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报道B型超声检查胆囊271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其对胆囊结石的诊断符合率为94.6%,假阴性2.9%,假阳性2.5%。组中147例兼有B型超声及X线两种检查资料,两者诊断胆囊结石符合率无明显差别(分别为96.6%与95.5%),但B型超声胆囊显示率明显高于X线(分别为100%与59.9%,P<0.01)。75例胆总管结石,超声诊断符合率为45.3%;15例胆囊癌,术前B型超声检查作出诊断者有7例。  相似文献   

2.
康秀梅  杨国辉 《中外医疗》2013,32(5):175-175,17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胆囊疾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91名体检者进行胆囊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囊未见明显异常2816例(85.57%),查出胆囊疾病475例(14.43%)。单纯胆囊结石206例(43.37%),急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6例(1.26%),慢性胆囊炎53例(11.16%),慢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32例(6.74%),胆囊息肉样变131例(27.58%),经病理证实胆囊癌2例(0.42%),因胆囊疾病切除胆囊45例(9.47%)。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无创性检查手段,在胆囊疾病的筛查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是健康人群体检发现胆囊疾病的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用灰阶实时超声检查3833例健康成人,结果发现胆石患者135例,患病率为35‰;女性患病率(49‰)明显高于男性(25‰);男性40岁、女性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其患病率均有明显增加;单纯胆囊结石患者130例(96%)。有临床症状者52例(39%),且多为胆囊内多个小结石及胆总管内结石。  相似文献   

4.
汪明明  席如光  张韶光 《吉林医学》2011,32(23):4815-4816
目的:探讨腹腔镜切除急性胆囊炎术前超声检查征像与手术难易程度关系及预测手术风险的价值。方法:对35例患者术前超声检查征像(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胆囊结石大小,胆囊周围粘连情况,胆囊窝有无积液,胆囊管及颈部有无结石嵌顿),与LC术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术前超声检查胆囊张力增大,胆囊壁增厚(双层),胆囊结石大,胆囊周围粘连重,胆囊窝有积液,胆囊管及颈部有无结石嵌顿明显增加手术难度风险加大。结论:超声是一种简便、无创、经济的检查手段,可以更好地用于临床并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胆囊结石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152例60~ 83岁老年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存病、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急诊手术15例(9.9%),择期手术137例(90.01%);并存高血压、心脏病、肺部炎症、糖尿病等88例占57.9%(88/152),合并胆总管结石13例占8.6% (13/152);传统开腹胆囊切除10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24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13例,胆囊大部分切除4例,胆囊造瘘术2例,全组病例术后恢复良好,治愈出院.结论:老年人胆囊结石要重视术前并存病的治疗,做好术前风险评估及围手术期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8例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进行术前常规腹部超声检查,记录胆囊大小、壁厚度、胆囊内结石或息肉的情况,胆囊颈管有无结石嵌顿,胆囊周围有无粘连,胆囊窝有无积液等。结果本组98例患者,超声诊断与手术符合率约98.99%,其中超声提示胆囊周围粘连者6例,经手术证实,5例患者术中发现胆囊三角处胆总管、胆囊管、肝总管有难以分离的粘连、解剖结构难以分辨而中转开腹,超声符合率约83.33%。结论术前超声可以明确诊断急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样病变,预测腹腔镜手术的难易程度,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35例深度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者胆囊的B型超声改变,并对其中20例进行动态观察。35例均经血清学检查,抗HAV-IgM(1∶1000)阳性,而HBV血清学标志检测(ELISA)阴性,与此同时检测肝功能。本组既往均无胆囊疾病史。B型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胆囊壁增厚和水肿的有29例(82.9%),胆囊容积均比正常缩小(100%)。未见有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扩张,也无胆囊扩大,均可排除肝外阻塞性黄  相似文献   

