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患者白细胞介素-8(IL -8)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探讨 Hp 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发生的病理机制。方法选择脾胃湿热证和脾气虚证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75例,招募健康志愿者10例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法、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各组胃黏膜 HSP70、IL -8蛋白及 mRNA 的表达。结果HSP70、IL -8蛋白和 mRNA 表达水平呈现脾胃湿热证患者>脾气虚证患者>正常对照者的趋势。 Hp 感染者 HSP70、IL -8蛋白和 mRNA 表达水平较非感染者有偏高趋势。结论HSP70、IL -8的表达与证型及 Hp 感染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HSP70表达水平与 Hp 感染的关系可能部分体现脾胃湿热证的“正邪交争”状态,IL -8的高表达可能为脾胃湿热证 Hp 作用于胃黏膜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炎症改变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核因子-κB(NF-κB)及其下游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水平的表达,并以脾气虚证为对照,探讨脾胃湿热证与HSP70及NF-κB炎症通路表达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慢性胃炎患者51例(包括脾胃湿热证36例、脾气虚证15例),另招募正常志愿者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胃镜下取胃窦黏膜,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炎症改变,快速尿素酶和美蓝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抗生蛋白链菌素—生物素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HSP70、NF-κB、IL-8及TNF-α蛋白水平表达。【结果】脾胃湿热证与脾气虚证Hp感染率相当,但脾胃湿热证Hp感染程度及炎症程度均较脾气虚证明显,尤以脾胃湿热证Hp阳性患者炎症程度最重;胃黏膜炎症程度及活动度与Hp感染呈正相关。脾胃湿热证患者HSP70、NF-κB、IL-8及TNF-α表达均较脾气虚证显著升高(P0.05)。从Hp感染与HSP70及NF-κB炎症通路情况看,脾胃湿热证Hp阳性患者HSP70、NF-κB表达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P0.05);尽管脾胃湿热证Hp阳性患者IL-8、TNF-α表达与Hp阴性患者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也呈增高趋势。胃黏膜Hp感染与HSP70、NF-κB及IL-8表达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但与TNF-α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发生与胃黏膜HSP70及NF-κB炎症通路的表达相关。HSP70与NF-κB及其下游炎症因子在胃黏膜的过表达可能部分体现了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邪正交争"的亢奋状态;相比之下,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Hp阳性患者"邪正交争"更为剧烈。  相似文献   

3.
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发生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脾胃湿热证在临床十分常见.中医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基于中医证候形成的复杂性.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cter pylori,Hp)感染、炎症因子表达、黏膜保护以及微生态改变等多角度,提出胃黏膜Hp感染、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炎症通路激活、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过度表达以及胃黏膜和舌苔Hp感染与乳酸杆菌之间微生态失衡之“邪气亢盛、脾运失健、邪正相争”的亢奋状态可能是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形成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形成的生物学机制。  方法  收集107例Hp相关性胃病患者的胃黏膜样本, 其中脾胃湿热证70例,脾气虚证37例, 同时招募平和体质健康受试者1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16S rDNA技术检测胃黏膜样本菌群组成,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黏膜NLRP3和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菌群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 < 0.05), 脾气虚证组患者胃黏膜菌群的门水平物种丰度无明显差异;线性判别分析显示,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幽门螺杆菌属为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患者的胃黏膜标志菌属。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患者胃黏膜NLRP3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 < 0.05)。  结论  胃黏膜菌群结构差异、炎症水平升高可能是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形成的内在生物学机理。   相似文献   

5.
对脾胃湿热证的中医文献、诊断标准、发生机理及动物模型复制的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初步提出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辨证诊断标准和脾胃湿热证内外合邪、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聚化热的病机特点;临床上脾胃湿热证往往呈亢进的病理反应,有感染、炎症的基础,也有胃肠动力障碍、胃黏膜攻击和防御因子高水平异常表达及胃肠微生态明显改变的病理状况,与脾气虚证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化、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以及嗜酸乳酸杆菌(LA)的生物拮抗为切入点,从炎症反应网络调节通路和胃内微生态改变多角度、多层次、多靶点探讨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形成病理基础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胃粘膜的病理改变、胃粘膜分泌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5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脾胃湿热证35例,脾虚证20例,并设无临床症状者15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胃粘膜病理组织学改变,观察胃粘膜组织中IL-8、TNF-α和sIgA水平以及HP感染情况。[结果]脾胃湿热证患者的HP感染率、胃粘膜炎症程度要高于脾虚证组和正常组(P<0.05或P<0.01);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组织中的IL-8、TNF-α要高于脾虚证组(P<0.05或P<0.01),而sIgA却低于脾虚证组(P<0.01);在脾胃湿热证中,HP阳性者的胃粘膜炎症程度明显重于阴性者(P<0.01),且HP阳性者胃粘膜组织中的IL-8、TNF-α要高于阴性者(P<0.05),而sIgA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脾胃湿热证的胃粘膜呈现一种活动性炎症改变,这可能与局部炎症因子(IL-8、TNF-α)分泌增加、防御因子(sIgA)分泌减少有关;而HP感染可能是引起和加重脾胃湿热证内在病理变化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慢性胃炎舌印片与证候及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中医证候、舌苔脱落细胞学和幽门螺杆菌(HP)的相关性,选择7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为对象,43例同病脾胃气虚证患者和10名健康人为对照。