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与乳腺癌预后相关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指标,对照随访结果,筛选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对比临床病理指标及随访结果;应用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30例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80.87%,10年生存率为65.75%。肿瘤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HER-2过度表达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并且三者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肿瘤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HER-2过度表达是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最有价值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neu)基因是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7q12~213的原癌基因,有Her2基因扩增和蛋白过表达的乳腺癌恶性程度更高,对常规治疗和激素治疗均不敏感且与乳腺癌的复发、转移有关,预后不好,因此准确检测HER2状态对有效治疗乳腺癌非常重要。染色体的非整倍体性(aneusomy)是恶性肿瘤细胞普遍存在的遗传学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乳腺癌组织中HER-2蛋白表达和HER-2基因检测的相关性及相应临床意义。方法:采用IHC法及FISH法分别检测100例乳腺癌患者的HER-2蛋白表达情况与基因扩增状态,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IHC检测HER-2蛋白表达阳性(+++)与FISH阳性符合率高度一致,HER-2蛋白表达阴性(-)与FISH阴性符合率一致,IHC检测可疑阳性(++)与FISH检测结果的差异性较大,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IHC与FISH检测结果的总符合率为78.9%,IHC和FISH法检测HER-2结果存在一致性呈显著正相关(r=0.675,P=0.00);乳癌患者HER-2基因扩增及HER-2蛋白表达与肿瘤分期、年龄、ER、PR无相关性(P0.05),但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状态、组织学分级程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IHC与FISH检测结果存在较好的一致性,两种方法相互结合,利于精准评价HER-2检测结果及辅助临床制订分子靶向等有效治疗方案。IHC为HER-2基因检测的初筛法,对于IHC(+)~(+++)者,有必要进一步行FISH法检测HER-2基因扩增情况,以避免IHC结果的假阴性,更有效的指导赫赛汀药物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蛇床子素对具有HER-2/neu高表达的人乳腺癌SK-BR-3和MDA-MB-231细胞系中的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影响,并阐述其可能的活性机制。方法:以蛇床子素与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具有HER-2/neu高表达的人乳腺癌SK-BR-3和MDA-MB-231细胞系进行单独或联合处理,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定量测定肿瘤细胞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MMP-9)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HER-2/neu及MAP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ERK1/2的磷酸化水平改变,QRT-PCR检测VEGF、MMP-9在m RNA水平的变化。结果:蛇床子素对HER-2/neu高表达的人乳腺癌SK-BR-3和MDA-MB-231细胞系均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EGF能显著促进HER-2/neu高表达的人乳腺癌SK-BR-3和MDA-MB-231细胞系表达肿瘤促血管生成因子,蛇床子素能显著能显著抑制ERK1/2蛋白的磷酸化,下调经EGF处理后肿瘤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MMP-9)的表达,并在m RNA水平显著抑制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结论:蛇床子素可能通过抑制HER-2/neu活性而阻断其下游的MAPK信号通路,通过抑制了ERK的磷酸化减少了MMP-9的表达,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分泌VEGF,实现其对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水平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肺合剂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组织血管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肺合剂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组织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取C57BL/6小鼠50只,接种Lewis肺癌瘤株后,随机分阴性对照组(0.9%生理盐水),中肺合剂低、中、高剂量组(12.7、25.4、50.8g.kg-1),阳性对照组(CTX组,30mg.kg-1),每组10只。观察12天停药。无菌条件下取肿瘤组织,采用EnVision法检测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4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中肺合剂能降低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VEGF表达和MVD之间呈正相关(P〈0.01)。其中以中、高给药剂量组抑制作用显著,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低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肺合剂能抑制Lewis肺癌小鼠肿瘤组织新生血管的形成,降低Lewis肺癌小鼠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以中、高剂量组最明显。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与免疫组织化学法(IHC)在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 基因扩增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收治的首发乳腺癌患者 103 例作 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组织穿刺标本以及手术切除组织标本,分别应用 IHC 以及 FISH 对患者 HER–2 进行检测,对两种方 法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03 例乳腺癌组织标本检测结果显示:HER–2 蛋白(–)或(+)者 9 例,(++)者 42 例,(+++)者 52 例;基因扩增情况为:阳性(扩增)72 例,阴性(未扩增)31 例。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 (Kappa = 0.779,P < 0.05)。结论:IHC 以及 FISH 均可作为对乳腺癌患者 HER–2 基因  相似文献   

7.
