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分析人工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技术治疗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9月,来本院诊治的四肢粉碎性骨折术后骨缺损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A、B组),分别行自体髂骨植骨和人工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四肢粉碎性骨折所致骨缺损。术后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并发症的发生及骨缺损的修复和功能重建优良率。结果两组均行6~12个月随访,平均(9.14±1.36)月,所有患者植骨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发热等并发症。A组15例骨缺损区愈合良好,住院时间平均(19.36±2.54)天,骨折愈合时间平均(5.67±1.52)个月,骨缺损的修复和功能重建评价标准,优12例,良3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75%;B组18例骨缺损区愈合良好,住院时间平均(12.19±1.52)天,骨折愈合时间平均(3.61±1.13)个月,骨缺损的修复和功能重建评价标准,优16例,良2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0%。B组骨缺损治疗效果显著优于A组。结论人工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较单纯自体髂骨移植治疗骨缺损更能促进骨痂生长,加速骨折后骨缺损愈合,更加有效地减少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更高,骨缺损修复和功能重建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
一期植骨外固定和灌洗修复下肢火器伤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一期植骨外固定和灌洗修复下肢火器伤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1 7例下肢火器伤长骨开放粉碎性骨折伴骨缺损 ,早期彻底清创 ,一期自体髂骨瓣植骨 ,外固定架固定 ,术后给予持续灌洗、抗生素治疗。结果  1 6例术后随访 7~ 2 4个月 ,6~ 8周有骨痂形成 ,植骨与宿主骨愈合时间平均8个月 ,无骨不愈合发生。结论 外固定架在四肢长骨火器性损伤骨缺损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辅以自体髂骨植骨和术后持续灌洗可以一期修复伤口污染轻、软组织缺损少的火器性损伤  相似文献   

3.
骨折周围骨痂移植治疗骨不愈合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骨不愈合采用骨折断端周围自体骨痂移植治疗的效果。方法 新西兰兔 42只 ,双侧桡骨中段模拟骨折 ,观察至明显骨痂生长随机分配实验Ⅰ组 36只 ,实验Ⅱ组 6只 ,随机选择一侧髂骨切取部分全层骨和双侧骨折处周围骨痂备用 ,并建立 1 0cm骨缺损的标准不愈合模型。实验Ⅰ组 ,左桡骨移植骨痂为A组 ,右桡骨移植髂骨为B组 ,术后分别于 2、 4、 6、9、 12、 15周各处死 6只兔并取标本作X线摄片和图像分析、标本大体观察 ,组织切片检查。实验Ⅱ组 ,左桡骨移植髂骨为C组 ,右桡骨空白对照为D组 ,术后定期X线摄片检查。结果 ①术后 15周 ,A、B、C组全部完成骨不愈合的修复 ;②D组无一例骨不愈合完整修复 ;③A、B组修复骨不愈合的病理过程相仿 ,首先是桥梁骨痂和连接骨痂形成 ,而后是成熟骨板期 ,最后是塑形期 ,但修复进程在实验 9周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5 ) ,A组优于B组。结论 骨折周围骨痂和髂骨都是较为理想的骨移植材料 ,在治疗骨不愈合过程中 ,骨痂移植在早期有加速骨缺损修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骨折周围骨痂移植治疗骨不愈合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骨不愈合采用骨折断端周围自体骨痂移植治疗的效果。方法 新西兰兔42只,双侧桡骨中段模拟骨折,考察至明显骨痂生长随机分配实验I组36只,实验Ⅱ组6只,随机选择一侧髂骨切取部分全层骨和双侧骨折处周围骨痂备用,并建立1.0cm骨缺损的标准不愈合模型。实验Ⅰ组,左桡骨移植骨痂为A组,右桡骨移植髂骨为B组,术后分别为2、4、6、9、12、15周各处死6只兔并取标本作X线摄片和图像分析、标本大体观察,组织切片检查。实验组Ⅱ组,左桡骨移植髂骨为C组,右桡骨空白对照为D组,术后定期X线摄片检查。结果 ①术后15周,A、B、C组全部完成骨不愈合的修复;②D组无一例骨不愈合完整修复;③A、B组修复骨不愈合的病理过程相仿,首先是桥梁骨痂和连续骨痂形成,而后是成熟骨板期,最后是塑形期,但修复进程在实验9周存在明显差异(P<0.05),A组优B组。结论 骨折周围骨痂和髂骨都是较为理想的骨移植材料,在治疗骨不愈合过程中,骨痂移植在早期有加速骨缺损修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奥邦骨与自体骨治疗跟骨骨折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因跟骨骨折骨缺损行手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植骨内固定术的72例患者,其中植入奥邦骨修复材料内固定37例(人工骨组);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35例(自体骨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并发症。