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比较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potentials,MEP)两种检测方法对脊髓功能变化的敏感度,探讨SEP和MEP检测在脊髓损伤功能评价及疗效中的应用。方法:采用Keypoint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和MaglitecompactⅤ型磁刺激仪对36例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患者入院时进行SEP和MEP检查,出院时复查SEP和MEP,对照分析20例门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SEP和MEP,观察治疗前后SEP和MEP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结果:36例SCI患者治疗前SEP和MEP潜伏期延迟,波幅降低,治疗后均有明显变化,SEP和MEP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SEP和MEP是一种定量、客观的脊髓电生理检测技术,准确性好,灵敏度高,可作为SCI功能及疗效评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13例脑卒中患者分为FES组(9例)和FES安慰刺激组(4例)。患侧上肢腕背伸拇外展肌群接受FES治疗(30min)或安慰刺激(30min),FES治疗频率30Hz,脉宽200μs,强度为患者最大耐受量;治疗前后分别接受SEP及MEP检测,记录SEP检测中N9及N20潜伏期和波幅,MEP检测中正中神经的肘部刺激点,臂丛区刺激点,C7刺激点及皮质刺激点潜伏期和波幅;比较同一测试时间点MEP重复检测的信度,并对组内同侧治疗前后,组间治疗前后SEP、MEP变化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MEP值各部位5次测量值的相关系数值均在0.8317—1.0000之间;2组患者患侧皮质MEP均未引出;FES组治疗后患侧SEP及MEP潜伏期均有缩短,波幅明显增高(P<0.05);FES组健侧和安慰刺激组双侧刺激后SEP及MEP变化不明显;刺激前后变化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FES后SEP及MEP潜伏期有缩短,波幅有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对脑梗死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估价值。方法:将138例首次发病脑梗死患者按肢体肌力≤3级和&;gt;3级进行研究,检查健、息侧的SEP,MEP,统计两组异常率。结果:SEP,MEP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且MEP更为灵敏(SEP X^2=19.551,MEP X^2=79.934,P&;lt;0.001)。SEP,MEP与治疗效果有关联,SEP缺失、延长、正常组未愈分别为12,14,7例;MEP缺失、延长、正常组治愈分别为20,12,1例。MEP,SEP检查3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8.433,P&;lt;0.05;X^2=14.328,P&;lt;0.01)。结论:SEP,MEP客观反映脑梗死患者中枢感觉运动传导通路功能受损情况,并帮助预测其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健康青年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采用经颅磁刺激仪(TMS)及肌电图仪,分别测量15例健康青年,其中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22.9±0.7)岁。单次FES前、后检测SEP值及MEP值,其中11例完成两周FES(每天1次,每次30min),并再次接受SEP及MEP检测。结果:健康青年者单次及2周FES后SEP及MEP值的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与FES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非FES侧变化不明显。结论:健康青年者FES前后SEP及MEP值均有变化,尤以波幅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水中平板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假模组、模型对照组、水疗训练组、减重平板训练组和水中平板训练组。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作T10—11SCI模型,采用BBB评分、爬网格实验、SEP及MEP评定肢体功能及训练效果。结果:BBB评分及爬网格实验显示,水中平板训练组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较其他组明显改善(P<0.05)。SEP、MEP的潜伏期,三组训练组较模型对照组均有显著缩短(P<0.05);但三组训练组之间MEP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水中平板训练组较减重平板训练组SEP、MEP波幅明显增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三组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SEP、MEP及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恢复作用,其中水中平板训练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节段性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potential,MEP)体感诱发电位(short 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技术对1例资料完整的截瘫患早期的脊髓损害定位诊断分析,并对相关献进行探讨。方法:采用日本光电MEB-5504神经电生理仪和国产CCS-I型皮层刺激仪联机对1例患进行节段性MEP和SSEP的不同水平脊髓段检测。结果:非损害脊髓段波形出现,损害节段面处波形不出现,其上位神经组织处亦不出现波形。结论:节段性MEP和SSEP对早期脊髓损害功能的判定准确,节段性MEP的位诊断更精确。  相似文献   

7.
