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0篇
内科学   27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47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45篇
  3篇
中国医学   4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干扰素α-2b(INF-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数量的变化,阐明影响外周血细胞数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34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有慢性肝炎的症状且抗-HCV和HCV-RNA阳性),均给予药物INF-α 2b 500 万U、隔日1次、皮下注射,利巴韦林 15 mg·kg-1·d-1 口服,疗程48周;在基线、2周、12周、24周、36周和48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HCV RNA定量等检测,治疗后60、72和96周进行随访。出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数减少、贫血及血小板计数减少的患者依据《2010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相应治疗或随访观察。结果:治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率为40.5%(139例),贫血发病率为48.4%(166例),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为39.9%(137例)。治疗结束后仍有个别患者出现外周血细胞数量改变。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细胞数量减少多出现在治疗开始至12周内。治疗2周内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即有明显下降,至第12周时同时降到最低值,12周后出现缓慢上升,治疗结束时(48周)虽较12周恢复明显,但仍未达到治疗前水平,60~72周时趋于平稳且恢复到治疗前水平。基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纤维化程度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关联(P<0.05)。性别与贫血的发生有关联,基线血红蛋白水平与贫血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均有关联(P<0.05)。性别、基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AST、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肝纤维化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有关联(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2周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数量即有明显下降,12周时降至最低,临床医生应及时对患者进行随访及干预,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根据基线性别、外周血细胞水平、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程度可评估抗病毒过程中患者外周细胞数量是否减少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死亡教育课程对护士照护临终患者态度的影响。方法 2012年9月选择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60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名。观察组实施死亡教育课程,内容包括死亡教育、死亡观、临终护理及死亡相关伦理与法律等,共11次课,21学时。对照组未进行培训。入组时及观察组培训后分别采用中文版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量表(FATCOD)进行测评。结果入组时两组护士FATCOD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3);观察组接受培训后FATCOD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两组护士FATCOD得分前后差值比较,观察组FATCOD得分升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得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内比较发现,对照组FATCOD得分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3);观察组FATCOD得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培训后,观察组持正向态度的护士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5)。结论死亡教育培训能有效改善护士对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护士对照护临终患者及家属态度的正向改变,有助于在临床真正开展临终关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稀释氧化亚氮在直肠肛门周围脓肿术后换药时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肛周脓肿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氧化亚氮组、氧气组,每组100例。吸入相应气体后进行常规换药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在换药前2 min、换药中、换药后2 min的疼痛评分、满意度以及HR、SpO2及镇静评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换药时和换药后2 min NRS疼痛评分上升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换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换药时及换药后2 min NR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换药前、换药时及换药后2 min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换药时及换药后2 min 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换药时及换药后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换药时与换药前、换药中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稀释氧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临床上对老年手术患者采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方法,观察并探讨该方法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需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治疗组患者按照靶控输注的浓度不同分为治疗A组(4μg/L瑞芬太尼)和治疗B组(6μg/L瑞芬太尼),采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方法,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术中术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以及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前术后患者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A组优于治疗B组(P<0.05).结论 4 ug/L瑞芬太尼复合3ug/L异丙酚的麻醉效果明显,同时用药量相对较少,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煤炭、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颅脑损伤的患者明显增加,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手术治疗是创伤性颅脑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麻醉管理也是颅脑损伤手术治疗的关键步骤,现就我院2007-2010年收治的36例颅脑损伤患者,对其临床特点、麻醉处理进行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枸杞多糖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方法以枸杞多糖10、20、40 mg/kg灌胃给药,1次/d,连续7 d,于末次给药1 h后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法(MCAO/R)制作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酶学方法测定缺血侧脑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及三磷酸腺苷(ATP)、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枸杞多糖可提高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小鼠脑组织中GSH-Px、SOD、CAT、LDH酶活性及ATP含量,降低MDA含量(P<0.05)。结论枸杞多糖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提高能量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初诊传染病患者对入院宣教的体验和需求,为提高入院宣教质量,促进护患间有效沟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3例初诊传染病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通过Colaizzi现象学分析法分析资料,提炼相关主题。结果共提炼出3个主题:患者在疾病确诊后出现消极的心理反应;疾病相关问题是患者希望与护士沟通的首要问题;患者对护理工作持肯定态度,其中工作态度是患者评价护理工作的首要因素。结论护理人员需重视传染病患者的心理状况,疾病相关知识是核心需求,实际工作中,护士的工作态度是患者评价护理工作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与拆薄图像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2年5月48例经MR与随访证实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用螺旋CT行10 mm层厚、7 mm、5 mm、3 mm及1 mm不同层厚及相应层距及螺距均为1.0容积扫描,标准算法重建,均采用1 mm层厚、1 mm间隔进行拆薄重建图像。对各组原始轴位图像与相应拆薄重建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后作统计学对比分析,采用Cochran Armitage趋势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确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当扫描层厚在3~10 mm层厚时,扫描层厚越薄,拆薄重建所获图像越接近直接薄层扫描原始图像,同时接受X线辐射剂量越多。1 mm层厚、层距扫描图像噪声较大,图像质量差,受X线辐射剂量最多。结论: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与拆薄图像有一定相关性,在3~10 mm,当扫描层厚越薄,拆薄重建所获图像越接近薄层扫描原始图像,图像质量佳,为实现螺旋CT超低剂量扫描及超薄图像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生素K3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原发性痛经患者16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80例、对照组80例,试验组用维生素K3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布洛芬常规治疗。结果试验组经维生素K3联合硝苯地平治疗,总有效率98.75%;对照组采用口服布洛芬常规治疗,总有效率81.25%。结论维生素K3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