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病理及内镜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正光  刘萱 《中原医刊》2007,34(14):87-88
目的探讨大肠息内的分布、大小、形态和临床、病理、内镜特征及息肉恶变的相关因素。方法从我院2001年至2003年所做2016例电子结肠镜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内镜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2016例肠镜中,共检出大肠息肉357例,息肉的检出率为17.7%,而腺瘤性息肉196例占54.9%,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腺瘤性息肉的大小与恶变密切相关。绒毛状腺瘤在各类型息肉中最容易癌变。结论腺瘤息肉的恶变与其体积大小有关,体积愈大愈易恶变。结肠镜检查应尽量检查全结肠,且在取活检时注意选择息肉近腔面充血糜烂粘膜处取材及大息肉多块取材,且对所见息肉应尽可能予以切除。  相似文献   

2.
大肠息肉256例的内镜诊治及病理形态学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病理特征及息肉恶变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方法 总结256例大肠息肉的内镜、病理及治疗资料。结果 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0.06%,其中腺瘤性息肉占53.99%,同时伴肠癌者息肉以腺瘤性息肉为主。176颗腺瘤性息肉中9颗恶变,恶变率为5.11%。恶变息肉直径均大于1cm,多广基无蒂或亚蒂,以绒毛状腺瘤为主。结论 大肠息肉以腺瘤性息肉为主,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腺瘤体积大,绒毛结构者易恶变。息肉无论大小都应尽可能切除。  相似文献   

3.
大肠息肉内镜表现与病理特征及恶变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特征及其恶变的关系。方法:对门诊患者大肠镜普查发现的361例大肠息肉的内镜及病理特征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息肉恶变42例42枚(10.5%)。息肉≤5mm者无恶变,6-9mm者恶变率0.9%,10-19mm者恶变率11.8%,≥20mm者恶变率38.5%;腺癌性息肉恶变率9.7%,增生性息肉恶率4.5%,80例炎性息肉有1例恶变。绒毛状腺瘤性息肉是息肉恶变的高危因素,恶变率(19/80)23.8%;恶变的息肉内镜下均表现为宽蒂或无蒂,表达充血或糜烂。结论:息肉恶变与其大小、形态和组织病理类型相关,腺瘤性息肉体积越大,绒毛状结构越多,癌变机会越高;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亦有恶变;大肠息肉不论大小、性质应尽可能予以切除。  相似文献   

4.
338例大肠息肉及其恶变的内镜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及其恶变的因素。方法:分析结肠镜检出的338例大肠息肉及其中32例息肉恶变的内镜与病理资料。结果:息肉恶变占9.5%,大于2cm息肉恶变率达49.0%;息肉恶变呈全结肠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多发性息肉癌变率高;腺瘤恶变占90.6%,以绒红状腺瘤多见。结论:大肠息肉恶变率较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息肉间变的相关因素。方法:总结449个息肉及其中伴异型增生或恶变息肉的分布、大小及病理资料。结果:449个息肉异型增生达20.3%,息肉恶变6.5%,好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异型增生及恶变息肉增大而增加,息肉恶变率直径0.6-1.0cm者为1.6%,1.1-1.9cm者为8.5%,≥2.0cm者为24.1%。腺瘤性息肉异型增生及恶变率明显高于非腺瘤性息肉,其异型增生为31.9%,恶变率为10.9%,非腺生息肉异型增生为4.6%,恶变仅1个。其中腺瘤中又以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异型增生及癌变最多见,无蒂息肉恶变率高。结论:息肉间变与息肉的大小、形态和类型有密切关系,不管何种类型及大小的息肉均应作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息肉恶变的病理与内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内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及内镜特征与癌变关系分析。结果4197例肠镜检查中检出大肠息肉718例(944枚),检出率为17.11%,腺瘤性息肉占75.94%,癌变47例,总癌变率为6.75%,其中管状腺瘤510侧,绒毛管状腺瘤141例,绒毛状腺瘤47例;增生性息肉占20.02%;炎性息肉占6.04%。息肉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和升结肠为最多;息肉癌变均为腺瘤性息肉,腺瘤体积越大、呈分叶或菜花状、无蒂或广基、含绒毛成分多者越易发生癌变。结论腺瘤癌变与体积大小、形态、绒毛成分含量及不典型增生的递增等因素相关,息肉不论大小均应切除,掌握息肉的癌变特征,对提高大肠息肉恶变的检出率、降低进展癌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惠 《中原医刊》2006,33(6):47-48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病理即内镜特征以及息肉恶变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大肠息肉检出率为10.87%。其中腺瘤性息肉占52.13%。大小不等腺瘤性息肉恶变率与体积大小密切相关,体积大恶变率高,且多广基无蒂或亚蒂,以绒毛状腺瘤为主。炎性息肉以≤1.0cm的为最多。结论大肠息肉的癌变以腺瘤型为主。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腺瘤体积为大绒毛结构者易癌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肠镜下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因腹泻、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于北京朝阳医院内镜中心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4800例患者,其中发现大肠息肉者590例.对此590例大肠息肉患者的内镜资料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肠镜检查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 (590/4800),其中单发息肉430例(8.96%),多发息肉160例(3.33%),共1128枚息肉.患者年龄8~90岁,平均(48.6±10.3)岁,其中>50岁者375例(63.6%).1128枚息肉中有730枚(64.7%)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直径> 2cm有88枚,其中有51枚发生了癌变,癌变率为58%.病理检查:1128枚息肉中716枚为腺瘤性息肉,占63.5%,其中有95枚为癌变息肉,息肉癌变率为8.4%(95/1128).结论 肠镜检查患者中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50岁以上为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好发部位是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 2.0 cm者癌变率高;大肠息肉病理多表现为腺瘤性息肉,息肉体积大、绒毛成分含量高及不典型增生重者容易癌变.对年龄超过50岁者建议做肠镜检查,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者应给予肠镜下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9.
