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列腺基底细胞增生和基底细胞癌的组织形态学特征,提高前列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前列腺基底细胞增生和1例前列腺基底细胞癌病例特征,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做基底细胞特异性标记高分子角蛋白抗体(34βΕ12)、P63蛋白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基底细胞增生镜下表现为基底细胞密度增加,层次增多,可环绕腺腔增生多层,或在腺泡一侧呈小灶状、片状增生,增生也可呈实性巢或筛状结构,几种形态常混合存在。增生的基底细胞无异型性及核分裂像,核仁不易见。基底细胞癌镜下呈不规则实性团片状,在纤维结缔组织中呈浸润性生长,细胞核染色深,细胞核浆比大,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易见。结论基底细胞增生镜下形态多样,与基底细胞癌鉴别主要依赖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可以辅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研究皮肤镜检查在临床诊断基底细胞癌中的意义,研究基底细胞癌的皮肤镜下分型与其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临床诊断考虑为基底细胞癌的77例患者病例资料,对其皮肤镜检查结果及病理确诊分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与病理诊断比较,皮肤镜诊断基底细胞癌的灵敏度为98.31%,特异度为83.33%,阳性率预测值为95.08%,误诊率16.67%,漏诊率1.69%,总符合率为94.81%,正确指数(Youden指数)为0.82,Kappa值为0.849;(2)不同的皮肤镜分型其病理表现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镜下的四组分型两两比较,任意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皮肤镜检查在临床诊断基底细胞癌中具有重要意义;(2)不同基底细胞癌的皮肤镜表现对应的常见病理类型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皮肤基底细胞癌的皮肤镜表现并分析其诊断价值,以了解皮肤镜诊断基底细胞癌的准确性。  方法  选取2017年7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阜阳市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临床诊断疑似基底细胞癌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9例,女性33例,发病年龄为(70.34±4.41)岁。通过单反数码相机及皮肤镜对门诊患者皮损部位进行取像观察,并行病理活检。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皮肤镜诊断基底细胞癌的准确度,对皮肤镜及组织病理分型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分析。  结果  62例临床诊断疑似基底细胞癌患者中47例皮肤镜与病理结果一致,均为基底细胞癌。皮肤镜的诊断灵敏度为95.92%,特异度为92.31%,总符合率为95.16%,误诊率为7.69%,漏诊率为4.08%,Youden指数为0.882,Kappa值为0.858,且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高(P=0.999)。基底细胞癌皮肤镜下相关指标中,溃疡、多发浅表糜烂、亮红白色无结构区、蓝灰色卵圆巢、叶状结构等皮肤镜特征相关征象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皮肤镜检查对基底细胞癌的诊断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吻合度较高,具有无创、便捷、准确度高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基底鳞状细胞癌(BSC)被定义为包含基底细胞癌(BCC)和鳞癌(SCC)以及二者移形区域的肿瘤。梭形细胞鳞癌(SCSC)可能含有普通鳞癌和梭形细胞的变异成分。作者报道一89岁女性患者,患头皮皮疹数十年。肉眼可见损害大小为8.5cm×6.0cm×1.8cm,为一灰白色中部黑色的肿块。镜下,肿瘤上部未溃烂部分由巨大的多角形鳞状细胞组成,偶伴角化过度(SCC),外周栅栏状的基底样细胞呈柱状生长(BCC),并有一部分区域两种细胞混杂生长。肿瘤的其余部分为一黏液样区域,含狭长的纺锤状梭形细胞,系起源于普通鳞癌。免疫组化显示,SCSC的肿瘤细胞(普通SCC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方法整群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5月在该病理科进行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中,眶周部23例,占31.1%,峡部5例,占6.8%,额部9例,占12.2%,颧骨部7例,占9.4%,鼻翼部19例,占25.6%,上唇部6例,占8.1%,下颌部3例,占4.1%,背部2例,占2.7%。镜下可见瘤细胞团块状或巢状排列,细胞核大小不一,排列密集紊乱,胞浆少淡染,瘤细胞巢周围裂隙形成,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结论基底细胞癌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及早进行病理诊断和治疗,预后较好,可以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6.
