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湖北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湖北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病特点及筛查策略。方法:收集在我院行RetCamⅡ眼底检查和间接眼底镜检查的早产儿,记录其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吸氧情况、Apgar评分及每次筛查时矫正胎龄、体重等临床资料,采用国际通用的ROP诊断方法诊断,有病变患儿随访至眼底情况稳定或激光治疗。结果:共有195例早产儿完成眼科筛查和全身情况记录,其中男128例(占65.6%),女67例(占34.4%);出生体重为1070-3800g,平均体重(1972.2±478.3)g;孕周26-36周,平均孕周(33.1±2.4)周。195例早产儿中,ROP患儿38例(62只眼),分别占早产儿例数及眼数的19.5%和15.9%,Ⅰ期23例(34只眼),占总例数的11.8%;Ⅱ期13例(24只眼),占总例数的6.7%,Ⅲ期2例(4只眼),占总例数的1.0%;Ⅳ期及Ⅴ期尚未发现。5例患儿行激光治疗。结论:本研究中ROP的发生率为19.5%,其发生与多因素有关,出生体重越小、胎龄越小、氧疗时间越长,ROP的危险性越大,防治ROP的关键在于早期进行筛查与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眼底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CDFI)观察眼底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和眼动脉(OA),血流收缩期峰值(PSV)、舒张末期速度(EDV)、阻力指数(RI)、血管内径(D)、血流量(Q)。结果高血压Ⅰ、Ⅱ期收缩期峰值升高,血流量增多,Ⅲ期收缩期峰值增高,但舒张末期速度降低,血流阻力指数增高,血管内径变窄,血流量减少,以视网膜中央动脉表现明显。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能准确检测高血压眼底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结合眼底镜观察能为临床诊断分期及治疗提供准确、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邢虎  赵峰  王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9):1111-1112,11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眼底尚无改变糖尿病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CRA)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CDFI对42例(84只眼)糖尿病人和18例(36只眼)正常对照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进行检测。结果糖尿病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舒张期峰值流速(ED)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是检测无眼底改变糖尿病患者CRA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肖勇 《中外医疗》2010,29(15):176-176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用于视网膜脱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在我院眼科经眼底(光学)检查证实为视网膜脱离的38例患者共40只患眼行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超声检查视网膜脱离患眼40只,所有患眼玻璃体内均可见异常光带,38只患眼异常光带上有彩色血流显示。结论单用二维超声对于部分不典型病变,易于眼内其它病变相混淆。结合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鉴别视网膜脱离与非视网膜脱离性玻璃体内光带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对诊治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糖尿病患者405例810只眼(患病时间从5~20年不等,从未进行过眼底检查),患者进行眼底彩色照相及FFA的检查.结果 405例患者810只眼中,FFA显示眼底正常者90只眼,占11.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Ⅰ期者335只眼,占41.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Ⅱ期者110只眼,占13.6%,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期者235只眼,占29.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Ⅳ期者30只眼,占3.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Ⅴ期者s10s只眼,占1.1%.结论 绝大多数(本研究中占88.9%)糖尿病患者(患病时间5 ~10年)视网膜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应早期行FFA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CDFI)探讨视网膜脱离(RD)患者眼底血流的变化。方法运用CDFI检测90例112只RD患者眼底各条动脉的血流并与90只健眼做对比。结果RD组的CRA与健眼组对比血流速度各项参数均下降(P<0.05),阻力指数显著增高(P<0.05);网脱带上大多数可探及血流信号,其流速低于CRA,阻力指数(RI)较CRA高(P<0.05)。结论①RD患者CRA血流速度下降,阻力增高。②网脱带上的血流信号可鉴别玻璃体内的机化条索与视网膜脱离。③CDFI诊断RD准确率高,有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眼科广域数字成像系统(RetCam 3)筛查早产儿眼底,分析筛查结果和发病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 年2 月-2016 年2 月采用RetCam 3 筛查的早产儿152 例304 眼,对其中出现早产儿视 网膜病变(ROP)的43 眼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在152 例(304 眼)早产儿以RetCam 3 检出各期ROP 43 眼(43/304),诊断为ROP Ⅰ期者33 眼(33/304),Ⅱ期者6 眼(6/304),Ⅲ期者4 眼(4/304)。本组病例中 未检出ROP Ⅳ期和Ⅴ期。双眼发病者与单眼发病者比较,双胎发病率与单胎发病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 <0.05), 双眼发病者高于单眼发病者,双胎发病率高于单胎。男女、珍贵儿和自然儿之间ROP 发病率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OP 自然转归率达90%(39/43)。