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波  唐强  孔妍 《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0):32-34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性。方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组和头穴丛刺组,每组各40例。头穴丛刺组采用分区丛刺长留针法,头穴丛刺结合康复组采用分区丛刺长留针结合Bobath为主的方法,均治疗4周。结果:临床观察表明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总有效率达92.5%,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证明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它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为主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同时配合规范的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组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头穴丛刺为主针刺治疗。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经秩和检验,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量表评分及Barthel 指数评分同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穴丛刺为主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不仅能够改善其运动功能,还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对脑梗死(恢复期)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头穴丛刺治疗。结果:治疗组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头穴丛刺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能够提高脑梗死(恢复期)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配合温针灸法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本科住院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头穴丛刺长留针配合温针灸关元、气海、八髎穴。对照组头穴丛刺长留针的基础上针刺关元、气海、八髎穴。结果:头穴丛刺长留针配合温针灸治疗中风后尿潴留有良好的效果,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结论:头穴丛刺长留针配合温针灸治疗中风后尿潴留治愈率高,且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影响.方法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组,常规透刺组,药物组,每组各30例.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头穴丛刺法组治疗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总有效达95%,疗效比较明显优于药物对照组(P<0.01).结论头穴分区丛刺长留针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6.
武志全  梅成 《光明中医》2011,26(7):1412-1413
目的探讨针刺合并小柴胡汤加减对中风后焦虑症的治疗作用。方法治疗组24例给予头穴丛刺长留针,合并小柴胡汤加减。对照组24例予以头穴丛刺长留针。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的焦虑程度及改善状况进行评定,并将疗效和安全性作对比。结论治疗组患者焦虑症状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7%。针刺头穴丛刺长留针合并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焦虑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刺研究》2009,34(3)
目的:观察电鍉丛针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电鍉丛针治疗的优越性。方法:164例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电鍉丛针组(84例)与头穴丛刺组(80例),均按照于氏头部腧穴分区法——七区划分法选取穴位(顶区、顶前区)。头穴丛刺组向前或向后透刺,留针6 h;电鍉丛针组用自制的电鍉丛针连接电针仪,每次通电30 min;各组每周均治疗6次休息1 d,连续观察4周。治疗前后进行运动功能评定、生活能力评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进行两组的疗效评定。结果:各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能力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1),3项指标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鍉丛针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在治疗形式上易于被患者接受,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治疗核上性眼肌麻痹的疗效。方法:2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核上性眼肌麻痹患者,选取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于中顶前区,项区,枕区针刺并配以电针治疗。结果:治愈8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91%。结论: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配以电针可促使核上性眼肌麻痹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输穴治疗痰瘀互阻型中风下肢软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痰瘀互阻型中风下肢软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两组均接受良肢体位摆放及偏瘫肢体被动、助动康复训练同等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组在传统针刺基础上加刺下肢双侧输穴(太冲、太溪、太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日常生活动能力评定量表、下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月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提高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及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方法在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传统针刺加刺下肢双侧输穴(太冲、太溪、太白)治疗痰瘀互阻型中风下肢软瘫,可明显促进中风软瘫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针刺与康复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优化方案。方法:将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9组,分别采用针刺时机(A)、选穴(B)、疗程(C)、康复(D)4个因素及相应的3水平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的变化。结果:对ru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的改善方面,选穴及康复因素为显著因素(P〈0.05)。A1B3C2D3(即患病14天以内,采用头穴丛刺结合抗痉挛针法,配合运动再学习法治疗60天为治疗的最佳方案。结论:患病14天以内,采用头穴丛刺结合抗痉挛针法,配合运动再学习法,治疗60天,可以有效的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多角度客观评价“通督调神针刺”优化方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治疗和康复治疗的疗效优劣,提出针灸优化方案。方法:脑中风恢复后期患者61例分为针刺组20例、康复组20例及康复加针刺组(简称针康组)21例。采用患肢运动功能功能积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ADL—Barthel指数计分法)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记录各临床评定量表。评测3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结果:61例脑中风后期患者经过21d的治疗,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同时能直接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针刺组和针康组的临床疗效更好,优于康复组(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法对脑中风后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明显疗效,对神经功能恢复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治疗脊髓疾病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疾病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头针丛刺长留针组(A组)、夹脊电针组(B组)、夹脊电针配合头针丛刺长留针组(C组),每组20例。3组治疗1星期、2星期、4星期、3个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测定和简化麦克吉尔疼痛问卷对比疗效。结果3组自身对照,疼痛减轻效果明显(P〈0.01,P〈0.05),组间对照夹脊电针配合头针丛刺长留针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脊髓疾病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肯定,夹脊电针配合头针丛刺长留针治疗优于夹脊电针和头针丛刺长留针。  相似文献   

13.