摘 要目的:探究 p53 及 B 淋巴细胞瘤 / 白血病 –2(Bcl–2)基因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 2019 年 8 月至 2021 年 7 月丰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120 例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 p53 及 Bcl–2 基因阳 性表达的检测。分析乳腺癌患者中影响 p53 及 Bcl–2 基因阳性表达的因素,并对相关因素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120 例患者中,p53 基因阳性表达 85 例,Bcl–2 基因阳性表达 35 例。p53 基因阳性表达的患者中,不同肿瘤分期系统 (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雌激素受体(ER)表达情况之间占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cl–2 基因 阳性表达的患者中,不同 TNM 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之间占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 果显示:TNM 分期 Ⅱ ~ Ⅲ 期、肿瘤组织低、中分化、ER 阳性是 p53 基因阳性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 TNM 分期 Ⅱ ~ Ⅲ 期、肿瘤组织低、中分化是 Bcl–2 基因阳性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p53 阳性表 达的变化提示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TNM 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 ER 性质等均可对 p53 阳性表达率的变化造成明显 影响。而 Bcl–2 则反映患者预后状况,TNM 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是影响 Bcl–2 基因阳性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对 患者 p53 及 Bcl–2 基因阳性表达的测定能够更好的评估患者的病情及预后,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加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加减乌梅丸配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化疗配合加减乌梅丸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疗效。方法:将6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2例采用化疗合加减乌梅丸,对照组28例应用单纯化疗方案,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近期疗效、HER-2/neuECD下降水平、KPS评分及中医症状疗效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无完全缓解(CR)病例,治疗组部分缓解(PR)与对照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稳定期(SD)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病变进展(PD)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经治疗后血清HER-2/neu ECD下降水平(5.80±0.22)ng/L明显高于对照组(2.94±0.35)ng/L(P〈0.05);治疗组化疗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疗合加减乌梅丸可稳定晚期乳腺癌的病情及改善生活质量、提高KPS评分,同时可显著降低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neuECD水平,对晚期乳腺癌患者远期生存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茶多酚对乳腺癌组织及重要器官微血管密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茶多酚对小鼠乳腺癌组织及重要脏器(心、脑、肾)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影响,用以判定茶多酚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特异性。方法应用小鼠可移植性乳腺癌EMT6细胞株,经培养传代后,以纯系BALB/c小鼠为荷瘤动物,并以茶多酚灌胃及局部注射两种干预方法,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乳腺癌组织和心、脑、肾组织MVD。结果茶多酚灌胃组、局部注射组肿瘤组织MVD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心、脑、肾组织MVD茶多酚灌胃组、局部注射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茶多酚可选择性地抑制乳腺癌组织微血管生成,对心、脑、肾组织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八珍汤对乳腺癌患者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将90例乳腺癌患者分为3组,组术前给予化疗,组术前给予化疗和八珍汤,组术前不干预处理。观察患者的近期疗效情况,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s-VEGF)、治疗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肿瘤VEGF蛋白。结果与组比较,组和组均可显著提高近期总有效率(P0.05),降低进展率(P0.01);组治疗后s-VEGF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并且低于组(P0.05);干预前所有患者s-VEGF浓度与肿瘤大小、淋巴转移、TNM分期呈正相关;组MVD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蛋白较组均有显著降低(P0.05);干预后s-VEGF与癌组织VEGF、MVD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八珍汤可抑制乳腺癌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法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女性乳腺癌HER-2基因结果的可靠性。