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局灶性肝紫癜(FPH)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局灶性肝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其中2例同时行MRI检查。图像分析包括病灶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CT及MR平扫以及强化特征等。结果:6例患者中,男3例,女3例,年龄(52.8±9.9)岁; 5例为单发病灶, 1例有2个病灶。病灶位于肝右叶5个,肝左叶2个;边界模糊6个,边界清晰1个;平均直径(长径与短径之和的平均值)9.5~23.0mm,均值(15.5±5.3)mm。CT平扫:病灶均呈略低密度,平均CT值为(44.3±13.0)HU,邻近肝实质平均CT值为(57.3±7.3)HU,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病灶均呈渐进性强化,其中4个呈均匀轻度强化,2个呈离心性强化,1枚呈轻度环形强化;动脉期及静脉期,病灶平均CT值分别为(58.0±9.7)和(80.4±15.9)HU,邻近肝实质分别为(75.9±9.4)和(102.3±10.4)HU,两期图像上病灶与邻近肝实质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病灶在MR平扫T2WI上呈稍高信号,T1WI上呈低信号,增强后呈渐进性强化。结论:局灶性肝紫癜的主要CT表现为肝内边界模糊的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CT在胃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瘤和间质瘤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在临床工作中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5例胃神经内分泌瘤和53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上腹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影像资料;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长径、生长方式、强化方式、溃疡、坏死囊变、钙化和淋巴结、转移、复发;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卡方检验以及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性别、长径、年龄、钙化及周围淋巴结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变坏死、溃疡、位置、形态、生长方式、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及动脉期较平扫CT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囊变坏死(27/53)、溃疡(13/53),分叶状(17/53)及腔内外生长(28/53)有利于GIST的诊断,而NET好发于胃体(13/15);ROC曲线分析显示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动脉期增强幅度有利于鉴别病灶为胃神经内分泌瘤,其曲线下面积、临界点、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1、55.0HU、100%、72%,0.81、74.5HU、80%、87%,0.93、21.5HU、100%、74%。结论:不规则增厚及早期明显强化有利于诊断胃神经内分泌瘤;类圆形或分叶状、囊变坏死及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中度到明显强化,有利于胃间质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综合分析腹膜后典型及不典型副神经节瘤(PGLs)的临床和MSCT特征,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病理证实的PGLs,其中典型组14例,不典型组28例,综合分析两组之间临床及MSCT特征的差异。结果:典型组PGLs患者持续性高血压症状较不典型组多见(92.9% vs 5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组与不典型组PGLs其他临床及MSCT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及不典型组PGLs发病年龄为48(16~67)岁、52(32~72)岁,患病男女比例为4/10、17/11,术中可有血压波动(35.7% vs 21.4%),病灶好发于腹主动脉右侧(64.3% vs 59.4%),多为圆形或卵圆形(85.7% vs 59.4%),易囊变(85.7% vs 90.6%),罕见钙化(14.3% vs 12.5%),肿瘤血管多见(92.9% vs 68.8%),最大径为4.8(2.5~14.0)cm、(4.9±2.3)cm。典型组PGLs病灶实质成分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平均CT值分别为(41.9±3.3)HU、(114.9±22.4)HU、(98.7±17.3)HU;不典型组分别为(39.8±5.8)HU、(128.1±45.3)HU、(106.1±27.1)HU;增强均为轻中度或明显强化,强化模式典型组PGLs持续强化多见(64.3%),不典型组快进快出多见(63.3%)。结论:持续性高血压症状在典型PGLs更多见,典型及不典型PGLs的MSCT表现趋向一致,病灶多为卵圆形或分叶状,肿瘤血管多见,易发生囊变/坏死,钙化少见,强化程度无特异性,强化模式以快进快出及持续强化为主。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锥光束乳腺CT(CBBCT)扫描技术在肿块型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分析行CBB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符合病例纳入标准患者24例(共40个病灶),其中良性组9例(12个病灶),恶性组15例(28个病灶)。