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析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综述了近年来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目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理论和假说、研究思路与方法等,为进一步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与传统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化学分离-结构鉴定-生物活性”的研究模式不同,近年来涌现出了“组分互作-聚集体结构-生物活性”研究的新范式。本文是基于中药药效物质微纳组装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以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和“系统观”为指导,从聚集体的视角出发提出“中药软物质科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系统阐述了中药软物质的定义、研究思路和方法、表征技术、研究挑战以及理论和现实意义,希望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中药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希望能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乃至中药现代化进程提供更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5,(28):4000-4003
目的:为中药以及中药复方制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方法参考。方法:以"中药""中药发展""药效物质基础""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terial basis of efficacy"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6-2014年中国生物医学、中国知网、Pub Med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后,简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并探讨建立多元化中药指纹图谱库的重要意义。结果与结论:检索到相关文献94条,其中有效文献41条。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经历了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细化过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等现代化检测体系,结合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生物技术,是筛选活性化合物群的重要手段。多种现代化检测体系结合交叉应用于中药药效基础研究,有利于筛选活性化合物群;建立多元化中药指纹图谱库,有利于实现中药标准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关键问题,而血清药物化学为进一步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方法支持,已成为近年来研究中药及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发展迅速的方法之一。本文对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及研究方法进行了回顾,综述近年来其在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血清药物化学应用于中药复方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为中医药研究领域的重点及难点,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践。本文回顾分析了近十年来有关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相关文献,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苗苗  方芸 《中国药房》2010,(7):659-661
<正>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战略的重中之重,其本质是寻找一种可以发挥综合药理作用的特殊的化学药物整体。如今,各种新兴技术的发展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如膜分离、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药动学、生物膜色谱、Caco-2细胞、指纹图谱、计算机学和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梅  赵鑫  沈舒  李友宾 《海峡药学》2010,22(3):11-13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是探明中药整体功效及其作用本质奥秘的关键,是中药安全和质量控制的基础与核心,是中药创制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综述了在西方还原论和微观科学为基础以及基于系统论或中药作用的整体性的两条基本研究思路主导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常见的方法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明中药整体功效及其作用本质奥秘的关键,是中药安全性和质量控制的基础与核心。本文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是中药安全、有效和质量控制的基础与核心。功效是中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基本作用,不同的功效描述意味着针对不同证的治疗作用,体现了机体和药物的相互关系。"功效成分组"以功效为切入点,研究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认为中药自身即为小的药物库,内含不同种类化学成分。不同成分在治疗病证时发挥不同功效,或为治疗成分,或为无效成分,或为有害成分,成分组间可能存在协同、拮抗或者单行的关系。并以附子和连翘分别作为有毒中药及无毒中药的代表进行研究,旨在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药效差示血清色谱法研究红花的药效物质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药效差示血清色谱法探索红花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比较红花提取物及红花阴性提取物最大药效时刻、最小药效时刻的含药血清色谱图,探索红花在正常大鼠体内的药效物质基础。结果:红花提取物中出现了一个与药效强弱有关的物质峰,红花阴性提取物中既无药效也无此物质峰。结论:HSYA是红花的药效物质基础;药效差示血清色谱法是一种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药占国际市场份额的测算及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虞忠  卞鹰  胡元佳  王一涛 《中国药房》2006,17(5):328-330
目的明确我国中药占国际市场的实际份额。方法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对中药、植物药、汉方药和天然药物等概念进行界定;探究历来引用的我国中药占国际市场份额3%的来历,并就与中药出口相关的各种数据指标及概念进行辨析,对实际份额进行测算。结果与结论我国中药出口额占全球天然药物贸易额的7%,占全球天然药物销售额的3.2%,而我国中药贸易额占全球天然药物贸易额的9.4%。中药、植物药、汉方药及一些传统药物均属天然药物范畴,统计国际市场份额应以天然药物为准。  相似文献   

12.
李晓辉 《中国药房》2001,12(2):70-72
目的 :探讨新世纪中国中医药学发展战略的侧重点和切入点。方法 :从目前中国中医药学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复方与单味并重探索其疗效的物质基础、中医理论创新、“分子靶标”等方面分析了中医药学发展战略的若干关键问题。结果与结论 :由于中医药学一直未向世界提供国际化语言 ,未用定性、定量标准去衡量中药方剂的精髓 ,未确立标准的中药产业化特征 ,因而难以真正走向世界并成为我国“入世”后的支柱性产业。本文提出的“三化”、“创新”、“靶标”及“疾病群”等思路 ,为在新世纪加速中国中医药学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系统介绍中药指纹图谱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方法:从中药指纹图谱获取的规范化研究、应用研究和分析及评价研究等3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结果:中药指纹图谱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融合研究、勾兑研究等领先技术对中药指纹图谱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结论: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正在不断的完善,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中药研究与中医临床的距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中药研究与传统中医药理论对“中药”概念理解的差异出发,分析了制剂研究、药理研究与中医临床要求的距离,认为弥合这种距离的桥梁科学是中药临床药学。  相似文献   

15.
中药国际化营销环境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锦江  王恕 《中国药房》2002,13(6):326-327
目的 :分析加入WTO后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所面临的市场营销环境。方法 :应用态势分析方法和市场区格理论并结合我国中药营销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 :中药国际市场潜力巨大 ,中药企业应重视国际市场调研 ,制定详尽的市场营销战略。  相似文献   

16.
用计算机管理中西药库是整个医院现代化管理的一部分。鉴于不少医院中西药库统一管理的特点,我们研制一套"中、西药库综合管理"的软件,它的管理模式是"中成药、饮片、西药、卫材"一人管理分别统计,扩大了原来的软件只限于西药或中药的管理模式,使之更适合药库管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医院在中药新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笔者在中药新药审评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提出了组方、制备工艺、稳定性试验、质量标准制订四个方面的药学技术问题,以期对医院研究中药新药的同行们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8.
许保海  翟胜利 《中国药房》2009,(15):1121-1123
目的:区别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不同,探讨中药的发展方向。方法:比较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在理论基础、研究内容、治病原理和鉴别中药质量方面的不同,阐明生药学与传统中药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结果:目前中药学被生药学理论束缚,传统中药学有逐渐被西药学理论为基础的生药学所取代的趋势。结论:中药的发展方向需要反思和探讨,现代中药研究应按照中药本身的自然规律去研究,避免按西药开发的模式研究开发中药,而违背中医药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9.
赵滨红 《中国药房》2007,18(18):1417-1418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归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6年87例涉及中药制剂的ADR报告分别从临床表现、相关药品及剂型、发生时间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7例ADR几乎涉及人体各个系统,发生率最高的是过敏反应;中药注射剂是引起ADR的主要剂型(67.34%);用药当天发生ADR的比例最大(67.82%)。结论:及时报告中药制剂ADR,加强对其监测与研究,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中药制剂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我院2000年~2001年中成药应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国柱  张信红 《中国药房》2002,13(9):540-541
目的 :了解我院中成药应用情况及趋势。方法 :对我院2000年~2001年中成药的用量和消耗金额进行统计 ,并分析其用药频度。结果 :部分品种消耗量下降率达7 %~17 % ;呈上升趋势的品种趋于稳定 ;复方丹参片DDDs上升了22 %。结论 :分析、掌握药品消耗金额和用药频度 ,对中成药的供应管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