采用AOFAS评分评价临床结果,影像测量B?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高度。[结果] 72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人工骨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明显优于自体骨组(P0.05);人工骨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8.11%,自体骨组22.8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1年以上。两组临床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随时间延长AOFAS评分显著增加(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测量方面,两组术后B?hler角和跟骨高度均显著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术后Gissane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的B?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邦骨修复材料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疗效可靠、并发症少,适用于跟骨骨折骨缺损的临床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载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酰乙酸(HRZ/PLGA)涂层的自体髂骨修复兔脊柱结核骨缺损的病理学特点,以及材料对外周脏器的组织毒性。方法:将60只新西兰兔脊柱结核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彻底病灶清除术后,A组(实验组)植入载HRZ/PLGA抗结核药缓释涂层的自体髂骨;B组(对照组)植入载空白涂层的自体髂骨;C组(空白对照组)单纯植入自体髂骨。术后第2、4、8、16周时各组随机抽取5只兔,取术区组织进行解剖大体观察和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从组织病理学角度观察植骨界面愈合情况及植骨材料降解情况;术后第2周、4周留取A组兔的心、肝、脾、肾脏器制作病理标本观察抗结核缓释涂层材料对外周脏器有无组织毒性;术后第2、4、8、16周对A组(实验组)兔进行影像学检查(X线、CT、MRI),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解剖大体观察发现,A组兔观察至术后16周时,骨缺损处已由致密而规则的骨组织替代,硬度与周围骨组织相似,植骨界面已达骨性愈合,植骨材料的降解与整合已基本完毕;B、C组部分兔在观察至术后16周时可见椎旁淡黄色脓性物质形成,骨缺损处瘢痕增生明显,病变性骨桥形成,骨桥及邻近椎体可见虫蚀样破坏及缺损。镜下观察发现,A组兔观察至术后16周时骨缺损处板层骨及小梁骨生成增多,骨细胞增殖活跃,骨细胞形态及骨小梁结构完整并趋向成熟,未见炎性细胞及坏死物质形成;B、C组兔在观察至术后16周时有较多不规则的成骨细胞及纤细的骨小梁形成,新生骨小梁间可见炎性细胞聚集,部分有坏死物质形成。通过影像学观察A组实验兔的植骨愈合情况,至术后16周时,骨-材料界面结合紧密,植骨融合良好。对三组术后各时间点骨-材料界面的病理切片做骨小梁面积定量分析,观察至术后8周及16周时,A组骨小梁面积显著高于B组及C组(P0.01)。综上观察指标,A组兔脊柱结核病灶骨-材料界面愈合过程优于B组及C组(P0.05)。术后2周、4周时镜下观察A组兔的心、肝、脾、肾组织,均未见外周脏器损伤。结论 :在病理学层面观察,载缓释抗结核药HRZ/PLGA涂层的自体髂骨植入兔脊柱结核骨缺损后有助于促进局部骨缺损的修复和病灶的治愈,对外周脏器无明显组织毒性,是一种良好的局部抗结核缓释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以人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hBMSCs)为种子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用于修复四肢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择9例四肢骨缺损病例(良性骨肿瘤5例、骨缺损4例)。经病人髂前上嵴,穿刺抽取10mL骨髓,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hBMSCs,用成骨诱导培养液定向培养、扩增,应用第3代的hBMSCs与珊瑚复合,继续在体外培养1周后,手术植入骨缺损区。分别在术后2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进行临床观察和X线检查。1例病人在二次手术时,在原骨缺损区取出少量新生组织活检,进行组织学观察(HE染色)。结果患者术后X线检查显示,组织工程骨在原位形成新骨,能较好地修复骨缺损。活检标本HE染色显示,局部形成正常松质骨组织。结论以自体hBMSCs为种子细胞,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制成的自体组织工程骨可以修复四肢骨缺损,并且能够修复较大的骨缺损,但组织工程骨的临床成骨效果与植骨床血供密切相关,目前所使用的组织工程骨植骨方法具有一定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李笛  汤健 《实用骨科杂志》2013,(10):894-896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植骨材料(白体髂骨、同种异体骨)对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AO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的76例单侧跟骨骨折患者,其中男53例,女23例,平均年龄39.5岁。