脊髓病变患者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及预后判断的可靠性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在脊髓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丹麦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对84例脊髓病变患进行SEP检测。84例均行下肢胫后神经SEP(SEPt)检测,其中34例同时行上肢正中神经SEP(SEPm)检测。结果:SEPt检测84例中82例异常(97.6%),SEPm检测34例中21例异常(61%),SEPt检测结果异常率明显高于SEPm。异常表现均以波幅降低为主,SEPt异常以波幅降低为主占73.1%,SEPm异常以波幅降低为主占90.5%,结论:SEP反映了躯体感觉传导通路、脑干网状结构及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脊髓病变SEPt检测敏感性明显大于SEPm,异常表现以电位波幅降低为主,因此,SEP不仅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有参考价值,而且对判断脊髓损伤程度。评估疗效及脊髓功能状态均有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节段性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potential,MEP)体感诱发电位(short 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技术对1例资料完整的截瘫患者早期的脊髓损害定位诊断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探讨。方法:采用日本光电MEB.5504神经电生理仪和国产CCS-I型皮层刺激仪联机对1例患者进行节段性MEP和SSEP的不同水平脊髓段检测。结果:非损害脊髓段波形出现,损害节段面处波形不出现,其上位神经组织处亦不出现波形。结论:节段性MEP和SSEP对早期脊髓损害功能的判定准确,节段性MEP的定位诊断更精确。  相似文献   

9.
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监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神经功能的监测作用。方法:对8只兔子腹主动脉夹闭40分钟分别观察夹闭前,夹闭中及再灌注后30、60、120、180、240、300、360分钟的SEP变化。结果:在缺血期间,SEP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也明显降低,直至消失。再灌注后,波幅及潜伏期都得到恢复,但双下肢运动功能明显障碍。结论:SEP能准确地监测脊髓缺血及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诱发电位在组织移植修复脊髓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测定诱发电位变化探讨不同神经组织移植对成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鼠胸髓损伤后,分别移植带血管蒂正中神经(VPN组)、孕14d胚胎脊髓(FSC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术后1,2,4,8,12周行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结果:各组SEP和MEP的峰潜伏期在2-8周内均有恢复,V+F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蒂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对脊髓传导功能的恢复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在脊髓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丹麦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对84例脊髓病变患者进行SEP检测。84例均行下肢胫后神经SEP(SEPt)检测,其中34例同时行上肢正中神经SEP(SEPm)检测。结果SEPt检测84例中82例异常(97.6%),SEPm检测34例中21例异常(61%),SEPt检测结果异常率明显高于SEPm。异常表现均以波幅降低为主,SEPt异常以波幅降低为主者占73.1%,SEPm异常以波幅降低为主者占90.5%。结论SEP反映了躯体感觉传导通路、脑干网状结构及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脊髓病变SEPt检测敏感性明显大于SEPm,异常表现以电位波幅降低为主。因此,SEP不仅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有参考价值,而且对判断脊髓损伤程度、评估疗效及脊髓功能状态均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测定诱发电位变化探讨不同神经组织移植对成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鼠胸髓损伤后,分别移植带血管蒂正中神经(VPN组)、孕14d胚胎脊髓(FSC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术后1,2,4,8,12周行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结果各组SEP和MEP的峰潜伏期在2~8周内均有恢复,V+F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蒂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对脊髓传导功能的恢复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13.
