例 ,随访时间 1个月~ 10年 (平均 4 .9± 2 .4年 ) ,远期死亡 2例 ,死亡率为 0 .7%。由于瓣膜原因再手术 5例 ,再手术率为1.7%。 结论 儿童期心脏瓣膜病变的治疗 ,应该首先考虑瓣膜成形 ,瓣膜成形效果影响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疆地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在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4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2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6例、女118例,年龄(49.91±13.27)岁。根据术后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2组(死亡组21例、存活组193例),分析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全组在院死亡21例(9.81%),2组患者在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术前心功能Ⅳ级、肺动脉压力60 mm Hg、体外循环时间≥2 h、是否合并冠心病、肾功能不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PT缩短、肺动脉压力60 mm Hg、心功能Ⅳ级、LVEF≤50%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在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疆地区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在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PT缩短、肺动脉压力60 mm Hg、心功能Ⅳ级、LVEF≤50%,对于合并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提高警惕,积极调控危险因素后再行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主动脉瓣轻度和轻中度反流患者中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1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脏手术后15例主动脉瓣轻中度反流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减低(40.00%)患者行IABP辅助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63.60(50~74)岁。主动脉瓣轻度反流9例,轻中度反流6例,LVEF均40.00%。术后放置IABP,比较患者使用IABP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LVEF、主动脉瓣反流等指标。结果本组患者无死亡,患者使用IABP后C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0±0.29)L/(min.m2)vs.(1.99±0.23)L/(min.m2),t=48.30,P=0.00],LVEF高于使用IABP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20%±1.37%vs.42.60%±2.87%,t=11.34,P=0.00),SVRI较使用IABP前改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2 347.00±190.00)dyn s/(cm5 m2)vs.(2 128.00±204.00)dyn s/(cm5.m2),t=20.60,P=0.00],主动脉瓣反流未见明显增加(χ2=0.60,P=0.44)。结论对主动脉瓣轻度和轻中度反流伴LVEF显著减低患者心脏手术后进行IABP辅助具有明显的循环支持效果,且未增加主动脉瓣反流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评价additive EuroSCORE,logistic EuroSCORE 及EuroSCOREⅡ风险评分系统在预测中国心脏外科患者行心脏手术住院死亡率准确性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胸外科于2006年1月至2012年10月接受心脏手术的594例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8例,女246例;平均年龄57.59±14.27岁。分别按additive EuroSCORE,logistic EuroSCORE及 EuroSCOREⅡ计算每例患者的预测死亡率,按预测死亡率把患者分6组(Ⅰ组0~1.99%,Ⅱ组2%~3.99%,Ⅲ组4%~5.99%,Ⅳ组6%~7.99%,Ⅴ组8%~9.99%,Ⅵ组大于10%),比较每组实际住院死亡率与预测死亡率。预测模型的区分度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进行检验,校准度使用Hosmer-Lemeshow拟和优度检验。结果 594例患者住院死亡31例,实际住院死亡率5.22%,additive EuroSCORE预测死亡率3.46%±2.62%,logistic EuroSCORE预测死亡率 3.61%±4.32%,EuroSCOREⅡ预测死亡率2.81%±4.26%。EuroSCOREⅡ低估了Ⅱ、Ⅳ、Ⅴ组住院死亡率,但在其余各组中均较好预测住院死亡率。EuroSCOREⅡ较additive/logistic EuroSCORE区分度好(AUC 0.727 vs. 0.704, 0.715),除logistic EuroSCORE的Hosmer-Lemeshow拟和优度检验(P<0.05)外其余两种方法校准度均较好(P>0.05)。结论 EuroSCOREⅡ评分系统较适用于预测本中心心脏手术患者的住院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瓣膜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1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618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9例,女279例;年龄10~74(44.01±13.95)岁;风湿性心脏病387例,非风湿性心脏病231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呼吸衰竭分为呼吸衰竭组(74例)和非呼吸衰竭组(544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瓣膜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率6.1%(38/618),呼吸衰竭发生率12.0%(74/618)。呼吸衰竭组住院死亡率为17.6%(13/74),非呼吸衰竭组住院死亡率4.6%(25/54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94,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P=0.005)、心功能分级(NYHA)Ⅳ级(P=0.014)、射血分数(EF)<50.0%(P=0.003)、体外循环时间>3 h(P=0.001)、主动脉阻断时间>2 h(P=0.008)、复合手术(同期CABG、主动脉根部置换或射频消融迷宫手术P=0.000)、二次手术(P=0.012)、术后并发症(P=0.000)、输血量>2 000 ml(P=0.000)是心脏瓣膜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合手术(P=0.003)、二次手术(P=0.010)、术后并发症(P=0.000)、输血量>2 000 ml(P=0.012)是心脏瓣膜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重视心脏瓣膜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加强围手术期处理,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减少并发症,以减少呼吸衰竭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pean System for Cardiac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EuroSCORE)预测实施心脏瓣膜手术的维吾尔族与汉族患者在院死亡率的准确性。方法分析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心脏瓣膜疾病行外科治疗的3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维吾尔族患者209例,汉族患者152例。先按additive及logisticEuroSCORE两种方法评分,将患者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3个亚组,比较全组及各亚组患者的实际与预测死亡率。模型预测的校准度采用拟合优度检验,预测的鉴别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检验。结果全组患者实际在院死亡率为8.03%,维吾尔族患者6.70%,汉族患者9.87%。additiveEuroSCORE与logisticEuroSCORE预测维吾尔族患者在院死亡率分别为4.03%和3.37%,汉族患者为4.43%和3.77%,均低于实际死亡率(P0.01)。全组患者additiveEuroSCORE与logisticEuroSCORE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6和0.598,汉族患者分别为0.574和0.553,维吾尔族患者分别为0.609和0.610。结论 EuroSCORE模型对本地区维吾尔族与汉族瓣膜病患者的死亡风险预测准确性较差,不适合心脏瓣膜手术的风险预测,临床应用时需谨慎考虑。  相似文献   

8.