采用辨证、舌印片MI、MV及HP等为指标进行研究。结果:(1)脾胃湿热组和脾胃气虚组中舌印片趋向中层细胞片型,MV减小;(2)脾胃湿热组HP感染率最高;(3)感染阳性组舌印片以中层细胞民多,MV减少。结论:脾胃虚实证候与舌苔脱落细胞、HP感染存在相关性,脾胃湿热是HP生长、繁殖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探讨脾胃湿热证的机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从水液代谢角度探讨脾胃湿热证的机理。【方法】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57例,其中脾胃湿热证35例,脾气虚证22例;另设10例正常人为对照。胃镜下取胃体上部粘膜,分别用免疫组化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粘膜组织中的水通道蛋白4(AQP4)的蛋白表达和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结果】 脾胃湿热证组AQP4蛋白表达量高于脾气虚证组(P<0.01)和正常组(P<0.05),AQP4 mRNA表达量亦高于脾气虚证组(P<0.01)和正常组(P>0.05);而脾气虚证组的AQP4基因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均低于正常组,其中两组的AQP4基因表达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的蛋白表达量差异则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的AQP4异常表达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2 1例,脾气虚证2 2例,及健康人2 5例肠道微生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与正常组比较:①在肠道细菌比例中,湿热证革兰阳性杆菌比例明显下降,而革兰阴性杆菌及革兰阳性球菌比例明显上升;②肠道菌群密集度,湿热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③肠道菌群多样性,湿热型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与脾气虚证比较:①在肠道细菌比例方面,湿热证革兰阳性杆菌比例明显升高;②肠道菌群密集度,湿热证明显高于脾气虚证;③菌群多样性,湿热证与脾气虚证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趋势,且脾胃湿热证与脾气虚证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脾胃湿热证与热休克蛋白60(HSP60)、热休克蛋白70(HSP70),细胞粘附分子标准型CD44蛋白(CD44s)及CD44的变异体(CD44v)之一CD44v6之间的关系,选择CAG患者71例进行胃镜检查,胃窦部活检标本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3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Hp),病理诊断和HSP60、HSP70、CD44s及CD44v6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比较它们的相关性。结果:①脾胃湿热组的萎缩和肠化程度高于脾虚组(P<0.05~0.01);②正常对照组胃粘膜内HSP60主要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CAG脾胃湿热组及脾虚组患者胃粘膜内HSP60表达增强,且二者Hp的感染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Hp的感染情况与HSP60的表达呈非常显著相关(P<0.01)。脾胃湿热组HSP60 表达与脾虚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脾胃湿热组HSP60表达有增强的趋势;③脾胃湿热组HSP70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脾虚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脾胃湿热组强阳性表达率(71.0%)高于脾虚组(47.5%)(P <0.05);④脾胃湿热组CD44s和CD44v6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和脾虚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①CAG脾胃湿热组胃粘膜的萎缩和肠化程度均重于脾虚组,可能是由于脾胃湿热证与炎症关系密切所致。②CAG脾胃湿热组及脾虚组HSP60的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强,原因可能与Hp感染有关。③CAG脾胃湿热组HSP70的强阳性表达率强于脾虚组。④3组之间CD44s和CD44v6的表达无明显差异,说明CAG作为胃癌前疾病尚未出现CD44s和CD44v6的异常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其mRNA在胃癌、癌旁组织、慢性胃炎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病理诊断明确的60例胃癌组织标本及对应的距胃癌组织边缘1.5cm处的癌旁组织、距胃癌组织边缘5cm以上的正常组织以及胃炎组织中HSP70的表达差异,RT-PCR法对10例患者的胃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慢性胃炎组织和正常组织的HSP70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SP70的表达:在60例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胃炎组织(P<0.01)和正常组织(P<0.01);在mRNA水平,胃癌组织的HSP70表达也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01)。HSP70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组织类型和浸润胃壁深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远处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胃癌中HSP70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胃炎组织和正常组织,提示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组织类型和浸润胃壁深度无明显相关性;与肿瘤分化程度、远处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对p53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HP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对206例胃粘膜活检组织(其中包括正常胃粘膜、HP阴性胃癌前各阶段病变和HP阳性胃癌前各阶段病变HP根除治疗前后及胃癌)进行p53蛋白表达的分析。结果 在正常胃粘膜未见p53蛋白表达。HP阳性胃癌前阶段病变p53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及HP阴性胃癌前阶段病变组,低于HP阳性异型增生组。HP阳性胃癌前阶段病变HP根除治疗后,其p53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降低。结论 HP感染可促进突变型p53基因表达增强;HP根除治疗可使胃癌前阶段病变p53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胃窦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相关关系。方法:应用PCR技术对28 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28 例慢性胃炎胃窦粘膜及20 名正常对照胃粘膜组织中的幽门螺杆菌(HP)进行了检测,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了上述患者及正常对照粘膜组织中的IL- 1、IL- 8 及TNFα活性。