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两种自主呼吸试验方法在ICU气管插管患者撤机中的应用及观察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标准的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T管试验和低水平PSV模式进行SBT,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前的气道保护能力、撤机时间、撤机成功率、撤机失败率和再插管率。结果 低水平PSV模式SBT较T管试验在首次SBT成功率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气道内分泌物及吸痰频率评估中T管试验少于低水平P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撤机成功率、撤机失败率、撤机时间和再插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SBT试验均适合在外科术后机械通气病人撤机中应用,但T管试验组患者的气道保护能力评估总体要优于低水平PSV模式,用于辅助判断拔管风险,减少拔管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喉镜吞咽功能评估(FEES)在指导气管切开合并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拔管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19年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住院并行气管切开的188例神经性疾病(合并吞咽障碍)患者FEES评估结果,同时分析FEES评估指标(包括声门活动是否正常、咽部分泌物分级及残留、渗漏-误吸评级等)对拔管成功与否的影响。 结果 入选患者根据拔管情况分为拔管成功组及拔管失败组。拔管成功组共有患者109例,拔管失败组共有患者79例,拔管成功率为57%;拔管成功组气管切开平均病程(184 d)较拔管失败组平均病程(292 d)明显缩短(P<0.05)。拔管失败组患者声门异常占比(55.0%)较拔管成功组异常占比(20.8%)明显增高(P<0.05);拔管成功组咽部分泌物分级、渗漏-误吸分级均显著低于拔管失败组水平(P<0.05);拔管成功组与拔管失败组患者在食物残留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0.05)。 结论 FEES评估指标(包括声门活动、分泌物残留、进食误吸情况等)在指导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气管切开套管拔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有创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通过自主呼吸试验后拔管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8-01~2009-02我科收治的68例接受有创通气的AECOPD患者进行分析,采用压力支持模式进行SBT,记录拔管前后的临床资料、咳嗽能力、气道分泌物量及利用床边肺功能仪测定FEV1%.按结局将患者分为拔管成功组和失败组.结果 通过SBT后拔管,其中48例拔管成功,20例失败.单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大,慢性阻塞性肺病病程长,FEV1%较低,浅快呼吸指数较高,插管时间较长,血浆白蛋白水平较低,咳嗽能力较弱,中、大量的气道分泌物与拔管失败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FEV1%较低、气道分泌物中大量、插管时间较长和浅快呼吸指数较高可能是机械通气拔管失败独立的危险因素.尤其是FEV1%<50%的患者,拔管失败的可能性是>50%的52.63倍(95%CI=6.22~445.64).结论 FEV1%低、气道分泌物中大量、插管时间较长和浅快呼吸指数较高可能是拔管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患者成功拔除气切套管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拟行拔管的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患者,给予呼吸康复治疗后,按照是否成功拔除气切套管分为拔管组和未拔管组。收集纳入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拔管前或出院时的意识水平、氧分压、机械通气时间、上气道通畅情况、分泌物管理能力、能否耐受连续佩戴语音阀4h、咳嗽能力、吞咽能力等信息,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成功拔除气切套管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96例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患者,男性67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63.99±15.69)岁,拔管组60例和未拔管组36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气道通畅(OR 11.882,95%CI 1.181—119.519)、分泌物管理良好(OR11.512,95%CI 1.866—71.021)、能耐受4h语音阀佩戴(OR 49.217,95%CI 5.040—480.594)、PCF>100L/min(OR11.527,95%CI 1.053—126.121)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自主呼吸试验方法在气管插管患者撤机时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对照试验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月收治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62例,按手术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T管试验,观察组采用低水平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模式进行自主呼吸试验,比较两组患者首次自主呼吸试验成功率、2次及以上自主呼吸试验成功率、撤机失败率以及气道保护能力。结果观察组的首次自主呼吸试验成功率和撤机失败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次及以上自主呼吸试验成功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道保护能力评估中,两组气道内分泌物及吸痰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力量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自主呼吸试验中,低水平PSV模式在首次自主呼吸试验成功率、撤机失败率、气道保护能力评估等比较中均优于T管试验,更适用于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前试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神经重症康复病房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由淄博市中心医院康复科神经重症康复病房收治的气管切开术后患者122例,根据患者是否成功拔管分为2组,拔管成功组(73例)和拔管困难组(49例)。采用全面无反应性量表(FOUR)和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定患者的意识状态,采用口腔摄入功能量表(FOIS)评定患者的进食能力,采用纤维内窥喉镜观察气道解剖结构,采用Marianjoy分泌物五分评分量表、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PAS)行分泌物潴留及吞咽误吸评分。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意识状态、吞咽功能、分泌物潴留、误吸和声门开放水平可能是影响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拔管的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咽喉部分泌物潴留多[OR=9.380,95%CI(3.010,29.231),P<0.05]和声门开放水平差[OR=0.186,95%CI(0.083,0.417),P<0.05]是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拔管的危险因素。 