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人工椎体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恢复、维持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的效果。方法对38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20例行n-HA/PA66复合人工椎体植骨(A组),18例行自体髂骨植骨(B组)。比较两组植骨融合情况、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及Cobb角。结果两组均经6~15个月随访,均获植骨融合。术后3个月相对于术后1周融合节段椎体后缘高度及Cobb角改变,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椎间高度变化均较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HA/PA66复合人工椎体在维持椎体后缘高度和融合节段曲度方面均优于自体髂骨,且较快达到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63例因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ACCF组31例,ACDF组32例.统计所有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手术相关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T1椎体倾斜角(T1 Slope)、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植入物下沉、融合率、头尾端邻近节段骨化分级、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痛、上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结果 随访时间为12~40个月.ACCF组出血量显著高于ACDF组(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T1椎体倾斜角、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均获得100%融合率,植入物下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ACCF组影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颈椎曲度、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JOA评分、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2组各影像学参数与JOA评分和VAS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两种颈椎前路手术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ACDF在出血量及改善颈椎曲度、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等方面优于ACCF.两种颈椎前路术后影像学指标与临床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前路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ACCF)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器融合术(ACDF)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行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CCF组34例,ACDF组29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脊髓神经功能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椎体高度、融合节段稳定性及融合率.结果 与ACCF组比较,ACDF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或P<0.01),颈椎生理曲度及椎体高度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2组间住院时间、JOA评分、融合节段稳定性及末次随访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CF加钛网、ACDF加融合器均是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术式,ACDF加融合器术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体高度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宋志伟 《当代医学》2014,(30):53-53
目的评价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河南省偃师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n=25)。试验组患者采用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两椎体次全切除长节段植骨融合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3个月后的植骨融合率与JOA评分的改善率。结果试验组患者无论是手术平均时间,还是术中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3个月后所有患者JOA评分均有所提高;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植骨融合率分别是100%与8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效果较好,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由颈前路实施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照组经后路实施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期间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C值等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要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3及6个月时观察组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C值及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较好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保持颈椎曲度,减轻疼痛症状,效果优于经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6.
杨子斌  赵伟  吕乔  董锡亮 《中外医疗》2014,(10):90+92-90,92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MC+ 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对比情况。方法分析该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3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随机分组,治疗Ⅰ组(颈前路减压+MC+ 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组)13例和治疗Ⅱ组(椎体次全切除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组)10例。结果两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后前凸角和JOA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间的前凸角和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MC+R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以改善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提高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加选择性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12例(9例四节段,3例三节段)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加选择性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评估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植骨融合率、内固定的稳定性以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该组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内固定无松动,植骨完全融合,颈椎生理曲度及JO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加选择性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够达到充分减压目的、术后融合率高、稳定性好、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四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1月至2015年11月采用颈椎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的四节段颈椎病患者病例17例,以JOA评分评估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根据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所拍摄的颈椎X线片测量手术融合节段的Cobb角,并观察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6个月.神经功能JOA评分由术前的8.2±0.4(6~11)改善为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13.6±0.5(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由术前的12.4±1.5度(-3~22度)恢复至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17.5±1.6度(7~25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植骨均获得良好融合,无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四节段颈椎病手术安全效果良好,并可较好的改善颈椎矢状面生理前凸曲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前路手术方法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连续3或4个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和长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率、3个月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良率、术后1周内及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的改变。结果:分节段减压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等方面均小于长节段减压组(P<0.05),术后3个月JOA评分改良率及植骨融合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节段减压组有2例发生内植物松动、移位。结论: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长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两种颈前路减压重建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颈前路多椎间隙减压、椎间融合器(Caga)植骨融合术(28例)及颈前路多椎间隙减压、植骨块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21例)治疗,并进行疗效分析(包括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椎间隙高度及颈椎曲度的变化、植骨融合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18个月椎间隙高度与术后3d 比较,均无明显丢失,两组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 Cage 组患者颈椎曲度值大于钛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植骨融合率均较高,神经功能恢复均较好,并均能保持椎间隙高度,但 Cage 较钛板能更好维持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分析显微镜辅助下扩大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扩大ACDF组68例和传统ACDF组7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椎间撑开指数(intervertebral distraction index,IDI)及3个月时融合率。 结果扩大ACDF组手术时间短于传统ACDF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ACDF组(P<0.05),2组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扩大ACDF组JOA评分优良率高于传统ACDF组(P<0.05)。2组术后3个月IDI均低于术后即刻,扩大ACDF组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IDI均低于传统ACDF组(P<0.05)。3个月时扩大ACDF组融合率高于传统ACDF组(P<0.05)。 结论显微镜辅助下扩大ACDF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颈椎病的手术方式,扩大了颈前路手术的适应证,提高了手术疗效,降低了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采用单纯颈椎前路或后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采用颈椎前路或后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32例。前路组16例:其中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盘切除(ACHDF)8例;2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ACCF)4例;单椎体次全切结合相邻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Hybrid)4例。后路组16例: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laminoplasty )8例;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术(LIFF)8例。记录手术并发症情况,比较前后入路下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侧位X线观察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平均18(7~26)个月。前路和后路组患者颈部 VAS评分、上肢 VAS评分、JOA 评分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均 P <0.05),但术前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内置物位置正确,植骨均在3~6全月内融合。前路及后路两组颈椎曲度术后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P <0.05);末次随访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个体化设计合适的手术方式,前后路术式均能有效解除神经压迫,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但前路较后路在降低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上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钛板同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3例,均给予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钛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率略低于末次随访时(P〈0.05);颈椎弧度D值方面,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问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高于术前(P〈0.01)。本组患者术后总优良率为86.0%。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钛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肯定,椎管减压充分,神经症状缓解满意,植骨融合率高,可达到迅速而持久的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效果及对颈椎活动度与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对实施手术治疗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6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CDF组28例、ACCF组3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 Orthopaedic Assoctiation,JOA)评分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并对术前术后两组患者的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等指标进行观察记录。 结果ACCF组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ACC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时ACDF、ACCF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时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ACDF、ACCF组患者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时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患者未发生并发症,ACCF组发生声音嘶哑3例、切口感染2例、植骨未融合1例;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CDF与ACCF可显著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度,两者效果相当,但ACDF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5.