心脏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总结心脏肿瘤的发生部位、肿瘤性质、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1979年1月至2003年6月对195例心脏肿瘤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良性肿瘤186例(95.38%)、恶性肿瘤9例(4.62%);完整切除肿瘤188例,大部分或部分切除肿瘤7例。结果手术死亡5例,死亡率2.56%(5/195);手术成功190例(97.44%),术后随访3个月至15年,随访率96.84%(184/190),6例粘液瘤患者于术后4个月~2年内复发,4例恶性肿瘤分别于术后5个月~2年内死亡。结论心脏肿瘤以粘液瘤多见,彻底切除肿瘤是防止心脏肿瘤复发的关键,心脏恶性肿瘤手术近远期效果差;近10年心脏肿瘤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手术前后漏斗胸患者心功能和心脏形态,探讨前胸壁凹陷畸形对心脏影响及微创外科治疗疗效。方法 2009年8月-2010年12月,采用微创外科矫治102例成人漏斗胸患者。男84例,女18例;年龄18~57岁,平均23.4岁。初次手术95例,二次手术7例。漏斗胸分型:Ⅰ型59例,Ⅱ型43例。漏斗胸指数(hallerindex,HI)为4.59±1.51。42例出现临床症状,19例出现心脏体征。术前胸部CT检查示,患者心脏均受压,心脏移位74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为68.9%±6.2%。结果患者矫治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10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心脏体征均消失。术后12个月HI为2.70±0.3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P=0.00)。参照Nuss等的方法评定胸廓形状,获优99例,良3例。术后12个月胸部CT检查示101例完全解除心脏压迫,1例心脏仍轻度受压;心脏位置恢复正常。心电图检查示4例术前异常患者恢复正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LVEF为70.5%±4.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P=0.30)。结论成人漏斗胸前胸壁凹陷畸形对心脏的影响主要是压迫和推移,微创外科治疗可有效解除心脏压迫,消除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冠心病(CAD)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02年9月至2009年6月,由同一位术者对21例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行CABG(甲减组),男6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4岁;其中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手术3例,体外循环下心脏停跳手术1例,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手术17例;术前均口服左旋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明显改善后手术。选择同期20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的CABG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1岁。于术前、术中、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及临床预后指标。结果甲减组体外循环下手术患者死亡1例,术前有心包积液、心力衰竭,甲状腺激素水平低;其余20例生存者均为心脏不停跳手术,其中17例为非体外循环手术;术后随访2~30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增加(55%±21%vs.48%±17%)。对照组患者均生存。两组间术中心排血指数[2.7±1.4 L/(min.m2)vs.2.8±1.5 L/(min.m2),t=530,P=0.530]、住院时间(12.2±4.7 d vs.10.1±3.9 d,t=0.170,P=0.170)、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17.6±9.1 hvs.15.1±13.7 h,t=0.120,P=0.1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术期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显示,非体外循环下手术对激素水平影响较小。结论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术前准备充分,采用心脏不停跳手术方式较为安全,围术期甲状腺素治疗是关键;对重度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在体外循环下手术风险大。  相似文献   

11.