统计平扫、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分析比较良、恶性组增强形态学征象及时间-密度曲线特点,统计分析平扫未检出组与检出组病灶最大径、良性组和恶性组增强参数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40个病灶平扫检出率和增强检出率分别为23/40、40/40,平扫检出组病灶最大径>未检出组(2.76±1.54cm vs 1.31±0.58c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恶性组时间-密度曲线形态不同,良性组以缓慢上升和缓慢平台型为主(10/12),恶性组以中等/快速平台型和快速流出型为主(24/28)。恶性组增强第1期CT值和增强1期强化率高于良性组(190.86±59.80Hu vs 120.77±59.78Hu;151.00%±1.17 vs 19.41%±0.15),而增强2期强化率低于良性组(-2.95%±0.13 vs 16.56%±0.2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3个增强参数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4、0.994、0.217(增强1期强化率诊断效能最高,最佳诊断阈值53.81%)。结论:CBBCT增强检查较平扫能提高病变检出率且增强形态学征象及增强参数有助于提高乳腺癌与良性病变鉴别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双期动态增强CT鉴别不同病理级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NET的CT表现,观察病变的位置、最大径、包膜、钙化、囊变坏死、胰胆管扩张,有无周围淋巴结肿大、血管侵犯和肝转移。分别测量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图像上肿瘤病灶和病灶周围正常胰腺实质的平均CT值,计算肿瘤的平扫相对密度指数、动脉期相对强化指数、静脉期相对强化指数。根据2010年WHO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方法将50例肿瘤分为两组:胰腺神经内分泌瘤(G1、G2级肿瘤,记为G1/2级)和胰腺神经内分泌癌(G3级肿瘤)。比较两组肿瘤的CT影像表现差异。结果:50例pNET均为单发病灶。G1、G2、G3级pNET分别为21、22和7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瘤(G1/2级)43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癌(G3级)7例。G1/2和G3级肿瘤的病灶位置、囊变坏死和钙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G1/2、G3级肿瘤的平均最大径分别为(27.2±15.9)和(35.6±16.4)mm,随着病理级别的增高,肿瘤的平均最大径有增大趋势,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的包膜、胰胆管扩张、周围淋巴结肿大、血管侵犯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1,0.002,0.029),肝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G1/2级肿瘤的动脉期相对强化指数(1.33±0.27)和静脉期相对强化指数(1.31±0.26)均较G3级肿瘤高(分别为0.96±0.16、1.03±0.14),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脉期相对强化指数、静脉期相对强化指数鉴别不同病理级别pNET的ROC曲线分析:两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7、0.817,动脉期相对强化指数较静脉期相对强化指数能更好地鉴别G1/2和G3级pNET。结论:双期动态增强CT有助于G1/2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和G3级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曹敏  曾庆思  黎剑宇 《放射学实践》2021,36(8):1016-1020
【摘要】目的:探讨肺原发血管肉瘤的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确诊的肺原发血管肉瘤(包括上皮样血管肉瘤)的CT表现,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发病部位及分布特点、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与强化特点、病灶内部情况、瘤周改变及胸腔内肺外表现等。结果:7例中4例表现为单发肺门或外周结节/肿块,3例表现为两肺多发外周结节/肿块,最大径线为23.0~55.0mm,中位数为47.0mm;5例边界清晰,2例边界不清;5例形态不规则或分叶,3例有少许长短毛刺。平扫密度均匀1例,密度不均匀6例;CT值21.0~50.0HU,平均(34.9±9.3)HU;1例合并钙化。6例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强化,其中5例呈轻中度强化、1例明显强化;动脉期CT值38.0~67.0HU,平均(53.7±12.8)HU;实质期CT值39.0~109.0HU,平均(59.2±25.7)HU;平扫与实质期CT差值3.0~79.0HU,平均(24.7±27.8)HU。2例支气管闭塞伴肺不张,3例支气管或血管受推压改变, 5例伴有纵隔或肺门淋巴结稍增大,平均直径(13.2±1.9)mm,5例胸膜增厚或邻近胸膜受牵拉/粘连,3例合并胸腔积液,1例出现胸椎转移。结论:肺原发血管肉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最终诊断仍需依赖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肾脏小乏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多层螺旋CT (MSCT)影像学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小乏脂型AML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由2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对所有患者的MSCT图像进行分析,总结肾脏小乏脂AML的影像学特征。