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索口腔外科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表现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抽选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口腔外科手术的患者106例,按照术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54),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既往病史、手术情况、术前后相关指标、住院时间等,进行临床分析和危险因素比较。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年龄、BMI值、住院时间、术后D-D和Fbg值与口腔外科手术后下肢DVT形成相关。结论口腔外科术后并发DVT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龄、BMI值高、住院时间长及D-D和Fbg值增高,D-D、Fbg水平对口腔外科术后并发DVT具有预示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褥期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危险因素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产褥期并发DVT患者及90例不伴有DVT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顾性分析产褥期并发DVT形成危险因素,观察产褥期并发DVT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变化及DVT复发率。结果研究组妊娠期高血压、卧床休息时间≥6 d、口服避孕药史、剖宫产史、产后出血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妊娠期高血压、卧床休息时间≥6 d、口服避孕药史、剖宫产史是产褥期并发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护理干预后a PTT、PT、Fbg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护理干预后干预组DVT复发率4.44%明显低于对照组22.22%(P0.05)。结论产褥期并发DVT形成危险因素较多,依据其危险因素为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可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44例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DVT的回顾性分析.术后7~10 d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的发生.对18项临床因素及8项实验室指标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44例患者术后发生DVT 53例(36.80%).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与DVT相关的因素有7个,其中危险因素5个,分别是高龄、肥胖以及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测定阳性,风险分别为4.094、8.860、2.930、2.005及1.998;保护因素有2个,分别是硬膜外麻醉和机械性预防DVT的应用.结论 肥胖、高龄的患者是DVT发生的高危人群,术前尽可能选择适宜的麻醉方式,术后定期检测有关凝血因子,并及早进行锻炼及使用机械性预防DVT.  相似文献   

4.
赵咏梅 《中外医疗》2011,30(32):97-97
目的分析和探讨2型糖尿病(T2DM)并发冠心病(CH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来昌邑区某医院就诊的5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单纯2型糖尿病28例,实验组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30例。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血糖C肽、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血清尿酸等,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与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体重指数、空腹血清C肽、甘油三酯、血尿酸等因素有明显关系。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控制血压、体重、高胰岛素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尿酸血症以预防并发冠心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并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脑卒中并发OSAS患者60例,对其可能与术后并发症相关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者年龄、肺功能FEV1/FVC、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脑卒中史、吸烟、饮酒等与缺血性脑卒中并发OSAS的OR值分别为7.872、5.672、6.431、5.045、6.751、5.434、5.984、6.389、6.323、6.873、5.783,P值均0.05。结论患者年龄、肺功能FEV1/FVC、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脑卒中史、吸烟、饮酒等为脑卒中并发OSAS的危险因素,早期对以上因素进行干预可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并发OSAS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刘礼军 《当代医学》2010,16(28):86-86
目的分析和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09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5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分为两组,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各类因素及指标,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与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体重指数、空腹血清C肽、甘油三酯、血尿酸等因素有明显关系。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控制血压、体重、高胰岛素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尿酸血症以预防并发冠心病。  相似文献   

7.
董娟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3019+3027-3019,3027
目的:总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见性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人工关节置换老年患者的临床与护理资料。结果:无一例发生DVT。结论: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DVT。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16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中50例DVT病例,经术前和术后第7天进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多项临床因素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关系.结果 经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162例手术有50例发现DVT,全部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DVT发生率30.8%;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手术中或手术后输血是并发DVT的危险因素,预防性抗凝治疗,术后功能训练是并发症DVT的保护因素.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抗血栓治疗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应将防止DVT等并发症的发生,作为术后治疗一项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危险因素。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46例,根据是否合并CHD分为两组,其中单纯T2DM22例,DM并发CHD24例,分析有关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2型糖尿病冠心病发生率52.18%: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体重指数、空腹血清C肽、甘油三酯、血尿酸等因素与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生率有明显关系。结论:为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生率,除重视常见冠心病危险因素外,也应注重控制高胰岛素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尿酸血症。  相似文献   

