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目的:本文从病理角度来进一步证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活动期的关系,观察在Hb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与在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中病理诊断伴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416例及消化性溃疡的144例患者,分别在病变部位、溃疡周围及胃窦部处取活组织检查,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确定活动期。经改良Giemsa染色查Hp。结果: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活动期Hp感染阳性率与非活动期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由胃活组织检查中发现在Hp感染阳性者中浅表性胃炎显著多于萎缩性胃炎,分别为87.4%和12.6%;而在Hp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与在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中病理诊断伴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Hp感染密切相关的萎缩性胃炎是浅表性胃炎发展的结果,是胃粘膜慢性炎症活动期的主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幽门螺杆菌(Hp)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116例已明确诊断的Hp感染患者血清中CagA、VacA和尿素酶抗体,并将Hp分为二个类型。结果Ⅰ型Hp在慢性胃炎(CG)、消化性溃疡(PU)和胃癌(GC)中阳性率分别为58.69%、95.45%和96.15%,显示CG组与PU、G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U和GC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Ⅰ型Hp是胃十二指肠疾病的主要因素,而且更易致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严重的消化道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并发消化性胃溃疡(Peptic ulcer,PU)及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以因上消化道症状接受胃镜检查的COPD患者72例为实验组,而有上消化道症状接受胃镜检查其他患者70例为对照组,均在胃镜检查时钳取幽门口附近胃粘膜2~3块进行快速尿素酶检测,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检出慢性胃炎72例,其中溃疡病21例(占29.16%),幽门螺杆菌(HP)阳性25例(阳性率34.72%);对照组检出慢性胃炎70例,其中溃疡病8例(占11.43%),HP阳性47例(阳性率67.14%)。两组患者均检出为慢性胃炎,但两组溃疡病发病占比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两组合并HP感染阳性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OPD患者消化性溃疡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而HP感染率则低于其它患者,提示HP感染并非COPD患者出现上消化道症状以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免疫印迹技术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分型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免疫印迹技术对幽门螺杆菌(Hp)的检测及分型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61例确诊的上消化道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患者和20例无症状健康志愿者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VacA)、细胞毒素(CagA)和尿素酶(Ureas)等Hp抗体,并分为Ⅰ型和Ⅱ型。结合14C呼气试验和胃镜检查分析。结果慢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胃癌组的HpⅠ型阳性率分别为66.6%、89.5%、100%,与对照组(25%)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慢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胃癌组的HPⅡ型阳性率分别为20%、2.6%、0%,消化性溃疡组、胃癌组HPⅡ型阳性率与对照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发现随病变由良性到恶性,CagA/VacA的表达呈上升的趋势,尤其是VacA的表达,在慢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胃癌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3.3%、81.6%、100%。结论免疫印迹技术可应用于对Hp感染分型诊断,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和阿莫西林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并消化道出血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88例(治疗组)用奥美拉唑和阿莫西林治疗,另152例(对照组)用法莫替丁和阿莫西林治疗,比较这两种抑酸剂和阿莫西林配伍对Hp阳性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疗效。结果:对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控制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溃疡愈合以及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治疗组溃疡愈合率为96.8%,Hp根除率为97.9%;对照组溃疡愈合率为71.7%,Hp根除率为79.6%。两组比较溃疡愈合率和Hp根除率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有严重的毒副作用。结论:奥美拉唑和阿莫西林是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疗效显著而又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部疾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从流行病学角度探讨胃部疾患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各80份,同时设正常对照标本80份。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其幽门螺杆菌。结果:三种病例及正常对照组其阳性率分别为:慢性胃炎组77.50%(62/80),消化性溃疡组82.50%(66/80),胃癌组62.50%(50/80),正常对照组16.25%(13/80)。三病例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Hp感染很可能是胃癌发生的致瘤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7.