方法采用FISH双色法检测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中的HER-2基因及IHC检测HER-2蛋白表达情况,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259例乳腺癌患者中,FISH检测阳性125例,IHC检测阳性239例,2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将FISH结果和IHC结果进行分组比较,IHC为()者,FISH阳性率为76.19%;IHC为()者,FISH阳性率为52.25%。表明FISH和IHC有显著相关性。17号染色体非整倍体是造成IHC过度表达但FISH检测为阴性的主要原因。结论 IHC检测受实验室因素和主观因素影响,17号染色体非整倍体也是造成IHC过表达但基因不扩增的主要原因,所以确定HER-2扩增情况用FISH法检测更准确,能对患者的预后情况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HER-2基因成为近年来乳腺癌研究热点,它是一种与乳腺癌相关的癌基因,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密切关系,HER-2目前被认为是新的判断乳腺癌预后的独立指标。在治疗方面,Herceptin作为一种以癌基因为靶的治疗方式,使HER-2阳性的乳腺癌转移患者受益匪浅,近年来,中医中药凭借其特有优势在HER-2过表达乳腺癌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是世界上乳腺癌发病率、病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研究发现,15%-20%的乳腺癌患者存在HER-2基因扩增及蛋白质过度表达,且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1].丽HER-2阳性是乳腺癌转移和复发的高危因素.目前,分子靶向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已经相当成熟,其代表药物曲妥珠单抗(赫塞汀)用于治疗HER2过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MBC)已取得较好的疗效.Romond等[2]研究显示赫赛汀可明显改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自然病程,使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提高35%-50%.赫赛汀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较单纯的化疗能更有效地延长HER-2阳性MBC患者的生存期.我科对2010年8月-2012年10月收治的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患者,术后采用赫赛汀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治疗过程顺利,患者依从性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张耀飞  沈艳华  郑颖  毛银花  徐甜甜 《新中医》2021,53(13):127-130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乳腺癌患者微血管生长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90例乳腺癌患者,依据中医证型不同分为肝郁气滞证组(42例)、肝肾阴虚证组(30例)、血瘀证组(18例)。比较3组血管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 FGF)、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表达率,微血管密度(MVD),TNM分期及病理组织学分级。结果:血瘀证组VEGF、b FGF、HER-2阳性表达率均高于肝郁气滞证组和肝肾阴虚证组(P0.05),肝肾阴虚证组VEGF、b FGF、HER-2阳性表达率均高于肝郁气滞证组(P0.05)。血瘀证组MVD高于肝郁气滞证组和肝肾阴虚证组,肝肾阴虚证组MVD高于肝郁气滞证组(P0.05)。肝郁气滞证组和肝肾阴虚证组TNM分期以Ⅰ期、Ⅱ期为主;血瘀证组则以Ⅱ期、Ⅲ期为主。肝郁气滞证组病理组织学分级以Ⅰ级为主,肝肾阴虚证组以Ⅱ级为主,血瘀证组则以Ⅲ级为主。结论:不同中医证型乳腺癌患者微血管生成作用不尽相同,且预后存在差异,其中血瘀证乳腺癌患者微血管生成作用较强,预后较差,而肝郁气滞证乳腺癌患者微血管生成作用较弱,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茶多酚口服、静脉与局部注射3种给药途径对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以判定茶多酚是否具有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效应。方法:移植性S180小鼠肿瘤动物模型建立后,分别按茶多酚口服、局部注射、腹腔注射及人参皂苷Rg3口服、CTX腹腔注射给药,5天后取肿瘤组织,常规石腊包埋、切片,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肿瘤组织MVD。结果:茶多酚口服、局部注射可明显减少S180荷瘤小鼠MVD。而腹腔注射则无明显效果。结论:茶多酚具有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及HER-2蛋白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癌、3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蛋白及HER-2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为缺失表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而且PTEN表达在G1级肿瘤高于G2、G3级(P均〈0.05),PTEN蛋白缺失率与肿瘤组织类型有关(P〈0.05),与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无明显关系(P均〉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ER-2蛋白表达为高表达,HER-2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病理学分期以及肿瘤浸润子宫肌层深度均显著相关(P均〈0.05),其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均〉0.05)。