结论 咽喉部分泌物潴留多和声门开放水平差是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拔管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纤维内窥喉镜在诊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建立机械通气患者发生意外拔管脱管,如果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有可能成为患者的致死原因。为了提高护士对意外拔管脱管的认识,现总结我院2005年1月-2008年8月发生意外拔管脱管事件,分析其原因及危险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机械通气患者362例,发生意外拔管脱管事件8例(2.2%),其中患者故意拔管6例,经口气管插管;自行脱管2例,是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气囊放气时脱出。由于发现及时,均未发生由意外拔管、脱管而导致死亡或其他严重并发症。6例重新插管,2例提前撤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监测( PICCO)在机械通气患者撤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2013-01~2013-1058例机械通气患者的资料,根据撤机是否成功分为撤机成功组38例和撤机失败组20例,PICCO监测撤机前15 min及撤机后15 min、30 min、48 h或再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血管外肺水指数( EVLWI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 GEDVI )、胸腔内血容积指数( ITBVI)和肺血管通透性指数( PVPI)。结果撤机失败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血肌酐(Cr)显著高于撤机成功组(P<0.05),血白蛋白水平低于后者(P<0.05)。撤机前15 min、撤机后15 min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撤机后30 min撤机失败组的GEDVI和ITBVI均比撤机成功组升高( t值分别:-3.261、-3.828,均P<0.01);撤机后48 h或再插管时撤机失败组的EVLWI、GEDVI、ITBVI、PVPI均比撤机成功组升高,(t值分别:-8.788、-4.668、-4.270、-6.884,均P<0.01)。结论 PICCO监测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利于早期发现撤机失败导致的肺水肿,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主要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分析ICU病房长期机械通气(≥7d)患者撤机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长期机械通气撤机的策略。方法回顾性调查45例ICU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早期气管切开、原发病,通气前生命体征、辅助检查以及APACHEⅡ评分。根据撤机成败判定标准,将全部病例分为撤机成功组和撤机失败组,依照设定的临床资料调查指标对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撤机成功23例,撤机失败22例,分别占病例总数的51.1%和48.9%;APACHEⅡ评分撤机失败组明显高于撤机成功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期气管切开比例撤机成功组高于撤机失败组(P〈0.05);血浆白蛋白(Alh)水平、心功能状态撤机成功组优于撤机失败组。结论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原发病加重和(或)出现较严重并发症是导致其撤机成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的重要原因。其中上机前患者的基础状态、血浆Alb水平、心功能状态、APACHEⅡ评分等对撤机成败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机械通气治疗有机磷中毒重症中间综合征--附38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尹德胤 《新医学》2002,33(9):546-547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有机磷中毒重症中间综合征(IMS)治疗中的地位及撤机失败原因。方法:观察38例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IMS患者多种通气模式、呼吸参数应用及撤机情况,并与未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8例IMS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机械通气组IMS患者治愈率84%,对照组治愈率1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机械通气组撤机失败主要原因为撤机过早,以及呼吸道感染痰液阻塞。结论:机械通气在重症IMS患者治疗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恰当掌握撤机模式及撤机时机,有效的抗生素应用,是减少撤机失败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老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病人撤机失败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的探讨老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失败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对19例次撤机失败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食道返流误吸,营养不良;气道分泌物潴留,呼吸道管理小善;原发病控制不力;呼吸肌疲劳或萎缩;呼吸机依赖,心理障碍是其主要原因。结论合理胃肠道饲养,鼻饲采取正确体位;加强呼吸道管理;控制原发病;合理呼吸功能锻炼,增加营养;把握撤机时机,做好心理护理.能够提高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枢性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后成功撤机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8年抚州市第五医院48例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资料,比较首次撤机成功或失败的各种指标。结果 17例(35.42%)患者经积极治疗后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联合压力支持通气(PSV)首次撤机成功。30例(62.5%)撤机失败的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肺部感染、加强营养、改善心肺功能、间断撤机等治疗5~7 d后撤机成功。1例因颈2髓内血管瘤术后致呼吸中枢损害反复间断撤机失败。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5~32 d。结论中枢性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治疗,首次撤机成功率低,采用间断撤机方法可帮助成功撤机。原发病的种类及其严重程度、肺部感染及各种并发症的控制也是影响撤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脊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拔管指征及延迟、失败的原因。方法对我科收治的63例气管切开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采用自行制定的拔管指征指导选择拔管时机,并分析拔管延迟和失败的原因。结果患者氧合情况、咳痰能力及吞咽能力恢复正常,肺部感染控制,喉镜和支气管镜检查提示无喉头水肿,套管远端无明显气道狭窄,视为拔管指征。54例(85.7%)在伤后3个月内一次性拔管成功,拔管距气管切开时间平均43.2 d。7例拔管延迟,原因包括反复肺部感染3例,气管套管远端肉芽组织增生2例,颈前路手术后喉返神经损伤致饮水呛咳及心理因素各1例。2例拔管失败,其中1例重新插管最终带管出院,另1例因急性呼吸衰竭死亡。结论本研究制定的拔管指征可较安全的指导颈脊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选择拔管时机。反复肺部感染是导致拔管延迟和失败的主要原因。