796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和息肉的病理类型以及息肉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7276例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796例,其中男性521例,女性275例,检出率10.94%;年龄30~69岁占82.29%;腺瘤性、炎性、增生性、幼年性息肉分别占43.84%,42.09%,11.06%,1.51%;息肉部位分别为盲肠3.29%、升结肠11.88%,横结肠4.89%,降结肠11.58%,乙状结肠26.05%,直肠42.32%。796例中有35例发生癌变,癌变率4.4%。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管状腺瘤癌变率为29.73%,11.11%,4.86%;息肉直径≤0.5cm,未发现癌变;0.6~1.0cm,癌变率1.3%;1.1~1.9cm,癌变率7.4%;≥2.0cm,癌变率25.6%。结论:30~69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男性较女性更易患大肠息肉;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较常见;左半结肠息肉、直径≥2.0cm息肉、绒毛状腺瘤容易癌变;大肠息肉不论大小应尽可能予以切除,全瘤送检。内镜切除大肠息肉可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发生部位、大小和息肉病理类型及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结果在4 630例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824例,检出率为18%,其中,腺瘤性息肉495例,占60.1%;炎症性息肉193例,占23.4%;增生性息肉125例,占15.2%;幼年性息肉11例,占1.3%。不同病理分型的息肉分布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性腺瘤平均直径明显大于绒毛状腺瘤和管状腺瘤。本组共有25例息肉发生癌变,癌变率为3.03%。癌变患者息肉病理组织学均为腺瘤型,直径≥1.1 cm者21例,占84%。结论中老年人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较常见;息肉直径≥1.1 cm或混合性腺瘤容易癌变;建议要重视36岁以后人群的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6种microRNA(miRNA)在正常结直肠组织、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及腺癌中的表达差异。方法 共搜集44例管状腺瘤、16例管状绒毛状腺瘤、20例腺癌患者的病变组织及其旁正常组织标本,应用Real-time PCR方法分别检测miR-1、miR-9、miR-31、miR-135a、miR-137、miR-145共6种miRNA的表达量,分析表达差异。结果 ①管状腺瘤中miR-1、miR-9、miR-137、miR-145的表达均低于瘤旁正常组织,miR-31、miR-135a的表达均高于瘤旁正常组织,其中miR-9、miR-135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miR-1、miR-137、miR-145、miR-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管状绒毛状腺瘤中miR-1、miR-137、miR-145的表达均低于瘤旁正常组织,miR-9、miR-135a、miR-31的表达均高于瘤旁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结直肠腺癌中miR-1、miR-9、miR-137、miR-145的表达均低于癌旁正常组织,miR-31、miR-135a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正常结直肠组织、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中miRNA的差异表达,提示上述miRNA在从正常结直肠组织到结直肠腺瘤、结直肠腺瘤到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作用,为miRNA作为疾病预测、预后指标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学习曲线期间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和传统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与同期20例开腹手术患者在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根治性指标、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在失血量、进食时间、住院天数方面与开腹手术组存在差异(P<0.05);腹腔镜组无吻合失败、吻合口漏、尿道感染、发热、再入院、肠袢造口术等现象;但在手术时间、输血例数、并发症、再手术、切口感染等方面与开腹手术组比较则无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出血少、肠功能恢复快,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可行、安全以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期间收治并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9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应用腹腔镜技术的36例患者为腹腔镜组,传统开腹的60例患者为开腹组,两组进行3年生存率、切缘阳性率、吻合口瘘、清扫淋巴结数目、平均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对比。结果开腹组与腹腔镜组的3年生存率、切缘阳性率、吻合口瘘、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胃肠恢复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均明显优于开腹组。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是安全、有效的术式,具有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较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T抗原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T抗原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半乳糖氧化酶法对大肠癌、大肠息肉在内的128例病人和100例正常对照者的直肠粘液标本T抗原检测。结果:大肠癌病人的T抗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敏感性为86.3%,特异性为880%。