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静脉成像显示双侧肾上腺静脉的图像质量, 并对肾上腺静脉解剖及变异进行形态学观察。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双侧肾上腺形态大致正常的患者腹部增强CT图像, 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或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显示双侧肾上腺静脉, 评价图像质量, 并分别描述肾上腺静脉解剖位置、变异及与左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的关系。  结果  以MIP或MPR技术评价图像质量, 左肾上腺静脉97例(97%)为1级, 1例(1%)为2级, 2例(2%)为3级; 右肾上腺静脉52例(52%)为1级, 19例(19%)为2级, 29(29%)例为3级。左肾上腺静脉均为1支; 91%与膈下静脉汇合后汇入左肾静脉; 左肾上腺静脉平均直径(3.6±0.6)mm(2.4~4.5 mm); 左肾上腺静脉与左肾静脉形成交角, 平均为(121.9±16.0)°(150~58°)。2例发现右侧双支肾上腺静脉; 67例(94%)右肾上腺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4例(6%)汇入右副肝静脉; 右肾上腺静脉平均直径(3.2±0.5)mm(1.9~4.0 mm); 右肾上腺静脉与下腔静脉形成交角, 平均为(75.3±16.6)°(90~35°)。  结论  多排螺旋CT双侧肾上腺静脉成像结合MIP和MPR技术可清晰显示大部分肾上腺静脉, 尤其是左肾上腺静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图像引导在宫颈癌腔内放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3年4月至8月间本科收治的所有需用Fletcher施源器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共92例, 首次腔内放疗施源器置入术后, 治疗计划设计前行CT扫描。三维方向测量CT图像中宫腔管长度及宫体倾角, 记录子宫穿孔及其他施源器位置不佳病例并归类分析。  结果  92例患者中有3例发生子宫穿孔, 发生率为3.3%, 均为无症状性, 为所有患者中子宫后倾角度最大的3例。其他施源器位置不佳患者26例(28.3%), 其中宫腔管距宫底距离过近且邻近小肠者13例, 宫腔管位置偏离宫腔中心未达穿孔者9例, 宫腔管距离宫底过远者4例。发现施源器位置得当, 但宫体小且被乙状结肠包绕距离过近者1例。  结论  将CT模拟影像引入二维腔内放疗定位能及时发现子宫穿孔及其他施源器位置不佳情况, 据此调整二维腔内放疗计划并指导下次施源器置入角度, 方便快捷, 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日间手术中采用无线体温传感器持续监测核心体温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方法  前瞻性收集从2017年10月25日至2017年12月8日,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日间手术患者术中体温监测的数据, 每组数据包括食管温度、直肠温度和无线体温传感器监测的腋窝温度。以食管温度为标准, 计算腋窝温度及直肠温度与其差值, 并分析二者与食管温度的一致性。  结果  共113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入选本研究, 采集到1451组体温监测数据。以食管温度为标准, 腋窝温度较食管温度低(0.06±0.26)℃, 而直肠温度较食管温度高(0.39±0.23)℃。相关分析显示腋窝温度(r=0.9331)较直肠温度(r=0.8431)更接近食管温度。腋窝温度在食管温度±0.5℃以内的比例为94.97%, 而直肠温度为78.91%。  结论  无线体温传感器用于成人日间手术术中持续核心体温监测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腹腔镜下完成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extralevator abdominoperineal excision, ELAPE)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实施的12例腹腔镜下ELAPE手术的围手术期特点, 手术过程中侧方完全切除肛提肌组, 后方切除其在尾骨的附着点, 前方根据肿瘤分期和位置决定是否行周围脏器的扩大切除。术中不更换体位, 会阴切口缝合皮下和皮肤, 缝闭盆底腹膜。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淋巴结获取数目、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判断手术的可行性。  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5.2±12.5)岁, 体重指数21.6±3.1;肿瘤下缘距肛缘(3.3±0.7)cm; 手术时间(176.1±27.5)min, 术中出血(49.6±38.2)ml; 淋巴结获取数目(18.3±7.8)枚, 所有肠管断端及侧切缘均阴性; 2例发生尿潴留, 9例患者会阴切口达到甲级愈合。  结论  据手术短期效果, 术中不更换体位,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性行周围脏器的扩大切除, 在腹腔镜下完成ELAPE手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头颈部双能量去骨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dual energy bone remov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DEBR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及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rota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3DRA)为金标准。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8例怀疑颅内动脉瘤且均行双能量头颈部CTA、DSA及3DRA的患者。根据载瘤血管位置将颅内动脉分为16个区域, 逐一观察动脉瘤存在情况, 测量动脉瘤各种径线长度, 比较其与DSA/3DRA的一致性。根据动脉瘤最大径分为4组:无, < 3 mm, 3~5 mm, ≥ 5 mm; 分别评价DEBR CTA对动脉瘤大小的评价效果。  结果  8例患者DEBR CTA共发现9个动脉瘤, 全部经过DSA证实。DSA/3DRA及DEBR CTA测量的最大径线分别为(5.2±5.1)和(5.7±5.6)mm, 配对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2例后交通动脉起始处动脉瘤的2条远端供血动脉未被DEBR CTA显示。DEBR CTA评价≥ 5 mm动脉瘤最大径的准确性达100%;1例DEBR CTA评价为 < 3 mm的动脉瘤, DSA/3DRA评价为3~5 mm。  结论  DEBR CTA能有效诊断颅内动脉瘤, 与DSA/3DRA具有较高的一致性。DEBR CTA可能会漏诊接近颅底动脉瘤的远端细小供血动脉并且低估接近颅底的小动脉瘤的大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直肠腔内超声(endorectal ultrasound, ERUS)诊断直肠癌环周切缘(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 CRM)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术前ERUS评估的直肠癌患者120例。