结果:20例均为单肾发病,其中1例为右肾多发病灶。平扫期19例(95%)病灶相较于周围正常肾实质呈稍高密度。病灶实质的平均CT值为(47.88±12.11)HU,周围正常肾实质的平均CT值为(32.83±11.58)HU,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在皮质期及实质期的平均CT值分别为(103.77±23.12)HU、(115.32±27.32)HU,两者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13例(65%)病灶实质呈明显强化,15例(75%)病灶实质呈持续性强化,4例(20%)病灶实质呈渐进性强化,仅1例(5%)病灶实质呈“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14例(70%)可见“劈裂征”,16例(80%)可见“皮质掀起征”,12例(60%)两征同时出现。结论:小乏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结肠癌术前腹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1月间在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为结肠癌的58例病人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31~78岁,平均(49.58±14.28)岁。对术前MSCT检测到的腹腔可疑转移淋巴结进行分析,分别以淋巴结短径、相对强化值及综合上述2种参数等作为判定淋巴结转移的标准,并采用Kappa检验对MSCT诊断及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 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后发现,以淋巴结短径≥8 mm、相对强化值≥50 HU及短径≥5 mm且相对强化值≥30 HU作为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标准时MSCT诊断与病理结果一致性相对较好(κ分别为0.809、0.764、0.786)。在不同的腹腔淋巴结分布区域,上述3种诊断标准用于肠旁淋巴结组时,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κ分别为0.816、0.802、0.800),用在肠系膜中及肠系膜根部淋巴结组时,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中等(κ分别为0.631、0.673、0.574及0.527、0.626、0.502)。结论 MSCT可根据淋巴结大小、强化差值等参数对结肠癌病人术前淋巴结转移做出判断,从而为评估临床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索双能CT(DECT)多模态参数术前预测胃癌Lauren分型的价值。方法:搜集有完整双能CT扫描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7例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Lauren分型为弥漫型、肠型和混合型者分别为33、19和15例。通过双能CT后处理软件得到碘图,测量动、静脉期图像上病灶的CT值及其差值(△CT)、碘浓度、碘图CT值(Overlay值)。采用多重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分型间各参数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一步绘制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按约登指数最大为原则得出诊断阈值及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弥漫型胃癌的动、静脉期碘浓度和Overlay值及△CT值分别为(1.61±0.68)、(2.77±0.72)mg/mL及(38.94±18.66)、(66.17±18.23)和(41.21±13.17)HU;肠型胃癌的上述参数值分别为(1.06±0.58)、(1.53±0.44)mg/mL及(26.16±12.70)、(38.91±10.67)和(22.74±10.73)HU;混合型胃癌的上述参数值分别为(1.08±0.41)、(1.77±0.45)mg/mL及(26.38±10.31)、(43.37±8.03)和(28.40±9.58)HU。弥漫型胃癌的各项参数值均明显高于肠型及混合型胃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肠型与混合型两组间各项参数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碘浓度和Overlay值、静脉期碘浓度和Overlay值及△CT值诊断弥漫型胃癌的AUC分别为0.736、0.709、0.944、0.927和0.858,诊断阈值分别为1.05mg/mL、28.75HU、1.95mg/mL、36.70HU和30.50HU,其中以静脉期碘浓度及Overlay值的诊断效能最佳。结论:双能CT多参数测量有助于术前预测胃癌的Lauren分型,其中以静脉期碘浓度和Overlay值的诊断效能最佳。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多期相CT对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8年5月经病理确诊的33例PRCC患者的多期相CT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三期增强扫描,分析不同亚型在临床指标、CT影像特征、多期相CT值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Ⅱ型PRCC的病理学分期及分级均显著高于Ⅰ型(T3+T4期肿瘤,31.8% vs 9.1%;高级别肿瘤,54.5% vs 9.1%)(P<0.05),两型在性别、年龄、高危因素、肿瘤最大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两型在形态、边界、异质性、CT分型、集合系统受累、囊变坏死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Ⅱ型病灶主要呈分叶状(54.5%),边界模糊(63.6%)、密度不均(95.5%),易浸润性生长(50%)、常伴集合系统受累(40.9%)和囊变坏死(81.8%),在钙化、淋巴结增大、静脉癌栓形成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型皮髓质期净增CT值分别为(17.18±17.60)HU、(38.91±22.31)HU,Ⅰ、Ⅱ型实质期净增CT值分别为(26.45±12.06)HU、(40.00±18.96)HU,两种亚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增强三期、延迟期净增CT值及绝对洗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期相CT对PRCC亚型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1.