结论 要重视对早产儿视网膜病的筛查, 尤其双胎儿的眼底筛查,如果出现单眼发病,一定要详细检查和追踪另眼发病情况。应用RetCam 3 筛查早产 儿视网膜病变,尽可能早发现早产儿眼部异常,尽可能早治疗,减少儿童低视力和盲。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数码彩色眼底照相在糖尿病患者眼底筛查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分期及指导治疗的价值.方法 对598例(1192只眼)糖尿病患者用Topcon TRC.NW200彩色数码眼底照相机行眼底照相后进行诊断分期.结果 598例糖尿病患者检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10例,并进行分期,根据中华医学会1985年第三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Ⅰ-Ⅱ期约物治疗,Ⅲ-Ⅳ期光凝治疗,Ⅴ-Ⅵ期进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原则指导治疗,并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论 数码彩色眼底照相是早期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指导治疗的有效工具,对防盲治盲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的护理对策.方法 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8月,对85例早产儿行ROP筛查及护理.结果 85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顺利完成且无并发症的发生,发现ROP8例,发生率为9.41%;其中Ⅰ、Ⅱ期6例,Ⅲ期1例,Ⅴ期1例;在本组病例中发生结膜充血、眼分泌物增多1例(1.17%);眼睛肿胀1例(1.17%).结论 ROP应及时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充分散瞳、头位固定及心理护理等有效的护理配合对R0P的早期筛查、随访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CDFI) ,是直接显示血管病变的解剖结构上的改变 ,同时能够提供丰富的血流动力学信息的功能。因而 ,为探讨彩色多普勒在高血压对眼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眼动脉彩色多普勒分析 ,旨在探讨高血压对眼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影响。1 资料和方法2 7例高血压患者中 ,男 18例 ,女 9例 ;年龄 4 8~ 72岁 (平均 5 8 8岁 )。血压测定值 2 0~ 2 4 5kPa/15~ 16kPa(15 0~ 180mmHg/ 110~ 12 0mmHg)经临床检查 ,眼底检查 ,确定Ⅰ期高血压 6例 ,Ⅱ期 11例 ,Ⅲ期 10例。本组病例均采用美国ACUS…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婴幼儿早期眼底检查的意义及检查方法。方法采用RetCamⅢ小儿视网膜成像系统对2697例婴幼儿进行眼底病筛查,并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42例,其中2例合并白化病眼底和黄斑缺损。足月婴幼儿眼底异常者56例。结论0~3岁婴幼儿的眼底检查能在早期发现儿童眼病,RetCamⅢ是婴幼儿眼底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1年5月期间我院957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和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行ROP筛查的结果。结果 957例早产儿中,发生不同程度ROP病变者86例(8.99%),其中轻度ROP 60例(6.27%),重度ROP26例(2.72%)。发生重度ROP病变的早产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420.40±328.6)g,平均出生胎龄为(29.88±1.67)周,而轻度病变患儿的平均出生体质量和出生胎龄分别为(1593.28±339.3)g和(31.78±2.53)周,两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05)。各因素中,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后1min、5 min Apgar评分、输血次数、呼吸暂停史及视网膜出血对严重ROP的发生有影响(P值分别为0.001、0.035、0.001、0.005、0.032、0.04、0.000,a=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仅出生胎龄与网膜出血与严重ROP的发生有相关性(OR=0.353,95%CI 0.163-0.763,P=0.008;OR=26.133,95%CI 3.042-224.501,P=0.035)。结论严重ROP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并且更多发生在较成熟的早产儿中,受累患儿具有第一次流行的特征。出生胎龄、网膜出血都是预测严重ROP发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6年7月1日~2007年2月1日期间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125例早产儿和20例足月新生儿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根据ROP国际分期标准进行ROP的诊断和分期.结果 125例早产儿中ROP的患病率为6.4%,对照组足月新生儿未发生ROP.出生体质量≤2000 g的早产儿ROP患病率显著高于出生体质量>2000 g的早产儿(x2=6.42,P=0.01),孕周≤32周组的早产儿ROP患病率(17.5%,7/40)显著高于孕周>32周的早产儿(1.1%,1/85,x2=9.52,P=0.002).孕周(OR=0.865,P=0.038)和出生体质量(OR=0.768,p=0.042)与ROP的发生相关性最高,未发现吸氧、机械通气、使用消炎痛、输血和母亲病情与ROP发生有相关性.结论 早产儿ROP的患病率高于正常足月新生儿,孕周越短、出生体质量越低,ROP患病率越高.应定期检查早产儿眼底可早期发现ROP.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2010年5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胎龄≤36周、出生体重≤2 500 g),生后2周开始进行ROP的筛查,并定期随访。结果在完成早产儿ROP随访300例中,发现ROP 16例,ROP患病率为5.3%,其中I期12例,Ⅱ期3例,Ⅲ期1例。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胎龄、出生体重、吸氧时间、吸氧浓度、机械通气与ROP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吸氧浓度、机械通气的比值比(OR值)分别是:0.6675、7.7679、5.2415。