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风后偏瘫是高级中枢丧失其对随意运动的控制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低位中枢控制下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针对偏瘫的恢复过程,Brunnstrom提出了6阶段理论[1],即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的恢复经历了弛缓(无反射),轻度痉挛、出现联合反应,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协同动作,痉挛减弱、出现分离性运动,自主性运动,运动接近正常的6各阶段.此理论符合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自然病理演变过程及其恢复的规律,但此理论是中枢性瘫痪恢复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病人的完整经历.  相似文献   

2.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病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疾病,特别是中风病所致的偏侧肢体瘫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据统计,发病后1周内经急救存活的患者中,有73%~86%出现偏瘫或单瘫,71%~77%有行动困难,47%不能独自坐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1].因此,中风后偏瘫肢体的恢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中风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多在脊髓休克期后出现肌张力过度增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肢体功能的恢复,已引起了临床工作者的重视.目前对其证治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国脑卒中存活的患者中,50%~70%遗留有瘫痪。脑卒中发生后1周内有73%~86%出现一侧肢体瘫痪,73%~77%出现行走困难,47%不能独自坐立。在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中,恢复其步行能力是我们的主要目标之一[1]。3 a来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发现,点按脑卒中患者肢体远端某些穴位很容易诱发回缩反射。为此专门搜集了30例脑卒中患者点按太冲穴诱发伤害性屈曲反射,以观察其对下肢功能的康复作用,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风病的诊断和抢救水平明显提高,死亡率随之降低,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约有80%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中风偏瘫后出现的肢体痉挛现象是中风后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生痉挛时会引起相应的异常运动模式和(或)关节的僵硬畸形,严重阻碍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肢痉挛对提高偏瘫肢体运动的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影响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不良因素.近年来针灸治疗在缓解中风后肢体痉挛方面有良好的疗效,现将近10年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风偏瘫是最常见的中风后遗症。它是指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脑中风后约3/4的存活者有残疾,例如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及肢体瘫痪。中风偏瘫康复的目的是改善运动、言语、认知和其他受损的功能,使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社会上的再适应,能恢复自主活动和人际问的交往,  相似文献   

6.
中风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病的60%~80%,目前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130万-150万。笔者在临床中运用特定穴位结合电针使中风偏瘫患者的患侧肢体达到被动的运动,起到防止肌肉萎缩、恢复运动功能的作用,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良肢体位早期介入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20例中风患者按入院顺序分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0例。康复组采用床上良肢体位摆放。对照采用功能位摆放,4周后观察并比较两组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情况。结果:康复组患者偏瘫肢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早期全程行良肢体位摆放,能减少偏瘫肢体并发症状的发生,减少肢体的痉挛和挛缩,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8.
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沈冰 《河北中医》2005,27(12):932-933
中风所导致的后遗症为大脑功能障碍,最常见的为运动障碍即偏瘫。偏瘫是高级中枢丧失其对随意性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低位中枢控制下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如何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是当前中风康复医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肌力的提高与恢复是治疗偏瘫必不可少的步骤。  相似文献   

9.
中风,又名脑卒中、脑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中风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重要的临床表观。据报道,中风发病后1周的病人73%~86%的有偏瘫,71%~77%的有行动困难,47%不能独立坐,这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何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家庭和社会负担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笔者应用健瘫侧交替针刺治疗中风偏瘫56例,与常规针刺法比较,优势明显,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风后肢体痉挛严重影响了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痛苦和负担。针灸在改善中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肢体痉挛程度和肢体运动功能方面作用显著。笔者对近年针灸在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中风又称"脑卒中",常由脑血管破裂、脑梗死、脑血栓形成所致。多数伴有肢体偏瘫。它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近年来,中风患者年轻化渐增,致残率也渐增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中风病人治愈率、存活率有所提高,但存活后患者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3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针刺法,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具有显著疗效,能促进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偏瘫是中风三大主症之一,也是中风高致残率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大约50~70%的存活者因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等障碍而致残[1]。中医针灸对中风偏瘫的疗效独特、确切,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各种治疗方法层出不穷,尤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残障为目的的研究最为突出。近年来,随着康复医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Brunnstrom分期理论的提出,一种新的针刺疗法应运而生。实践证明,Brunnstrom六阶段理论更符合中风偏瘫恢复的一般规律,把针刺治疗与肢体康复分期相结合,在不同时期取用不同穴位,越来越受到针灸同仁的重视[2]。1 Brunnstrom六阶段理论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中风偏瘫是高级中枢丧失其对随意性运动的控制能力,导致低位中枢控制下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被释放[3]。Brunnstrom根据其不同时期的病理变化,提出了著名的恢复六阶段理论[4]。他认为,偏瘫的恢复是一个包含肌张力和运动模式不断演变的连续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分成6个阶段,依次为:阶段Ⅰ为大约起病数日到2周,呈完全性软瘫,属于断联休克期;阶段Ⅱ为起病2周以后,此时肌张力逐渐增高,出现联合反应和肌肉的轻度痉挛;阶段Ⅲ为痉挛进一步加剧,肌张力增高达到极值,出现共...  相似文献   

14.
现代康复学者Bobath通过临床经验的总结指出,中风后患者肢体的运动能力的恢复一般需要经历固定的三个阶段:迟缓期;痉挛时期;相对恢复时期。根据针灸经络理论及Signe Brunnstrom提出的中风偏瘫后机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六个阶段的特殊病理过程,灵活采用针刺、放血、点穴推拿以及火针等治疗方法对不同分期的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在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常常把传统的中医针刺与现代康复技术积极的结合在一起,对偏瘫患者的功能康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近五年此类文章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临床疗效.方法 将128例中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4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方法治疗;对照组64例采用常规西医康复理疗等综合康复方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患侧肢体痉挛消失,肢体功能恢复,肌力恢复程度、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状况、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7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较常规西医康复理疗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头皮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31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头皮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并采用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法评价肢体运动功能。结果表明 :治疗后中风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 ( p <0 .0 5)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五脏俞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增效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五脏俞合传统肢体穴位,对照组采用传统肢体穴位,分别进行治疗前后患者肢体功能、综合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恢复程度评分、血浆NPY含量的测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肢体功能、综合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积分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6.67%,优于对照组的83.3%(P<0.05),在降低血浆NPY含量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五脏俞针刺治疗能增强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综合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降低血浆中NPY含量,为中风偏瘫的针灸临床治疗选穴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巨刺针法治疗中风偏瘫3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娇  谢卉  阳文浩  李智  阮班魁 《中医杂志》2011,(20):1763-1765
目的比较巨刺针法与常规体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取穴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溪、中渚、髀关、血海、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悬钟、三阴交,治疗组对健侧和偏瘫侧肢体的上述穴位进行电针治疗;对照组仅对偏瘫侧肢体的上述穴位进行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根据Brunnstrom分期、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阶段、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下肢Brunnstrom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及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复合针法可有效促进中风偏瘫患者瘫痪肢体的恢复进程,改善患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方氏头针联合Rood技术对早期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干预,探讨方氏头针对中风偏瘫早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6例中风偏瘫早期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配合Rood技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方氏头针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和Ashworth量表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FMA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shworth量表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方氏头针加Rood技术和普通针刺加Rood技术均可明显改善早期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方氏头针加Rood技术治疗早期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疗效优于普通针刺加Rood技术且疗效满意,可作为临床中风偏瘫早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优化方案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中风后偏瘫患者86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针灸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后对比临床疗效、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02%)较对照组(76.7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及Barthe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可有效提升中风后偏瘫患者疗效,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