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药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肥胖及肥胖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然而关于中医药的作用机制还尚不明确。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紊乱与肥胖及相关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深入研究发现,中医药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增加益生菌、降低致病菌等来抑制体质量增加、改善内毒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等,从而达到预防肥胖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作用。该文将首先探索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然后以中药单体(或提取物)及中药复方分类来综述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在干预肥胖及炎症、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炎症性肠病等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以期找到治疗肥胖及相关疾病的新思路和研究方向,并为今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肠道菌群的中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促进了其治疗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等的发展,但其尚不明确的作用机制极大限制了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化。随着2代/3代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肠道菌群已成为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热点和新途径。为此,探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从中药复方、药对、单味药和活性成分不同角度系统分析中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阐释中药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骋  何金枝  周学东  徐欣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2):2254-2260
胰岛素抵抗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等周围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效率下降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黄连素提取自天然植物,安全性高、毒副反应小,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对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较好疗效。该文对黄连素调控胰岛素抵抗相关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黄连素对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防治的相关机制。黄连素的生物利用度极低,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发挥降脂、降糖的作用。肠道微生物可能成为黄连素治疗胰岛素抵抗相关2型糖尿病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全球性增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渐进性代谢疾病。常规治疗包括控制饮食、使用口服降血糖药物或皮下注射胰岛素等。目前,除了化学药品如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以外,研究发现天然药物及传统中药复方具有温和的降糖作用或胰岛素增敏作用,还能够改善糖尿病并发症,在维持血糖稳态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小檗碱主要是从药用植物黄连中提取分离的一种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的异喹啉类生物碱。目前认为小檗碱是治疗2型糖尿病最具前景的天然降糖药物之一。小檗碱降血糖的机制较为引人关注,该文就近年来小檗碱降血糖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其中包括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分泌、抑制肝脏糖异生、减少肠道细胞对糖的摄取吸收、抑制氧化应激及炎性反应、调控肠道菌群等。阐明小檗碱降血糖作用机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小檗碱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理作用,并为小檗碱治疗2型糖尿病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引发了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肥胖症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功能变化密切相关,两者关系的失衡被认为是代谢障碍的标志之一。中医药在治疗多种糖脂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在减重、改善糖脂代谢方面效果显著。但中药及其复方的有效成分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很难在靶器官达到起效浓度,而肠道可能是其主要作用器官。围绕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综述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肥胖症、Ⅱ型糖尿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中药防治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并为靶向肠道菌群抗肥胖及其并发症的药物研发提供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6.
中药防治T2DM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主要有自发性和诱发性2种,相关研究按干预措施可分为中药复方、中药及其提取物、中药单体研究。中药防治T2DM主要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提高胰岛素含量、降血糖、降血脂、改善糖耐量及糖异生、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等多环节、多靶点发挥防治T2DM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袁静  徐娇龙  吴穹 《河南中医》2023,(3):481-486
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其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肠道菌群紊乱,通过影响短链脂肪酸生成、激活炎症信号通路、胆汁酸代谢受阻等途径,使机体发生胰岛素抵抗。研究均证实中药单体或提取物、中药复方、针灸推拿等对肠道菌群均有调节作用,干预机制多从减少有害菌增殖、提高有益菌水平等方面考虑。但由于中药药物有效成分较多,其特异性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尚未明晰,现有针灸推拿的相关研究均未阐明其调节肠道菌群可能的作用机制。今后相关的研究中,需要侧重考虑如中药的哪些成分发挥了调节菌群作用、是否有特异性菌群、动物实验结果是否适用于临床、不同证型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有何特点等问题。肠道菌群紊乱可导致血糖异常,血糖异常患者常伴有肠道菌群失调,二者互相影响,糖尿病常规治疗的同时理应重视调节肠道菌群。目前国内糖尿病临床治疗指南中,尚未纳入肠道菌群的相关治疗手段,中药、针灸等可作为防治糖尿病、稳定患者肠道菌群平衡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生态系统存在于人体的不同区域,而超过70%的微生物群生活在胃肠道中,与宿主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关系¨],我们将这些与人类消化道相关的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2].肠道菌群可参与糖脂平衡、饱腹感、能量的调节,并有抗炎、抗癌等作用,因此肠道菌群的紊乱会引起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1,3].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糖尿病治疗成本将在全球范围内大幅度增加[4].因此,关注糖尿病、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至关重要,而调节肠道菌群则是防治糖尿病治疗成本的一种新途径.目前关于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进行疾病干预的研究越来越多,如通过益生菌[5]、粪便移植[6]、Roux-en-Y胃旁路术(RYGB)[7]等重塑肠道菌群.中医药不论是单味、复方中药,还是针灸及拔罐等特色疗法在防治代谢性疾病及调节肠道菌群方面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8].现就该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是我国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是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下降伴胰岛素分泌减少为病理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人体肠道存在各种菌群,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目前已意识到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肥胖、GLP-1、GLP-2分泌等密切相关。中医认为"气阴亏虚,热毒为患"是2型糖尿病现阶段重要的中医病机,调理中医"脾胃"、改善肠道菌群,对修复肠道黏膜受损、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等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从中西医方面对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逐渐形成了高脂饮食、运动量减少等不良的生活习惯,糖尿病患者与日俱增,成为全球性不断升级的公共卫生问题,探究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措施迫在眉睫。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糖尿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潜在靶点。