8.
胡小丽  陈霞  于绍梅 《中外医疗》2014,(14):168-169
目的探讨超声在胆囊结石患者胆囊排空功能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贵阳医学院正常体检者及诊疗的病人共52例,男性23例,女性29例,年龄(42.31±14.33)岁,其中27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25例胆囊结石患者为胆囊结石组。空腹超声检查将胆囊结石组与正常对照组胆囊体积进行比较;脂餐实验后利用超声分别检测其胆囊体积变化,计算出胆囊排空率。结果胆囊结石组脂餐后平均排空率值为(43.11±20.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平均值(55.21±1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结论超声不仅对胆囊结石有诊断价值,而且通过对胆囊排空功能进行检测,对临床手术方式及时机的选择有较高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胆囊可逆性结石的超声诊断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胆囊“逆性”结石的演变机制、声像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950例超声首次检查诊断为胆囊结石(除外假阳性)的患者,经手术及随访复查证实,未发现结石者45例(除外假阴性),并对这45例患者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演变机制探讨.结果45例超声首次诊断为胆囊结石后经手术及随访复查未发现结石者,我们暂称之为胆囊“可逆性”结石,占胆囊结石的4.74%(45/950),具有一定演变机制及声像图特征.结论提高对胆囊“可逆性”结石的认识及重视,避免盲目手术治疗,对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胆囊“可逆性”结石的提法是否科学、准确、可行,拟供探讨.  相似文献   

10.
皱折胆囊与胆囊结石的关系超声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皱折胆囊与胆囊结石的关系。方法 观察155例皱折胆囊与178例形态胆囊并发症结石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 皱折胆囊并发胆囊结石的超声发现率为15.48%,其中位于皱折上方近胆囊底部的结石占87.5%。形态发育正常胆囊并发结石的超声发现率为8.57%,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皱折胆囊成为形成胆囊结石的潜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胆囊癌误诊原因。方法 对病理已证实的 2 7例NevinⅠ、Ⅱ期胆囊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7例早期胆囊癌患者中 ,诊断正确 12例 (44.4 % ) ;胆囊癌合并胆石症者 15例 (5 5 .6 % ) ,其中误诊胆石症 10例 (6 6 .7% ) ;无合并胆石症者 12例 (44.4 % ) ,其中误诊 5例 (41.7% ) ,合并有胆石症者误诊率明显高于无合并胆石症者。结论 早期胆囊癌无特征性临床表现 ,合并胆石症是其误诊率高的主要原因 ;B超检查和术中探查是诊断早期胆囊癌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实验豚鼠胆囊细胞钙离子浓度([Ca2 ]i)的变化,探讨胆固醇结石形成与养肝柔肝中药防治胆结石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受试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养肝柔肝中药组和熊去氧胆酸组,每组20只。后三组采用高胆固醇致石食饵诱发法建立豚鼠胆结石动物模型,其中养肝柔肝中药组、熊去氧胆酸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进行防治实验,连续用药7周后,分别对实验豚鼠大体情况、胆结石生成情况以及胆囊细胞[Ca2 ]i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模型组动物胆囊细胞[Ca2 ]i明显降低,养肝柔肝中药不仅能明显改善豚鼠行为学体征,降低胆结石的成石率,而且可提高胆囊细胞[Ca2 ]i。结论:胆囊细胞[Ca2 ]i降低是导致胆囊的收缩功能降低,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提高胆囊细胞[Ca2 ]i,增强胆囊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功能,减轻胆汁淤滞,可能是养肝柔肝中药防治胆石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检测方法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为胆囊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5例胆囊病变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检测,并于术后给予病理检测,观察CT和MRI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15例患者经术后病理检查,胆囊炎、胆结石4例,胆囊癌11例;CT检查显示:胆囊炎、胆结石5例,胆囊腺肌症1例,胆囊癌9例;MRI检查显示:胆囊炎、胆结石5例,胆囊癌10例。MRI敏感率达90.91%,CT敏感率达81.82%。9例胆囊癌患者术前CT、MRI均得到明显诊断,且其中4例为早期胆囊癌,病理上均没有突破浆膜层。结论 CT平扫对胆囊癌的诊断率较低,增强CT对本病的诊断率明显提高,而MRCP的多方位观察对侵犯胆总管及周围肝脏结构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因而在今后的临床诊断应用中应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从2007年5月~2009年5月期间29例胆囊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后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术后超声检查证实29例患者胆囊结石全部被清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无出血、胆漏、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周至术后1个月复查胆囊收缩功能正常,超声见胆囊大小、形态正常.随访6~12个月,无结石复发.结论:腹腔镜辅助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样病变安全可靠,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少,技术难度小.  相似文献   

