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引发了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肥胖症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功能变化密切相关,两者关系的失衡被认为是代谢障碍的标志之一。中医药在治疗多种糖脂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在减重、改善糖脂代谢方面效果显著。但中药及其复方的有效成分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很难在靶器官达到起效浓度,而肠道可能是其主要作用器官。围绕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综述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肥胖症、Ⅱ型糖尿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中药防治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并为靶向肠道菌群抗肥胖及其并发症的药物研发提供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2.
袁静  徐娇龙  吴穹 《河南中医》2023,(3):481-486
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其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肠道菌群紊乱,通过影响短链脂肪酸生成、激活炎症信号通路、胆汁酸代谢受阻等途径,使机体发生胰岛素抵抗。研究均证实中药单体或提取物、中药复方、针灸推拿等对肠道菌群均有调节作用,干预机制多从减少有害菌增殖、提高有益菌水平等方面考虑。但由于中药药物有效成分较多,其特异性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尚未明晰,现有针灸推拿的相关研究均未阐明其调节肠道菌群可能的作用机制。今后相关的研究中,需要侧重考虑如中药的哪些成分发挥了调节菌群作用、是否有特异性菌群、动物实验结果是否适用于临床、不同证型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有何特点等问题。肠道菌群紊乱可导致血糖异常,血糖异常患者常伴有肠道菌群失调,二者互相影响,糖尿病常规治疗的同时理应重视调节肠道菌群。目前国内糖尿病临床治疗指南中,尚未纳入肠道菌群的相关治疗手段,中药、针灸等可作为防治糖尿病、稳定患者肠道菌群平衡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病理机制复杂,受多重因素影响。人体肠道内有数百万亿的微生物,大致分为益生菌、中性菌、致病菌三类,处于动态平衡,构成复杂的肠道微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态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维系人体健康至关重要。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肠道菌群分布不平衡已被证实是促进胰岛素抵抗(IR)进展的重要原因,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近年来,对肠道菌群的调控成为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新途径、新靶点。中医药对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的治疗由来已久,独具特色与优势,但其尚不明确的作用机制限制了中药的现代化、产业化。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的和谐共生与中医理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一致,中医药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逐渐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热门领域。有研究认为糖尿病起源于“肠道内热”,目前已有一些相关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文献表明部分清热类方对失衡的肠道菌群具有一定调节作用,为此探讨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关联性,分析清热类方(大柴胡汤、葛根芩连汤、黄连解毒汤、乌梅丸)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防治糖尿病热证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治疗糖尿病药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是我国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肠道菌群失调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涉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糖脂代谢紊乱、慢性炎症反应等机制,糖尿病肾病可进一步加重肠道菌群失调。目前已有研究证实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同时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肠道菌群调节可能是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重要途径。基于肠道菌群调节的糖尿病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应在开展辨证分型研究、侧重早期干预及取效机制研究等方面着重进行,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综述肠道菌群-胆汁酸通路对2型糖尿病(T2DM)发生发展及防治的研究进展,为基于该通路的糖尿病防治提供文献参考,为开发治疗糖尿病的创新治疗方法提供思路。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我们综述了肠道菌群与T2DM的相关性、胆汁酸和T2DM相关性、肠道菌群与胆汁酸代谢的相关性,并重点论述了肠道菌群-胆汁酸通路在T2DM发生发展及防治中的研究进展,强调该路径对血糖调节方面的局限性和挑战,并探讨如何基于该路径开发防治T2DM的创新方法。结果与结论 肠道菌群-胆汁酸通路可介导T2DM的发生发展。肠道菌群可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影响初级胆汁酸转变为次级胆汁酸,随后通过法尼醇X受体(FXR)、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5(TGR5)调节信号传导,影响宿主的代谢途径。FXR和TGR5受体已成为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研究的新靶点,开发肠道特异性FXR拮抗剂和TGR5激动剂可能是未来治疗T2DM的一个很有前途的方法,然而其长期效果值得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6.