大肠息肉病人T抗原阴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T抗原检测是一种早期、特异、灵敏的大肠癌筛选方法,也可试用于癌前病变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APC基因在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中的甲基化状态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中APC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在结直肠癌和腺瘤发生过程中,APC基因在腺瘤为39.3%(11/28),癌旁为47.4%(18/38),癌组织中甲基化率为57.9%(22/38),其甲基化程度呈增加趋势;APC蛋白表达在腺瘤组织中82.1%,癌旁组织中57.9%,癌组织中为34.2%,随病变发展表达率呈下降趋势,与甲基化率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APC基因异常甲基化是APC失活的主要机制。与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粘蛋白MUC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粘蛋白MUC1在大肠腺瘤及大肠癌中表达及其与临床各个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20 例大肠腺瘤和 60 例大肠癌中 MUC1 的表达。结果 20例大肠腺瘤及60例大肠癌中,MUC1的阳性表达率为 10%、46.7%(P = 0.013);大肠癌中 MUC1 粘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 =0.006),在低分化大肠癌中表达强,并与浸润深度 (P =0.004)、淋巴结转移(P =0.01)、Dukes分期 (P = 0.033)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结论 MUC1的上调表达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对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试图明确吸烟与大肠癌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为回顾性分析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病例均来自我院2009-2011年的住院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大肠癌组计157例,肠道良性疾病组计80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方面匹配良好。分析两组病例中吸烟者所占比例,同时分析吸烟与性别、肿瘤发生部位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结果吸烟者(不论戒烟与否)在病例组中所占比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每日吸烟量、吸烟年限、吸烟指数等指标上,两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吸烟者(不论戒烟与否)在不同部位的大肠癌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每日吸烟量、吸烟年限、吸烟指数等指标上,不同部位肿瘤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吸烟并未增加罹患大肠癌的危险,但考虑到吸烟的其他危害,仍应远离烟草,及早戒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在临床应用的效果和初步经验。方法2003年2月至2008年2月运用腹腔镜技术,按开放手术原则治疗结直肠肿瘤28例,其中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乙状结肠切除术7例,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9例,结肠直肠肿瘤行直肠前切除术(Dixon)10例。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27例腹腔镜辅助手术成功,1例为中上段巨大直肠癌侵犯膀胱后壁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110~315分钟,平均156.4分钟。术中出血量40~300 ml,平均70 ml。术后20~72h胃肠功能恢复(平均32.5h),无术中大出血,术后疼痛轻、创伤小、无副损伤发生。术后住院时间(不包括化疗)7~10(平均8.1d);随访23例,时间1~18个月,平均6个月、22例未见复发转移、肿瘤复发死亡1例。结论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肿瘤手术损伤小、安全可行,熟练的腔镜技术和手术经验有助于手术,近期临床效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勇强  杨勇  宋念  杨厄  马忠明 《西部医学》2009,21(10):1717-1719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腹腔镜技术治疗结直肠肿瘤30例,其中右半结肠切除7例、横结肠癌根治术1例、Dixon手术12例、Miles手术3例、乙状结肠切除术3例,左半结肠切除术4例。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有29例在腹腔镜辅助下手术成功(成功率为96.7%),1例为直肠癌侵犯膀胱后壁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61min,术中出血量40~300ml,平均出血约110m1。术后20~72h胃肠功能恢复(平均32.5h),无术中大出血,术后住院时间(不包括化疗)7~10天(平均8d);随诊1~30个月,平均16个月。1例肿瘤复发转移后死亡;无Trocar处和小切口处肿瘤种植。术后并发症约20%,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无再次手术者。结论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肿瘤手术损伤小、安全可行,熟练的腔镜技术和手术经验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该方法近期治疗效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右半结肠切除术6例、横结肠切除术1例、左半结肠切除术2例、乙状结肠切除术2例,结肠次全切除术1例,Dixon术10例、Miles术7例。29例手术成功,3例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55±35)min,术中平均失血(80±25)mL,术后肠蠕动恢复平均(2.5±1.0)d,无术后出血、吻合口漏等并发症,随访8~50个月。无切口及穿刺孔种植转移。结论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治疗结直肠癌安全可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