15.
徐彧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6):519-521
目的探讨CT联合BUS检查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自2002年-2007年间病理证实的79例胆囊癌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3例行BUS检查,61例行CT检查,诊断正确率分别为55%与64%,二者相近(P〉0.05)。结论BUS对伴发的胆结石及腹腔种植发现率较高,CT对淋巴结转移及肝脏浸润转移情况较优于BUS,可作为临床治疗决策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6.
罗显文  张策 《西部医学》2013,(4):534-535
目的探讨胆囊皱襞位置异常与胆囊疾病的关系。方法对超声探查发现的2900例皱襞胆囊患者,根据其位置分为胆囊皱襞正常组1450例(A组)和胆囊皱裂位置异常组1450例(B组),并对两组患者发生胆囊疾病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A组中正常胆囊占58%(841例),病变胆囊占42%(609例),其中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发病率分别约12.3%、8.4%、9.5%、6.3%、3.5%、2.0%;B组中正常胆囊占11.8%(172例),病变胆囊占88.2%(1278例),其中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发病率分别约20.1%、9.2%、38.5%、11.8%、5.6%、3.0%。B组胆囊病变发病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胆囊由于皱襞异常,影响胆汁排泄及胆囊收缩功能,导致胆汁淤积,是胆囊疾病发生的病因之一,且皱襞越近底部或皱襞横贯性越大,胆囊疾病的发病率越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纤维胆道镜在胆道结石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术中常规探查取石后用纤维胆道镜复查,发现残石继续取石。术后经T型管造影仍遗留残石者经窦道取石。结果:术中85例胆道结石常规取石后经胆道镜复查,残石率34.1%。经再次取石,术后T管造影残石率下降至11.8%,经窦道取石后最终残石率为2.4%;术后经T管窦道治疗残石15例,12例取净,取净率80%。结论:纤维胆道镜具有降低残石率,提高手术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电针远近取穴干预胆石症保胆取石术后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针远、近部取穴对胆石症保胆取石术后恢复情况及其差异性。方法将80例胆石症保胆取石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远部组、近部组以及联合组各2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术后治疗,远部组(胆囊穴、阳陵泉)、近部组(肝俞、胆俞)以及联合组(前两组穴位相加)在对照组基础上对相应腧穴施予电针法,共治疗10 d。各组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查胆囊壁厚度、胆囊收缩功能以及术后2年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各组胆囊壁厚度及胆囊收缩功能均有好转,治疗后远部组、近部组以及联合组均优于对照组,联合组最优(P <0.05),远部组、近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复发率联合组优于对照组(P <0.05),其他组间对照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组间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电针法可有效促进胆石症保胆取石术后恢复,远近联合取穴较单独取穴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6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和研究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至2010年收入我院肝胆外科的68例胆结石患者(包括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分为两组,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组,36名患者;传统开腹手术组,32名患者,观察两组手术前后各项指标和术中并发症发生的差异。结果两组比较手术时间无差异,其他各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和胆道镜联合治疗胆结石在与传统开腹手术时间相似的基础上,有出血量少、创伤小、切口感染率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两种诊疗方案在胆囊结石治疗上的相关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80例胆囊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保胆取石组(37例)和胆囊切除组(43例),对2组患者的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总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引流管例数、术后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例数、术后24 h疼痛程度、术后结石复发、术后胆囊收缩功能等相关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组患者的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总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胆取石组留置引流管例数明显多于胆囊切除组,而保胆取石组的术后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例数、术后24 h疼痛程度小于胆囊切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胆取石组术后随访未发现胆囊结石复发,术后6个月、术后1年胆囊收缩功能较术前改善(P<0.05)。胆囊切除组术后随访未发现胆管结石。 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效果明确,安全可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保留了有功能的胆囊,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是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外另一有效的手术方式,对于胆囊结石患者应根据患者的胆囊和全身状况以及本人意愿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从而实现胆囊结石治疗的个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