结论早产、吸氧浓度高、机械通气是ROP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视网膜和脉络膜挫伤后眼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视网膜、脉络膜挫伤患眼与健眼的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及睫状后动脉(PCAs)血流参数,测定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缩张末期流速(ED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 结果视网膜、脉络膜挫伤患眼的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及睫状后动脉(PCAs)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缩张末期流速(EDV),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与健眼比较差异有显性(P<0.05);视网膜、脉络膜挫伤患眼的眼动脉(OA)与健眼比较差异无显性(P>0.05).结论视网膜、脉络膜挫伤可使眼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及睫状后动脉(PCAs)血流速度低于健眼,阻力指数(RI)增加,为临床对眼外伤的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慧 《右江医学》2004,32(2):110-11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在检测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中的应用 ,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CDFI观察原发性肝癌 47例 ,转移性肝癌 3 2例 ,观察肿块及肝动脉、门静脉的血流情况 ,用脉冲多普勒测量肿块内动脉及肝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收缩期峰值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之比及血流量、门静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两组病例中≤ 3cm的肿块血流以 0级和Ⅰ级为主 ;原发性肝癌中 >3cm的肿块血流以Ⅱ级和Ⅲ级为主 ;转移性肝癌中 >3cm的肿块血流以Ⅰ级和Ⅱ级为主 ,以瘤周供血为特点 ;原发性肝癌的血流呈高速高阻型。结论 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有不同的彩色多普勒血流表现 ,CDFI有助于两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中血流分级及动脉阻力指数在乳腺恶性肿瘤和良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5例乳腺疾病患者肿块内的CDFI血流丰富程度进行分级,并测量肿块内动脉阻力指数(RI),并与术后肿块病理对比.结果恶性组118个肿块内血流分级0~Ⅰ级占38.9%,Ⅱ~Ⅲ级占61.1%;良性组129个肿块内血流分级0~Ⅰ级占77.5%,Ⅱ~Ⅲ级占22.5%,恶性组及良性组血流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组肿块内RI中位数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肿块内RI〉0.7为界诊断乳腺恶性肿瘤,则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77.8%.结论CDFI血流显像对乳腺疾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CDFI显示肿块内血流分级为Ⅱ~Ⅲ级,肿块内高RI对提示乳腺恶性肿瘤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 is a serious complication of treatment and extension of survival in premature infants and leads to blindness unless recognized and treated early. An ROP prospective screening survey was performed, enrolling all premature newborns weighing <2000 g at delivery. METHODS: A total of 2014 infants had a retinal evaluation by indirect ophthalmoscopy at 4-6 weeks of age. If any ROP stage was detected, the patient was followed periodically to assess treatment. All premature infants with threshold retinopathy were treated by transscleral cryotherapy at the time of detection. RESULTS: We found 449 infants (22.2%) with ROP in any stage, and 230 (11.42%) with threshold retinopathy who underwent cryotherapy. In the 500-1000 g group (n = 334), 48.2% had ROP in any stage and 92 (27.5%) had threshold retinopathy. In the 1001-1500 g group (n = 1374), 257 (18.7%) had any ROP stage and 122 (8.8%) had stage 3. In the 1501-2000 g group, 306 neonates were evaluated, 31 (10%) had any ROP stage and 16 (5.2%) underwent cryotherapy. A total of 198/230 infants (86%) with threshold retinopathy who received cryotherapy had complete recovery, but 5% developed unilateral and 9% bilateral retinal detachment. There were no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anesthesia. CONCLUSIONS: Overall ROP rate was 2.68/1000 deliveries and 22.2% of premature infants <2000 g had any ROP stage, 11.42% with retinal detachment risk received cryotherapy with 86% successful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