HER-2与PTEN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PTEN表达缺失与临床病理参数无关,蛋白表达缺失常发生于细胞分化较差的子宫内膜癌。PTEN蛋白表达缺失与HER-2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癌基因Cox-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2例人乳腺良恶性疾病中Cox-2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激素受体状态的关系。结果:Cox-2表达阳性率为47.5%(19/40),与阴性激素受体状态密切相关,但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10例良性乳腺疾病及2例正常乳腺组织中仅有1例乳腺囊肿病Cox-2表达阳性.结论:Cox-2与乳腺癌的发生、转移及预后均有密切关系,对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对评估乳腺癌的预后及选择靶向治疗对象会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发性流产(RSA)患者绒毛组织血管生成状况,并分析血小板反应蛋白(TSP)、血管生成素(Ang)与RSA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上饶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医院行清宫术的11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正常妊娠后行人工流产术,观察组患者为RSA,每组58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Ang–1、Ang–2、TSP–1、TSP–2的表达情况,并检测微血管密度(MVD)值,分析其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绒毛组织中Ang–1、Ang–2、TSP–2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TSP–1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患者的MVD值显著低于对照组;Ang–1、TSP–2、Ang–2与MVD值呈负相关性(P <0.05),TSP–1与MVD值呈正相关(P <0.05)。结论:RSA患者绒毛组织中Ang–1、Ang–2和TSP–2高表达,TSP–1低表达时胎儿发生RSA的概率较高,上述指标均是胎儿出现RSA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年轻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0例年轻乳腺癌患者(20~40岁)与同期就诊30例中老年乳腺癌患者(45~65岁)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临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分级Ⅲ级、淋巴结转移、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者占比均高于对照组;而浸润性小叶癌、组织分级Ⅰ级、雌激素受体(ER)阳性、孕激素受体(PR)阳性者占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乳腺癌分子分型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患者病死率高于对照组,生存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年轻乳腺癌患者具有淋巴结转移情况及Her–2阳性高、组织分级高等临床病理特征,与中老年乳腺癌患者疾病病理特征存在差异,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较大,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纺锤体检测点丝氨酸/苏氨酸激酶(BUB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双旋复花内酯甲对乳腺癌细胞中BUB1基因的干预作用。方法 从Oncomine,GEPIA,GEO数据库,bc-GenExMiner v4.5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深入挖掘BUB1基因表达的相关数据,探寻BUB1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利用癌症细胞系全科百科全书(CCLE)分析BUB1分别在乳腺癌组织T细胞和B细胞中的表达,利用STRING数据库绘制BUB1相关蛋白网络图及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并对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相关通路进行分析。采用肿瘤免疫评估资源(TIMER)数据库分析BUB1在免疫浸润物中的表达及对乳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最后,进一步分析双旋复花内酯甲对乳腺癌细胞中BUB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①乳腺癌组织中BUB1的mRN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样本,但不同分子亚型的乳腺癌患者中BUB1的表达水平不同;②BUB1表达升高可导致luminal A亚型有较长的无转移生存期(DMFS),总体生存期(OS)和无复发生存率(RFS);③BUB1与染色质结构维持蛋白4(sSMC4)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并可能与NUF2等10种蛋白相互作用且具有最强的相互作用关系;④在乳腺浸润癌(BRCA),BRCA-基底细胞(basal)中CD8+T细胞、中性粒细胞中BUB1 mRNA高表达相对于低表达组的患者2年生存预后较好;在BRCA-HER-2中B细胞中BUB1 mRNA低表达相对于高表达组的患者2年生存预后较好;⑤GEO数据库分析数据集GSE85871发现旋复花内酯甲可使乳腺癌MCF7细胞BUB1基因表达下调。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BUB1基因呈现高表达,且与乳腺癌的预后及免疫细胞浸润相关,这可能是双旋复花内酯甲干预乳腺癌细胞的一个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