宁波地区3908例胃病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宁波地区胃病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和特点。方法对3908例胃病患者的胃黏膜活检标本作Hp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病理分析。结果受检者3908例中尿素酶试验阳性2184例,阳性率55.89%;男性患者尿素酶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0.01);31岁~以上组感染率高于21岁~及以下组(〈0.05),41岁~组感染率较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0.01);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患者Hp感染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0.01);胃癌Hp感染率高于单纯胃炎(〈0.05);慢性胃炎活动期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炎症不伴急性活动的慢性胃炎(〈0.01)。结论宁波地区的Hp感染率与我国人群感染率基本一致其感染与年龄及生活卫生方式等有关,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发生和发展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内皮素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中的病理生理意义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镉还原加显色法(格氏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并用q检验及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血浆、胃粘膜中NO水平:Hp阴性慢性胃炎(CG)组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而Hp阳性CG组则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P<0.05)及Hp阴性CG组(P<0.01,P<0.05);Hp阴性消化性溃疡(PU)组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P<0.05),但Hp阳性PU组则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P<0.05)。血浆、胃粘膜中ET水平:Hp阴性、阳性CG、PU组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Hp阳性CG组显著高于Hp阴性CG组(P<0.01,P<0.05);Hp旧性PU组显著高于Hp阴性PU组(P<0.01,P<0.05)。正常组、Hp阴性PU组血浆NO与ET变化显著负相关(r=-0.672,r=-0.812;P均<0.05);其它各组无显著相关。结论:NO和ET可能参与了CG、PU的病理生理机制,并与Hp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分析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状况。 方法 随机选择经胃镜检查临床上确诊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594例为实验组,同时随机选取体检自然人群,根据病史、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及体检报告未见任何异常则确认为健康体检者共590例并作为对照对象,均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 结果 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总检出率为70.71%(420/594例),其中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77.77%、84.37%、76.04%和28.70%,以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最高(84.37%),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最低(28.70%)。不同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组间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健康体检者幽门螺杆菌的阳性总检出率为54.92%(324/590例),与上消化道疾病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 结论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关系非常密切,而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的健康体检者也有较高比例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胃镜检查确诊的494例慢性胃炎患者、160例消化性溃疡伴慢性胃炎患者分别给予胃黏膜组织活检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炎性反应情况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消化性溃伴慢性胃炎Hp感染的阳性率。结果:Hp感染阳性率,慢性充血渗出性胃炎达72.7%、隆起糜烂性胃炎达76%、反流型胃炎达88.2%、萎缩性胃炎达75%,十二指肠溃疡(DU )和胃溃疡(G U )的H p检出阳性率分别是82.1%和86.5%。结论:几种常见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均伴有慢性胃炎。  相似文献   

11.
本文随机应用对幽门螺旋菌(HP)有杀灭和无杀灭作用的治溃疡药物,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同时,对19例已治愈的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随访。结果发现:HP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密切相关;但近期HP消失对单纯慢性炎症及溃疡的3周愈合率无明显影响。随访发现HP阳性患者的溃疡复发率明显高于HP阴性者。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抗体谱检测及对其致消化道疾病诊治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riori,Hp)的抗原表型特征,并评价Hp抗原表型分型对临床诊治意义。方法以确诊感染Hp的132例胃肠疾病患者和20例无症状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用免疫印迹法检测Hp抗体谱,分析相应的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毒素(Vac A)、尿素酶(Urease)、鞭毛蛋白(Flagellin)及外膜蛋白(OMP)表达情况。结果HpⅠ型的感染率PU组(88.89%)、CC组(93.33%)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35%)和CG组(51.85%)(P〈0.005)。小分子量OMP的检出率CC组(100.00%)和CG组(60.49%)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25%)和PU组(33.33%)(P〈0.05)。结论HpⅠ型菌株比Ⅱ型菌株致病力强更有可能增加胃癌发生风险,小分子量OMP可以作为胃癌厦胃癌高发人群筛选的一种标志抗原;免疫印迹法是一种特异、敏感、可靠的确诊Hp感染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分型在上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比较免疫印迹法,^14C-尿素呼气试验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172例慢性上消化道疾病患者Hp感染阳性检出率;应用免疫印迹法观察不同类型Hp感染在慢性上消化道疾病中的分布频数。结果免疫印迹法、^14C-尿素呼气试验及快速尿素酶试验Hp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9.8%、71.2%、65.1%,三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型Hp感染者中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构成比显著高于Ⅱ型;Ⅰ型Hp在胃癌及消化性溃疡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结论应用免疫印迹法进行Hp抗体分型发现HpⅠ型菌株比Ⅱ型菌株更有可能增加胃癌及消化性溃疡的发生风险,因此HpⅠ型感染者可能更有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4.