在概要介绍肠道菌群概况的基础上,综述肠道菌群在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特应性皮炎研究进展。肠道菌群在特应性皮炎AD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肠道菌群的Treg细胞、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神经递质与AD治疗存在联系;苦参碱、黄芩苷、马芷苋多糖等中药单体,参苓白术散等复方,可调节肠道菌群特定的代谢酶起到治疗AD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脂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的发病诱因,其病因复杂,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中药拥有复杂而多元的成分,可实现多途径的调节机体生理及病理状态,而肠道菌群丰富,可通过影响肠道菌的相对丰度或调节其代谢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机体代谢,成为防治相关代谢性疾病的重要研究方向。因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高脂血症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为高脂血症及其危险因素的防治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肠道是口服给药吸收代谢的主要部位,作为机体内隐形的"器官",肠道菌群(肠道微生物)是其中的主要参与者,其生态平衡将对药物的治疗作用产生重大影响。药物原形及其代谢产物对肠道菌群的数量和丰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肠道稳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药物口服后,经肠道菌群的作用,其性质与含量可能发生了变化。因此,对于不同疾病,口服药物代谢与肠道菌群生态平衡调节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有利于阐释药物起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人体肠道中栖息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其所寄居的肠道环境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肠道共生菌群参与调控宿主的营养消化吸收、免疫应答、生物拮抗等一系列生命活动,且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对宿主的生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中药有效成分代谢转化后,肠道菌群使其代谢产物更易被吸收,甚至有减毒或增毒作用,进而发挥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同时,中药也能调节肠道菌组成,保护肠黏膜屏障,从而恢复肠道稳态。作者检索了近15年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了肠道菌群的分类,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对中药有效成分代谢及生物活性的影响以及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等方面,并对基于多组学技术研究中药作用机制的策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人类的肠腔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和他们的代谢产物共同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及免疫反应。近年来,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物能够通过干预Th1/Th2、Th17/Treg免疫失衡机制来调控支气管哮喘疾病的发生与进展程度,并且可以根据肠道菌落结构的变化情况评估罹患哮喘的风险。因此利用益生菌来调节肠道菌群从而治疗哮喘的方式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但对其作用效果存在一定分歧。研究发现,中药黄芪对于肠道菌群存在调节作用,同时又可以干预哮喘发生的免疫环节。因此,探讨中药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在哮喘治疗中的具体机理有利于揭示"肺-肠-菌"轴的内在联系。目的在于彰显黄芪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肺-肠-菌"轴的功能最后起到治疗哮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在维护人类健康和控制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紊乱和结构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病等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尤其是肠道菌群中放入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的增加也被认为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基于此将系统阐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合中医药理论对肠道菌群调节的研究进展,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中医药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具有参与机体能量代谢、免疫调节的作用,其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与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肠道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氧化三甲胺、胆汁酸、吲哚及其衍生物等,对机体病理状态有调控作用,是肠道菌群改善疾病的进展及预后的关键因子。维护肠道菌群平衡及调控代谢产物生成是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新途径和热点。本章将系统阐述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参与机体生理病理过程,以及中药对不同种类代谢产物的调节作用,为中药通过肠道菌群防治心血管和代谢疾病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之间的稳态对维持宿主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起着关键作用,这也与中医认为"气机升降"运动维持着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等功能作用的发挥,使机体实现动态平衡的观点有许多相似之处。越来越多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物功能失调可影响宿主信号传导途径,从而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而肠道关键菌的调控已逐渐成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的重要新靶点。气机升降理论立足于"动态平衡",将气机升降与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精微物质的输布、能量的代谢等环节紧密渗透连贯,高度概括了机体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的基本表现形式。气机升降障碍是导致机体各系统内环境失衡的主要原因。本文藉气机升降理论,动态阐释肠道微生态失衡在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中的病机演变规律。笔者认为气机升降有序是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及物质代谢"内稳态"的必要条件。若气机升降失权,金失敛降,土不散精,木郁不疏,元阳虚损,则清阳不升、浊阴下陷,肠腑受盛、传道功能失常;这种失衡状态进一步发展会加剧气血津液代谢障碍,使精不归正化,郁滞化火而变生糖尿病。