10.
王萍 《血栓与止血学》2017,(6):1027-1029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性根治手术治疗的14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性回顾法分析其临床资料,按其术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A组(发生DVT)40例和B组(未发生DVT)100例,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既往疾病史、围手术期是否感染及有无中心静脉置管等临床资料,且采用非条件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不同情况的患者应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非条件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得,年龄(≥60岁)、冠心病史、静脉血栓史使用止血药物(有)及体重指数(30 kg/m~2)可能为胃癌术后DVT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60岁)、使用止血药物(有)及体重指数(30 kg/m~2)为胃癌术后形成LE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秦兴国  肖平  陈风华  周瑛  何银华 《上海医学》2001,24(10):594-596
目的 探索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吸入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血凝状态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COPD患者,随 机单盲分成两组:(1)治疗组31例:PTX100mg加生理盐水5ml雾化吸入;(2)对照组29例:糜蛋白酶5mg加生理盐水5ml雾化吸入。两组均每日2次, 疗程2周。治疗前后常规检查肺功能(FEV1)、动脉血气、肝肾功能、血凝指标、血浆及全血粘滞度和内皮素-1(ET-1)等。所有患者停用氮茶碱制剂72h以上。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PCV、D-二聚体、血浆及全血粘度(高切和低切)均明显下降(P<0.01);随血凝状态的改善内皮功能也得到改善,ET-1下降。PaO2及SaO2%增高(P<0.01);血肌酐降低(P<0.05);对照组各指标均无变化(P>0.05)。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尿素氮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本实验表明,PTX吸入治疗对改善COPD高凝状态和内皮功能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动态观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有无肿瘤复发转移不同时期的止凝血功能的变化,以探索其止凝血机制的常规检测指标及分子标志物的改变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诊断、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0例正常对照组人群和42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检测,包括PLT、PT、aPTT、TT、Fbg及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包括GMP-140、TF、TAT、TFPI、TpP、PAP、u-PA、t-PA、PAI-1、D-D含量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和Ⅺ活性及抗凝血酶AT活性。结果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均有Fbg升高(P〈0.05),在疾病复发转移组中升高更加明显(P〈0.01),同时在复发转移组中又出现了PT、aPTT的缩短(P〈0.05)。②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中均存在着GMP-140、TF、TAT和TpP的升高(P〈0.05)、且在肿瘤复发转移组中升高得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又有凝血因子Ⅶ、X活性的升高和AT活性的降低(P〈0.05)。③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中存在着纤溶指标PAP、u-PA、t-PA和D-D含量的升高(P〈0.05),在肿瘤复发转移组中这些指标升高得更明显(P〈0.05或P〈0.01),而在这组患者中又出现了纤溶酶原抑制物PAI-1含量的升高(P〈0.05)。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同时存在着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抗凝血抑制和纤溶系统的活化。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指标除Fbg含量变化与肿瘤复发转移明显相关外,其余指标变化不大,而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分子标志物水平的改变,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复发转移的止凝血功能异常的意义更明显,可作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预测、肿瘤复发转移以及判断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其止凝血机制的常规检测指标及分子标志物的改变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有无复发、转移不同时期患者的诊断、复发转移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0例正常对照组人群及84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检测,包括PLT、PT、aPTT、TT、Fbg及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包括GMP-140、TF、TAT、TFPI、TpP、PAP、u-PA、t-PA、PAI-1、D-D含量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和Ⅺ活性及抗凝血酶AT活性。结果 (1)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组患者中均有Fbg升高(P〈0.05),且在疾病复发转移后更加明显(P〈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出现PT、aPTT的缩短(P〈0.05)。(2)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组中均存在着GMP-140、TF、TAT和TpP的升高(P〈0.05),且在疾病复发转移组中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又有凝血因子Ⅶ、Ⅹ活性的升高和AT活性的降低(P〈0.05)。(3)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组中存在着纤溶指标PAP、u-PA、t-PA和D-D含量的升高(P〈0.05),在肿瘤复发转移后这些指标升高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又出现了PAI-1含量的升高(P〈0.05)。结果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着血小板、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方面的止凝血功能的异常。表现为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抗凝血抑制和纤溶系统的活化。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指标除Fbg含量变化与肿瘤复发转移明显相关外,其余指标变化不大。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水平的改变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有复发转移者中变化更加明显,可作为头颈部恶性肿瘤预测、肿瘤复发和转移及判断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OGZQ700超声诊断仪,对2型糖尿病患者129例上肢、下肢、颈部动脉进行检测.记录患者年龄、病程、血压,同时检测空腹血糖、空腹C肽、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酸、凝血功能、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并进行眼底、肌电图检查.结果:糖尿病伴血管病变患者的病程长,年龄大,血压、血纤维蛋白原、尿酸、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显著增高,其糖尿病眼底病变及神经病变发生率高.结论:年龄、病程、高血压、高尿酸、凝血功能异常,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是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糖尿病眼底病变、神经病变与大血管病变相关.  相似文献   