宋瑞  彭健 《放射学实践》2019,34(1):41-44
【摘要】目的:分析腹部异位胰腺的增强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8例腹部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及增强CT表现。结果:38例均为单发,病变位于胃部14例,十二指肠15例,空肠5例,回肠3例,小肠系膜1例;24例患者行CT增强检查,其中12例在CT图像上可观察到明确病灶,另外12例在CT图像上未见明确病灶,CT对病变的显示率为50%(12/24)。在CT图像上可观察到明确病灶的12例患者中,病灶长径(LD)为1.00~3.00cm,平均(1.89±0.69)cm,短径(SD)为0.60~1.60cm,平均(1.13±0.35)cm。胃部HP病灶呈宽基底梭形或扁丘状隆起,十二指肠及空肠HP病灶呈类圆形或卵圆形,两组LD/SD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P病灶动脉期、静脉期强化平均CT值分别为(82.90+13.49)HU和(101.82+14.79)HU,与同时期正常胰腺CT值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1、0.93)。CT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9例,不均匀强化3例,其中1例可见“导管征”;10例边界清楚,2例边界不清。病变向腔内生长为主7例,腔内外生长4例,腔外生长1例。12例中10例病变位于黏膜下。结论:腹部异位胰腺的增强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2.
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临床、病理及CT 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乏脂肪AML 的临床、病理及 CT 资料,将其分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组和其他乏脂肪A ML组,观察病灶的数目、大小、形状、密度及其均匀性、劈裂征、血管影、假包膜、病灶的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等,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AML组18例19灶,平均年龄40岁,其他乏脂肪AML 组18例22灶,平均年龄49岁。两组病灶最大径分别为(58.63±56.59)mm和(16.97±8.59)mm,P<0.05;密度不均匀者分别为10例和4例, P<0.05;形态不规则者分别为12例和10例,劈裂征阳性者分别为8例和13例,血管影分别为6例和2例,假包膜分别为6例和2例;病灶强化方式快进快出者分别为4例和10例,持续性强化者分别为14例和12例,渐进性强化者分别1例和0例,两组间病灶形状、劈裂征、血管影、假包膜均无统计学差异。EAML组病灶平扫、皮髓质期和肾实质期CT值分别为(44.3±10.7)HU、(101.6±26.6)HU 和(86.9±17.9)HU,其他乏脂肪AML 组各期CT 值分别为(37.1±7.3)HU、(108.7±23.8)HU和(87.6±13.6)HU。EAML组比其他乏脂肪AML组平扫CT值高,P<0.05,增强后CT 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乏脂肪AML 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EAML较其他乏脂肪AML发病年龄小,病灶体积大,平扫密度相对高且不均匀,明确诊断依赖于病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CT增强对腹内型韧带样纤维瘤病(IAF)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病理证实的IAF患者23例(IAF组)和GIST患者37例(GIST组)的资料,均行CT平扫和CT增强检查,定性分析比较两组形态学表现,定量分析病灶长径、短径、平扫及增强各期CT值。图像由两名工作经验5年以上的影像科医师独立分析与测量。对于测量有统计学意义的定量参数,进行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确定诊断阈值。结果与GIST组相比,IAF组CT表现多为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多位于腹腔胃肠壁外,内部坏死少见,均匀强化(P=0.001,P=0.005,P=0.003,P=0.001);而病灶边界、瘤内血管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7,P=0.11)。IAF组与GIST组最大界面长径、短径和平扫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1.9)cm vs(5.8±1.8)cm,(5.5±1.5)cm vs(5.7±1.6)cm,(31±2)HU vs(30±3)HU,P=0.717,P=0.616,P=0.186);两组动脉期、静脉期CT值、动脉期绝对强化值及静脉期绝对强化值均小于GIST组(36±7)HU vs(35±10)HU,(45±8)HU vs(62±10)HU,(6±6)HU vs(23±10)HU,(15±8)HU vs(31±11)HU,P=0.001,P=0.001,P=0.001,P=0.001)。