自体髂骨植骨40例(A组),同种异体骨植骨36例(B组)。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患者年龄、伤后至手术时间、切口干燥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术后24h切口引流量等进行评价。结果A组平均年龄(39.43±11.71)岁,伤后至手术平均时间(10.27±2.54)d,切口平均干燥时间(6.02±1.37)d,切口平均愈合时间(14.08±1.27)d,术后24h平均引流量(78.58±13.92)mL;B组平均年龄(39.53±110.52)岁,伤后至手术平均时间(9.14±3.19)d,切口平均干燥时间(8.08±1.02)d,切口平均愈合时间(16.14±1.84)d,术后24h平均负压引流量(96.69±13.57)mL。A组与B组的切口干燥时间、愈合时间、术后24h引流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髂骨植骨较同种异体骨植骨会缩短跟骨骨折切口的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缺损修复一直是骨科临床面临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骨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为骨缺损修复开辟了新的途径,但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回植入体内修复骨缺损还仅限于实验研究。目的:评价临床上应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与人工骨混合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患者(SchatzkerⅡ~Ⅴ型)36例。随机分成:A组(17例)采用自体PRP与人工骨复合物填充骨缺损;B组(19例)采用自体髂骨填充。所有患者于术后1.5、3、6、12个月复查植骨部位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时间,采用Rasmussen评分标准评价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及固定效果,Hss评分评价膝关节术后功能恢复情况,NRS分级法对疼痛进行量化评分,配对T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36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36个月,平均16个月。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评分(不包括供骨区)明显低于B组(P〈0.05),而Rasmussen评分、HSS评分及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与B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自体PRP与人工骨混合物填充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较传统自体髂骨填充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轻术后疼痛,避免供骨区并发症,修复效果理想,为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带监测皮岛的腓骨移植修复四肢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带监测皮岛的腓骨移植修复四肢长管状骨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四肢严重创伤、骨肿瘤、骨髓炎引起的大段骨缺损采用带监测皮岛的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结合自体髂骨移植进行修复19例,并通过监测皮岛观察腓骨移植后的血供情况.结果 术后经过1~3年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X线显示骨缺损愈合时间为3~12个月,平均5.6个月. 结论 带监测皮岛的腓骨移植加自体髂骨移植是修复四肢大段骨缺损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带血供自体骨和重组异种骨(reconstitutedbonexenograft,RBX)移植修复骨缺损的疗效,以及受体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cel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状况。方法将1998年1月~2002年12月随机收集入院的骨缺损27例,分为A组:带血供自体骨和RBX移植修复组(n=9);B组:带血供自体骨移植修复组(n=10);C组:RBX移植修复组(n=8)。以术后3、6及12个月随访的X线片判断骨缺损修复情况、骨愈合时间与是否再吸收;3组分别在术前,术后2、4、6和8周,采用免疫定量分析血清VEGF的表达。结果X线片显示:术后3个月A组8例、B组6例和C组3例达临床骨愈合;6个月A组1例、B组与C组各3例骨愈合;12个月B组1例、C组2例发生骨移植区部分再吸收,未愈合。3组术后2、4周血清VEGF值均较术前呈显著性升高,4周A组和B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和8周3组的血清VEGF值术前、术后及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血供自体骨和RBX移植修复骨缺损,其移植早期受体血清VEGF表达明显增高,且表达水平可作为骨生长、愈合状况的生物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12.