基底细胞癌是一种皮肤组织的低度恶性肿瘤,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肿瘤,在临床上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侵蚀性溃疡等名称。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常见于面部和暴露的身体部位,发展缓慢,可以破坏局部皮肤,甚至侵犯骨组织,但很少转移,主要为局部的慢性侵蚀性生长。现对我院就诊的6例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报告如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基底细胞癌的皮肤镜表现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基底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皮肤镜检查资料及病理诊断资料,总结皮肤镜下表现与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皮肤镜检查分为结节溃疡型39例、色素型8例、浅表型8例、硬斑病样或纤维化型5例。组织病理分型为结节囊肿型37例、浅表型6例、腺样型2例、色素型4例、硬化型4例、角化型7例、微小结节型2例。②皮肤镜检查中结节溃疡型患者病理检查以结节囊肿型为主,皮肤镜检查中色素型、浅表型与病理检查色素型、浅表型基本一致。结论基底细胞癌的皮肤镜表现与病理类型之间关系密切,通过皮肤镜表现可初步判断BCC病理类型,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底细胞癌患者合适的整形外科手术,总结美容修复体会及预后效果。方法:对我科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基底细胞癌患者的手术方式及美容修复情况进行回顾。结果:80例患者基底细胞癌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术后外观美容,预后良好。结论:面部基底细胞癌患者选择与病灶部位、大小等相匹配的整形外科手术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美容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81岁,左鼻孔下方反复溃疡5 a,加重1 a。皮肤科情况:左鼻孔下方可见约3.0 cm×2.5 cm×0.6 cm的不规则溃疡,向周围呈浸润性生长。皮损组织病理诊断:真皮中上部可见基底样细胞组成的癌巢,基底样癌巢中央及周边可见鳞状细胞癌成分,癌巢中央可见角珠及鳞状涡。诊断:皮肤基底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10.
面部皮肤基底细胞癌4例临床病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基底细胞癌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发展缓慢。来源于表皮的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毛根鞘细胞,恶性程度较低,呈侵袭性生长,可以破坏局部皮肤组织,很少发生转移。本研究近0.5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49例肺鳞癌癌旁支气管上皮病理检查中,见其病变广泛,且有原位癌形成。35例中心型鳞癌癌旁支气管上皮有明显角化的鳞状上皮化生,且有角化鳞状上皮细胞与癌组织移行部位。提示其参与鳞癌形成,且分化较高。属癌前病变。14例周围型鳞癌中,11例为低分化。癌旁上皮见基底细胞复层增生,异型性明显。提示低分化鳞癌可能不经鳞状化生而由复层增生的基底细胞恶变而来。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人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是否存在与细胞生长调节相关的转录因子19(TCF19)选择性剪接异构体,探索其表达特点及其与ccRCC发生的关系。方法通过选择性剪接数据库(alternative Spli-cing Database,ASD)对TCF19基因可能存在的选择性剪接异构体种类进行预测。设计可能存在的5种异构体引物,采用RT-PCR技术,在32例原发肾透明细胞癌的混合样本及癌旁组织的混合样本中分别检测预测异构体的表达,并对电泳所获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应用RT-PCR定量检测在各个组织样本中异构体TCF19-1、TCF19-3在原发肾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差异。结果 ccRCC组织中存在2种新型TCF19替换剪接异构体(TCF19-1、TCF19-3)。RT-PCR检测结果发现这2种异构体在癌和癌旁组织中均表达,但TCF19-1在原发癌组织中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P<0.001);TCF19-3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与原发癌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结论首次发现ccRCC组织中存在2种TCF19选择性剪接异构体TCF19-...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3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瘤MSCT扫描影像特征,探讨MSCT在腮腺基底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搜集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瘤的MSCT检查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评价肿瘤平扫和增强特征,包括增强程度和方式。结果:基底细胞瘤平扫呈不均匀的等密度结节,可见比较明显的囊变区;增强动、静脉期均显著强化,动脉期CT值增加幅度与混合瘤有显著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腺淋巴瘤比较没有显著差别(P〉0.05),静脉期CT值增加幅度与腺淋巴瘤、混合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腮腺基底细胞瘤具备良性肿瘤的特征,CT增强特征为动脉期和静脉期呈较显著的持续性强化,伴有显著的囊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3种不同基原的土牛膝的性状及显微鉴别方法。方法 在植物分类学鉴定基础上,对不同基原的土牛膝进行鉴定,并使用性状和显微研究方法,对采集的土牛膝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3种土牛膝可以通过横切面显微特征区分,粉末显微特征区别不明显。结论 土牛膝不同基原可以通过性状、显微进行鉴别,通过对二者性状、显微的细致研究,为相关的标准修订与提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电镜下观察了胃癌组织内基板和成纤维细胞的变化。从胃癌细胞周围基板的改变看来,成纤维细胞合成并分泌原胶原,而粘多糖则由成纤维细胞或胃癌细胞产生,两种成分在癌细胞周围聚合成基板。基板的形成过程如下:最初,一小段基板出现在癌细胞一侧。以后 几小段基板连接形成完整的基板,围绕在癌细胞团周围。基板形成后,仍然可被癌细胞分解破坏。基板可能只是连系癌细胞和间质的一种结构,而不具有限制癌细胞浸润的作用。在胃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生成明显。  相似文献   

17.
