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0 毫秒
1.
目的探讨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在高原地区批量地震伤员救治中的应用。方法 2013年7月批量收治31例地震伤员,采用统一明确检查分类、实施救护小组负责制、开放绿色生命通道、批量地震伤员转运、提供个性化专科救治方案、对伤员有效心理支持等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对其进行院内急救、手术与术后处理及临床治疗。结果 31例伤员的抢救成功率为100%,无一例伤员因抢救不及时或接诊、分诊不及时而造成不良后果,无一起医患纠纷,31例伤员均康复出院或病情稳定后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结论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模式提高了医疗团队的高原护理能力及灾后护理能力,确保了高原地区的应急救护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军队医院战创伤救治团队的构建及急救护士的培训管理。方法成立战创伤救治团队,包括组织架构、救治原则、救治流程、工作职责;对战创伤救治团队中的护士进行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及应急能力培训。结果建立并完善了医院战创伤患者的救治流程、急性战创伤急诊服务流程图以及突发重大成批伤病员救治流程。受训护士理论知识平均成绩由(80.5±5.87)分上升至(92.3±4.25)分,操作成绩由(87.0±5.66)分提高至(93.0±4.29)分。战创伤救治团队成功救治18名某地拥挤踩踏事件的伤员。结论在军事战争和非战争灾害救援中,部队医院急救护士发挥着重要作用,完善的救治流程、多学科协作下的战创伤救护模式以及有效的培训管理,有助于提高救治效果及急救护士的培训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院内分组定位救护模式在突发批量伤员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解放军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收治的325批次共2219例突发批量伤员的临床资料,在批量伤员救治时采用院内分组定位救护模式,分析其急救效果。结果收治的325批次2219例突发批量伤员中,急诊死亡34例、院内死亡19例,救治成功率达97.61%。在大批量伤员的抢救过程中,未发生抢救不及时或接诊、分诊不及时的情况,无医患纠纷发生。结论建立科学、规范的院内分组定位救护模式是保证突发事件中批量伤员救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4.
信息动态     
目的 探讨军队医院战创伤救治团队的构建及急救护士的培训管理.方法 成立战创伤救治团队,包括组织架构、救治原则、救治流程、工作职责;对战创伤救治团队中的护士进行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及应急能力培训.结果 建立并完善了医院战创伤患者的救治流程、急性战创伤急诊服务流程图以及突发重大成批伤病员救治流程.受训护士理论知识平均成绩由(80.5±5.87)分上升至(92.3±4.25)分,操作成绩由(87.0±5.66)分提高至(93.0±4.29)分.战创伤救治团队成功救治18名某地拥挤踩踏事件的伤员.结论 在军事战争和非战争灾害救援中,部队医院急救护士发挥着重要作用,完善的救治流程、多学科协作下的战创伤救护模式以及有效的培训管理,有助于提高教治效果及急救护士的培训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应急箱为核心的物资管理在批量伤员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6.7"事件批量伤员的救护中,采用以应急箱为依托的烧伤批量处方,进行快速检伤分诊、身份识别、信息管理、安全转运。结果通过应急箱的应用,每位伤员均在入院后1min内完成检伤分诊,5min内接受VIPCI救治;无一例伤员身份识别错误;有5例重伤员进行了物资补给。结论批量伤员应急箱的应用使物资管理更高效、快捷、精准,促进了批量伤员的有效救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医院急诊战创伤救治过程中护理人力配置及定位协作团队救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5次急诊战创伤模拟演练中护理人力配置方法。结果在战创伤伤员救治演练中,护理人力的调配合理、处理及时。在应对上海市某些重大事故中,人力配置得当,使得伤员快速有效地得到救治。结论合理的护理人力调配,定位协作的救护流程,职责明确的救护规范,能有效地应对战创伤等各类突发事件的救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多科联合救护模式在九寨沟地震后大批量伤员集中快速收治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8例九寨沟地震伤员护理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科联合救护模式,包括严密的组织管理、人力资源合理调配、物资准备及制订个体化护理方案,并对伤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结果]通过多科联合救护方案的临床应用,所有伤员快速安全的转至病房,妥善安置,无一例发生差错事故、无一例感染、无一例病人发生并发症,病人情绪稳定。[结论]多科联合救护模式方案能快速、有效地接收地震后伤员,能最大限度保证伤员的安全,实行合理的救治,减轻灾后创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急预案救护流程在颌面外科抢救大批量“7·5”事件伤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7月5日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一起严重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伤员资料,分析本次大批量伤员救治时应急预案救护流程实施的方法、特点及效果。结果急诊抢救脱险成功率100%,急诊处置30人无1例出现护理差错事故。结论救治工作的及时有效、畅通的急救流程、合理调配护理人员、完善急救物资管理措施、建立完整、准确的伤员信息和进行科学实用的护理组织管理,是保证突发事件中批量伤员救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急预案救护流程在颌面外科抢救大批量"7·5"事件伤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09年7月5日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一起严重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伤员资料,分析本次大批量伤员救治时应急预案救护流程实施的方法、特点及效果.结果 急诊抢救脱险成功率100%,急诊处置30人无1例出现护理差错事故.结论 救治工作的及时有效、畅通的急救流程、合理调配护理人员、完善急救物资管理措施、建立完整、准确的伤员信息和进行科学实用的护理组织管理,是保证突发事件中批量伤员救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0.