异体骨与自体髂骨修复粉碎性骨折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对比观察兔自体髂骨与同种异体骨植骨对长管骨粉碎性骨折的修复效果。将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肱骨人工造成粉碎骨折,一侧取自体髂骨植入,另一侧取等量同种异体骨植入,不同阶段处死后行大体,X线片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自体髂骨植骨与异体骨植骨的骨愈合过程基本相同,均通过软骨化骨,爬行替代而愈合。植骨术后1周,纤维结缔组织包绕植骨片,无炎性反应;2周时,成骨性肉芽组织包绕植骨片,有早期软骨性骨梁形成;3周时,新生的骨梁间可见崩解的植骨片,植骨周围软骨化骨活跃;4周时,植骨片消失,出现成熟骨梁,其边缘可见骨祖细胞成排排列;5周时,骨梁变粗,致密,基本为成熟骨;6周时,呈现致密的板层结构,哈佛氏系统完整。其中第3,4周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处理,结果两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种异体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骨传导作用,可以取代自体髂骨植骨修复长管骨骨折。  相似文献   

13.
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低温保存的可行性。方法将人源性生物衍生骨材料复合成骨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4℃和-196℃的温度环境中保存3个月和6个月,同时以未行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和生物衍生骨材料作为对照,分别修复实验兔桡骨的长段骨缺损。8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左前肢植入材料):A3组:组织工程骨在4℃保存3个月;A6组:组织工程骨在4℃保存6个月;B3组:组织工程骨在-196℃保存3个月;B6组:组织工程骨在-196℃保存6个月。2个对照组(右前肢植入材料):C组:组织工程骨未行低温保存;D组: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于术后2、4、6和12周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并于6周和12周行X线片检查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术后大体观察,A3、A6、B3、B6和C组间无显著差异,D组骨痂少且断端更为明显。各时间点组织学观察,A3、A6、B3、B6和C组植入材料周围胶原及骨痂均较D组明显,术后12周组织学评分,D组与其它各组比较P值<0.05。X线片示D组植入材料皮质骨无明显变化,骨痂较少;余各组12周植入材料与自体骨融合,髓腔开通,骨折线消失,塑形好。生物力学检测D组与其它各组比较P值<0.05。结论以4℃和-196℃保存方法能有效保存组织工程骨,对修复骨缺损有明显效果,这一方法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组织工程肋骨移植修复胸壁巨大缺损   总被引:61,自引:16,他引:45  
目的 应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的肋骨和带蒂皮瓣移位修复 1例 2 5岁女性患者胸壁巨大韧带样纤维瘤切除后 ,合并软组织、肋骨缺损的早期效果。方法 经髂骨穿刺抽取骨髓组织 ,按 Houghton法分离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 ,经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样细胞 ;用同种异体肋骨经去细胞、去抗原、部分脱钙和冻干处理 ,制成保存天然框架的生物衍生骨支架 ,将 5× 10 6 /ml骨髓基质干细胞与骨支架材料联合培养 6天 ;待完整切除肿瘤后 ,用膈肌瓣修复胸膜腔 ,组织工程肋骨修复 3根肋骨 ,同侧带蒂侧腹壁皮瓣移位修复胸壁软组织缺损。结果 手术经过顺利 ,伤口 期愈合。术后 3个月随访 ,植入组织工程肋骨在体内逐渐发育成成熟肋骨 ,心肺功能显著改善。结论 应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肋骨在个体化治疗中显示了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形成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I型胶原以及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移植修复节段性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56只,切取自体髂骨研磨成微小颗粒,分别与BMP及I型胶原复合,实验分成4组(n=16)。A组: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I型胶原,B组: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I型胶原,C组:自体微小颗粒骨,用于修复兔桡骨干1.5cm缺损的动物模型。D组:空白对照组(n=8),双侧桡骨缺损不作处理。术后2、4、8和12周,行X线片、组织学观察,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检测,比较各移植物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结果X线片显示,A组术后8周即可使骨缺损完全修复,而B组术后12周使骨缺损完全修复。术后8、12周骨量测定A组成骨量最多,12周生物力学测定显示移植物修复后的骨缺损具有最佳生物力学表现,而C组则不能完全修复骨缺损。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I型胶原及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I型胶原均能有效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以复合BMP移植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16.