纳入患者仅采用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切除肿瘤, 未采用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治疗。患者行术前ERUS检查时测量CRM, 即肿瘤的最外缘与直肠系膜筋膜的最短距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 比较不同CRM诊断标准下ERUS的诊断价值。分析ERUS对不同位置、距肛缘距离、分期的CRM诊断准确性差异  结果  ERUS可以显示直肠系膜筋膜114例, 显示率为95%。采用不同探头频率, 直肠系膜筋膜显示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4)。以CRM ≤ 2 mm为标准时, ERUS诊断CRM的敏感性、准确性、阴性预测值最高, 分别为100%、98.2%、100%。ERUS对不同位置、距肛缘距离、病理分期病灶的诊断准确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RUS可以准确诊断直肠癌环周切缘, 同时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 可为判断预后及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病理诊断特点, 并复习相关文献。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2001年至2010年诊断的3例原发性肝血管肉瘤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  结果  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所见无特异性, 镜下形态多样, 有血管瘤样、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样改变, 但均能找到较特异的血管肉瘤诊断特征。  结论  原发性肝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 形态复杂多变。病史、临床症状、影像检查、病理活检的综合运用, 对这一少见恶性肿瘤的诊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肠道贝赫切特综合征(Behcet syndrome, BS, 又称白塞病)的临床病理学表现, 建立肠道BS初步的病理诊断标准。  方法  采用传统组织病理学观察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行回结肠切除术的2例肠道BS标本进行肉眼观察及HE染色切片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  两例肠道BS标本共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是:(1)均符合国际公认的BS诊断标准; (2)均由于难治性肠道出血行手术切除; (3)肠道溃疡均位于回盲部, 多发性, 垂直于肠腔长轴, 溃疡周围黏膜水肿; (4)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溃疡下方非坏死性小血管炎。  结论  肠道BS需要在系统性BS确诊或高度可疑情况下除外其他疾病后, 结合典型的结肠镜和显微镜下表现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卵巢硬化性间质瘤(ovarian sclerosing stromal tumor, OSST)的超声图像及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3月至2013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OS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着重对其超声图像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12例OSST患者中, 8例主诉为月经不规律, 6例患者性激素水平异常, 4例CA125升高。OSST均呈单侧发病, 病灶声像图特点:12例(100%)病灶边界清晰; 10例(83.3%)呈典型分叶状; 7例(58.3%)为囊实性以实性为主结构, 4例(33.3%)为实性结构; 8例(66.7%)实性部分表现为低回声; 12例(100%)病灶实性部分回声不均; 10例(83.3%)内部散在细条状高回声; 11例(91.7%)病灶后方回声衰减; 10例(83.3%)病灶呈丰富规则的血流信号, 多为周边及内部规则血流, 内部血流呈轮辐状向心分布是其特征性表现。  结论  OSST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有着与其病理特点相对应的典型超声图像特征, 超声检查对于术前明确诊断可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食管前性吞咽障碍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食管前性吞咽障碍的评估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16例食管前性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评估资料。  结果  16例患者中9例接受反复唾液吞咽试验检查均表现异常; 8例接受洼田饮水试验检查均表现为Ⅲ级以上异常; 11例接受吞咽造影检查表现为启动延迟或不能启动, 吞咽相关误吸, 咽腭反流, 食物滞留、残留、渗漏, 环咽肌功能障碍; 11例接受内镜吞咽检查表现为声带麻痹、唾液潴留、咽喉部瘢痕、误吸等异常。  结论  反复唾液吞咽试验和洼田饮水试验可作为食管前性吞咽障碍筛查及床旁评价工具, 吞咽造影检查和内镜吞咽检查则可以精确评估吞咽障碍的发生部位及性质, 为下一步治疗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在气道异物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2例气道异物患者行128层螺旋CT检查,将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行气道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VR)、CT仿真内镜(CTvirtualendoscopy,CTVE)、最小密度投影(min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nP)、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reformation,MPR)等后处理,并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经VR、CTVE、MinP等后处理后,气管、气管隆突、主支气管和段支气管结构及伴随征象显示清晰;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进行对照,128层螺旋CT诊断气道异物的符合率为97.6%。结论128层螺旋CT对气道狭窄定位准确,用于气道异物诊断无创、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和多平面成像技术在颌面部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62例颌面部骨折患者行薄层连续扫描后,利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选用多种软件技术,多平面重组(MPR)、三维表面遮盖显示(3D-SSD)等重组观察,重建颌面部骨折的三维影像,获得最佳图像。结果:螺旋CT MPR成像清晰显示了所有的颌面部骨折的部位、类型、异物的数目及碎骨片的移位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特别对细微骨折及深部骨折显示优于3D-SSD。