陈焰  黄阳亮  钟祎 《吉林医学》2014,(9):1860-1862
目的:评价选择性颈椎前路三节段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颈椎曲度的长期影响。方法:应用Solis融合器行选择性连续三节段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共25例,C3/4/52例,C4/5/6 8例,C5/6/714例,C6/7/T11例,共75个椎间隙。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收集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2年的Borden法颈椎前曲度数据及颈椎Japan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17分法)评分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出血量20~80 ml,平均37 ml,手术时间100~175 min,平均118 min。平均随访31.3 ms,手术节段均骨性融合,无植入物移位或椎体塌陷。术前JOA评分(10.31±3.44)分,术后6个月(16.72±1.36)分,术后2年(15.59±1.71)分;术前颈椎曲度均值为(1.82±3.13)mm,术后6个月为(4.59±1.68)mm,术后2年为(4.38±2.25)mm。以上各组数据术前与术后6个月,术前与术后2年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2年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颈椎前路连续三节段椎间融合器植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颈椎曲度并长期维持,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住院的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手术的患者106例,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1组35例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照2组35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观察组36例行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三组患者神经功能优良率、手术前后JOA评分及颈椎弧度D值。结果术后观察组神经功能优良率为86.11%,高于对照1组的71.43%和对照2组的74.28%,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5,P〈0.05),两对照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个月,三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均P〈0.05)。颈椎D值对照1组、观察组患者术后较术前有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2组术后即刻与随访6、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术后3例有不同程度咽痛,对照2组2例,观察组2例,均3~5d后缓解;t组无一例椎动脉损伤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能较好地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弧度,行颈椎后路手术者术后颈椎弧度部分丢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经前路减压联合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固定系统(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4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联合Zero-P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其中单节段39例,2个节段2例,共植入Zero-P 43个,手术节段C3/4、C4/5、C5/6、C6/7、C7/T1椎间隙各置入Zero-P为5、11、17、8、2个。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Odom等级标准评定手术疗效,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41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73.7±11.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0.0±5.1)mL,术后均无吞咽困难、切口感染、神经损伤及气管、食管损伤。平均随访(17.3±3.4)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手术节段椎体不稳及椎体高度丢失,患者术后脊髓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为8.76±1.15,而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JOA评分分别为12.16±1.07、14.37±1.21,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按Odom评分标准优32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5.1%,植骨融合率为100.0%。结论颈前路减压联合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满意,Zero-P具有操作简便、融合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Twinfix锚钉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1年3月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采用Twinfix锚钉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8例(改良组),与同期传统单开门手术治疗的31例(传统组)进行疗效分析比较,记录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7分法)、颈椎总活动度(ROM)及轴性症状。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改良组平均24.3个月,传统组平均24.5个月。改良组术前JOA评分(8.13±0.47)分,术后(15.09±0.53)分,改善(6.95±0.68)分,传统组术前JOA评分(8.09±0.53)分,术后(14.94±0.47)分,改善(6.84±0.49)分,两组间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手术前后ROM减少(5.42±1.89)度,传统组手术前后ROM减少(8.67±2.39)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发生轴性症状8例,传统组术后发生轴性症状20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winfix锚钉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能较大程度保留颈椎活动度,能有效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早期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和长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1例连续三节段及以上病变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分为两组,其中22例采取长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术(A组);29例采取分节段单个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其他椎间盘单独切除内固定术(B组),即分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应用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率,复查X片比较两组植骨融合率、颈椎椎间高度、颈椎生理弧度恢复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组间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随访内固定均未发生松动、脱落、断裂,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术后随访角度丢失率A组高于B组(P<0.05)。A组有1例术后1年出现钛网下沉。两组植骨融合率于术后6个月时均为100%,但B组至术后3个月已达骨性融合,A组有4例至术后6个月时达骨性融合。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相对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创伤小、颈椎前中柱结构破坏少,同时能够长时间维持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