心脏瓣膜手术后ICU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心瓣膜手术后患者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005年1月至5月间连续507例施行心瓣膜手术患者,根据术后住ICU时间是否延长(住ICU时间延长定义为≥5d)分为两组,组Ⅰ75例,术后住ICU时间延长;组Ⅱ432例,术后住ICU时间未延长.先对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住ICU时间延长7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组Ⅰ中年龄、有心脏手术史、吸烟史、二次体外循环支持的比率、心胸比率、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均大于或长于组Ⅱ;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肺功能均低于或差于组Ⅱ(P<0.05,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年龄≥65岁(OR=4.399)、LVEF≤0.50(OR=2.788)、心胸比率≥0.68(OR=2.411)、最大通气量实测值/预计值%<71%(OR=4.872)、有心脏手术史(OR=3.241)和术中二次体外循环支持(OR=18.656)为术后住ICU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上可根据年龄、LVEF、心胸比率、最大通气量、术中是否二次体外循环支持预测术后住ICU时间是否延长.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采取更多的防治措施,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新鲜自体心包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新鲜自体心包在心脏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经验。 方法  1992年 12月~ 1998年 12月 ,在 2 3 0例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和心脏肿瘤等患者的心脏手术中 ,应用新鲜自体心包作为修复材料。 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 13例 ,手术死亡率 5 .7%。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发生轻度残余漏 2例。随访 175例 ( 76% ) ,无术后溶血、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补片钙化和心包片瘤样膨出等并发症。 结论 新鲜自体心包是心脏手术中优良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髋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死亡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老年髋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术后死亡率,探讨术后患者死亡的原因. 方法 对1999年3月至2008年1月得到随访的349例老年(60~98岁)髋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总体死亡率和术后1年内死亡率,分析其构成特点及术后患者死亡的原因. 结果 手术治疗老年髋关节骨折术后死亡率为8.9%(31/349),术后1年内死亡率为5.4%(19/349).围手术期死亡3例,随访期内死亡28例.死亡原因依次为心血管事件(7例)、呼吸功能衰竭(7例)、慢性疾病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肿瘤(5例)、脑血管疾病(2例)、肝硬化(2例)、感染中毒性休克(1例)、脑外伤(1例),另1例原因不详.统计结果 显示年龄、性别是影响死亡率的主要因素,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患者死亡率(1.8%)低于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患者(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407,P=0.006);女性患者的股骨颈骨折发生率(59.4%)明显高于男性(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40,P=0.006). 结论 与相关文献比较,手术治疗老年髋关节骨折能够获得较低的死亡率.完善术前准备,选择微创的手术方法 有助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1142例胃癌切除术围手术期死亡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影响胃癌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因素,为指导选择合理的切除范围和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1989年1月至2004年3月胃癌手术后11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年代分为3组,第1组:1989年1月至1994年1月,405例;第2组:1994年2月至1999年1月,377例;第3组:1999年2月至2004年3月,360例。比较3组间的围手术期死亡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影响手术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结果全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2%(128/1142)和3.6%(41/1142)。第1、2、3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13.1%、10.1%和10.3%;3组比较,P>0.05。3组手术死亡率依次为4.7%、3.4%和2.5%,3组比较,P>0.05。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吻合口瘘(24.2%,31/128),影响手术死亡的主要因素为临床Ⅳ期、姑息性切除术、联合脏器切除及术前合并症的存在(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的清除范围和手术方式不是影响手术死亡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胃癌晚期患者手术死亡率高,对胃癌Ⅳ期患者行姑息性切除手术时应避免施行不必要的淋巴结清除及联合脏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瓣膜病合并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40%]患者瓣膜手术后心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LVEF40%的98例瓣膜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5例、女23例,年龄9~78(55.3±11.9)岁。结果全组患者共死亡15例,术后3个月内死亡4例,术后中远期死亡11例。术后91例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随访时间10个月至8.6年。91例患者术后心功能分级(NYHA)均为Ⅰ~Ⅱ级,18例(19.8%)患者LVEF恢复10%以上,47例(51.6%)患者LVEF保持术前水平,26例(28.6%)患者LVEF降低。HFrEF瓣膜病患者术后LVEF易恢复的因素包括术前仍为窦性心律(P=0.038)、以主动脉瓣病变为主的瓣膜病(P=0.026)、术后早期即出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P=0.017)及术前肺动脉收缩压较高(P=0.018);术后LVEF可能出现降低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左心房较大(P=0.014)、术前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较小(P=0.003)、术后心率较快不容易控制(P=0.019)。