奥美拉唑治疗小儿消化性溃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方案治疗小儿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和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方法:123例Hp感染伴消化性溃疡患儿分两组接受治疗。治疗组61例,奥美拉唑0.8mg/(kg·d)顿服,疗程2周;对照组62例,雷尼替丁5mg/(kg·d),每日分2次口服,疗程4周。两组都同时加服阿莫西林50mg/(kg·d)和甲硝唑15mg/(kg·d),均分3次口服。结果:①溃疡治愈率,治疗组为97%,对照组为66%;Hp根除率,治疗组为89%,对照组为53%。②Hp根除者溃疡愈合率为100%,未根除者溃疡愈合率为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Hp未根除者复发率为61%,根除者为5%。结论:根除Hp可以提高小儿消化性溃疡愈合率,溃疡复发率明显降低。奥美拉唑加二联抗生素治疗小儿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具有疗效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炎症的程度、部位、活动性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为临床胃炎抗Hp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胃镜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165例患者行活检病理诊断及Hp检测,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结果 165例慢性非萎缩性胃患者Hp感染率为41.82%,与性别、胃黏膜炎症的程度、活动性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年龄、炎症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程度、活动性有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有必要作抗Hp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组用药方案根治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临床疗效的观察与护理。方法:396例经胃镜检查确认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三组。1组:奥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500mg+阿莫西林1000mg,po,bid;2组: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00mg+甲硝唑400mg,po,bid;3组: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00mg+呋喃唑酮100mg,po,bid。每组132例,均以7d为1个疗程,用药后,7d内分别做门诊和电话随访,记录服药后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三组Hp根除率:1组为86.12%;2组为59.23%;3组为92.24%,1组和3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2.70,P〉0.05);2组和1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39.51,P〈0.01),3组〉1组〉2组。结论:三联疗法有根除Hp作用,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7.
小儿慢性胃十二指肠炎及消化性溃疡166例胃镜检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波  谢永武  郑瑞丰 《河北医学》2008,14(2):129-131
目的:了解小儿慢性胃、十二指肠炎及消化性溃疡临床发病情况。方法:应用Olymus-GIF-XQ240电子胃镜对我院175例慢性腹痛患儿进行胃镜检查并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175例胃镜检查有异常者为166例,消化性溃疡发生率为15.43%,小儿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高于胃溃疡,并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见,胃溃疡以胃窦溃疡多见,胃、十二指肠炎的发生率为94.86%,小儿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高于慢性十二指肠炎,其中以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最多见,慢性糜烂出血性胃、十二指肠炎也不少见,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为59.04%,其中消化性溃疡病例检测幽门螺杆菌均为阳性。结论:目前小儿慢性胃、十二指肠炎及消化性溃疡发病率高,对有消化道症状的小儿要重视胃镜检查,要常规作幽门螺杆菌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例由于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患者胃黏膜的实验室检查分析、探索,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在消化性溃疡以及慢性胃炎患者中的感染率,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200例胃镜检查者中,有150例Hp检查为阳性,Hp感染检出率为75.0%。中医辩证分型发现:Hp感染中主要以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胃阴亏虚型、脾胃虚寒型为主型,其中以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的Hp感染率较高,胃阴亏虚型以及脾胃虚寒型的Hp感染率较低;部分Hp感染患者兼具食滞证、胃寒症、血瘀证。结论胃癌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的Hp感染率较高;胃溃疡以及萎缩型胃炎次之,慢性浅表性胃炎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