以动脉期CT值小于47HU,静脉期CT值小于56HU为鉴别诊断的阈值,诊断IAF的敏感度分别是87.0%、91.3%,特异度分别是89.2%、78.4%。结论与GIST相比较,IAF多位于腹腔胃肠壁外、形态表现为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内部少坏死,均匀强化,动脉强期CT值多低于47HU,门静脉期多低于45HU,这6个特征对鉴别IAF与GIST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对结节/肿块样肺炎与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胸部常规CT平扫发现肺内病变并于1周内行Revolution CT能谱模式双期增强扫描的4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肺炎16例、肺癌27例,分别测量病灶碘值、水值和同层主动脉碘值,并通过公式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差值(dNIC)、动-静脉期碘浓度差值(dIC)及能谱曲线斜率(λHU40-70)。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能谱CT各定量参数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估各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能谱模式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测肺癌碘值、能谱曲线斜率(λHU40-70)及动脉期NIC均低于结节/肿块样肺炎,碘值分别为(25.76±2.62)×100μg/cm3、(31.77±5.67)×100μg/cm3,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4.92±0.59、6.12±1.23,动脉期NIC分别为0.23±0.04、0.28±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4.36、-3.26,P<0.05)。静脉期所测肺癌碘值、λHU40-70及静脉期NIC与结节/肿块样肺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碘值分别为(23.19±4.30)×100μg/cm3、(24.05±3.52)×100μg/cm3、λHU40-70分别为4.06±1.21、3.84±1.08,静脉期NIC分别为0.45±0.11、0.49±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0.64、-1.15,P>0.05)。肺癌dIC低于结节/肿块样肺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P=0.01)。各期能谱扫描所测水值及动-静脉期dNIC在肺癌与结节/肿块样肺炎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能谱CT增强扫描所测定量参数有助于肺癌与结节/肿块样肺炎鉴别诊断,动脉期碘值诊断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多期扫描判断闭袢性肠梗阻肠壁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对实验性闭袢性肠梗阻肠壁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分为3组,每组8只;取10~15 cm长小肠结扎两端成闭袢,同时结扎闭袢肠段的引流静脉;于模型制成后0.5 h(A组)、1~2 h(B组)和3~5 h(C组)行螺旋CT多期扫描.采用盲法对比分析CT表现与肠壁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结果 A组 7只及B组 4只兔闭袢肠壁增强扫描出现持续强化,C组8只的闭袢肠壁均无明显持续强化.CT值测量在增强前、增强后的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A组闭胖肠壁的CT值分别为 (56.3±4.3)HU,(139.5±17.9)HU,(145.1±12.6)HU和 (124.9±10.5)HU;B组分别为 (58.8±5.6)HU,(82.5±13.7)HU,(101.0±20.3)HU和 (95.0±16.4)HU;C组分别为 (62.1±7.8)HU,(63.9±6.6)HU,(59.5±4.40)HU和 (59.6±6.9) HU.在平扫时,A组、B组、C组闭袢肠壁之间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增强后的同一时期内,无论是在动脉期、静脉期或是延迟期,A组闭袢肠壁的CT值最大,B组次之,C组最小,而且差意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扫、增强后各期内,A组、B组和C组对照肠袢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组织学对照,肠壁无坏死组出现持续强化征象的发生率(11/13)明显高于肠壁坏死组 (1/11)(P<0.05).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可评价肠壁不同时间的缺血,持续强化主要见于肠壁缺血的早期阶段,而已坏死的肠壁在增强各期均无强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细胞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重点探讨动脉期扫描的意义,以进一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5例肝腺瘤均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100ml对比剂,3ml/s单相注射,延迟20~30s行动脉期扫描,60~70s行门脉期扫描,3min后行延迟期扫描。