镉对大鼠前列腺基细胞损伤及锌保护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子国  许舸  李维信 《重庆医学》2000,29(5):407-408
目的:研究小剂量氯化镉对大鼠前列腺基细胞的影响及锌的保护和。方法小剂量氯化镉(2mg/kg体重)及锌腹腔内注射雄性Wistar大鼠后小时到60天及镉锌联合注射后3天、15天取材,用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改变。结果镉注射后4小时基细胞与主细胞之间间隙稍有扩大,镉注射后24小时,基细胞出现较明显的超微结构改变,3天伴有基细胞核的变化15天基本恢复,60天基细胞生长活跃、数量较少。结论镉对大鼠前列腺基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下内镜微创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22例行神经导航辅助下内镜微创手术,25例患者行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结果神经导航辅助下内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血肿清除率及预后显著优于开颅显微镜手术治疗组(P0.05)。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经额内镜微创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能够减少手术创伤,改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9.
应用DispaseⅡ与淋巴细胞分层液获取高纯度基底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尝试应用DispaseⅡ分离酶获得含有完整基底细胞的表皮 ,再经淋巴细胞分层液收集活性强、生长快的基底细胞。探讨这样的细胞能否加快生长 ,缩短培养周期。方法 取植皮术后所剩中厚皮 ,经Dis paseⅡ处理后 ,用镊子分开表皮与真皮 ,表皮经胰酶进一步消化后 ,把细胞悬液通过淋巴细胞分层液将收集到的细胞作为实验组。以Tr法分离的表皮细胞作为对照组 ,两组间就细胞数、生长速度 ,克隆形成率与成膜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显示 :实验组细胞的生长速度、克隆形成率与成膜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加快。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结论 应用DispaseⅡ与淋巴细胞分层液能获得纯度高、活性强、增殖快的基底细胞。可以缩短培养周期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characterize ultrastructurally and biochemically catecholamine release mechanisms of cultured human pheochromocytoma cells in the basal and stimulated states. METHODS: The cultured pheochromocytoma cells were prepared from human adrenal pheochromocytoma tumors. Biochemical determinations of catecholamine secretion from the cultured cell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basal and stimulated states.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modes of catecholamine release from the cells without and with stimulation by depolarization of the cells with the administration of 50 mmol/L KCl. RESULTS: Biochemical determinations consistently showed spontaneous secretion of catecholamines from the cultured cells in the basal state without stimulation. Catecholamine release in a calcium-dependent manner could be enhanced in the cells in response to high extracellular potassium concentration. A series of electron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of the cultured cells consistently disclosed the classical exocytotic profiles on the cell surface in the basal state. In addition to abunda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lassical single exocytosis, compound exocytosis was frequently observed in the stimulated cells. Furthermore, other modes of catecholamine release mechanism involving the formation of pseudopodial and/or tubule-like structures, which were different from classical exocytosis, were often present in the intensely stimulation cells. CONCLUSIONS: Based on the biochemical and electron microscopic findings, we concluded: (1) classical single exocytosis is considered to be a primary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spontaneous secretion of catecholamines from the cells in the basal state; (2) compound exocytosis is an essential mechanism for extruding large amounts of catecholamines in the stimulated cells; and (3) other modes of catecholamine release mechanism may operate in the cells in response to intense stimulation. These morphological data may be helpful in explanation of biochemical variability and extreme diversity of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pheochromocytoma tum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