因此,在气机升降理论指导下,探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糖尿病的调节机制,将有助于揭示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维持机体物质代谢"内稳态"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是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的一类疾病,其发生、发展往往与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根据2017年第八版糖尿病联合会糖尿病图谱显示全世界约有4. 25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45年,糖尿病患者将会增加到7亿,成为一个日益引起全世界关注的健康问题。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占总人数的90%以上,因此,研究病理机制对于有效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肠道菌群与人类共存,为人类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参与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除了肥胖、遗传和胰岛素功能紊乱外,肠道菌群紊乱也可能导致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不平衡的饮食结构破坏了肠道菌群的平衡,一般认为,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可能是营养过剩引起肠道微生物紊乱的结果之一。但是,肠道菌群是如何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尚未有明确的机制。目前,普遍认为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参与胆汁酸代谢、短链脂肪酸代谢、低水平的炎症反应等途径影响了机体的代谢。对于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目前主要以药物控制为主,通过外科手术、增加益生菌、粪便移植等方法干预肠道菌群来调整肠道微生态为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手段,本文就近年来有关2型糖尿病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未来可能的治疗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费力、排便不尽、粪质干硬、腹痛等[1].研究显示,我国功能性便秘的发病率占总患病率的8.2%,并与年龄呈正相关[2-3].本病至今未发现确切的病因,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情志不畅等因素均可诱发疾病.目前现代医学的治疗观念已经从使用泻药及手术治疗等逐渐转向改善机体微生态环境,调节肠道菌群成为了新的关注点.研究表明,便秘的发病机制与水通道蛋白[4]、肠神经系统病变[5]、Cajal间质细胞功能异常以及肠神经递质[6-7]等物质密切相关.故本文从肠道菌群方面对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但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肠道菌群通过影响血流动力、糖脂代谢、内毒素积累和炎症等方面影响糖尿病肾病发病与结局。查阅相关文献,对运用中医中药、益生菌、益生元等手段调节肠道菌群干预糖尿病肾病的效果和相关机制进行综述。发现调节肠道菌群的各种新疗法确实有效,但需要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来界定其作用,而中医药的多靶点整体治疗可以弥补其他疗法单一性干预的不足,未来可以探索联合中医内外治法及益生元益生菌,辅助或者代替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17.
多糖又称多聚糖,是中药重要成分,也是中药的有效成分[1],随着深入研究,已有300多种多糖被提取出来。研究发现中药多糖具有降血脂、降糖、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2]。肠道菌群与众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3],同时疾病的发生也常引起肠道菌群的紊乱。肠道菌群的组成受不同疾病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反过来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4]、产生的代谢产物[5]等影响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以长时间无法解释的疲劳、睡眠后精力无法自行恢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免疫疾病。肠道菌群作为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关键因素,参与CFS的发生发展。为明确肠道菌群在CFS发病过程的作用机制。现基于微生物-肠-脑轴,分析影响CFS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探讨肠道菌群失调减弱内毒素耐受、破坏肠道屏障、改变肠道菌群代谢进而调控CFS中枢神经系统的内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CFS肠道微生物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CFS的防治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逐渐形成了高脂饮食、运动量减少等不良的生活习惯,糖尿病患者与日俱增,成为全球性不断升级的公共卫生问题,探究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措施迫在眉睫。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糖尿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潜在靶点。健康的肠道环境是人体生理代谢活动重要的内在环境,肠道菌群稳态失调伴随着机体的生理代谢紊乱,如诱发体内代谢性内毒素血症、胆汁酸代谢紊乱和短链脂肪酸(SCFA)生成减少,导致机体慢性低度炎症和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病理过程。中医药一直被运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且疗效显著,目前关于中医药的活性成分及中医药复方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改善糖尿病症状的研究十分广泛。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和肠道菌群之间存在动态的双向作用的关系,肠道菌群可将中医药转化为多酚、生物碱、皂苷类化合物等具有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同时这些活性成分可逆转肠道微生态的失调,且肠道菌群失调的恢复可以改善糖尿病的症状。可见肠道菌群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桥梁,这可能是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机制之一。该文就近年来中医药的活性成分及中医药复方干预肠道菌群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以期为糖尿病的防治药物及治疗方法探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庞大的微生态系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针灸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临床及动物实验都已证实针灸治疗可以调节肠道菌群趋于平衡。该文整理了近年来肠道菌群研究方法的发展、针灸对胃肠道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肠道菌群调控作用,并对针灸干预肠道菌群研究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一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