朱冬梅 《河南中医》2013,33(6):954-956
目的:观察头针(丛刺法)、项针(完骨穴、风池穴)结合电刺激的方法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体针针刺、头针针刺及脑梗死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针丛刺、电项针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临床疗效为指标,综合评定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及脑血流改善情况.结果:疗后两组患者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愈显率为83.33%,对照组愈显率为70%,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90%,无明显差异(P>0.05);经颅多普勒检测仪检测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组、对照组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快(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项针结合电刺激的方法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确切,并可以改善大脑中动脉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站立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头穴丛刺长留针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8周。统计分析两组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S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步行能力(Holden FAC分级),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BBS评分、SFMA评分、MBI评分及Holden FAC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上述各指标评分及Holden FAC分级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长留针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改善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有利于日常生活能力及步行能力的恢复,增加患者步行安全性,从而减少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联合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营养脑神经、改善脑循环、调整血压血糖等脑卒中常规基础治疗及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配合悬吊训练和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下肢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24.03±4.65 vs 19.73±4.02,P0.05)。结论:悬吊训练联合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缺血性中风的最优化针刺治疗方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A组采用体针治疗,B组采用头体针治疗,C组采用头体针加穴位注射治疗。针刺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各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B组(头体针)临床疗效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体针组合是治疗早期缺血性中风的最佳针刺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罗清平 《光明中医》2012,27(3):528-530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中风后痉挛性瘫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治疗组)与单独应用现代康复进行对照,分别评定神经功能缺损、Bathel指数,并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后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且针刺结合现代康复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和单纯康复组.结论 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患者,可有效缓解痉挛,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中风发生后易出现肢体偏瘫、脑髓失养、阴阳失衡等,其发病机理可责之于阳,阳气阻遏、气血上逆,阳气耗伤、筋失温养都是导致中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通过调节阳气来和血柔筋、健脑填髓、平衡阴阳,以此达到防治中风的目的。"于氏头针"是治疗中风的特色疗法,它是将头部腧穴划分为七区,根据症状和表现在头部相应穴区进行丛刺、透刺,并且采用间断行针、长留针的一种针法。基于对阳在中风防治中重要作用的认识,笔者拟从阳论治"于氏头针"防治中风的思路。头部是人体诸阳汇集之处,取头部腧穴进行针刺,此可以激发人体阳气、扶正抗邪、调整阴阳,利于中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平衡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头穴丛刺组、针康组,每组各30例。康复组进行常规的平衡功能训练,平衡能力能训练按三级平衡渐进的原则进行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功能训练;头穴丛刺组针刺取穴采用于氏头部腧穴分区法--七区划分法顶区、顶前区、枕下区针刺治疗;针康组在常规功能训练的基础上配合头穴从刺治疗。各组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sheikh躯干控制积分量表评定患者平衡功能。结果:各组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sheikh躯干控制积分量表评定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康复组与头穴丛刺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组、头八挑刺组均与针康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康法能够有效地改善脑梗死恢复期平衡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人中穴为主联合运动疗法对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取穴治疗;观察组予以针刺人中穴为主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NIHSS)评分、Fugl-Meyer(FMA)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ALD)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人中穴为主联合运动疗法可明显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