拔管后气管软化塌陷发生率虽较低,但危害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拔管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因AECOPD在本院急危重病救治中心接受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并采用低水平压力支持自主呼吸试验(SBT)协助撤机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拔管方式不同分为纤支镜辅助拔管组60例(观察组)和常规拔管组7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撤机成功率及与拔管操作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撤机成功率88%与对照组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3%(11/60)与对照组28.2%(22/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纤支镜辅助拔管可以提高AECOPD患者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撤机失败的主要因素,从而指导早期成功撤机。方法:对30例COPD患者机械通气撤机失败原因发进行临床比较分析。结果:30例COPD发生撤机失败的共58次。其中低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24例(41.38%);感染(原发病控制不力、食管返流误吸引起吸人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1例(36.21%);呼吸道管理问题6例(10.34%);脱机策略不当4例(6.9%);心理障碍3例(5.17%)。结论:找出撤机失败原因,行针对性预防及处理,提高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序贯机械通气是指经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在未满足拔管和撤机的条件下,提前拔管,改用无创正压通气(NIPPV),然后逐渐撤机的通气方式。2006年10月~2008年10月,我科收治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伴呼吸衰竭、肺部感染患者,行有创一无创序贯通气的护理,认为拔管后48h内为序贯通气护理关键期。主要的环节为拔除气管插管前、NIPPV治疗期、NIPPV间歇期,此期内积极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拔管和撤机的成功率,达到序贯通气治疗的目的。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主呼吸试验(SBT)对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脱离呼吸机、拔出气管插管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规范的SBT方法拔出气管插管的COPD患者26例(男性19例,女性7例)列入本研究,作为SBT组。回顾性分析未采用SBT方法拔出气管插管的机械通气COPD患者28 例(男性24例,女性4例),作为No-SBT组。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拔出气管插管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气管插管复插率(拔出气管插管48h内)心及PaO2,PaCO2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 (P=0.683)、机械通气时间(P=0.167)差异无显著性,但是SBT组拔出气管插管的时间(60min)与No-SBT组(40—540min)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01)。SBT组和No-SBT组患者拔出气管插管后,需无创通气辅助的患者均为3例(P=0.717),48h内再次气管插管患者前者为2例(2/24),后者为3例(3/28)(P=0.900),再次气管插管的原因均为气道分泌物排出不畅。结论:对COPD患者,在撤离呼吸机、拔出气管插管的过程中采用规范SBT方法可以明显地缩短拔管时间,而且未增加气管插管的复插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前进行漏气实验在判断上气道狭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5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组在拔管前进行漏气实验,漏气实验阳性(漏气量<140 ml)时评估拔管可能出现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漏气实验阴性(漏气量>140 ml)时拔除气管插管;对照组按传统方式评估后拔除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气道狭窄发生率及主要变量,分析发生气道狭窄的原因,评估漏气试验对预测气道狭窄的价值。结果:观察组气道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气囊压力、MV时间、再置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道狭窄发生与喉头水肿、肿瘤、喉梗阻、气道痉挛、分泌物阻塞、原发性气道疾病等因素相关(P<0.05,P<0.01)。结论:漏气试验对预测上气道狭窄结果具有临床参考价值,可预防拔管后的气道阻塞、再次插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度Ⅱ型呼吸衰竭撤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COPD呼吸衰竭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4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l例与对照组20例。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治疗组拔除气管内导管,应用BiPAP通气方式行无创通气,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逐步撤机。主要观测指标为: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撤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和院内病死率。结果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两组资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拔管时与应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2h相比,心率、呼吸、动脉血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的有创通气时间较对照组缩短[(6.9±3.0)d与(13.1±4.3)dt=5.38,P〈0.01];VAP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48%(1/21)与40%(8/20)],X^2=5.51,P=0.02],撤机成功率较对照组提高[95%(20/21)与65%(13/20),X^2=4.19,P=0.04]。但两组机械通气总时间、院内病死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当COPD上机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应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方式撤机可缩短有创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提高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ICU清醒患者长期使用呼吸机撤机失败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ICU清醒患者长期使用呼吸机撤机失败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急性生理功能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采用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撤机失败原因,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及护理。结果:60例患者中,50例撤机成功,5例撤机困难,5例因撤机失败而死亡。结论:撤机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酌情给予心理疏导,并注意保持呼吸通畅,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撤机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