结果:慢性胃炎粘膜与胃癌癌旁粘膜组织HP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胃癌组织中的HP检出率明显低于胃癌癌旁粘膜与胃炎粘膜组织(P< 0.01);胃癌患者癌灶粘膜组织IL- 1、IL- 8 活性降低,尤以IL- 1 更为明显,TNFα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0.01)。结论:HP感染局部粘膜组织细胞因子变化在胃癌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2117 例有上消化道症状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 HP) 检测和胃粘膜活检病理学检查,HP 阳性者1428 例,占67 .45 % ,有肠化生者629 例,占29 .71 % 。HP 阳性组肠化生比阴性组更常见,分别为32 .84 % 与23 .22 % ( P < 0 .01) 。这表明肠化生与年龄有关。萎缩性胃炎的HP 感染率及肠化生率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组。提示HP 感染是肠上皮化生的促进因素之一,继而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军事应激状态下部队官兵胃黏膜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及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表达,探讨HSP70、ET-1对军事应激状态所致胃黏膜病变的影响,为军事应激引起的胃黏膜病变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内窥镜下留取某部60名官兵军事演习前后的胃黏膜组织活检标本,以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HSP70及ET-1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HSP70主要表达于黏膜固有层腺上皮细胞及黏膜上皮细胞的胞浆中,ET-1主要表达于黏膜固有层腺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中,军事演习前后上述分子的分布一致;军事演习后HSP70及ET-1的表达明显高于军事演习前(P〈0.01)。结论HSP70和ET-1可能参与军事应激所致的官兵胃黏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艾灸足三里、梁门穴对大鼠不同组织器官HSP70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艾灸足三里、梁门穴对健康大鼠不同组织器官HSP70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发挥“防病保健”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取32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捆绑组、艾灸穴位组、艾灸非穴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脑组织、胃黏膜热休克蛋白70(HSPT0)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大鼠胃黏膜HSP70 mRNA表达。结果艾灸穴位组大鼠心肌、脑组织、胃黏膜HSP70表达和胃黏膜HSP70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白组、捆绑组及艾灸非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艾灸足三里等穴可以诱导健康大鼠多组织器官HSP70及胃黏膜HSP70 mRNA表达明显升高,可能是艾灸“防病保健”作用的内在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Numerous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thepresence of infec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HP) inthe stomach is link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pepticulcer (PU) especially duodenal ulcer (DU) . The rateof HP ( ) reached 80 % in the patient with DU.The eradication of HP may accelerate the healing ofthe ulcer and reduce the rate of recurrence of theulcer. Heat shock proteins (HSPs) are proteinscontrolled by gene.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maintaining the normal shapes and functions of thecells…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热休克蛋白HSP60的变化及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以探讨HsP印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发生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HSP60的表达进行定性及半定量测定。结果30例胃癌患者HSP60表达(76.67%)显著高于30例浅表性胃炎患者(30%)(P〈0.01)与3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36.67%)(P〈0.01)。与3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及不典型增生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幽门螺杆菌阳性菌株HSP60表达(55.77%)显著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菌株(26.09%)(P〈0.005)。结论HSP60的过度表达与胃癌、幽门螺杆菌密切相关,HSP60的过度表达可能发生在胃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从而推断可以通过对HSP60表达的检测,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状及趋势进行预测,把握胃癌分化的程度的判定,对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Lü B  Zhang L  Fan YH  Xu Y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4):220-224
目的 观察替普瑞酮对类固醇性溃疡大鼠胃黏膜热休克蛋白(HSP)70和c-fos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实验组、低剂量替普瑞酮组、中剂量替普瑞酮组和高剂量替普瑞酮组,每组10只.采用泼尼松龙皮下注射制备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低、中、高剂量组替普瑞酮的剂量分别为50、100、200 ms/kg,给药7 d,每天1次.观察胃黏膜的病理变化,计算溃疡指数,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黏膜c-fos水平,RT-PCR方法检测大鼠胃黏膜HSP70 mRNA的表达.结果 类固醇激素能引起胃黏膜显著出血性损伤,实验组大鼠溃疡指数中位数为44.5,明显高于空白组(0,P<0.01),实验组大鼠胃黏膜c-fos染色积分为42±8,高于空白组(22±3,P<0.01),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空白组(0.22±0.03 vs 0.04±0.02,P<0.01).低、中、高剂量替普瑞酮组的溃疡指数中位数分别为32.5,23.0,23.0,均明显低于实验组(均P<0.01),大鼠胃黏膜c-fos染色积分分别为34±2,30±5,25±3,均明显低于实验组42±8(均P<0.01);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6±0.05,0.41±0.09,0.49±0.05,均明显高于实验组(0.22±0.03,均P<0.01).结论 替普瑞酮对类固醇致胃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HSP表达,抑制胃黏膜c-fo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