而3D-SSD属立体成像,可直观展现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走行,骨质的碎裂程度及移位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 MPR结合3D-SSD成像能够明确诊断颌面部骨折,可直观地观察到颌面部骨折在三维立体空间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及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对颌面部骨折术前制定手术方案和术前、术后对比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后处理技术诊断腰椎椎弓峡部裂的准确性。方法 36例腰椎椎弓峡部裂患者,行多排螺旋CT扫描后对原始数据进行MPR后处理,比较椎间盘CT轴位图像与MPR图像对腰椎椎弓峡部裂的显示率。结果 椎间盘CT轴位图像及MPR图像共发现椎弓峡部裂67个,峡部裂位于L32个,L424个,L541个;椎间盘CT轴位图像对椎弓峡部裂的显示率为68.66%(46/67),MPR图像为1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排螺旋CT MPR技术可较好显示椎弓峡部裂特征,对指导治疗方案制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在气道异物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对气道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 14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及多种重建三维图像。并经纤维支气管镜取出异物。结果 14例患者中,多层螺旋CT均直接显示气道异物。其中:气管异物8例,左主支气管异物4例,右主支气管2例。结论 多层螺旋CT是一种安全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可直观显示对气道异物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支气管粘膜的关系,为纤维支气管镜取出异物提供依据及更多信息;并可用于患者的复查,避免反复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小儿气道异物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在小儿气道异物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可疑为气道异物的患儿行螺旋CT容积扫描,对CT薄层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显示气道异物后,再经支气管镜下取异物。结果70例MPR显示气道异物的患儿,经支气管镜检查均于MPR显示高密度影处发现异物并取出。5例MPR无异物显示者气管镜检查未查见异物。其中总气管内异物10例,右支气管32例,左支气管28例。结论MPR对气道异物的显示率高、定位准,能明显提高气道异物的术前确诊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在诊断儿童气道透X线异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国庆  张龙  周子和  温云  邓元明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4):1445-1446,144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儿童气管、支气管(透X线)异物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疑诊为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行MSCT检查,然后用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支气管镜(CTVB)、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原始图像处理并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共检出异物30例,其中气管异物2例,左侧支气管异物13例,右侧支气管异物14例,双侧支气管异物1例,全部病例经纤维支气管镜证实。后处理图像清晰地显示了异物形状、位置及异物与支气管黏膜的关系等。结论 MSCT是一种有价值的无创性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且易为儿童所接受的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17.
肝脏异常灌注的多层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异常灌注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期间47例肝脏灌注异常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47例肝脏灌注异常,有以下几种情况:肝动脉门静脉瘘9例,炎症性充血8例,门静脉、肝静脉阻塞13例,肿瘤盗血现象4例,肝脏迷走血供2例和其它原因1例。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是评价肝脏异常灌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及多排螺旋CT在诊断骨巨细胞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的超声及CT影像表现。将64排CT扫描的原始轴位图像传至ADW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处理图像。结果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肿物在二维超声图象中清晰显示,CT的VR三维重建对病变的定位和空间关系理解更直观、立体、准确,MPR对病灶细节显示满意,可以多平面观察骨的密度、形态、大小变化及发现邻近软组织改变。结论超声及多排螺旋CT在诊断骨巨细胞瘤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对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了52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对其多层螺旋CT的MPR和横断高分辨薄层图像作对比分析。结果MPR在肿瘤分叶征、细支气管气相、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叶间胸膜破坏征的显示率明显高于横断位薄层。棘突征、短毛刺征的显示率与横断位薄层大致相同;空泡征的显示率反而较横断位薄层低。结论多层螺旋CT的MPR可以弥补横断位图像显示肿瘤征象不全面的缺点,对周围型小肺癌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MSCT冠状扫描及后处理技术诊断小儿气道异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位扫描及MPR、CTVB后处理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13例临床怀疑气道异物的患儿行MSCT冠状位扫描,螺距1,层厚1.25 mm,利用冠状位原始图像行CTVB和MPR重建.结果 13例均获得良好图像,11例发现异物,其中气管异物1例,气管隆突处异物1例,右侧支气管5例,左侧支气管2例,双侧支气管2例,表现为各种直接和间接征象;2例清楚显示3级支气管而无明显异物,CT仅表现为肺炎征象,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结论 气道冠状位扫描结合CTVB、MPR等后处理技术可准确、全向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同时,与轴位扫描后行三维重建相比,其射线剂量大大减少,尤其适用于小儿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