测量腺瘤及正常肝组织的强化CT值,观察腺瘤的三期强化特征,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例肝腺瘤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与正常肝组织无法区分;动脉期均表现为高密度,其平均CT值与正常肝组织相差38HU,定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8.94,P<0.01);在门脉及延迟期,4例腺瘤表现为等密度,1例为略低密度,分别与正常肝组织平均CT值相差(3.7±7.1)HU和(-4.3±3.6)HU,定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10,t=0.75;P值均>0.05);肝腺瘤动脉期平均CT值明显高于门脉及延迟期,定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18.39,P<0.01)。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动脉期扫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讨论膀胱异位嗜铬细胞瘤MSCT表现.方法 对8例资料完整、经手术证实膀胱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肿块均为单发,分别位于膀胱三角区(2例)、顶部(2例)、前壁(1例)、后壁(3例),2例位于粘膜下,6例位于膀胱肌层.病灶平扫呈均匀低密度,无囊变,1例可见环形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动脉期与平扫病灶CT值相差>40HU,门脉期与动脉期CT值相差为15HU左右.结论 膀胱异位嗜铬细胞瘤在MSCT有其特征性表现,术前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10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局灶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双源CT表现。方法 :10例均行双源CT平扫及增强扫描,运用冠状位、矢状位及MPR等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10例CT平扫均表现为类圆形、椭圆形孤立、均质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部分病灶可有分叶,伴钙化3例,伴裂隙样低密度2例。单个淋巴结肿大8例,平均直径(4.57±2.82)cm;累及1组淋巴结2例;平扫CT值平均(46.78±7.29)HU。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平均CT值(120.09±16.49)HU,静脉期及延迟期显著持续强化,平均CT值静脉期(110.58±12.11)HU、延迟期(101.86±8.21)HU;周边伴增粗血管影2例。结论:CD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双源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肾上腺转移腺癌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特征,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转移腺癌57例,术前均行MS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回顾性分析CT扫描结果并和病理作对照分析。结果:57例肾上腺转移腺癌患者共发现93个病灶,单侧21例,双侧36例,右侧64个病灶,左侧29个病灶。病灶境界清楚79个,境界欠清14个。病灶形态圆形或椭圆形57个,不规则形36个。肿瘤直径1.1~17.3cm,其中,〈5.0cm53个,5.0~10.0cm35例,〉10cm5例。肿瘤呈实质性35个,不同程度坏死囊变58个,其中13例病灶坏死显著形成假囊肿样改变。平扫肿瘤CT值为15.2~43.7HU,平均32.8HU;动脉期CT值27.6~63.2HU,平均45.9HU,16个病灶内隐约可见血管影;门脉期扫描肿瘤实质成分强化更明显,强化范围扩大,实质部分CT值为49.4~96.3HU,平均72.5HU。结论:肾上腺转移腺癌大小、形态、坏死程度等征象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肿瘤密度、血液动力学等征象则相对一致。MSCT动态增强可为其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能谱CT虚拟平扫(VNC)替代常规平扫在肾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2例经病理证实为肾癌的患者影像资料,均行能谱CT常规平扫及动脉期、静脉期能谱成像(GSI),采用MSI软件生成动脉期VNC和静脉期VNC图像。分别测量3组图像(常规平扫、动脉期VNC、静脉期VNC)肾脏病灶的CT值、病灶-正常肾脏的对比噪声比(CNR),同层面病灶的长径、橫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由2位放射科医师对3组图像分别行5分制图像质量主观评分,3分制影像学征象主观评分,对2位医师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行Kappa 检验,对3组图像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2位医师对3组图像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 值均>0.700);3组图像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影像学征象主观评分动脉期 VNC为2.88±0.34,静脉期VNC为2.84±0.37,均可接受。3组图像的CNR分别为0.52±0.11、0.72±0.16、0.69±0.12,动脉期VNC、静脉期 VNC的对比噪声比(CNR)均高于常规平扫,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图像同层面病灶的长径和横径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图像肾脏病灶的CT值分别为(30.04±4.09)HU、(32.69±4.07)HU、(32.56±3.52)HU,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平扫病灶的CT值低于动脉期 VNC和静脉期 VNC,但差值均在5 HU内。结论在肾癌检查中 VNC能替代常规平扫,可减少患者的扫描次数,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