节段性脊髓运动诱发电位在脊髓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节段性脊髓运动诱发电位在脊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2例经脊髓造影、MR或CT及经手术确诊的脊髓病变患,采用国产CCS—I型大脑皮层电刺激仪对脊髓采取分段经皮单个超强电刺激,同时应用日产Neuropack-7102K型诱发电位仪记录相关电位。结果:42例脊髓病患41例可记录到脊髓中枢传导时间(center motor conductivetime,CMCT)、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在不同节段病变的特异性表现。结论:经皮电刺激节段性脊髓运动诱发电位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有较肯定价值,可以作为筛选骨髓病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上肢体感诱发电位对颈髓损伤的评估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上肢体感诱发电位 (SEP)在颈髓损伤功能评定中的价值。方法 对 3 6例颈髓损伤患者在综合康复治疗前后采用 40分法评定脊髓功能并行上肢SEP检查 ,对照分析SEP与颈髓损伤的功能及疗效评定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 3 6例颈髓损伤患者治疗前SEP异常率为 86.1%。②与对照组相比 ,疾病组治疗前N11、N13 及N2 0 的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 (P <0 .0 5 ) ,治疗后有明显改善 (P <0 .0 5 )。③治疗前后SEP检测异常患者的颈椎脊髓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SEP检测正常的患者 (P <0 .0 5 )。结论 上肢SEP可作为颈髓损伤功能及疗效评定的依据 ,N11及N13 潜伏期延长是反映颈髓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诱发电位的组织移植修复脊髓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通过测诱诱发电位变化探讨不同神经组织移植对成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鼠胸髓损伤后,分别移植带血管蒂正中神经(VPN组)、孕14d胚胎脊髓(FSC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术后1,2,4,8,12周行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结果:各组SEP和MEP的峰潜伏期在2-8周内均有恢复,V+F组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蒂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对脊髓传导功能的恢复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鼠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减压后脊髓诱发电位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贾军  陈长瑞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8):2720-2720,2722
目的:研究对大鼠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减压后诱发电位的变化,探讨减压后神经功能恢复的规律。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组,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组+减压后1、2、3、5、7、10、14、20、28d组,分别观察其皮层本感诱发电位(C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变化,用Tarlov评分及斜板试验来评价神经功能,结果: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减压后CSEP和MEP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升高,其中前7d变化较快,7d后CSEP和MEP潜伏期分别缩短了39%、34%,波幅分别增加62%、48%,以后变化不明显,脊髓的神经功能于前10d恢复较快,以后有高但变化不明显。结论: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减压后脊髓神经功能了减压早期即10d左右有一迅速的恢复,以后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对大鼠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减压后诱发电位的变化,探讨减压后神经功能恢复的规律。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组,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组+减压后1、2、3、5、7、10、14、20、28d组,分别观察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变化,用Tarlov评分及斜板试验来评价神经功能。结果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减压后CSEP和MEP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升高,其中前7d变化较快,7d后CSEP和MEP潜伏期分别缩短了39%、34%,波幅分别增加了62%、48%,以后变化不明显,脊髓的神经功能于前10d恢复较快,以后有升高但变化不明显。结论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减压后脊髓神经功能于减压早期即10d左右有一迅速的恢复,以后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低氧过程中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目前获取诱发电位的方法都是采用平均叠加的方法,这种方法不能动态连续观察病变的每一瞬态变化。新的自适应时间延迟估计方法(time delay estimation,TDE)克服了平均叠加方法的不足。目的:利用新的自适应时间延迟估计方法来观察缺氧过程中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的瞬态潜伏期变化。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生物医学信号分析实验室及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动物为4只健康成年杂种猫,来源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动物室。干预:猫被麻醉后,SEP记录电极置于皮质感觉区硬膜外,在缺氧前、缺氧(80mL/L O2)过程中及给氧(1000mL/L O2)后连续记录SEP,利用TDE方法分析SEP。主要观察指标:缺氧与SEP的瞬态潜伏期变化的关系。结果:以时间为横轴,以潜伏期变化为纵轴,可以很明了地观察到:在缺氧前SEP的潜伏期变化在零附近;80mL/L O2条件下。潜伏期变化逐渐增大;1000mL/L O2供给条件下,SEP潜伏期变化又逐渐趋向零附近。结论:这种新的TDE方法可以动态检测SEP的瞬态潜伏期变化,从而可以动态观察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电刺激对健康人运动诱发电位影响的自身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健康年轻人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13例健康年轻志愿者参与了研究,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4.9±3.1)岁。分别接受30min FES和安慰刺激。采用经颅磁刺激仪(TMS)与肌电图仪(EMG)在FES前、后,安慰刺激后分别检测每一对象的MEP,计算潜伏期、波幅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结果:健康年轻人在FES后MEP值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无明显变化;而安慰刺激后MEP的个参数均无明显变化。结论:MEP值可以反映FES后健康年轻人大脑兴奋性的改变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组穴对T11脊髓损伤后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及作用特点.方法:用改良Allen致伤法造成大白兔T11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按不同组穴(A1、A2及A3)进行电针治疗,同时设立对照组(C组)、空白组(D组)作为对照;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测定神经传导功能;改良Tarlov法评定肌力.结果:T11脊髓损伤后SEP潜伏期变化不明显,波幅降低;损伤后35 min波幅有所恢复,但小于损伤前;第13 d A1-3组基本恢复,C组变化不明显.结论:A1-3各组穴对胸椎脊髓损伤后神经传导功能恢复均有积极作用,其中A3组疗效最佳;第13天SEP峰间波幅变化与肌力改变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