生物衍生组织工程骨植骨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44,自引:17,他引:27  
目的 总结生物衍生组织工程骨用于骨科临床的初步结果。方法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1月 ,用同种异体骨膜来源的成骨细胞 1× 10 6 / ml与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骨 ,经体外培养 3~ 7天后 ,植入修复 5 2例各种类型的骨缺损 ,其中骨囊性病变 7例 ,陈旧性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 2 2例 ,新鲜粉碎性骨折伴骨缺损 15例 ,脊柱骨折后路植骨融合术 4例 ,牙槽骨植骨 3例 ,足跗中关节植骨融合 1例。植入组织工程骨总量为 349g,平均每例植入6 .7g。结果 术后全部病例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 10~ 2 8个月 ,平均随访 18.5个月。除 1例术后伤口乙级愈合外 ,5 1例均为甲级愈合。除 2例植骨延迟愈合外 ,其余 5 0例均在 3.0~ 4 .5个月内愈合。有 6例进行了 CD3、CD4、CD8及 ICAM- 1和 VCAM- 1检测 ,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 生物衍生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 ,尚未发现明显排斥反应及其它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异体小块骨填充修复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切除骚刮术后骨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并发症。方法1999年12月~2005年12月,使用异体小块骨对230例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骨缺损填充修复,其中男156例,女74例;年龄5~56岁,平均32.8岁。病程3个月~15年。肿瘤刮除术后囊腔范围为1.0cm×0.8cm~10.0cm×2.0cm,局限性切除后骨缺损长度为1.0~3.5cm。根据骨缺损情况,植入自体髂骨和异体骨0.5~30.0g,术后引流2~3d,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术后早期并发症,定期摄X线片了解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早期体温、引流量、肢体肿胀等一般情况与自体骨移植同类手术相比无差异。术后196例切口期愈合;切口渗出淡黄色液体34例,其中30例引流2周后切口愈合,占14.78%;切口延期愈合4例,占1.7%(渗液持续3~4周后,经扩创换药期愈合3例,取出植入材料切口愈合1例)。获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38个月,所有患者在6~18个月达到骨性愈合,平均6.5个月。骨移植术后肿瘤复发6例,复发率3.0%。按Mankin、Komender和王志强标准评定,满意196例,占85.22%;不满意34例,占14.78%。结论异体小块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成骨作用,是骨移植术中良好的植骨材料。植骨区的稳定性、局部血运情况及骨肿瘤刮除后瘤腔处理方法是影响骨愈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联合皮瓣治疗合并严重软组织缺损的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将58例下肢开放性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给予普通清创,二期内固定并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创面;VSD组(31例)急诊清创后采用一期内固定联合VSD固定骨折并封闭创口,7~21 d后根据肉芽生长情况给予二期缝合、植皮或皮瓣转移。结果骨折愈合时间:对照组6~18(9.8±2.91)个月,VSD组4~10(6.29±1.8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愈合时间:对照组20~95(46.81±16.80)d,VSD组14~33(19.68±5.3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ustiloⅢA型与ⅢB型骨折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创面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VSD联合皮瓣能够明显缩短合并严重软组织并骨缺损的开放性骨折的治疗周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内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在组织工程骨再生过程中的分布及作用,方法 将自体成骨样细胞即刻种植在胶原包埋的聚羟基乙酸(PGA)基质材料上, 然后将该复合体或单纯基质材料移植到兔颅骨的一侧全层骨缺损区,作为实验侧Ⅰ或实验侧Ⅱ。对凤对照,不作任何植入。18只新西兰兔分别于术后3、8及14天处死,标本行组织学及BMP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切片上,确定骨缺损区中央,距骨断端2mm、5mm为A、B、C三区,利用真彩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在各区间测量BMP值。结果 术后3天,实验侧Ⅰ基质间存在BMP阳性细胞,8天时,实验侧Ⅰ新骨形成明显优于实验侧Ⅱ及对照侧。14天时,实验侧Ⅰ可见骨小梁形成,对照侧为纤维组织修复。BMP定量分析中,实验侧(Ⅰ、Ⅱ)三区的BMP值高于对照侧,但实验侧的浓度梯度差值小于对照侧。结论 即刻种植于PGA基质材料上的成骨样细胞在体内可合成和分泌BMP,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将内源性BMP局限于骨缺损区,提高内源性BMP浓度并改善其分布,可能是组织工程骨诱导骨再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