15.
抑肽酶的血液保护作用在食管癌根治术麻醉中的使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抑肽酶在食道癌根治术中减少出血量、输血量的价值。方法采用单盲法设计,90例食管癌择期手术病例,根据是否使用了抑肽酶分为两组:实验组(A组,40例)在麻醉诱导后静注抑肽酶1 112 EPU后持续泵注抑肽酶278EPU/h,直至手术后2 h停药;对照组(B组,50例)持续泵注生理盐水。在诱导前、手术开始2、4 h、术毕、术后12 h时相点上抽血检测血常规、血栓弹性描记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凝血四项指标。观察两组围术期的TEG和凝血功能检查变化情况以及术中出血量、围术期输血率和平均输血量。结果 实验组在术中出血量、围术期输血率和平均输血量都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凝血功能状态保持相对的稳定。结论 抑肽酶血液保护作用的运用在食管癌根治手术中具有稳定凝血功能状态、减少围手术期出血量、输血量和输血率的作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朝春 《中外医疗》2013,32(10):179-180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钠酸患者相关凝血项目的变化。方法测定55例高HCY患者及健康对照的血浆HCY含量及部分凝血指标(PT-INRAPTTTF(ng/L)Fig(g/L))的水平。结果高HCY患者组凝血相关指标与建康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HCY患者凝血机能被激活,机体处于高凝状态,HCY与血栓性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健身气功·新编五禽戏对稳定期COPD患者早期干预疗效。方法:将78例确诊病例随机分为五禽戏组26例,步行组27例,对照组21例3组。共练习3个月。结果:在肺功能方面,五禽戏和步行锻炼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FEV1、FEVl%、FEV1/FVC,而五禽戏的疗效更为明显。在症状指标呼吸困难分级方面,五禽戏和步行锻炼均能提高明显改善患者呼吸困难分级,而五禽戏组的呼吸困难分级的分布改变更为明显。在表现运动耐力的6min步行距离方面,五禽戏和步行均能明显提高早期COPD患者的运动能力,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在反映营养状况的体重指数方面,五禽戏和步行锻炼均能使早期COPD患者的过高BMI下降,但两者疗效也无明显差异。结论:五禽戏能有效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和呼吸困难症状,而且能增强运动能力,调整高BMI患者的营养状况,从而能减轻症状,阻止病情发展;缓解或阻止肺功能下降;改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达到了COPD稳定期的防治目标。  相似文献   

18.
易斌  陶国才  毕敏  刘怀琼 《重庆医学》2004,33(3):379-381
目的探讨抑肽酶血液麻醉和血栓弹性描记图在妇产科恶性肿瘤根治术中的运用价值.方法 108例择期施行根治术的妇科恶性肿瘤病例,根据是否使用了抑肽酶分为两组:实验组(A组,40例)在麻醉诱导后静注抑肽酶1112EPU后持续泵注抑肽酶278EPU/h,直至手术后2h停药;对照组(B组,68例)持续泵注生理盐水.在诱导前、手术开始2h、4h 、术毕、术后12h时间点上抽血检测血常规、血栓弹性描记图(thrombelastography,TEG)、凝血4项指标.观察两组围术期的TEG和凝血功能检查变化情况以及术中出血量、围术期输血率和平均输血量.结果实验组在术中出血量、围术期输血率和平均输血量都明显少于对照组,并且术中凝血功能状态保持相对的稳定.在监测凝血功能状态上,血栓弹性描记图比常规凝血4项指标更具有价值.结论血栓弹性描记图的监测和抑肽酶血液麻醉的运用在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手术中具有稳定凝血功能状态、减少围手术期出血量、输血量和输血率的作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发生静脉栓塞的危险因素,为其临床诊治和预后提供支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239例AECOPD患者病例。按照患者预后是否出现静脉血栓栓塞(VTE)情况进行分组,其中发生VTE组患者52例,无VTE组患者187例。制作危险因素分析调查表,收集患者年龄、吸烟史、BMI、肺功能分级、卧床时间、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等因素情况,并统计2组常见血清指标及血气指标水平,并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收集的2组间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239例AECOPD患者中52例发生VTE,VTE发生率达到了21.8%。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吸烟史、肺功能分级、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卧床时间、高D-二聚体水平、PaO2、PaCO2是AECOPD患者并发VTE的危险因素。 结论 AECOPD患者临床易出现VTE并发症,而患者年龄、BMI、吸烟史、肺功能分级、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卧床时间、高D-二聚体、PaO2、PaCO2水平是AECOPD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脂肪肝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了解本地区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1 87例经 B超和 /或 CT证实的脂肪肝患者进行病例分析。结果 :本地区脂肪肝患者主要是非酒精性脂肪肝 (86.1 )。酒精性脂肪肝只有4.3。相关病因是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多数患者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本组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 ,肝功能很少改变。结论 :诊断脂肪肝靠 B超或 CT,而不是血生化检查 ,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改变与脂肪肝病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