健康的肠道环境是人体生理代谢活动重要的内在环境,肠道菌群稳态失调伴随着机体的生理代谢紊乱,如诱发体内代谢性内毒素血症、胆汁酸代谢紊乱和短链脂肪酸(SCFA)生成减少,导致机体慢性低度炎症和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病理过程。中医药一直被运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且疗效显著,目前关于中医药的活性成分及中医药复方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改善糖尿病症状的研究十分广泛。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和肠道菌群之间存在动态的双向作用的关系,肠道菌群可将中医药转化为多酚、生物碱、皂苷类化合物等具有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同时这些活性成分可逆转肠道微生态的失调,且肠道菌群失调的恢复可以改善糖尿病的症状。可见肠道菌群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桥梁,这可能是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机制之一。该文就近年来中医药的活性成分及中医药复方干预肠道菌群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以期为糖尿病的防治药物及治疗方法探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药治疗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低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肠道菌群对糖尿病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笔者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整理,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概况,包括中医药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以及肠道菌群对中药成分转化作用的研究,并结合讨论了西医治疗糖尿病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总结出中医药在对糖尿病和并发症的治疗上以及调节肠道菌群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中医认为,脾失健运、精不正化是2型糖尿病的病机关键,且与肠道菌群失调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分析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脾不散精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助脾散精法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有关文献,探讨助脾散精法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就中药复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医理论基础、临床研究进展及作用机制作一综述,指出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痛风、冠心病、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共同发病基础,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必须研究胰岛素抵抗,大量临床试验及现代机制研究表明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来实现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控制血糖及减少靶器官损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陕西中医》2017,(9):1270-1272
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众多、发病机制复杂,临床难以从其中任何单一靶点对其进行全面的治疗,临床多认为代谢综合征是以肥胖和/或胰岛素抵抗为核心,同时伴有糖、脂代谢紊乱、血压调节紊乱等多代谢异常症候群,故针对其治疗也应该是涉及肥胖、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紊乱等的综合治疗,而西医目前的治疗药物多停留在针对单一组分上,故经常需要服用多种药物,给临床治疗和患者依从性带了很多障碍。中医药强调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正气不足及多种病因协同作用相关,故给中医药干预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近年已有文献报道提示中医药改善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变肠道菌群的结构相关,本文即就中医药防治代谢综合征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进行文献梳理及初步探讨,以期为以后进一步实验及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慢性血糖升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可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目前并不能彻底根治。如果患者血糖长期得不到控制,将引起严重并发症。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对人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有着重要影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是影响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T2DM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多样性有所差异,中医药可以通过改善T2DM患者的菌群失调情况,从而治疗2型糖尿病。传统的中医药疗法具有多种方式且各具特色,中药效果温和且不良反应少,针灸推拿依从性好,中医食疗具有独特的饮食理论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益生菌发酵中药也走上舞台,其扬长避短,具有很大的发掘价值。由此可见,中医药通过肠道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胰岛素抵抗(IR)是肥胖2型糖尿病的显著病理特征,减轻和防治胰岛素抵抗所致的代谢异常对提高疗效意义重大,应用西药治疗有一定的局限和副作用,而中医药在胰岛素抵抗的防治方面有着显著优势。笔者通过查阅近5年的文献资料,阐述了中医学对肥胖2型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并对中医药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全身低度慢性炎症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和发展中至关重要,2型糖尿病患者处于一种慢性低度炎症的状态中。以肠道菌群、肠道慢性炎症包括两者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及其在2型糖尿病病程中所产生的影响为切入点,总结以改善肠道菌群和(或)抑制肠道慢性炎症为调治靶点的2型糖尿病中医药疗法,探讨肠道慢性炎症机制与中医药作用机理之间的联系,为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病思路和用药手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在维护人类健康和控制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紊乱和结构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病等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尤其是肠道菌群中放入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的增加也被认为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基于此将系统阐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合中医药理论对肠道菌群调节的研究进展,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中医药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对中药认识的不断深入,中药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肥胖及肥胖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研究发现,中药可通过调控脂质代谢、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和数量等来抑制体质量增加、降低脂肪组织炎症和胰岛素抵抗等,从而达到预防肥胖及相关代谢综合症的发生和发展的作用。通过中药单体及中药提取物分类,综述中药通过调控脂质代谢、改善肠道菌群抑制单纯性肥胖的非临床研究进展,以期找到治疗肥胖及相关疾病的新思路和研究方向,并为今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病理机制复杂,受多重因素影响。人体肠道内有数百万亿的微生物,大致分为益生菌、中性菌、致病菌三类,处于动态平衡,构成复杂的肠道微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态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维系人体健康至关重要。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肠道菌群分布不平衡已被证实是促进胰岛素抵抗(IR)进展的重要原因,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近年来,对肠道菌群的调控成为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新途径、新靶点。中医药对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的治疗由来已久,独具特色与优势,但其尚不明确的作用机制限制了中药的现代化、产业化。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的和谐共生与中医理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一致,中医药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逐渐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热门领域。有研究认为糖尿病起源于“肠道内热”,目前已有一些相关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文献表明部分清热类方对失衡的肠道菌群具有一定调节作用,为此探讨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关联性,分析清热类方(大柴胡汤、葛根芩连汤、黄连解毒汤、乌梅丸)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防治糖尿病热证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治疗糖尿病药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