探讨汶川地震中大批量伤员救治与护理的有效做法.根据地震伤的创伤特点,通过对大批量伤员救治区域划分,即:伤员分类救治场、紧急手术区、缓冲医疗区和应急治疗区.使伤员能快速通过有效分类及时得到救治.依据地震伤的急救护理特点,采用迅速、果断、准确、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对伤员施救.及时建立的"一场三区"救治区域和快速而准确的急救护理流程为成功抢救伤员生命赢得了时间.快速的分类区域划分、准确的分类救治、有效的急救护理流程是抢救批量伤员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用护理管理应急预案体系在救治突发灾害群体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建立应急预案体系,包括建立院内转运无缝隙工作模式,实施病房护理管理规范化、危重患者护理专科化和护理个性化的护理。结果本组139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有效抢救时间(33.5±19.6)min,抢救成功率100.0%。结论护理管理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使突发灾害群体伤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批量伤员院内急救的组织与管理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对58批394人次的批量伤员进行抢救,采取快速分诊,按伤情分为不同区域进行救治,按区域配备不同资质、不同数量的护理人员,根据护理人员不同层次制订详细、明确的职责。根据伤员不同伤情准备不同的药品、器械及用物。认为有效的组织是接诊批量伤员至关重要的环节,各级各类人员职责明确,尽可能详细地做好抢救的各项准备工作,建立明确的汇报程序及保持通讯畅通,是确保成批伤员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成批伤员抢救中护士最适宜工作年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晓东  隋树杰 《护理学报》2009,16(21):19-21
目的了解护士对自身在抢救成批伤员过程中最适宜工作年限的看法,为决策者在应对成批伤员抢救时快速地选派合适的护理人员,提高救治速度和效果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自设问卷对2007年1月—2009年1月参与过成批伤员抢救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工作压力、体力支持、心理承受力、反应灵敏度、沟通能力5个维度15个条目。结果6~15年护龄组的护士在工作压力方面明显低于0~5年和>15年护龄组护士;6~15年护龄组的护士在体力支持、心理承受力方面明显高于其余两组护士;在反应灵敏度、沟通能力方面,0~5年护龄组的护士适应度最低。结论工作年限为6~15年的护士比工作年限0~5年和>15年的护士能够更好地应对突发性卫生事件,因此,应对成批伤员抢救时选派护理人员最好是具有6~15年工作经验的护士,其他年限护士可考虑搭配选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小型医院多科室联合模式救治成批创伤伤员的经验。【方法】1998年1月1日至2009年5月31日救治106批共1154例创伤伤员。1998年1月1日至2004年5月31日,46批共465例,采用常规急诊救治模式救治作为常规治疗的对照组,2004年6月1日至2009年5月31日60批共计689例,采取多科室联合救治模式救治并作为研究组。比较和分析两组间的救治时间和救治结果。【结果】不管轻伤还是重伤、单一伤还是多发伤,研究组的确诊时间,到急诊科至首次急诊手术的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成批伤员组织救治工作中,动用全院力量采取多科室联合救治的模式,达到了统一指挥,有力协调,合理。分流,降低了成批伤员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了确诊时间和等待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制在后送途中为伤员进行急救处理和护理的救护包,以适应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伤员的救治需要。方法调研国内外急救包发展状况,考察野战部队需求及使用情况,咨询专家,确定救护包的功能、物品配备的种类及数量等;到野战部队试用,进一步改进。结果研制出一种新型后送途中使用的便携式救护包,内部呈挂袋、包囊形式,模块化设计,展开迅速;物品品种、数量配备合理。结论后送途中新型使用的便携式救护包能够适应现代化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伤员救治的需要,用于救护人员在前接后送途中为伤员进行急救处理和护理。  相似文献   

16.
总结报道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8.0级特大地震大量地震伤员救治护理中创造了"4个第一"救治护理的方法和体会.医院迅速启动应对突发事件紧急预案,20 min内将1 629例病人全部转移至院内安全地带;野战医疗队队员10 min集结完毕赶赴灾区,是到达灾区的第一支医疗队;全力接收地震伤员,1 d内接收伤员1 863例.分区安置.分类治疗,确保了所有伤员都能得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针对重症伤员处置过程中的矛盾,采取专家集体会诊制度,每日2次定时汇报病情,针对救治中的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保了危重症伤员的生命安全.院领导重视及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是抢救成功的保障;快速准确分类是成功救治的必要前提;完善的急救应急机制及先进的急救设备是抢救成功的必备条件;平时的训练有紊和精湛技术是救治成功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的伤员接诊处置与转出管理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华西医院作为四川省重症伤员集中收治医院,立即从常态转到双轨应急状态,充分调度人力、物力,扩大骨科床位至680张;按伤员伤情进程分期重点处理、优化地震伤员接诊处置流程,保证有效救治;建立地震伤员转出通道。截至2008年6月2日,医院共接诊地震伤员2618例,向就近基层医院转诊经治疗病情稳定的轻症伤员648例。  相似文献   

18.
亚热带地区战时护理技术规范研究策略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目的 探索亚热带地区战时护理技术现状,研究战时护理技术规范和流程,提高战伤救治水平。方法 对2894例战伤病历调查,检索国内外有关文献。结果 2894例伤员以多部位伤及四肢伤居多;重伤员占一半以上;战时护理技术应用广泛;经科技情报查新,国内外文献未见“亚热带地区战时护理技术规范”报道。结论 确立发展对策及攻关点,研制战时护理技术规范、工作流程,加强护理技术质量监控和训练,为未来战争做好护理卫勤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