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2013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钛板同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3例,均给予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钛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率略低于末次随访时(P〈0.05);颈椎弧度D值方面,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问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高于术前(P〈0.01)。本组患者术后总优良率为86.0%。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钛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肯定,椎管减压充分,神经症状缓解满意,植骨融合率高,可达到迅速而持久的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2.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的研制和生物力学测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研制一套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新型脊柱外固定器械,并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分析其临床应用可行性以及与经皮椎体成形(PVP)技术联合的临床意义。【方法】自制实验不稳定性骨折模型,把实验分成正常组(A组)、骨折模型组(B组)、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固定组(C组)、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固定联合PVP技术组(D组),分别按顺序测试四组的三维稳定性,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三维稳定性明显优于B组(P<0.001),C组三维稳定性明显优于A组(P<0.001),C组与D组三维稳定性差异无显著性(P>0.5)。但是轴向压缩实验D组优于C组(P<0.001)。【结论】骨折模型B组是不稳定性骨折模型,满足实验的要求,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能为不稳定性骨折脊柱提供良好的三维稳定,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髓MRIT2高信号的改变能否预测脊髓型颈椎病(CSM)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53例CSM患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OP虬)18例,病程2个月~11年,平均25.7个月。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制定的脊髓功能评分标准对其手术前后疗效与MRI进行对比,观察脊髓内r12高信号的不同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1年,平均6月。术前病程长、MRIT2加权像长节段高信号患者往往病情重,预后较差(P〈0.05);多数病程短、单节段高信号患者恢复良好。结论颈髓MRIT2高信号对CSM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捷一  钟炯彪  刘芳  曾琦芳  李波  罗超  陈识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1):901-903
目的探讨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8例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患者采用了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术前均先行椎间盘造影,探讨手术方法、比较手术前后疼痛症状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所有病例随访5~12个月,平均为7个月,术前VAS评分平均为7.3分,术后下降为2.1分(P<0.05),术后4个月随访时为2.5分(P<0.05),主观改善满意率为92.1%,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近期效果满意,但手术适应证仍需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5.
许胤  钟炯彪  谌思萍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6):135-136,139
目的 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80例采用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并观察近期疗效.结果 80例患者术后随访5~35个月,平均11.5个月,手术固定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后MRI检查显示椎管容积扩大,颈髓受压缓解,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可以明显获得脊髓的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U形钛板在前路腰骶段肿瘤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1例腰骶椎肿瘤患者均采取前方手术入路,肿瘤切除后6例良性肿瘤患者应用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15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骨水泥填充、钛板内固定。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随访8~24个月,平均16个月,腰骶部疼痛及骶神经压迫症状均明显改善,6例良性肿瘤患者3个月后均达骨性融合;15例应用骨水泥填充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内置物位置良好无移位,1例患者术后16个月死于肺转移,1例术后未坚持放化疗,3个月后局部复发,出现瘫痪症状,余13例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所有患者内固定无松动和断裂。结论:前路腰骶段脊柱肿瘤切除后应用骨水泥或自体髂骨植骨加前路钛板内固定有利于维持脊柱及骨盆的连续性,可前路一期完成减压和稳定性重建,固定牢靠,创伤较小,是腰骶段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选择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上胸椎主要是指T1~T4.该节段处于颈椎前凸与胸椎后凸的交界处,位置深在,邻近的解剖结构复杂,前方有胸骨、锁骨阻挡,深层有血管、神经、气管及食管等。常见的上胸椎疾患如肿瘤、感染以及骨折等.由于致压物常源于脊髓前方,传统的后路减压往往并不彻底。自1894年Menard首先采用切除部分肋骨.经后外侧途径到达上胸椎以来,上胸椎疾患的前方入路手术已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Cauchoix等于1957年首先采用全胸骨劈开入路治疗上胸椎结核,开创了前方纵隔入路手术方法。经过众多学者多年来的不断探索.至今已有多种前方入路上胸椎手术途径供临床选择,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引起的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手术技巧及相关问题.[方法]2007年10月至2011年7月本院对15例齿状突骨折引起的寰枢椎不稳患者施行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8~69岁,平均41岁.按Anderson和DAlonzo分型:Ⅱ型齿状突骨折10例,Ⅲ型齿状突骨折5例,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不稳.术前JOA评分7~13分,平均9.3分.[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脊髓损伤及感染病例,平均手术时间120m in,术中平均出血量220mL,术后引流量155mL,平均住院时间19 d,术后均获12~18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JOA评分13~17分,平均15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平均9.3分(P<0.01),神经功能改善率67.5%~92.7%,平均88.0%,骨性融合率100%.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钉或断棒状况,以及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颈椎屈曲功能良好,旋转功能轻度受限.[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引起的寰枢椎不稳具有复位和固定牢固而稳定、骨性融合率高、安全、对颈椎功能影响小等特点,有利于上颈椎稳定性重建和脊髓神经功能恢复.适应证的合理选择、解剖关系的熟悉掌握以及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的手术技巧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方法2003年3月~2011年3月对15例胸椎黄韧带骨化术后脑脊液漏应用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从L3-4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于蛛网膜下腔引流脑脊液。结果切口引流时间2~8d,平均4d;腰大池置管时间3~10d,平均6d。15例术后随访6个月,无一例出现脑脊液复发、切口感染和颅内感染并发症。结论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术后脑脊液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椎损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骨折,通常是由外界高能量撞击所致,多为高处坠落伤、交通事故伤及重物砸伤,导致多个椎体不同程度受损,同时可能合并后凸畸形、脊髓受损或马尾功能性损害等其他损伤,脊柱稳定性被破坏,严重者可出现截瘫.传统的后路跨伤椎复位内固定术存在术中椎体高度复位不理想、对后凸畸形矫正效果维持不满意及内固定松脱和断裂等缺点.近年来有不少报道指出经伤椎置钉植骨内固定术在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治疗中效果良好.本院2006年5月~2011年5月对30例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患者采用后路经伤椎置钉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自体植骨治疗后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