结论二尖瓣脱垂患者出现左心室内径明显增大时,应尽早手术;HFrEF的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应积极手术,预后较好;HFrEF瓣膜病患者若肺动脉收缩压较高,预后通常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CPB)管理的经验及教训,为更安全的CPB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64年2月~2004年12月施行的CPB心内直视手术7 2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硬件设备、转流技术、灌注师经验、术中监测及心肌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其中3 748例患者采用心脏不停跳CPB。结果全组死亡248例,总死亡率3.4%(248/7 262)。1964年2月~1983年12月施行CPB手术464例,死亡52例,死亡率11.2%;1984年1月~1996年12月施行CPB手术1 709例,死亡78例,死亡率4.6%;1997年1月~2004年12月施行CPB手术5 089例,死亡118例,死亡率2.3%;1997年3月~2004年12月,对3 748例患者采用心脏不停跳CPB,手术顺利,未发生与CPB相关的并发症及死亡。结论灌注师的经验和硬件设备的完善、使用高质量的人工心肺机和氧合器、多种转流技术的应用、完善的监测系统等可明显提高CPB的安全性。心脏不停跳下CPB是安全且易于管理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 ODS)的预后及其治疗策略。方法收集1999年7月~2005年10月我科先心病术后并发M ODS患者77例,男57例,女20例;年龄3.47±3.67岁;体重13.08±7.52 kg。施行根治手术66例,姑息手术11例。根据各器官受损程度进行临床评分。结果本组病死率为28.6%(22/77)。(1)受累器官的发生率依次为心脏100%(77/77)、肾脏97.4%(75/77)、肝脏84.4%(65/77)、血液系统48.1%(37/77)、中枢神经45.5%(35/77)以及肺44.2%(34/77);其中心脏出现受损的时间最早,与其他脏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受累器官数量2、3、4、5、6的患者病死率分别为0%,12.5%,31.8%,42.9%和87.5%(r=0.487,P<0.001);临床评分与本组病死率亦呈显著正相关(r=0.603,P<0.001)。(3)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明显延长;术中意外事件发生率和术后心肺复苏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M ODS死亡率随脏器累及数量和临床评分的增加而递增,心功能受损是导致心脏术后M ODS的原发病。治疗策略应以控制原发病为重点,早期加强器官功能的动态监测和评估,重视各器官的交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无创连续心脏指数(continuous cardiac index, CCI)、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3月本院特需门诊拟行无痛胃肠镜检查的90例麻醉前评估病人。使用无创实时动脉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测定CCI。收集3组冠心病危险因素。根据心脏超声检查测量的LVEF结果将病人分为3组:40%~49%组(n=15)、50%~59%组(n=38)和>60%组(n=37)。结果:与其他2组相比,LVEF 40%~49%组病人的吸烟史(60.0%)、高血压(80.0%)、糖尿病(73.3%)、高脂血症(86.6%)、肥胖症(53.3%)、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33.3%),以及冠心病危险因素≥3个(80.0%)的比例均为最高(P<0.05)。LVEF40%~49%组病人的CCI值在3组中最低(P<0.05),CCI值与LVEF值呈显著正相关(r>0.95, P<0.05)。结论:应用无创实时动脉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行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神经内分泌抑制理念下综合治疗心力衰竭合并慢性左心功能严重受损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我科共收治左心功能严重受损的心外科手术患者65例,其中男49例、女16例,年龄37~80(61.3±11.4)岁。入选标准为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40%,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急性心功能衰竭。对纳入患者采用神经内分泌抑制理念下的综合治疗。结果全组体外循环40例,辅助时间55~400(148.1±69.8)min;主动脉阻断35例,阻断时间44~203(95.7±39.6)min。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3例。住院死亡2例(3.1%)。随访1~27(13.4±6.4)个月,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脏明显缩小。三腔起搏器植入4例,再入院2例,随访死亡2例(3.1%),再次心血管事件2例,无再次手术,其余有症状不稳定者经门诊药物剂量调整均能稳定。结论初步临床结果表明神经内分泌抑制理念下综合治疗合并慢性左心功能严重受损的心力衰竭患者可以有效降低住院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MVR)的经验,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行MVR患者1 03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2例,女473例;年龄37~78(53.84±13.13)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712例,退行性瓣膜病323例;二尖瓣狭窄为主389例,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646例;均排除冠状动脉疾病。不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MVR(不保留组)457例,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MVR(保留组)578例,两组患者术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以及左心室大小与功能。结果不保留组与保留组患者的死亡率(2.63%vs.1.21%,P=0.091)及并发症发生率(8.53%vs.7.44%,P=0.5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保留组左心室破裂发生率高于保留组(1.09%vs.0.00%,P=0.012);术后6个月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较术前缩小,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术前提高,保留组中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患者的LVEF优于不保留组(56.00%±3.47%vs.53.00%±3.13%,P=0.000),两组二尖瓣狭窄为主的患者中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00%±5.58%vs.56.00%±4.79%,P=0.066)。结论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的MVR安全有效,可以减少术后左心室破裂的发生并改善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